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实验性胃溃疡(GU)期间大鼠胰腺组织中三叶因子3(TFF3)的表达及变化。方法:SD大鼠共30只,随机分为GU1、GU4、GU10、GU23和正常组5组,每组6只。GU1、GU4、GU10和GU23组通过胃前壁黏膜下注射冰乙酸制备GU模型,并分别于造模后1、4、10和23d取材。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胰腺组织TFF3蛋白和胰岛素的表达,RT-PCR法检测胰腺TFF3mRNA,ELISA法检测血清TFF3水平。结果:5组大鼠胰腺组织TFF3蛋白和胰岛素的表达水平、胰腺TFF3mRNA和血清TFF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9.276、12.362,166.600,21.316,P均<0.001)。造模4、10d后胰腺组织TFF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23d时仍处于较高水平(P<0.05);胰岛素变化趋势与TFF3一致;造模4d后,胰腺组织中TFF3与胰岛素的表达存在正相关(r=0.826,P<0.05)。胰腺TFF3mRNA和血清TFF3水平在造模4d后达最高,10d时略有下降,23d时进一步降低但仍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胰岛TFF3与胰岛素共同释放入血,参与GU自愈期间胃黏膜的修复。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舌下腺三叶因子2(TFF2)和三叶因子3(TFF3)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表达的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分为溃疡组(42只)和正常对照组(6只)。溃疡组在胃前壁近胃窦处将0.01ml冰醋酸注入黏膜下层制作实验性胃溃疡模型,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分别以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RT-PCR检测溃疡组和正常组舌下腺TFF2及TFF3基因和多肽表达情况。结果 TFF2及TFF3免疫反应阳性物质主要位于纹状管、闰管和肌上皮细胞,管腔内亦有阳性物质表达。TFF2的积分光密度在溃疡第1天时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第2天最低,第4、第6天逐渐升高(P<0.01),第10~23天均维持在较高水平(P<0.05);而TFF3的积分光密度在溃疡第1、第2天时接近正常组,第4、第6天逐渐增强并高于正常组(P<0.05),到第10天达高峰(P<0.01),至第23天仍高于正常组(P<0.05)。RT-PCR显示TFF2mRNA和TFF3mRNA的转录情况与相应多肽的表达趋势相似。结论舌下腺TFF2和TFF3基因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表达增高,可能参与胃溃疡愈合过程的调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三叶因子1(TFF1)、三叶因子2(TFF2)和环氧合酶-2(COX-2)在正常胃黏膜组织、癌旁组织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FF1、TFF2表达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50例癌旁组织和50例胃癌组织中TFF1、TFF2和COX-2的表达。结果在正常胃黏膜组织、癌旁组织和胃癌组织中,TFF1、TFF2表达呈逐渐减弱趋势(P<0.01),而COX-2的表达呈逐渐上升趋势(P<0.01),TFF1、TFF2的表达强度与后者呈负相关(P<0.01)。结论 COX-2的表达增加抑制TFF1、TFF2的表达,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最终导致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测定三叶因子1(TFF1)蛋白在胃癌和胃溃疡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组织TFF1蛋白表达水平在胃癌及胃溃疡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56份胃黏膜标本取自18例正常对照者,25例胃溃疡和13例溃疡型胃癌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胃黏膜中TFF1蛋白的表达.结果 胃溃疡和溃疡旁组织、胃癌旁组织中TFF1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和胃癌组织(均P<0.001),胃癌组织TFF1表达则明显低于正常胃黏膜(P<0.001);TFF1升高增加患者罹患胃溃疡风险(OR:1.365,95% CI 1.065~1.749,P<0.05); TFF1表达下调则增高患者罹患胃癌风险(OR:3.067,95% CI 1.391~6.757,P<0.01).结论 TFF1在胃黏膜保护、损伤修护具有一定的作用;TFF1蛋白在胃溃疡中高表达,而在胃癌中表达明显降低,检测TFF1蛋白表达有利于胃癌与胃溃疡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三叶因子3(TFF3)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TFF3在胃癌发生、发展、侵润以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TFF3在60例胃癌组织、60例癌旁组织和60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TFF3表达呈逐渐减弱趋势(p0.05),TFF3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胃癌组织中TFF3表达增高,其表达与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期因子(midkine,MK)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为血清中期因子(sMK)作为宫颈癌早期诊断及病情监测的指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慢性宫颈炎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宫颈癌组织标本各20例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各组织中MK的表达情况及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外周血sMK浓度,分析sMK浓度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MK在慢性宫颈炎组织中不表达,在CIN III级、宫颈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较高,且宫颈癌组织中MK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淋巴结转移无关,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直径、腺体浸润有关(P〈0.05或P〈0.01)。宫颈癌患者外周血sMK浓度明显高于慢性宫颈炎及CIN患者。宫颈癌患者sMK浓度与患者年龄、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直径、腺体浸润有关(P〈0.05或P〈0.01)。宫颈癌患者sMK浓度与组织中MK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结论MK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sMK能够可靠地反映组织中MK蛋白表达情况,可作为一种用于宫颈癌诊断、病情监测的新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检测三叶因子3 (TFF3)和环氧合酶-2(COX-2)在正常胃黏膜组织、癌旁组织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TFF3表达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正常胃黏膜组织40例,癌旁组织和胃癌组织各60例,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标本中TFF3和COX-2的表达.结果:TFF3和COX-2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呈逐渐降低趋势(P<0.05),TFF3和COX-2在胃癌中的异常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TFF3在胃癌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r=0.462,P<0.01).结论:TFF3与COX-2的表达增加有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两者在胃癌中表达上调有可能使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失衡,从而导致胃癌的发生;TFF3与COX-2在胃癌中可能呈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及三叶因子1在胃溃疡患者血清中的意义。方法取我院确诊胃溃疡患者53例,编入胃溃疡组,另取48例健康人作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及胃蛋白酶原Ⅱ(PGⅡ)含量和血清三叶因子1吸光度值的变化。结果胃溃疡患者血清中PGⅠ、PGⅡ含量及三叶因子I吸光度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血清中胃蛋白酶原和三叶因子1对于胃溃疡的确诊具有参考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小肠三叶因子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基因重组人小肠三叶因子(recombinant human intestinal trefoil factor , rhITF)促进慢性胃溃疡的愈合、保护胃黏膜抵抗多种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 急性损伤方法:用乙醇,阿司匹林,应激和幽门结扎诱发胃黏膜损伤,用Guth法测定损伤指数.(2)慢性溃疡产生法:用50%(质量分数)乙酸接触胃体部桨膜面.损伤后第2天开始经口灌 rhITF 11 d,第12天麻醉下测定胃黏膜面血流量(GMBF),取胃液测定胃酸排除量,检查溃疡指数、胃黏膜氨基己糖和一氧化氮浓度,检测溃疡底部一氧化氮合酶iNOS mRNA的表达.结果: rhITF有保护胃黏膜抗急性损伤的作用,在应激诱发的损伤中,胃黏膜糖蛋白含量增加.rhITF促进慢性胃溃疡的愈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溃疡指数和胃酸排除量明显减少(P<0.05),GMBF、Hex和NO含量及iNOS mRNA表达增加(P<0.05).结论:rhITF 保护胃黏膜可能和胃黏膜黏液糖蛋白增加有关.rhITF促进慢性胃溃疡愈合,其机制可能增加Hex含量和GMBF,抑制胃酸,刺激 iNOS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胃黏膜肠化及胃癌中三叶因子1,2表达的组织芯片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贵生  龚均  程鹏  常英  张军  戴菲 《医学争鸣》2005,26(15):1390-1393
目的:三叶因子1(trefoil factor 1,TFF1)和2(TFF2)对胃肠道黏膜保护和损伤后修复具有重要作用,在胃癌中表达降低.现探讨它们在胃黏膜肠化(intestinal metaplasia,IM)及不同组织类型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胃癌40例,癌旁组织IM 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伴IM 46例,CAG和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各20例,构建组织芯片.分别用高铁二铵/爱先蓝(HID/AB)及HE染色对IM及胃癌进行分型,并用免疫组化检测不同胃黏膜病变中TFFl,TFF2的表达.结果:TFFl,TFF2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CSG,CAG中的表达显著高于CAG伴IM、癌旁组织IM及胃癌(P<0.01),而CSG与CAG之间,以及CAG伴IM、癌旁组织IM及胃癌三者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肠型胃癌则显著低于弥漫型胃癌(P<0.05).结论:胃黏膜IM及胃癌中TFF1,TFF2表达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3.
何美蓉  张绍荣  宋于刚  陈学清 《医学争鸣》2005,26(19):1735-1737
目的:探讨肠嗜铬样细胞与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的关系. 方法:通过制备大鼠乙酸性胃体溃疡模型,采用免疫组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放射免疫测定的方法,观察溃疡自愈过程中大鼠胃黏膜内ECL细胞形态、组氨酸脱羧酶(HDC)mRNA和组胺含量的变化. 结果:胃溃疡大鼠胃黏膜内HDC阳性细胞率和胞质平均灰度值在制模术后第1日即开始降低,术后第6日达到最低,随后开始回升,术后第12日基本正常. 胃黏膜内HDC mRNA表达在制模术后第1日开始降低,第3日最明显,第6日开始恢复,第9日后接近正常. 制模术后胃黏膜内组胺含量也出现下调,以术后第6日为最低. 结论:ECL细胞可通过减弱其合成组胺的功能,参与胃溃疡自愈的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黏膜内组氨酸脱羧酶(histidine decarboxylase,HDC)和H^+,K^+-ATP酶的表达与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过程的关系。方法制备大鼠乙酸性胃体溃疡模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技术,观察溃疡自愈过程中大鼠胃黏膜内HDC和H^+,K^+-ATP酶mRNA及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制模术后1d大鼠胃体出现明显溃疡,3d溃疡最为明显,12d溃疡基本愈合。HDC和H^+,K^+-ATP酶mRNA表达在制模术后1d即开始降低,术后9d恢复正常。HDC和H^+,K^+-ATP酶蛋白表达在制模术后也出现降低,术后6d达到最低,术后12d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在胃溃疡自愈过程中,胃黏膜内HDC和H^+,K^+-ATP酶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其作用是抑制胃酸分泌以促进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15.
三叶因子1表达与胃粘膜损伤及胃癌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测定三叶因子1在正常及病理条件下胃粘膜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FF1在胃粘膜损伤修复及胃癌抑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正常及不同病理条件下胃粘膜中TFF1的表达情况,通过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其阳性信号平均光密度值了解其表达情况。结果胃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TFF1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多发/复合性溃疡患者TFF1表达高于单发的消化性溃疡患者;胃溃疡患者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胃炎患者与单一消化性溃疡患并表达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胃腺癌患者癌旁组织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而腺癌组织的表达强度则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呈正比、分化程度愈低,表达愈弱,低分化腺癌无阳性表达,中、高分化腺癌表达略低于正常粘膜、但二者对比无统计学差异;食管鳞痛及癌旁组织均无阳性表达;各组男女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FF1在胃炎及消化性溃疡中表达升高,且在多发/复合性溃疡中的表达较单发溃疡表达升高,即粘膜损伤越严重其表达越强,提示其在胃粘膜保护及促进上皮重建机制中具有一定的作用。TFF1在癌旁组织中表达增强提示其可能与肿瘤抑制及分化机制有关,而在癌组织中表达减弱,且分化程度越低表达越弱可能与癌组织腺体及细胞破坏、TFF1的分泌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黏膜内组氨酸脱羧酶(HDC)和H ,K -ATP酶的表达与大鼠乙酸性胃溃疡自愈过程的关系。方法制备大鼠乙酸性胃体溃疡模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法,观察溃疡自愈过程中大鼠胃黏膜内HDC和H ,K -ATP酶mRNA及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制模术后1d大鼠胃体出现明显溃疡,3d溃疡最为明显,12d溃疡基本愈合。胃黏膜内HDC和H ,K -ATP酶mRNA表达在制模术后1d即开始降低,术后9d恢复正常。胃黏膜内HDC和H ,K -ATP酶阳性细胞率及胞质平均灰度值在制模术后也出现降低,术后6d达到最低,术后12d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在胃溃疡自愈过程中,胃黏膜内HDC和H ,K -ATP酶表达下调,其作用是抑制胃酸分泌以促进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17.
肠三叶因子与严重烧伤后肠道损伤及修复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肠三叶因子(ITF)在烧伤后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肠道损伤和修复的关系。方法 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成伤前对照(C)、烧伤后(PBD)1、2、3、5及7d共6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定量检测了肠粘膜中ITF的动态变化,同时观察了血浆内毒素(LPS)水平、肠粘膜损伤指数及肠粘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烧伤后肠杯状细胞分泌ITF的能力下降,除伤后第1天ITF含量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