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60-63
目的评价动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和单纯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患者61例,根据不同溶栓方法分动脉溶栓组25例,动静脉联合溶栓组(联合溶栓组)17例,单纯机械取栓组(机械取栓组)19例。分别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的有效性、近期与远期疗效进行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动脉溶栓组、联合溶栓组治疗后2周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机械取栓组治疗后3d、2周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动脉溶栓组残余狭窄率≤30%发生率、急性血管再闭塞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6.0%、52.0%和12.0%,联合溶栓组分别为11.8%、52.9%和0,机械取栓组分别为47.4%、0和10.5%。3组残余狭窄率≤30%发生率、急性血管再闭塞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不论采用动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还是机械取栓方法,均可使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对近期临床预后的改善有相近效果。采用机械取栓方法对神经功能改善时间较早、溶栓效果、安全性及远期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程东升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2,(4)
上腔静脉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是支气管肺癌、淋巴瘤及转移癌,其次是甲状腺肿大、纤维性纵隔炎、缩窄性心包炎等。随着使用中心静脉插管进行肿瘤化疗,胃肠外高营养疗法以及长期抗菌疗法,使其发病率升高。上腔静脉综合征的典型表现是上肢、颈部和面部充血和水肿,静脉压增高,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球结膜水肿,吞咽困难和呼吸困难。作者为了了解溶栓疗法对该综合征的效果和安全性,回顾性研究了1982~1990年326例该综合征住院病人中进行溶栓疗法的16例。 相似文献
4.
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最常见于恶性肿瘤(如肺癌、淋巴瘤等)对血管壁的压迫和浸润,近年来随着中心静脉中长期留置导管或起搏器导线,血栓性 SVCS 发生率增多。有作者曾发现,经静脉造影证实,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VC)而未加抗凝治疗的患者中,导管周围血栓形成者约占37.5%~52%.作者回顾性分析 Clevelaad 门诊部收治的16例应用溶栓治疗的 SVCS 患者的资料,旨在评价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同时找出影响溶栓成功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置管溶栓辅助腔内成形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阜外医院2008-12至2017-04行置管溶栓辅助腔内成形治疗的下肢动脉闭塞患者共55例,均经造影证实病变部位有大量血栓影,置导管头端于血栓近端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回顾性分析围术期临床资料、术后电话或门诊随访临床结果。结果:55例患者中男性49例,年龄(60.7±14.8)岁。慢性、亚急性和急性下肢缺血分别为38例、14例和3例。Fontaine分期Ⅱb期35例,Ⅲ期13例,Ⅳ期7例。55例患者中25例术中溶栓后再通,其余30例持续置管溶栓24~48 h。所有患者均行球囊扩张术,其中22例因残余狭窄50%或夹层明显限制血流而置入支架。手术再通成功率为85.5%(47/55)。与术前比较,溶栓后下肢动脉平均闭塞长度明显缩短[(50.6±28.3)mm vs(145.4±43.6)mm,P0.01],患侧踝臂指数(ABI)显著升高(0.67±0.41 vs 0.15±0.27,P0.01)。围术期介入相关并发症3例。术后随访(39.0±24.3)个月,失访6例(10.9%),患肢血管通畅率65.3%(32/49),保肢率为93.9%(46/49),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5例(10.2%),其中心肌梗死3例,肺栓塞2例;死亡7例(14.3%)。结论:置管溶栓辅助腔内成形治疗合并急慢性血栓的下肢动脉闭塞安全、有效,并可显著减少病变部位支架的使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3)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动脉溶栓结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104例,分为两组,各52例,观察组采用rt-PA动脉溶栓联合丁苯酞,对照组单纯使用丁苯酞,随访90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并统计两组治疗安全性与临床效果。结果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0、90 d,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于对照组(P<0.05),两组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0、90 d,观察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再发脑出血和再发脑梗死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恶变或死亡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rt-PA动脉溶栓结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且早期溶栓治疗后,能减少再发出血和再发梗死比例,提高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2)
目的分析基底动脉闭塞患者静脉溶栓和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的疗效。方法选择发病12h的基底动脉闭塞患者23例,家属知情同意下予2种治疗分为静脉溶栓组10例,根据患者体质量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0.9mg/kg;联合机械取栓组13例,给予rt-PA 20mg静脉溶栓同时送至导管室,进行机械取栓,比较2组疗效差异。结果联合机械取栓组患者血管再通10例,静脉溶栓组血管再通2例(92.3%vs 20.0%,P0.05);联合机械取栓组患者溶栓治疗后24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6.5(4,12)分、溶栓后14d为2.5(1,8)分、溶栓后90d为0.5(0,8)分,静脉溶栓组分别为12.5(8,16)分、6.5(2,12)分、4(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07、0.019)。联合机械取栓组溶栓治疗后14dBarthel指数评分为82.5(40,95)分、溶栓后90d为100(40,100)分,静脉溶栓组分别为47.5(20,85)分和62.5(20,100)分。联合机械取栓组患者90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分7例,静脉溶栓组2例(53.8%vs 20.0%,P0.05)。结论基底动脉闭塞患者,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既可以实现治疗启动迅速,又能得到高的血管再通率,预后明显优于单纯行静脉溶栓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9.
对于中高危组急性肺栓塞的治疗,长期以来国内外肺栓塞诊疗指南都推荐单纯抗凝治疗,但临床上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是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近年来的大多数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中高危组急性肺栓塞溶栓治疗确实难以降低患者病死率,但是可以更快降低肺动脉压和改善右心室功能,而且能够降低血流动力学代偿失调的发生率.与单纯抗凝...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老年(60~75岁)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是否联合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和非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组在静脉溶栓后2 h启用静脉泵入替... 相似文献
12.
13.
链激酶在国人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1995,(1)
8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用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再灌注率为61.9%(52/84);5周病死率为4.8%(4/84);出血发生率为11.9%(10/84),均为轻度出血;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为3.6%(3/84);低血压发生率为16.7%(14/84),经减慢链激酶滴速、扩容和用血管加压药很快恢复正常。证实链激酶在中国AMI患者中应用安全而有效。高龄组和低龄组相比,再通率相似,并发症和死亡率并不增加。下壁AMI患者与前壁AMI患者相比,再通率、出血并发症、死亡率无明显差异。低血压的发生率在下壁AMI较高,但易于处理。高龄、下壁心梗亦应积极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超声增强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5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增强溶栓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 +2 MHz超声监测2h]和标准溶栓组(单用rtPA).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血管危险因素、治疗前血压、溶栓前脑缺血溶栓治疗(thrombolysis in brain ischemia,TIBI)血流分级、闭塞血管部位.主要转归指标为3个月时的转归良好率(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分),次要终点为溶栓后2h的完全再通、持久性完全再通、有症状脑出血和病死率.结果 超声增强溶栓组治疗后3个月时的转归良好率显著高于标准溶栓组(64%对36%;x2=6.522,P=0.011);超声增强溶栓组持久性完全再通率(40%对8%;P =0.018)和完全再通率(48%对12%;P=0.012)均显著高于标准溶栓组,但再闭塞率(8%对12%;P=0.637)、有症状脑出血发生率(4%对4%;P=1.000)和病死率(4%对4%;P=1.000)均与标准溶栓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超声增强溶栓能提高rtPA推注后2h内持久性完全再通率和完全再通率以及3个月时的转归良好率,而且不增高有症状脑出血和死亡风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溶栓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4)
目的探讨动脉溶栓联合介入方法治疗老年急性脑血管闭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97例老年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均采用微导丝、微导管机械碎栓和(或)Solitaire支架联合动脉注射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进行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及手术并发症。结果46例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的患者有35例达到完全再通、11例达到部分再通,再通率为100%;22例颈内动脉末端分叉处闭塞的患者有9例达到完全再通、6例达到部分再通,再通率为68.18%;11例大脑前动脉闭塞的患者有11例达到完全再通,再通率为100%;18例椎基底动脉主干闭塞的患者有4例达到完全再通、7例达到部分再通,再通率为61.11%;97例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的再通率为85.57%。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及大脑前动脉闭塞患者的再通率显著高于颈内动脉末端分叉处闭塞和椎基底动脉主干闭塞的患者(P0.05)。97例急性脑血管闭塞的患者在术后1 w、2 w及3个月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平均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ADL)平均评分较治疗前显著的提高(P0.05)。结论动脉溶栓联合介入方法治疗老年急性脑血管闭塞安全有效,尤其对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及大脑前动脉闭塞患者具有较好的再通效果。 相似文献
16.
17.
吴赛珠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1,7(5):376-376
标 题 单次注射tenecteplase与负荷后维持输入alteplase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比较 :“ASSENT 2”随机、双盲试验作 者 评估一种新的溶栓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ASSENT 2”试验 )的调查员 参考文献 Lancet 1999;35 4:716~72 2研究的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目 的 评价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 ,经体重调节的单次注射tenecteplase是否具有与负荷后维持输入alteplase类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设 计 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多中心。病人资料 16 949名患者 ,年… 相似文献
18.
19.
溶栓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策略的效果和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溶栓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溶栓联合PCI的心肌梗死患者45例,与同期单纯溶栓(31例)和直接PCI(74例)的心肌梗死病例对比分析。结果冠状动脉造影资料显示溶栓联合PCI组的TIMI3级血流占88.9%,较单纯溶栓组(74.2%)高(P=0.087),与直接PCI组(91.9%)相似(P=0.404)。临床资料显示溶栓联合PCI组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占4.4%,较单纯溶栓组(12.9%)低(P=0.181),与直接PCI组(1.4%)相似(P=0.319)。三组病例的住院死亡率相似(4.4%,6.5%,4.1%)。住院期间的主要出血事件(包括大出血和颅内出血)相似(4.4%,3.2%,1.4%)。结论溶栓联合PCI的再灌注效果可能优于单纯溶栓,至少不逊于直接PCI,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0.
院外心跳停止患者中50%~70%系急性心梗(AMI)或大面积肺梗塞所致,虽然两者不同,但溶栓均有效。因虑及严重的出血并发症,心肺复苏(CPR)时传统上禁忌溶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