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产妇及家属参与母乳喂养知识竞赛对产妇和婴儿的影响,以提高产妇对母乳喂养的依从性。方法 选择2015年1月~12月我院产7病区收治的产妇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号尾数单双数分别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实验组产妇及其家属参与母乳喂养知识竞赛,对照组产妇及其家属不参加竞赛,按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产妇母乳喂养理论知识与哺乳技巧掌握程度,参赛后乳头皲裂发生率、乳汁淤积的发生率、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住院期间及出院后6个月内婴儿的纯母乳喂养率。结果 两组产妇参赛前母乳喂养理论知识与哺乳技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赛后观察组母乳喂养理论知识与哺乳技巧掌握程度、乳头皲裂发生率、乳汁淤积的发生率、住院期间及出院后6个月内婴儿的纯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妇及家属参与母乳喂养知识竞赛可提高产妇母乳喂养理论知识与哺乳技巧、住院期间及出院后6个月内婴儿的纯母乳喂养率,可减少乳头皲裂、乳汁淤积的发生,可提高产妇的自信心,延长了产妇喂婴儿母乳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母乳是婴儿最为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里含有婴儿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对婴儿的健康生长发育是不可替代的[1,2]。母乳中所含的免疫成分能使婴儿患病率降低,对婴儿的健康成长有显现越来越多的优势。母乳喂养同时促进母亲子宫复旧,增进母子感情。2000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倡导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最佳的喂养方式就是纯母乳喂养,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2000年4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80%",这样做是为婴儿的健康地成长提供良好的物质保证[3,4]。母乳喂养不能坚持的原因有母亲缺乏相关母乳喂养的知识,缺乏哺乳经验,母亲或婴儿生病终止哺乳,这就需要医护人员给他们提供适当的卫生保健宣教,使母乳喂养得以继续。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母婴同室与分室婴儿出院后的母乳喂养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做此调查以改进妇幼保健工作,提出必要的干预措施,以达到WHO提出在2000年4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80%的目标。1 调查对象及方法1.1 对象:我市一所爱婴医院及市内各级医院分娩的产妇和婴儿。1.2 方法:培训调查人员明确调查目的和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农村贫困地区母亲负性情绪与0~6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状况的关系。方法:选取秦巴山区母亲为第一养育人的6月内婴儿母亲441名,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中文精简版(DASS-21)评估婴儿母亲的抑郁、焦虑和压力负性情绪的严重程度。结果:纯母乳喂养率为16.10%。母亲焦虑风险高会降低其纯母乳喂养的可能性(OR=0.28);区分母乳喂养的家庭支持程度以后发现,母乳喂养家庭支持程度低时,母亲焦虑风险与采取纯母乳喂养的可能性负向关联(OR=0.16)。结论:在农村贫困地区,0~6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低,而且母亲焦虑风险越高,采取纯母乳喂养的可能性越低;母乳喂养家庭支持程度高可能会抵消部分因母亲焦虑对纯母乳喂养带来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5.
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孕妇乙肝病毒携带﹙AsC﹚状况、分娩方式及喂养方式对采用乙肝高效人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HB疫苗)联合注射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及婴儿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将孕妇分为HBsAg阳性组和HBeAg阳性组,两组新生儿产后12h内注射HBIG和HB疫苗,产后1个月和6个月接受HB疫苗注射。产后12-15个月抽一次婴儿血查抗HBs和HBsAg,共随访257例,对两组婴儿及不同分娩方式和喂养方式婴儿的抗HBs和HBsAg阳性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母亲HBsAg阳性组和HBeAg阳性组的婴儿免疫应答率及HBsAg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剖宫产与阴道分娩的婴幼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母亲HBsAg阳性组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婴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母亲HBeAg阳性组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的婴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相同的HBIG和HB疫苗制剂及规范的注射条件下,母亲HBeAg阳性增加婴幼儿乙肝病毒携带及免疫无﹙低﹚应答,分娩方式对此无影响,母乳喂养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世界范围内母乳喂养率的下降,直接威胁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因此,90年代以来,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把婴儿纯母乳喂养率提高到80%列为全球的奋斗目标。我院积极创建爱婴医院.于1993年8月被世界爱婴组织及卫生部授予《爱婴医院》。实行母乳喂养。母亲与婴儿24小时在一起,按需哺乳。由原来的母婴分开,转变成母婴同室。使母乳喂养成功,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7.
母乳喂养添加辅食时间早晚对婴儿体格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163例母乳喂养添加辅食时间不同的婴儿进行了体重、身长、头围及每月增值的测量。监测频率为生后1月、2月、3月、6月、9月、12月。生后第1月全组婴儿均为纯母乳喂养,各体格发育值均超过已测值。而添加辅食过晚的婴儿及女婴在6月后的体格发育值均不同程度低于已测值。提示纯母乳是婴儿出生后的唯一食物选择,添加辅食时间最好在生后2-3月开始。监测发现南北地区儿童的体格发育值并无明显差别,说明由于母乳喂养的普及并注意辅食的添加,我国南方儿童的生长潜力是可以发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促进产妇早期泌乳提高母乳喂养的护理方法,总结护理经验。方法选取产妇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100例,前者给予常规护理,后者进行系统性综合干预,包括心理调节、早期母婴同室、指导早期吸允与喂养、康复锻炼、术后随访纠正错误与解决问题,对比早期泌乳与母乳喂养情况。结果干预组24h母乳喂养次数、次均吸允时间、泌乳初始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干预组1个月、2个月、3个月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93.00%、88.00%、80.00%高于对照组43.00%、33.00%、2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应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早期泌乳水平,注重院内母乳喂养指导,提高孕产妇母乳喂养信心与能力,同时注重随访,纠正产妇错误行为,解决实际问题,维持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9.
对乙型肝炎产妇在母乳喂养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1997-1999年158例乙肝产妇及其分娩的164例新生儿(其中双胞胎6例)就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对照随访婴儿(18个月内)HBV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BsAg携带者,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婴儿HBV感染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可以母乳喂养.但母血HBsAg+、HBeAg+或ALF增高者母乳婴儿HBV感染率为82.16%-91.67%,人工喂养婴儿HBV感染率为33.3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显著(P<0.01),不宜母乳喂养,应该隔离,行人工喂养.同时作者建议开展新生儿联合应用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合理指导乙肝产妇喂养婴儿,对宣传母乳喂养及防止母婴之间传播HBV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母乳喂养对婴儿和母亲都大有裨益: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品和饮料,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能提供出生4~6个月婴儿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母乳含有丰富的免疫物质,能增强婴儿的抗病能力;婴儿与母亲皮肤的频繁接触,母亲的爱抚与照顾,可以促进婴儿的心理和智力发育,增进母子感情,有利于母亲的产后康复和健康,能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促使子宫尽快恢复正常;母乳喂养可以减少母亲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病率,还可以抑制排卵、推迟月经复潮.提高母乳喂养率,对于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母乳喂养是保证婴儿健康生长发育、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平常的实际工作中,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然而,在产科的日常护理中也时常发现,一些产妇由于缺少必要的母乳喂养护理方法知识,常出现错误的喂奶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而促进母乳喂养的成功与临床医护人员的指导是密切相关的,现将笔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几点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导我院一年时间(1984年3月~1985年3月)在儿保门诊及产婴室对城市、农村共1000例一岁内的婴儿进行了母乳喂养调查。结果:母乳喂养率为28.8%(城市25.5%,农村54.9%,有显著性差异)。生后四个月完全食母乳者,城市23.7%,  相似文献   

12.
王晓阳  周远  周宇凤 《医学信息》2007,20(5):831-832
目的 了解围手术期对产妇进行强化健康教育后对母乳喂养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04年5月~2005年5月住院进行剖宫产的368例产妇并设为常规组(常规母乳喂养教育),选择2005年6月~2006年6月住院进行剖宫产的382例产妇并设为强化组;结合剖宫产产妇的特点,将强化组分4阶段进行围手术期强化母乳喂养的专项知识教育,出院时对产妇的母乳喂养知识与技巧掌握合格率、满意度和新生儿体重进行评估并与常规组比较.产后4月随访了解母乳喂养情况.结果 两组对母乳喂养技巧的掌握合格率、母乳喂养率、健康教育满意率及新生儿体重各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剖宫产产妇在围手术期进行强化母乳喂养教育是保证母乳喂养落到实处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因病理原因短期断母乳的新生儿再恢复母乳喂养的可能性以及一些影响因素。方法:对71例因患病而住院,短期与母亲隔离,病愈后出院的新生儿母乳喂养情况进行了上门调查,并分析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结果:2个月内母乳喂养率为 67.6%,4个月内母乳喂养率为 54.9%,6个月时母乳喂养率只有 31%,4月内时的纯母乳喂养率为 8.5%。影响母乳再喂养的原因主要是母乳缺乏,其次是母亲、家庭对母乳喂养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信心,其他原因有母婴患病、母亲白天上班有时间冲突等。结论:病理新生儿短期断母乳后仍可恢复母乳喂养。出院后继续哺乳宣教、采取促进乳汁分泌的措施是提高母乳喂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4个月婴儿的气质特征及与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抽取年龄为1~4个月的384名健康独生子女婴儿为研究对象,由父母填写小婴儿气质问卷及一般情况调查表.结果:①1~4个月婴儿中,男孩较女孩更易接近、反应阈更高、反应强度更小;②1~4个月婴儿气质特征与父母年龄、文化程度及母亲在孕期的心情等因素存在相关关系,而与家庭经济地位、居住面积等关系不明显.结论:1~4个月婴儿的某些气质特征存在性别差异.并且,1~4个月婴儿的某些气质特征与母孕期情绪状况、父母年龄等因素有关,而与家庭经济地位等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与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内在联系及影响程度。方法:用凝血酶元时间(PT)测定法对二所医院儿科1996~2000年收住院的512例出血性疾病的患儿进行筛查,并找出与母乳喂养因素有关的患儿进行相关项目的分析。结果:分析显示纯母乳喂养患儿发病占总数的92.31%。其中存活者占46.15%,死亡者占43.27%,有不同程度后遗症者占 8.92%,预后不良、放弃治疗者占1.66%。结论:分析表明纯母乳喂养与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密切相关,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该病治愈的关键,孕妇和患儿适时、适量又恰当途径补充维生素K_1,可以预防和减轻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不同比例母畏地婴儿生长及抗病力的影响,我们总结了768例4月龄母乳喂养的足月顺产儿体检没科。结果显示:低比例母乳喂养儿体重均值明显低于纯母喂养儿体重均值,婴儿患病率随着母乳喂养比例的下降而增高,因此必须提倡母喂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剖宫产影响母乳喂养的原因.方法 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2009年7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4个月间267例产后42天后复诊的哺乳期妇女母乳喂养情况进行调查,并把自然分娩与剖宫产分娩进行分类比较.结果 自然分娩的母乳喂养成功率明显高于剖宫产分娩.结论 鼓励自然分娩,加强母乳喂养宣教.  相似文献   

18.
孕妇母乳喂养健康教育的前后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了普及母乳喂养知识 ,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率 ,巩固爱婴医院成果 ,提高纯母乳喂养率 ,保障母婴健康 ,提高人口素质。方法 对 2 5 9名预产期为 2 0 0 2年 6月~ 2 0 0 3年 6月间孕妇 (孕妇无文盲 )举办母乳喂养信心及有关知识的测试调查 ,共举办 4期专题讲座 ,并进行答卷测试 ,答卷率 1 0 0 %。听课前和听课后两次答卷 ,由本人独立完成 ,不加提示。内容包括 5个方面 :1了解孕妇对母乳喂养的信心及母乳喂养的好处[1 ] 。 2孕期乳房保健及产后乳房护理。 3初乳、纯母乳及早开奶的概念。 4正确的哺乳方法及技巧、如何促进乳汁分泌。 5产后育儿知识等共 2 0道题。评分标准 :<60分为差 ,60~ 80分为一般 ,80~ 1 0 0分为优秀。结果 宣教前答卷成绩差者占 5 5 .2 % ,优秀占 2 .7%。宣教后答卷成绩差者为 0 ,优秀占 82 .2 % ,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 ( P〈0 .0 1 )。结论 举办孕妇母乳喂养知识专题讲座非常必要。同时又对不同文化层次的孕妇答卷进行分析 ,发现文化程度高低与母乳喂养知识掌握程度没有密切关系。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 ( P>0 .0 5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贫困农村与富裕城市6月龄婴儿粪钙卫蛋白(FC)水平的差异及喂养对婴儿FC水平的影响。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0年6月收集云南贫困农村以及上海城区6月龄婴儿的粪便样品,采用ELISA法检测FC水平;同时获得婴儿母乳喂养和辅助食品添加的信息。比较两地婴儿FC水平差异,母乳喂养与辅助食品添加对婴儿FC水平的影响。非正态分布数据以中位数(全距)表示。结果共调查145名婴儿,剔除10名部分资料缺失的婴儿。135名婴儿进入分析,其中96名来自贫困农村,39名来自富裕城市。富裕城市婴儿在生后前6个月的体重增长显著高于贫困农村婴儿,(5.0±0.9)kgvs(4.3±0.9)kg,P〈0.01。135名婴儿中有36名婴儿的FC水平〉600μg.g-1,其中贫困农村婴儿34/96名(35.4%),富裕城市婴儿2/39名(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C水平≤600μg.g-1的99名婴儿中,FC水平的中位数为172.0(24.5~595.9)μg.g-1,明显高于成人正常水平上限(50μg.g-1)。不同性别婴儿的F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8)。富裕城市37名FC水平≤600μg.g-1婴儿的FC水平中位数为138.8μg.g-1(26.2~557.2μg.g-1);贫困农村62名FC水平≤600μg.g-1婴儿的FC水平中位数为196.4μg.g-1(24.5~595.9μg.g-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以及不同辅助食品添加对婴儿的FC水平无显著影响。结论 6月龄婴儿的FC水平显著高于成人。贫困农村6月龄婴儿的FC水平明显高于富裕城市婴儿,该现象是否预示着贫困农村婴儿中存在肠道隐性感染,是否因此而影响婴儿生长发育,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丽水地区婴儿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率,建立个案随访,为防控遗传性耳聋提供依据。方法 连续2年对全市0~12月龄婴儿,开展惠民普查4个耳聋易感基因(GJB2、GJB3、12S rRNA、SLC26A4)15个突变点,建立0~3岁的随访机制。结果 共筛查35517例婴儿,有1727例耳聋基因突变,总阳性携带率4.86%,GJB2基因突变1042例,携带率2.93%;GJB3基因突变102例,携带率0.29%;SLC26A4基因突变443例,携带率1.25%;线粒体12SrRNA(mtDNA)基因突变140例,携带率0.39%。共筛查出6例为纯合突变,7例为复合杂合突变,20例为双基因突变。结论 纯合突变与复合杂合突变,是隐性遗传基因听力受损的主要因素,需早期干预治疗。线粒体12S rRNA(mtDNA)基因突变,家系母系遗传,指导宣教,建立医保卡用药提示功能。阳性携带者均建立3年专案听力测试随访,进行健康宣教与及时发现迟发性耳聋,耳聋基因筛查是一项普及遗传病防控知识、防控听力障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