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肠型急性放射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救治肠型急性放射病中的作用.方法 山东"10·21"辐射事故患者"A"受到60Co γ射线全身相对均匀照射达20~25Gy,诊断肠型急性放射病.照射后3天全环境保护、抗感染、刺激因子、HLA配型等,给予"环磷酰胺(CTX) ATG 氟达拉滨"预处理,7天行同胞间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采用"环孢霉素A(CsA)/FK506 骁悉(MMF) CD25 间充质干细胞(MSC)"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结果 17天白细胞开始上升,19天重建造血:白细胞数>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4×109/L,血小板>30×109/L,网织红细胞恢复正常.多种检测证明稳定完全植入,未发生GVHD.19天发生肺部细菌及真菌混合感染,放射损伤及肺部感染逐渐加重,33天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MOF).结论 本例是国内肠型急性放射病造血干细胞移植首次成功报告,延长了存活时间,对类似病例的救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采用辐照方法将骨髓基质细胞(BMSC)预先强化,再经体外培养、富集后与骨髓细胞(BMC)一起经尾静脉输注给全身致死剂量照射的小鼠。采用股骨BMC计数,CFU-GM和CFU-S测定及股骨切片组织学观察等方法研究了这种细胞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重建的影响。结果表明输入的BMSC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重建具有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这种细胞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重建的促进作用不是由于其中含有造血干细胞(HSC)所致,而是通过其经血循环迁徒至造血组织后对同时输入BMC中的HSC增殖和向粒系分化发挥支持和刺激作用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的细胞学动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自体外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与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骨髓重建造血功能的规律与差异。方法:观察了两组13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后骨髓造血重建的细胞学特点,其中,APBSCT6例,allPBSCT7例,结果:两组人在移植后在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下降与回升有一定规律,不受年龄、性别的影响。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重建造血的速度与输入单个细胞(MNC)数有一定相关性,移植时病人状态及适时的对症支持治疗也是决定重建速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急性放射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 动态观察山东"10·21"辐射事故2例患者(分别为诊断极重度骨髓型和肠型急性放射病,于受照后7天分别进行了单倍体及HLA相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前后淋巴细胞数、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NK细胞、中性粒细胞数等的变化情况.结果 大剂量照射后免疫球蛋白呈下降趋势,移植后早期未观察到恢复趋势;照射后淋巴细胞数快速下降,移植后虽然有部分恢复,但仍然保持在较低水平(<0.5×109/L);照射后中性粒细胞有一过性升高,后迅速下降,移植后快速恢复;照射后NK细胞明显下降,移植后快速恢复,并基本保持在明显高于正常的水平.照射后早期CD4/CD8比值有一过性升高,后迅速下降,移植后有逐渐升高趋势,但未恢复正常.结论 大剂量照射后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数、NK细胞数、CD4/CD8比值等总体呈下降趋势提示,照射后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均快速受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中性粒细胞数、NK细胞数等快速恢复,淋巴细胞数、CD4/CD8比值等有恢复趋势但恢复缓慢,免疫球蛋白未观察到恢复趋势,提示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恢复快,但体液免疫功能及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恢复缓慢.  相似文献   

5.
骨髓基质细胞输注对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造血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观察骨髓基质细胞输注对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后造血恢复的影响,经放、化疗预处理的BALB/c小鼠,分别输入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T组)、外周血干细胞联合扩增的骨髓基质细胞(实验组),观察受体鼠4周的生存率、骨髓有核细胞(BMNC),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等指标。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生态率,BMNC、CFU-GM、CFU-F较PBSCT组显著升高(P<0.005);白细胞的最低值较PBSCT组高(P<0.01),白细胞恢复较PBSCT组块(P<0.01)。提示骨髓基质细胞输注有促进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造血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核事故所致急性放射病极为少见 ,因此以治疗性急性放射病病人为对象 ,研究急性放射病的治疗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作者介绍 3例恶性血液病经全身大剂量照射后异体外周血干细胞 (PBSC)移植治疗成功的病例 ,探讨急性放射病的治疗方法。一、材料和方法1 病例 :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见表 1。供者皆为HLA Ⅰ /Ⅱ类抗原完全相合的同胞姊妹。其中性别和红细胞主要血型不同者 2例 ,年龄 2 9~ 43岁。   2 异体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采集和测定 :供者用G CSF(日本Kirin公司 ) 2 5 μg kg ,皮下注射 ,1次 12h ,共 6~ 7d ,第 6天起…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在肠型和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救治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 山东"10·21" 60Co 辐射事故中2例病人受到意外照射,病例A受照射剂量20~25Gy,诊断为"肠型放射病",病例B受照射剂量9~15Gy,诊断为"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经联合环磷酰胺、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和氟达拉滨预处理,2例分别行HLA半相合及全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采用环孢霉素A和骁悉方案(病例A加用CD25单抗和供者间充质干细胞)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 2例均移植成功,供体完全存活,移植后9~11天白细胞开始恢复,2周后白细胞恢复正常、骨髓造血重建成功.2例均未发生移植排斥和GVHD.病例A照射后33天死于败血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病例B照射后75天死于心衰为主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HLA相合及半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救治极重度骨髓型和肠型急性放射病是完全可能和可行的,联合免疫抑制剂预处理对促进供体稳定植入是必要的,环孢霉素A、骁悉和CD25单抗及供者间充质干细胞对预防GVHD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3.27~4.19Gy照射所致的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犬,经恰当的综台治疗后可以治活,其造血功能可以恢复。同样,部分5.5~7.0Gy照射所致的极重变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犬,也可治活,其造血功能 仍有恢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促进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SCT)治疗急性放射病小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60Co γ射线照射BALB/C(H-2d)雌性小鼠8Gy,单独输注半相合CB6F1(H-2 bd) 雄性小鼠骨髓细胞1×109/kg(I组),或联合CB6F1 雌性小鼠MSCs不同数量级1.5×108/kg (a组)、5×107/kg (b组)和2.5×107/kg (c组)治疗,比较放射病小鼠的生存分析。同时,MSCs组小鼠尾静脉输注经cm-DiI膜染剂标记的CB6F1雌性小鼠MSCs和CB6F1雄性小鼠的骨髓细胞,与只输注CB6F1骨髓细胞的对照组比较,观察移植后不同时间供者细胞在受者骨髓的植入率、供者MSCs在受者体内发布、外周血象、T淋巴细胞亚群、胸骨骨髓病理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情况。结果 a组小鼠早期死亡率增加;b和c组存活率高于I组(P<0.05),但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后30 d,MSCs组受者骨髓的sry基因高于对照组。移植后MSCs主要集中在胸腺、骨髓、肝和小肠中,有形态改变。MSCs组的白细胞、血小板恢复较快。照射后15和30 d,MSCs组小鼠骨髓腔中的巨核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移植后7、14和30 d,MSCs组CD3高于对照组(P<0.05);移植后14和30 d,MSCs组CD4阳性细胞率和CD4/CD8值高于对照组(P<0.05)。MSC组慢性GVHD症状出现较对照组晚30 d。结论 MSCs通过促进干细胞植入,改善造血微环境,促进造血恢复,加快T淋巴细胞的恢复,延缓GVHD的发生时间和促进放射损伤的组织器官的修复,加强了半相合骨髓移植对急性放射病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基质细胞支持条件下体外扩增的造血细胞回输体内后,促进经致死剂量照射小鼠造血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在培养的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层存在的条件下,加入或不加入几种细胞因子组合,分别在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液体培养体系中进行造血细胞体外扩增。将不同条件下扩增的细胞经尾静脉回输至经致死剂量照射的小鼠体内,并与单纯细胞因子存在条件下的扩增及末扩增造血细胞进行比较,动态观察小鼠的外周血象变化及其一般状况和生存宰。结果 ①单纯细胞因子介导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体外扩增后并不能增进这些细胞促进造血恢复的能力;②含有骨髓基质细胞底层的体外扩增,无论是否加入细胞因子,均有明显的促进移植受体造血功能迅速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重组人造血增效因子(rhHSF)对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的快速动员作用。方法4只正常成年雄性猕猴连续4天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10μg/(kg·d)后,第5天用rhHSF250μg/kg一次皮下注射。另4只正常成年雄性猕猴仅皮下注射rhHSF500μg/kg一次。观察两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效果。结果一次皮下注射rhHSF后45min、1h和3h,外周血CD34+细胞、CFUGM和中性粒细胞数明显升高并达高峰,其幅度分别为药前值的1.8、3.3和24.9倍。单独应用rhGCSF后4天,对外周血CD34+细胞、CFUGM和中性粒细胞数分别为基值的34.8、4.2和2.7倍;联合应用rhHSF和rhGCSF的动员作用更加明显,CD34+细胞、CFUGM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分别增至基值的41.3、8.3和4.9倍。结论rhHSF能快速动员造血干/祖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至外周血,并与rhGCSF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经重组人干细胞因子 (rhSCF)或rhSCF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 CSF)动员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 7 0Gyγ射线照射猴的治疗效果。方法  15只猕猴分成照射对照、rhSCF和rhSCF rhG CSF 3组。rhSCF 5 0 μg·kg- 1 ·d- 1 每天 1次 ,连续 8d皮下注射 ;单独注射rhSCF 3d后每天 1次皮下注射rhG CSF 10 μg·kg- 1 ·d- 1 ,给药 5d ;照射对照组同时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照射前 4h收集外周血干细胞 (PBSC) ,7 0Gyγ射线照射后 2~ 3h回输PBSC ,观察其造血恢复情况。结果 单纯rhSCF动员的PBSC可促进照射猴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数的恢复 ,但不如rhSCF rhG CSF联合动员组。单用rhSCF动员组各系集落数与照射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rhSCF rhG CSF组的照后 30d的CFU GM、CFU Mix和CFU MK数明显高于照射对照组。照射对照组骨髓病理切片主要为脂肪细胞 ,而另两组骨髓腔内都可见到丰富的造血细胞 ,三系造血活跃。结论 rhSCF和rhSCF rhG CSF动员的PBSC可促进 7 0Gyγ射线照射猴的造血功能恢复 ,两因子联用组的效果优于单因子组。  相似文献   

14.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质”“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质”“量”作出评估,使其更广泛有效地应用于临床。 方法 利用免疫磁珠分离法、FACS分析与分选、体外液体培养,铺展贴壁等方法对脐带血CD34^+造血干、粗细胞及其的数量、体外增殖分化性能、生长因子扩增效应,植入成人骨髓基质效率等进行研究,数据经t检验。结果 脐带血有核细胞、CFCs、CD34^+细胞及其亚群等的绝对数量明显低于常规骨髓移植所需的细胞数量,但脐带血CD  相似文献   

15.
抗CD49d McAb联合rhG-CSF动员的PBSC救治放射损伤小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抗CD49d单克隆抗体(McAb)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救治放射损伤小鼠的效果.方法8.5 Gy60Co γ射线照射的BALB/c小鼠,分别接受经rhG-CSF(1组)、抗CD49d McAb(2组)、rhG-CSF联合抗CD49d McAb(3组)动员的PBSC移植.并以生理盐水组为对照,观察受体小鼠的4周存活率、外周血白细胞(WBC)、骨髓有核细胞(BMNC),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及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等指标.结果实验3组小鼠的4周存活率、WBC、BMNC,CFU-GM、CFU-S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组和2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抗CD49d McAb联合rhG-CSF使用能协同动员小鼠PBSC,并能成功救治放射损伤小鼠.  相似文献   

16.
“523”药物对受照小鼠造血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523”是我所研究的抗放新药,不仅能提高受照小鼠的活存率,对其造血作用也有明显影响。我们研究了“523”药物对受8Gy照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作用,及对内、外源性脾结节和骨髓粒系祖细胞的作用。并对骨髓有核细胞周期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照前应用“523”可使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升高,骨髓和髓外造血指标也明显增加.使正常小鼠骨髓有核细胞由G_0/G_1期向S期转化,从而使S期的细胞比例明显增加.提示“523”对受照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作用可能是其作用于骨髓,使骨髓造血细胞增加所引起,而对骨髓的保护作用则是作用于骨髓有核细胞,使骨髓有核细胞处于S期的比例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放射复合伤对骨髓造血微环境中基质细胞粘附功能损伤的机理。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细胞粘附实验和细胞粘附阻断实验等方法,检测50Gyγ射线全身照射、15%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和放射复合伤小鼠骨髓基质细胞表达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纤维连接素(Fn)、层粘素(Ln)和Ⅳ型胶原(ColⅣ)等成分的变化以及骨髓基质细胞贴壁层对骨髓单个核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结果①骨髓基质细胞表达VCAM1、Fn、Ln和ColⅣ的水平具有以单烧组>正常组>复合伤组>单放组的特点。②伤后第3~7天,单烧组骨髓基质细胞的粘附能力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P<001);单放组和伤后第3天的复合伤组则反之。③分别用VCAM1、Fn、Ln和ColⅣ单抗处理骨髓基质细胞贴壁层后,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粘附率较未加单抗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骨髓微环境基质细胞粘附功能的损伤可能是影响放射复合伤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Purpose:?In vivo effects of tritium contamination are poorly documented. Here, we study the effects of tritiated Thymidine ([3H] Thymidine) or tritiated water (HTO) contamination on the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

Materials and methods:?Mouse HSC were contaminated with concentrations of [3H] Thymidine ranging from 0.37–37.03 kBq/ml or of HTO ranging from 5–50 kBq/ml. The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contaminated HSC were studied in vitro after HTO contamination and in vitro and in vivo after [3H] Thymidine contamination.

Results:?Proliferation, viability and double-strand breaks were dependent on [3H] Thymidine or HTO concentrations used for contamination but in vitro myeloid differentiation of HSC was not affected by [3H] Thymidine contamination. [3H] Thymidine contaminated HSC showed a compromised long-term capacity of hematopoietic reconstitution and competition experiments showed an up to two-fold decreased capacity of contaminated HSC to reconstitute hematopoiesis. These defects were not due to impaired homing in bone marrow but to an initial decreased proliferation rate of HSC.

Conclusion:?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ntaminations of HSC with doses of tritium that do not result in cell death, induce short-term effects on proliferation and cell cycle and long-term effects on hematopoietic reconstitution capacity of contaminated HSC.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纳米氧化铈对X射线引起的小鼠免疫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小鼠按体重分层分为7组:对照组、模型组、模型+不同剂量纳米氧化铈组(模型+10 ng组、模型+100 ng组、模型+1 μg组、模型+10 μg组、模型+100 μg组),每组各6只。模型组和纳米氧化铈组小鼠经X射线1次性全身照射,照射剂量4 Gy,纳米氧化铈组小鼠于照射前4 d开始,分别腹腔注射10、100 ng/kg,1、10和100 μg/kg体重的纳米氧化铈,每周2次,照射后第10天处死小鼠。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B、NK、CD4+、CD8+ 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计算CD4/CD8比值;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经X射线照射小鼠外周血的白细胞总数和NK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总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CD4+和CD8+ T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及百分比,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均降低(t=2.26~3.18,P<0.05);B淋巴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值升高(t=2.45、3.18,P<0.05)。X射线照射小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纳米氧化铈对上述免疫学指标有改善作用,其中以10和100 μg纳米氧化铈组改善效果明显,而10 μg组改善作用最佳。结论 纳米氧化铈能够提高X射线照射小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了解酪氨酸磷酸酶在造血细胞辐射损伤中的作用 ,深化对造血细胞辐射损伤分子机理的认识。方法 应用MTT法观察了酪氨酸磷酸酶抑制剂过钒酸钠对照射和未照射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过钒酸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因培养基中G CSF浓度的不同而表现出相异的作用 :当G CSF浓度偏低时 ,一定浓度的过钒酸钠的加入可促进细胞增殖 ,而当G CSF浓度过高时 ,过钒酸钠的加入则抑制细胞生长 ;与未照射细胞相比 ,过钒酸钠对 3Gy照射细胞的促增殖作用明显加强 ,生长抑制作用相对减弱。结论 酪氨酸磷酸酶可能参与了细胞增殖的不同调控过程 ,而照射可能加强了细胞酪氨酸磷酸酶的增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