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引导下放射粒子治疗少血供型肝癌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通过3期CT增强扫描并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少血供型肝癌53例,行CT引导下放射粒子植入治疗.结果:53例治疗后3月、6月、12月、24月AFP下降率依次是100%(53/53)、100%(53/53)、100%(44/44)、97.6%(41/42),肿瘤局部控制率依次是100%(53/53)、100%(53/53)、97.7%(43/44)、95.2%(40/42),生存率依次是100%(53/53)、100%(53/53)、83.0%(44/53)、79.2%(42/53).结论:CT引导下放射粒子125I治疗少血供型肝癌,定位准确,是提高治疗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例椎体转移性肿瘤的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龄50—79岁,平均年龄61.1岁。采用治疗计划系统重建椎体转移性肿瘤的三维图像,计算出^125I放射性粒子植人的数量和剂量分布率,肿瘤匹配周边剂量为90~130Gy。CT引导下脊柱转移性肿瘤粒子植人,共24个椎体,中位植入粒子19颗(4—43颗)。回顾性分析治疗效果。结果20例患者随访4.2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术后疼痛缓解率95%(19/20),局部控制率6个月和12个月分别为80.0%和30.0%。中位生存时间9个月;累计生存率6个月和12个月分别为95.O%和45.0%,中位生存时间10个月。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瞄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三维立体定位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唐山人民院收治原发性肝癌患者56例,随机将其分为A组和B组,所有患者均先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于治疗后3 ~ 14d内,A组28例患者在三维立体定位CT引导下进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B组28例患者仅在CT引导下进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治疗后随访2 ~18个月,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治疗后2~18个月随访显示,A组31个病灶完全缓解(CR)8个,部分缓解(PR)16个,稳定(SD)6个,进展(PD)1个,有效率为77.4%.B组32个病灶完全缓解(CR)4个,部分缓解(PR) 10个,稳定(SD)8个,进展(PD) 10个有效率为43.7%.结论 在TACE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三维立体定位技术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比单独CT下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能够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并提高了治疗的精准性及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CT导引下^125I粒子植入在治疗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30例经病理证实的恶性肿瘤患者行CT导引下瘤体内125I粒子植入,跟踪随访1~12个月观察疗效。结果30例粒子植入均顺利完成,粒子分布满意,其中2例有少量气胸、1例有皮下气肿,均不需要处理,未见和治疗相关的放射损伤。随诊CT检查示6个病灶消失,其余24例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CT导引下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对原发及转移性恶性肿瘤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25I放射粒子植入术治疗浸润性胰腺癌的临床疗效、影响因素和正常胰腺组织放射损伤处理.方法对不能手术切除的浸润性胰腺癌27例,根据治疗计划实施125I放射粒子植入术,比较分析了术后肿瘤局部控制率、生存率、临床受益反应及其影响因素;24只家兔随机分为A、B两组,正常胰腺、肠系膜血管边缘植入125I放射粒子,植入后第40天及第80天分别处死,取粒子植入处直径1 cm范围内胰腺组织和部分肠系膜血管,HE染色评定胰腺组织及肠系膜血管慢性放射性损伤情况.结果 (1)本组病例中,CR 2例(8%);PR 8例(32%):SD 12例(48%);PD 3例(12%);有效率40%;疼痛缓解率为92%.本组病例术后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1%、29%和7%,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1.2个月.肿瘤体积大、植入粒子总活度高、术后未追加局部放疗显示术后生存率降低.本组2例(7.4%)发生术后胰腺炎,其中1例出现胰腺假性囊肿.(2)家兔胰腺慢性放射损伤呈逐渐恢复趋势.血管内膜上皮细胞的损伤性改变出现较晚,肌层变性及肌紊乱有明显修复.结论 125I放射粒子植入术是治疗浸润性胰腺癌的一种有效、安全、并发症较少的姑息治疗方法,其胰腺并发症能够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对裸鼠皮下人结肠癌移植瘤的局部抑制作用。方法雌性Balb/c裸鼠20只,以人Colo205型结肠癌细胞建立裸鼠皮下人结肠癌实体肿瘤模型,待肿瘤体积长至理想大小,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治疗组给予移植瘤以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每周测量2次肿瘤体积,治疗27d后,处死裸鼠,观察移植瘤的相对肿瘤体积(RTV)、相对肿瘤增殖率(T/C)、ABC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增殖率[Brdu标记指数(LI)]。结果治疗27d后,裸鼠均存活。治疗组(125I粒子组)移植瘤的RTV为(251.59±72.24),明显小于对照组的RTV(1087.94±510.72),相对肿瘤增殖率为23.13%,明显减少,治疗组的LI为(15.00±5.00),明显小于对照组的LI(38.75±6.29)。结论①人Colo205型结肠癌模型是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大肠癌基础研究的良好模型之一;②125I放射性粒子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有明显的局部抑制作用;③125I放射性粒子在肿瘤体内累积一定剂量才会逐渐显现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25I放射粒子植入术治疗浸润性胰腺癌的临床疗效、影响因素和正常胰腺组织放射损伤处理。方法对不能手术切除的浸润性胰腺癌27例,根据治疗计划实施^125I放射粒子植入术,比较分析了术后肿瘤局部控制率、生存率、临床受益反应及其影响因素;24只家兔随机分为A、B两组,正常胰腺、肠系膜血管边缘植入^125I放射粒子,植入后第40天及第80天分别处死,取粒子植入处直径1cm范围内胰腺组织和部分肠系膜血管,HE染色评定胰腺组织及肠系膜血管慢性放射性损伤情况。结果(1)本组病例中,CR2例(8%);PR8例(32%):SD12例(48%);PD3例(12%):有效率40%疼痛缓解率为92%。本组病例术后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1%、29%和7%,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1.2个月。肿瘤体积大、植入粒子总活度高、术后未追加局部放疗显示术后生存率降低。本组2例(7.4%)发生术后胰腺炎,其中1例出现胰腺假性囊肿。(2)家兔胰腺慢性放射损伤呈逐渐恢复趋势。血管内膜上皮细胞的损伤性改变出现较晚,肌层变性及肌紊乱有明显修复。结论^125I放射粒子植入术是治疗浸润性胰腺癌的一种有效、安全、并发症较少的姑息治疗方法,其胰腺并发症能够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灌注栓塞术(TACE)联合CT导向下放射性125I粒子瘤内植入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A组41例(单纯TACE组),B组34例(TACE序贯125I粒子植入术组),两组均于术后第3、6、12个月行CT扫描进行疗效评价,分别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生存状态。两组有效率及生存状态比较均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3个月,A、B组的总体有效率(CR+PR)分别为36.6%(15/41)、70.6%(2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B组术后6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97.1%(33/34)、85.3%(29/34),明显高于A组的73.2%(30/41)、41.5%(17/41)(P<0.01)。结论 TACE联合CT导向下放射性125I粒子瘤内植入是治疗肝癌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 结合全身扫描,探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与CT融合图像对植入的放射性125I粒子在体内分布的评价.方法 2008年5月至2009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核医学科接受治疗的47例125I粒子植入患者中,6例前列腺癌患者实施了超声诱导下125I粒子植入,另41例有明确肿瘤病史并伴有门静脉或上腔静脉癌栓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诱导下行支架和125I粒子链条植入到血管腔内.所有患者在125I粒子植入24 h后行全身扫描,再根据125I粒子所在部位行SPECT与CT显像检查.结合全身扫描图像和SPECT与CT图像对植入125I粒子的分布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全身扫描图像为SPECT与CT检查提供准确定位,但无法显示粒子的准确解剖部位.6例前列腺癌患者中,SPECT与CT融合图像显示5例患者植入粒子在前列腺内分布较好,而1例患者粒子植入到右侧精囊腺内;41例有明确肿瘤病史并伴有门静脉或上腔静脉癌栓患者中,SPECT与CT融合图像显示40例血管腔内的粒子链条位于合理的位置,1例植入到上腔静脉内的粒子链条脱离到右心腔内.结论 结合全身扫描,SPECT与CT融合图像可以评价125I粒子在靶器官的分布情况,能及时发现位置偏离的粒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31I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在评价分化型甲状腺癌(DTC)骨转移中的价值.方法 30例确诊为骨转移的DTC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4.3±12.6岁.在口服治疗剂量131I后的80~ 96小时完成131I全身平面显像和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结果 30例患者中单发性骨转移8例,多发性骨转移22例.单发性骨转移的病灶分别位于胸骨、颈椎、胸椎、股骨、锁骨、颅骨和肋骨.22例多发骨转移患者的病灶主要位于脊柱、肋骨、胸骨和骨盆骨等.所有患者的SPECT/CT图像上均可见131I异常放射性浓聚,同机CT示24例为骨破坏,1例为成骨性改变,CT结果为阴性者5例.多发骨转移组的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明显高于单发骨转移组(P=0.018),两组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并无明显差别(P=0.212).结论 131I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可以较好的将代谢信息和解剖结构信息相结合,更好的评价DTC患者的骨转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转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15例肺转移癌患者,男8例,女7例,15例病灶数为58个,平均每人3.9个病灶,病灶平均直径为2.5cm。在CT导向下将125I粒子植入肺转移瘤灶内,采用治疗计划系统计算布源;对残留厚度≤1.0cm的肿瘤选择平面植入方法,采用18.5~29.6MBq活度的125I粒子相隔1.0~1.5cm平面播植。结果15例58个病灶,完全缓解31个;部分缓解14个;无变化8个;进展5个。总有效率77.6%。结论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部转移癌临床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综合评价 125 I 粒子植入治疗荷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在 3 ~ 4 周龄雌性 Nc-nu/nu 裸鼠右侧乳房脂肪垫部位注射人乳腺癌 MCF-7 细胞悬液 0.1 ml(5 × 106 个/ml),建立荷人乳腺癌动物模型。18 只荷瘤裸鼠分为治疗组(肿瘤中心部位植入放射性活度为 29.6 MBq 的 125I 粒子 1 枚)和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每组 9 只。饲养 21 d,观察裸鼠肿瘤体积的变化,计算抑瘤率。第 21 天以脱颈椎法处死 2 组裸鼠,处死前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处死后取肿瘤、肝脏、心脏、右侧肾脏组织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凋亡抑制基因 Bcl-2 的表达,透射电镜行肿瘤组织超微结构观察。 结果 治疗组肿瘤体积治疗前后分别为(118 ± 14)mm3 和(21 ± 3)mm3(t = 20.32,P = 0.00);对照组分别为(118 ± 14)mm3 和(339 ± 32)mm3(t = 18.98,P = 0.0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抑瘤率为 93.8% ± 17.8%。2 组治疗前后比较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光镜观察治疗组裸鼠肝脏、心脏、右侧肾脏组织均未见出现水肿、充血等明显放射损伤改变,125 I 粒子植入部位周围可见纤维组织增生,瘤细胞中心区出现大小不等的坏死区。肿瘤组织 PCNA 及 Bcl-2 表达阳性率治疗组分别为 35.42% ± 3.91% 和 11.90% ± 0.75%,对照组分别为 73.39% ± 3.55% 和 20.09% ± 1.69%,治疗组 PCNA 及 Bcl-2 表达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 = 21.55,P = 0.00;t = 13.26,P = 0.00)。透射电镜观察肿瘤组织内见凋亡细胞,并有大量胶原纤维增生和凋亡小体形成。 结论 125 I 粒子植入对荷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能够有效地缩小肿瘤体积,有望作为乳腺癌保乳治疗的综合性手段之一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T导向下经皮无水乙醇消融(PEA)在复杂性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7例复杂性肾癌患者,其中孤立肾肾癌2例,单侧肾肾癌5例,病灶数11个,肿瘤直径1.7~8.4 cm,在CT引导、局麻下进行经皮穿刺无水乙醇消融治疗,常规行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进行随访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平均每人2次PEA治疗,随访12~26个月,中位时间15个月.1例孤立肾肾癌患者经2次PEA治疗后,已随访1年9个月未见复发;1例孤立肾多发肾癌患者4次PEA治疗后肾衰死亡;2例肾癌伴腰痛血尿症状经PEA治疗后病灶消融完全,血尿症状缓解;其他3例肾癌患者分别随访1年6个月、2年2个月和1年,1例死于远处转移,其他2例CT复查未见肿瘤进展.全部患者无1例出现尿瘘、出血、肠穿孔或针道转移等并发症.结论 CT导向下无水乙醇消融治疗对复杂性肾癌是一种微创、疗效确切、可供选择的局部治疗方法 ,但对于孤立肾肾癌,PEA治疗须谨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腹腔镜射频消融术(LRFA)治疗特殊或高危部位原发性小肝癌患者术后的免疫状况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鄂东医疗集团市中心医院肝胆胰腺外科60例特殊或高危部位原发性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超声引导下LRFA 32例(LRFA组),行腹腔镜肝切除术(LH)治疗28例(LH组)。LRFA组男25例、女7例,年龄38~84(61.13±12.30)岁;LH组男23例、女5例,年龄35~80(60.07±12.90)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根治率、免疫状况、术后并发症及无瘤生存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LRFA组和LH组的手术根治率分别为96.9%(31/32)和100.0%(28/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3~72(46.8±18.5)个月。与LH组相比,LRFA组术后4周、8周CD3+、CD4+、CD8+、CD4+/CD8+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RFA组术后8周外周血CD3+、CD4+、CD8+、CD4+/CD8+与术前比较显著升高,Treg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RFA组无瘤生存时间明显长于LH组,两组患者术后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3.7%、81.3%、56.3%和82.1%、71.5%、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LRFA可精确定位、动态观察消融过程,拓宽了射频消融的适用范围,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延长患者无瘤生存期。LRFA已成为特殊或高危部位原发性小肝癌微创治疗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螺旋CT双期扫描与CA19-9检测相结合在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2月至2006年2月本院52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螺旋CT双期扫描结果和血清CA19-9检测结果进行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价. 结果 CT判断胰腺癌不可切除的准确率为100%,而判断可切除的准确率为73.30%.随着胰腺癌浸润程度的进展,CA19-9水平有增高的趋势.局部侵犯组CA19-9均值与可切除组和转移组CA19-9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CA19-9大于150 U/ml作为不可切除判断的临界值,在不可切除组41例患者中,只有10例患者的血清CA19-9水平大于150 U/ml,占24.39%. 结论 血清CA19-9水平随胰腺癌浸润进展程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但CA19-9水平并不能反应胰周大血管受侵犯.CA19-9检测与CT结合在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价中的临床实用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6.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治疗结肠癌的短期疗效及其安全性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47例行传统根治手术(CME组)及38例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传统组)治疗结肠癌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相关影响因素及短期疗效。结果 CME组与传统手术组平均清扫淋巴结分别为(21.6±7.5)枚、(13.9±7.1)枚,且在各期手术淋巴结清扫数目显著多于传统手术组,存活率、复发率上分别为100%和80.9%,10.5%和46.8%,术后排气、排便及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CME组的并发症率也低于传统手术组。结论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增加了周围淋巴结的清扫,是提高结肠癌患者术后存活率,降低复发率的有效措施,能提高手术质量,疗效确实、可靠。  相似文献   

17.
人原发性肝癌间质胶原及其mRNA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益民  王要军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4,23(3):151-154,T029
用ABC方法对29例人肝细胞癌和2例胆管细胞癌组织及癌旁肝细胞I型胶原、Ⅲ型前胶原进行免疫组化定位。结果显示两种胶原在细胞外分布是一致的。作者将胶原在肝细胞癌中的分布类型分为两大类:血管样分布和非血管样分布。癌组织内胶原呈血管样分布者,肿瘤易浸润生长及门静脉转移,其肝内转移灶发生率也显著高于非血管分布者,预后较差,推测胶原的分布形式可作为判断肝癌患者预后的一个指标,我们还用cDNA-mRNA原位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