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髁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髁突骨折38例,其中陈旧性骨折3例、新鲜骨折35例,开放性骨折12例、闭合性骨折26例,单侧髁突骨折32例、双侧髁突骨折6例,髁突头部骨折4侧、髁突颈部骨折31侧、髁突基部骨折9侧.术后观察开口度、开口型、咬牙合关系、咀嚼力及骨折愈合情况,对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术后6个月,开口度、开口型、咬牙合关系评估,优良率为89.5%(34/38).术后咀嚼力优34例,良3例,较差1例.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34例髁突无移位,骨折无错位,髁突表面无明显吸收现象;3例上、下颌骨联合骨折因复位固定位置多骨折线未能达到解剖复位;1例术后因感染螺钉、钛板松动,髁突有再移位(角度<10°).结论: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髁突骨折疗效确切,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和规范的手术操作是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文题释义:甲状旁腺激素:是一种钙磷调节激素和骨改建调节激素。它可以改善骨小梁的显微结构,提高骨量及骨强度,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促进骨折的愈合。甲状旁腺激素对骨和软骨的再生有着双向调节作用,在持续性高剂量作用下,它可导致骨吸收;间断性低剂量作用下,它可促进骨和软骨增殖再生。 髁突游离骨折:髁突是颌面部骨折好发的部位,临床上将下颌骨髁突骨折分为髁突头部、髁突颈、髁突颈下或髁突基部骨折。髁突高位骨折时,易发生附着于髁突的翼外肌剥脱使其成为游离骨块,复位固定术后可能出现骨愈合不良甚至髁突吸收。 背景:下颌骨髁突高位骨折常伴有软骨的损伤,同时由于附着于髁突的肌肉发生撕脱而成为游离骨块,如何在加快骨愈合同时加快软骨的愈合一直是临床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激素在兔髁突高位骨折游离复位后对髁突软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将48只新西兰大耳兔建立髁突高位骨折游离复位固定实验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4只。术后实验组隔日皮下注射甲状旁腺激素 20 μg/kg,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1 mL;分别在术后1,2,3,4周时处死,取下颌骨髁突标本行组织形态学研究,免疫组织化学和PCR检测髁突软骨中Sox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表达。实验方案经贵州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为1700456)。结果与结论:①番红O-固绿染色及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实验组中软骨骨折区的软骨细胞数量及软骨基质沉积都较对照组多;②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各时期的实验组Sox9因子的表达强度均强于对照组(术后1-3周P < 0.05);实验组基质金属蛋白酶13表达在术后1,2,3周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③各时期实验组Sox9 mRNA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术后1-3周P < 0.05);实验组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 mRNA的表达量低于对照组(术后1-3周P < 0.05);④结果说明,间歇性皮下注射甲状旁腺激素,可上调Sox9、抑制早期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表达,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转化,加快修复软骨损伤。 ORCID: 0000-0003-0144-4677(谢柳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背景:髁突的生长发育是影响整个颞下颌关节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髁突软骨下骨作为髁突骨改建与骨重塑的最终呈现区域,具有更为活跃的改建基础,而以往研究并未对髁突软骨下骨及其微观结构进行充分探讨.目的:应用Micro CT观察大鼠髁突软骨下骨微结构及生长发育特点.方法:24只3周龄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0月龄组、3月龄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训练方案对下颌骨单侧髁突骨折患者术后开口度训练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行手术治疗的下颌骨单侧髁突骨折患者,依据术后训练方案分为对照组(n=36)与干预组(n=44),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给予下颌运动康复训练,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下颌主动张口度、健侧活动度、患侧活动度及前后活动度,观察2组患者术后6个月张口受限、咬合关系紊乱情况。结果干预组术后1个月与术后6个月下颌主动张口度、下颌健侧活动度、下颌前后活动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干预组张口受限率与咬合关系紊乱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康复训练,下颌运动康复训练方案对下颌骨单侧髁突骨折患者手术后开口度与活动度的训练效果更好,可缩短下颌运动功能恢复进程,减少张口受限及咬合关系紊乱。  相似文献   

5.
背景:对于功能性下颌偏斜是否会导致骨性的下颌偏斜以及发生功能性下颌偏斜后下颌骨的生长方式是否会发生改变,目前尚存在争议。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能够使内皮细胞的渗透性增加、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促进血管生成以及调节骨的形成。 目的:探索大鼠功能性下颌偏斜对其髁突软骨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方法:选4周龄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实验组(n=40)。实验组大鼠佩戴作者所在课题组自制镍铬合金上前牙冠套,使下颌发生功能性左偏(2.1±0.3) mm,模拟功能性下颌偏斜。 结果与结论:造模后7-28 d功能性下颌偏斜模型大鼠髁突软骨矢状向后部区域偏斜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阳性细胞数量较非偏斜侧减少;造模后14-28 d功能性下颌偏斜模型大鼠髁突软骨矢状向中部及冠状向中部区域偏斜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阳性细胞数量较非偏斜侧减少,但与对照组接近;造模后14-28 d功能性下颌偏斜模型大鼠髁突软骨冠状向外部区域偏斜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阳性细胞数量较非偏斜侧和对照组减少。说明青春期大鼠发生功能性的下颌偏斜后,双侧髁突软骨中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存在差异,导致软骨内的成骨活动发生变化,进而可能使大鼠下颌骨的正常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提示应尽早矫治功能性下颌偏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兔下颌骨髁突骨折断端应用人重组骨形成蛋白(rhBMP),探讨其对骨折两端未行内固定,对位较好情况下骨折愈合处血管生成和血液供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60只兔子,手术前随机分为两组,建立下颌骨髁突骨折模型,一组于骨折断端给予吸附有rhBMP的明胶海绵作为实验组,另一组只放置明胶海绵,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在1、2、3、4、5、6周每组各处死5只兔子,对骨折断端骨折愈合处行肉眼、透射光、组织切片等观察。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麻醉到术后苏醒时无明显差别,每只兔子手术前到处死时体质量的变化经分析走行相似。肉眼观察实验组骨折断端表面骨痂形成时间较早,骨重建速度快,重塑后的外观与原有形状相似,而对照组骨痂呈膨隆增生,重塑不佳,局部常有缺损。组织切片以及MVD计数示实验组早期明显的血管生成(P〈0.01)。透射光下实验组充血范围经统计学分析较对照组明显(P〈0.01)。结论 本实验证明骨形成蛋白对未行固定的兔髁突骨折愈合处的血液供应及血管生成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犬不完全截骨牵张成骨的有限元模型观察牵张过程中下颌骨特定点位移情况。方法:有限元模型模拟不完全截骨(截骨处剩lmm舌侧皮质骨),观察下颌骨一些特定标志点在牵张过程中空间三维的位移趋势。结果:在牵张过程中牵张侧下颌骨标志点位移趋势为在内外(左右或x轴)方向上第五臼齿、喙突、髁状突前斜面前缘中点的运动趋势是向外的,而下颌角、髁状突后斜面后缘中点的运动趋势是向内的;在前后(y轴)方向上第五臼齿、喙突的运动趋势是向后的,而下颌角的运动趋势是向前的;在上下(z轴)方向上第五臼齿的运动趋势是向上的。结论:牵张侧下颌骨在矢状平面上有使下颌骨体前端拉高后端压低的倾向,在冠状平面上有使下颌骨体上缘外翻下缘内收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背景:浓缩生长因子对组织修复有促进作用,目前尚缺乏其对髁突软骨修复影响的研究.目的:研究浓缩生长因子对兔颞下颌关节髁突全层软骨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采集兔静脉血制备浓缩生长因子.建立兔双侧髁突穿透软骨下骨皮质的全层软骨损伤模型,实验侧损伤区充填浓缩生长因子,对照侧自然愈合.分别于术后2,6,12周取材并进行组织形态学观...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锥形束CT( CBCT)研究新西兰兔下颌骨矩形截骨后,早期拆除牵引装置植入钛钉对新骨形成 的影响,探讨牵引成骨早期拆除牵引装置的可能性。方法:新西兰兔下颌骨矩形截骨12 mm×4 mm,植入自制牵 引装置。牵引5 d 后,随机分为稳定4 周、稳定8 周、钛钉植入3 组。前2 组分别于稳定期4 周、8 周时处死动物;钛 钉植入组,稳定期4 周时,取出牵引器植入钛钉,4 周后处死动物;拍摄CBCT和X线片。结果:兔下颌骨垂直高 度平均增加(2.25±0.41)mm。稳定4 周、8 周和钛钉植入组的术区CT值分别为(80.00±12.36)Hu、(293.00±37.66) Hu和(289.25±38.87)Hu。稳定4 周术区CT值低于稳定8 周和钛钉植入组,后2 组CT值相近。结论:早期拆除 牵引装置植入钛钉与常规固定相比,骨形成没有明显影响,临床应用可有效地缩短牵引成骨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仿生运动生物力学环境下关节再生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实验家兔7只,在实验家兔一侧股骨干和胫骨骨干各穿2枚直径1.5 mm 克氏针,分别安装框架平台。然后在体外通过在膝关节内、外侧分别安装模拟膝关节矢状面运动轨迹的平面四杆机构,连接股骨和胫骨上已经安装好的框架平台。在股骨髁和胫骨平台同时截骨去除关节软骨、部分软骨下骨及十字交叉韧带和半月板等结构,但不损伤肌腱起止点,保留关节囊及囊外韧带,保留髌骨和籽骨。术后家兔自然活动。在关节截骨后的愈合过程中定期拍摄X线片,测量关节矢状面的活动度和骨性间隙。结果 7只实验家兔中6例成功安装外置式人工关节,截骨微创骨穿针仿生运动外置式人工关节控制下自然活动。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分别为:术后第1周,极限屈曲位(144.7±15.62)°, 极限伸直位(44.2±25.77)°, 活动度(100.5±29.03)°; 术后第12周,极限屈曲位(139.4 ± 12.92)°, 极限伸直位(40.4±22.04)°,活动度(99.0±23.39)°。截骨术后第12周与截骨术后第1周相比,屈曲位、伸直位和活动度均没有显著差异。X线显示骨性关节间隙依然存在。截骨侧骨性关节间隙明显减小,由截骨术后第1周(4.03±1.84) mm 减小到第12周(2.32±1.05) mm,而对侧正常骨性关节间隙为(1.27±0.22) mm。术后16周拆除外置式人工关节,切开关节囊观察,发现新生白色软骨覆盖截骨再生表面,表面光滑,具有典型关节滑车结构,并且观察到类似韧带的纤维束从再生的股骨下端发出,终止于新生的胫骨上端。术后第25周,所有6只实验家兔截骨再生膝关节屈曲位(148.3±4.75)°,伸直位(48.30±17.57)°,活动范围(100.0±20.80)°;对侧(左侧)正常膝关节屈曲位(148.3±7.5)°,伸直位(21.6±9.09)°,活动范围(126.7±6.88)°。截骨侧、对侧骨性关节间隙分别为(1.4±0.59)、(0.92±0.35) mm。结论 外置式仿生运动人工关节为家兔膝关节再生保留了再生空间,提供了一种运动模拟环境、印证了骨折愈合过程的应力适应性。本研究结果提示仿生运动生物力学环境下,正常家兔膝关节内截骨后再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雌激素对运动防治骨质疏松效果的影响.方法 48只5个月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假手术加运动组(Sham+run组)、单纯去卵巢组(Ovx组)、去卵巢加运动组(Ovx+run组)、去卵巢加运动加1/4雌激素组(Ovx+run+e1组)和去卵巢加运动加雌激素组(Ovx+run+e2组).其中Ovx+run+e1组和Ovx+run+e2组于术后1周开始皮下注射不同剂量的己烯雌酚,Ovx+run+e1组剂量为0.025mg/kg,1次/4d;Ovx+run+e2组为0.025mg/kg,1次/d,持续12周.Sham+run组、Ovx+run组、Ovx+run+e1组、Ovx+run+e2组于术后1周开始采用大鼠专用跑笼进行运动训练12周.术后13周行股骨远端骨密度和生物力学测量,并对胫骨近端进行骨组织计量学测量.结果 (1)Ovx组股骨远端骨密度值最低[(0.10±0.01)g/cm2],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Ovx+run+e2组与Sham+run组骨密度值相当[分别为(0.14±0.02)g/cm2和(0.13±0.02)r/cm2],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均P<0.05);Sham组、Ovx+run组和Ovx+run+e1组之间骨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1±0.01)g/cm2比(0.12±0.01)g/cm2比(0.12±0.01)g/cm2,均P>0.05].(2)Sham组骨小梁的厚度、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和骨小梁数量与Ovx+run+e2组、Sham+ru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高于Ovx+run+e1组、Ovx+run组和Ovx组(均P<0.05);而骨小梁分离度在Sham组、Ovx+run+e2组和Sham+run组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但低于Ovx+run+e1组、Ovx+run组和Ovx组(均P<0.05).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和骨小梁数量:Ovx组<Ovx+run组<Ovx+run+e1组(均P<0.05);骨小梁分离度:Ovx组>Ovx+run组>Ovx+run+e1组(均P<0.05);骨小梁厚度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Ovx组极限剪切载荷、剪切强度极限、最大剪应变、剪切弹性模量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均P<0.05).Ovx+run+e2组的极限剪切载荷、剪切强度极限、最大剪应变与Sham+run组相当,均高于其他各组(均P<0.05);剪切弹性模量则与Sham+run组、Ovx+run组相当,均高于Sham组、Ovx组、Ovx+run+e1组(均P<0.05).Sham组、Ovx+run+e1组与Ovx+run组极限剪切载荷、剪切强度极限、最大剪应变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ham组剪切弹性模量小于Ovx+run组(P<0.05),但Sham组与Ovx+run+e1组、Ovx+run+e1组与Ovx+run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雌激素水平对运动防治骨质疏松的效果有显著影响.雌激素充足,对运动防治骨质疏松效果起协同作用;雌激素不足,则对运动防治骨质疏松效果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锥形束CT研究正畸治疗前后的单侧后牙正锁合的髁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研究分析单侧后牙正锁合患者的双侧髁突形态及其在关节窝内位置的差异,以及正锁合解除后,患者髁突形态及位置的代偿性改建情况,以期为正畸临床诊疗提供早期依据。方法 选择单侧后牙正锁合18~28岁患者20例为实验组,同期选择安氏Ⅰ类轻度拥挤错颌18~30岁患者25例为对照组,进行面部锥形束CT拍摄,利用3D Examvision成像系统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描记测量髁突形态及位置的点和线,对7个不同的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畸治疗前,对照组左右两侧髁突形态及其在关节窝内的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正锁合侧关节窝深度及髁突高度高于非锁合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271,t=15.278, P<0.01)。正畸治疗正锁合并稳定保持3个月后,实验组正锁合侧关节前间隙、关节后间隙变化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524,t=-5.119,P<0.01),关节前间隙治疗前大于治疗后; 关节后间隙治疗前小于治疗后。实验组非锁合侧治疗前后髁突形态及其位置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后牙正锁合患者双侧髁突形态及其在关节窝内的位置存在差异,矫治正锁合并稳定保持3个月后,锁合侧关节有向前下移动的趋势,而髁突形态并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3.
低强度脉冲电磁场对大鼠骨质疏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低强度脉冲电磁场(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s,PEMFs)对去卵巢诱导骨质疏松症的大鼠生化指标和骨应力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等分为3组(n=10),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骨质疏松模型组(Model)、脉冲电磁场照射组(PEMFs)。经适应4wk后,在25mg·Kg^-1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下,Model组和PEMFs组摘除双侧卵巢.Sham组找到但不切除卵巢。各实验组均在相同环境下饲养,模型制备4wk后开始治疗,由GZY型低强度低频率脉冲电磁场发生仪产生低频脉冲磁场,根据实验要求,我们使用亥姆霍兹线圈形成均匀磁场,PEMFs组经照射刺激治疗,频率14.3Hz,场强2Gs.日照8h。Model组和Sham组正常饲养。治疗8wk后,对各组大鼠血清、尿液中ALP和Ca以及骨应力进行检测。结果:(1)ALP、Ca检测结果:与Model组相比,PEMFs组ALP值、C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清中ALP值,Model组为(275.16±228,57),PEMFs组为(179.30±87.68);Ca值,Model组为(2,66±0,13),PEMFs组为(2.52±0.05)。(2)骨应力检测结果:Model组为(923.60±34.15Pa),PEMFs组为(1152.85±118,20P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发现,PEMFs对于促进骨重建、提高Ca吸收和骨应力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股骨髁部支撑钢板(CBP)对股骨远端骨折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将100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别根据可能影响CBP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8个相关因素(性别、年龄、骨折类型、骨折分类、手术时机、复位质量、是否植骨、是否行石膏制动)分组,按Neer膝关节功能评分表对手术疗效评分,评分≥72分为优良,<72分为非优良.先分别对8个相关因素的手术疗效进行单因素分析,行x2检验,再将P<0.05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采用CBP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男性组与女性组,开放性骨折组与闭合性骨折组术后优良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中年组与老年组,A型骨折组与C型骨折组术后优良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7d内手术的患者明显比7d后手术的术后疗效好(P<0.05);术中未植骨比术中植骨的术后疗效更好(P<0.05);复位满意组和未行石膏制动组的术后疗效分别明显优于复位不满意组和行石膏制动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2.864)、骨折类型(OR=47.597)和复位质量(OR=1 1.549)是影响手术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骨折类型和复位质量是影响CBP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手术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这将为提高CBP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手术疗效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两种截骨顺序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3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TKA的80例(80膝)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截骨顺序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40膝,先行股骨截骨;对照组40膝,先行胫骨截骨。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胫骨内、外侧平台显露前后径范围、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情况及HS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8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6—14个月(平均11.3个月)。手术时间和术后引流量观察组分别为(53.4±13.8)min和(310±46)ml,对照组分别为(72.5±14.7)min和(425±40)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99、11.93,P值均〈0.01);胫骨外侧平台显露前后径观察组为(44.1±3.7)mm,对照组为(21.8±3.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5,P〈0.01);胫骨内侧平台显露前后径观察组为(45.6±3.5)mm,对照组为(43.5±4.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3,P〉0.05);观察组术后6周和12周的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87.6°±14.2°和103.6°±7.4°,对照组分别为88.6°±13.6°和102.3°±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2和0.82,P值均〉0.05);观察组术后6周和12周的HSS评分分别为(90.12±8.6)分和(91.66±6.6)分,对照组术后6周和12周的HSS评分分别为(89.45±9.9)分和(91.87±7.5)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2和0.13,P值均〉0.05)。结论TKA中先行股骨截骨可以使胫骨的显露更为充分,起到简化手术操作,减少术中失血,缩短手术时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十一味参芪片对胃癌放化疗患者的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08年3月至2009年9月放疗科90例胃癌放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十一味参芪片治疗组(治疗组,n=45)和单纯化疗组(对照组,n=45).对照组给予放化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十一味参芪片,21d为1个周期,2个周期后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包括进食量和体质量;观察放化疗不良反应;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患者静脉血Th1、Th2及其比值;ELISA法检测静脉血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含量;测定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水平.维持治疗2年后,进行总体评估,分析患者生存质量、放化疗不良反应、静脉血Th1和Th2及其比值、IFN-γ和IL-4含量、血常规等各个指标.结果 治疗2个周期后,治疗组患者进食量和体质量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治疗组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患者外周血Th1、Th2及其比值Th1/Th2较对照组患者均有升高[Th1:(6.42±2.10)%比(4.10±2.70)%,Th2:(3.51±1.14)%比(2.81±2.30)%,Th 1/rh2:1.83±0.62比1.46±0.70,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血IFN-γ的含量增加,而IL-4含量明显降低[IFN-γ:(66.05±23.13)ng/L比(47.19±10.03)ng/L,IL-4:(34.62±5.34) ng/L比(45.35±6.03)ng/L,均P<0.05].治疗组患者外周血WBC、Hb以及PLT减少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维持治疗2年后,治疗组患者生存质量、不良反应、Th1、Th2、Th 1/Th2、IFN-γ、IL-4及血常规检查结果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十一味参芪片能有效提高胃癌放化疗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降低不良反应,改善生活质量,是胃癌放化疗治疗中有效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17.
STZ诱导糖尿病大鼠肾脏CTGF表达改变及意义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STZ诱导糖尿病大鼠肾脏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改变及意义。方法:将SD大鼠分为对照(假手术)组(C组)(n=32)、糖尿病肾病组(DN组)(n=35)2组。每组再随机分为4个亚组:1周、2周、4周和8周组。观察各组大鼠血糖(BG)、24 h尿量(UV)、体重(BW)、尿白蛋白排泄(24 Ualb)、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肾重(KW)、肾重/体重(KW/BW)、肾小球面积(AG)和体积(VG)、近端小管面积(AT)、GBM、TBM厚度的改变,免疫组化观察CTGF和α-SMA在小球、小管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期间DN组BG、UV明显大于C组(P<0.01),DN组24 h Ualb(mg/24 h)、Ccr、KW、 KW/BW、AG、VG、AT、小球及小管的CTGF表达均持续显著高于C组,AT在4周时达到高峰,且CTGF表达与24 Ualb、AG、VG、AT等指标呈显著正相关 (r分别=0.95、0.92、0.86、0.94, 分别P<0.01、 P<0.05)。α-SMA 在DN组大鼠早期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表达不明显,第4周起可见少量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到第8周时更明显。8周时DN组GBM和TBM明显厚于C组 (P<0.01)。结论:糖尿病早期CTGF表达增加,并可能参与介导糖尿病早期肾脏肥大,CTGF可能与随后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和肾脏纤维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合并外侧副韧带松弛的内翻膝患者的截骨量是否受影响。 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至2018年行膝关节置换的内翻膝患者92例,其中25例合并外侧副韧带松弛的患者为观察组;其余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等量截骨法进行截骨。术中测量股骨远端外髁、股骨后外髁、胫骨外侧平台截骨量,随访测量胫股解剖角(anatomic tibiofemoral angle,ATFA)、髌骨倾斜角(patellar tilt angle,PTA)、股骨后髁偏距(posterior condylar offset,PCO)。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以及关节活动度评价关节功能。 结果 两组股骨远端外髁截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胫骨外侧平台截骨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周、6个月及12个月ATFA、PTA、PCO、AKS评分、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合并外侧副韧带松弛的内翻膝患者的胫骨外侧平台截骨量较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合并加巴喷丁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6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帕罗西汀合并加巴喷丁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用帕罗西汀,疗程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2、4、6、8周末分别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症状自评量表(SCL-90)躯体化因子评定临床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4、6、8周末研究组HAMD、HAMA、SCL-90躯体化因子评分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8周末研究组显效率76.74%,对照组显效率55.81%,研究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214,P0.05)。不良反应均较轻,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帕罗西汀合并加巴喷丁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疗效优于单独应用帕罗西汀,且疗效出现较早,副作用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药局部外敷时的温度对四肢闭合性骨折的疗效影响。方法以本院自制带电热敷中药垫的夹板治疗四肢闭合性骨折40例。随机将病例分为高温治疗组:体感温度(42±2)℃;低温治疗组:体感温度(34±2)℃。每天2次,观察治疗后2、4、6、8周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8周后高温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低温组(P<0.01,P<0.05)。结论适合的温度能改善骨折部位血液循环,促进骨痂加速生长,缩短临床骨折愈合时间,为治疗骨折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