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颈椎生物力学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工颈椎间盘植入术后节段的活动以及临近节段椎间盘、椎体内应力改变。方法建立C4~C7有限元模型,于C5C6之间分别植入人工椎间枯及植骨融合,计算在正常加载下压缩、屈曲、侧偏、轴向旋转时C4C5椎间盘及C5椎体内应力变化,以及C5C6节段的活动度。结果植入人工椎间盘后,该节段的活动基本正常,植骨融合术后该节段的活动丧失60~80%。植骨融合术后在压缩状态时,临近的上下椎间盘内应力明显增加,C5椎体内应力增加幅度最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临近节段椎间盘及椎体内应力变化很小。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可以恢复颈椎的正常活动,对于临近节段的牛物力学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Prestige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HO)对颈椎置换节段活动度(ROM)的影响,探讨导致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2014年1月~2018年1月受Prestige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 66例患者。在颈椎X线片上分析评估,测量置换节段活动度,并使用McAfee分级对异位骨化进行分级,采用 Wilcoxon 符号秩和检验分析异位骨化形成和与置换节段活动度间的关系,采用 t 检验分析异位骨化分级和对置换节段活动度间的影响。使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评估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置换节段数量,术前项韧带骨化情况,病变椎间隙高度与相邻椎间隙高度比值、置换节段术前及术后活动度及围手术期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的使用情况等因素与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关系。结果 66例患者中23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出现异位骨化,发生率为34.8%。异位骨化组置换节段活动度明显小于无异位骨化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Afee Ⅲ~Ⅳ级置换节段活动度明显小于McAfee Ⅰ~Ⅱ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置换节段术前活动度及术后活动度与术后异位骨化具有相关性(P<0.05)。进一步选择置换节段术后活动度因素进行ROC曲线分析,置换节段术后活动度≤8°更容易发生异位骨化。结论 Prestige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会导致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减少,异位骨化分级越高置换节段活动度减少越明显。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发生与置换节段术前及术后活动度有关,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8°更容易发生异位骨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手术配合要点。方法:对6例患者进行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仔细记录手术配合的全过程。结果:6例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恢复快,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周密的术前准备,术中熟练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异位骨化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 在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上测量置换节段矢状位、冠状位活动度,并根据McAfee分级法判断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的异位骨化情况。 结果 术后患者23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7~36个月。末次随访置换节段矢状位活动范围(5.5±2.2)°;冠状位左右侧屈活动范围分别为(3.4±1.2)°和(3.6 ±0.8)°。共有5例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出现置换节段假体周围异位骨化,发生率21.7%。 结论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存在一定的异位骨化发生率,与文献报道相符,术者应有意识地预防异位骨化的发生以避免置换节段的活动度丢失。  相似文献   

5.
背景:前期实验设计和制作了钛合金金属橡胶角度人工颈椎间盘假体,于试图复制椎间盘在运动及应力分布这两方面的作用上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目的:进一步观察金属橡胶角度人工颈椎间盘植入后山羊颈椎的稳定性变化。 方法:将9只山羊随机分为手术组(n=6)和正常对照组(n=3),手术组在C4/5节段植入金属橡胶角度人工颈椎间盘,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4周、8周、12周行X射线正侧位、过伸过屈位,测量C4/5节段椎间隙高度、活动度及椎间角度,并进行手术节段硬组织切片包埋,苦味酸品红骨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与结论:手术组术后不同时间点C4/5节段椎间隙高度、脊柱活动度与术前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手术组术后即刻、4周、8周C4/5节段椎间角度高于术前(P < 0.05);手术组术后4,8,12周C4/5节段椎间角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 > 0.05)。术后4周时,手术组骨尚未与假体边缘接触;8周时骨与假体边缘间隙缩小,假体边缘有少量新生骨附着;12周时,假体表面有少量骨细胞存在,假体内部已有新生骨组织长入。表明金属橡胶角度人工椎间盘植入椎间隙后短期可维持椎间隙高度和活动度,与椎体结合牢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新型人工颈椎间盘(Pretic-I)置换和颈椎前路椎间固定对颈椎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及邻近节段椎间盘髓核内压力(Intradiscal Pressures,IDPs)的影响。方法新鲜尸体颈椎标本6具,先后依次作为完整组(A组)、C_(5/6)人工椎间盘置换组(B组)和C5/6前路椎间固定组(C组)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给予75N跟随载荷,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左/右轴向旋转均施加2.0Nm的纯力矩载荷,在0.2Nm/S的变化条件下测量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ROM,以及邻近节段IDPs。结果 B组与A组在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的ROM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0.05)。在C_(5/6)节段,C组的ROM明显小于A组和B组(0.05)。在C_(4/5)、C_(6/7)节段,C组的ROM则明显大于其他两组(0.05)。B组和A组的C_(4/5)及C_(6/7)节段IDPs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0.05),而C组的C_(4/5)和C_(6/7)节段IDPs均较其他两组显著增加(0.05)。结论 Pretic-I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较好的维持了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的活动范围,并保持了邻近节段椎间盘髓核内压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山羊施术节段邻近颈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 12只实验山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4只:间盘组(CDR组)行C3/4间盘摘除、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植入术;融合组(ACDF组)行C3/4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照组不进行手术。分别于术后1、3个月行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根据改良Kellgren评分法及椎间盘相对高度测量(RDH)法进行评价。结果 动物实验中所有山羊均成活,无切口感染及肢体瘫痪。间盘组与对照组在术后1个月与3个月Kellgre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融合组Kellgren评分高于间盘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前的RD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及3个月融合组的RDH均低于间盘组、对照组,且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盘组与对照组术后RD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可以有效防止山羊颈椎手术邻近节段的退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C4~5节段PrestigeTM-LP颈椎人工椎间盘植入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手术节段的运动分析。 方法 采用对成年男性的新鲜尸体的颈椎标本进行CT三维扫描方法建立C4~5节段和PrestigeTM-LP人工间盘有限元,模拟完成C4~5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测量生理加载下手术节段前屈/后伸、侧弯及轴向旋转运动角度。结果 有限元模型对颈椎的结构,包括椎体间韧带、颈椎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等均进行了精确的重建,并较好地模拟手术操作进行PrestigeTM-LP人工间盘植入。运动加载后运动角度,前屈5.7°,后伸3.5°,侧弯5.0°,旋转11.3°,与文献报道结果较为接近。 结论 有限元模型具有精确度高,手术模拟真实的特点,可作为颈椎人工椎间盘生物力学研究的一种较好途径。PrestigeTM-LP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可较好地保留手术节段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背景:椎间盘摘除减压后的节段融合会限制节段的生理运动,造成邻近节段应力加大而导致其退变加速。 目的:观察人工颈椎间盘植入假体治疗颈椎病短期随访中的稳定性及置换节段和颈椎整个节段的运动范围变化。 方法:于2010-06/2011-08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共施行PCM钴铬合金颈椎间盘假体置换11例12个节段,男7例,女4例;脊髓型颈椎病8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3例。 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时间为3~12个月。置换后1,3,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过屈过伸活动度、左右侧屈活动度与术前接近。置换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明显升高,而Oswestry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明显降低(P < 0.05),且末次随访时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和Oswestry颈椎功能障碍指数与术后1个月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同时X射线未发现假体松动、下沉或异位骨化等不良反应。提示PCM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短期颈椎稳定功能活动效果较好。 关键词:钴铬合金颈椎间盘假体;颈椎病;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临床效果;医学植入物;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9.008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邻近下位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变化,为其在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在11具保留C3至T1的新鲜成人颈椎标本上,采用自行设计的圆片状微阻电式传感器测量C5/6椎间盘完整、椎间盘摘除、人工椎间盘置换和椎间融合4个模型组C6/7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负荷.结果:人工椎间盘置换组C6/7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在轴向(16.98±3.74)N、左侧弯(26.87±5.78)N、右侧弯(12.91±3.50)N、前屈(20.88±5.77)N、后伸(20.63±5.30)N,与完整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于椎间盘摘除组(P<0.05),低于椎间融合组(P<0.05).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邻近下位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接近正常,提示人工椎间盘置换符合颈椎正常生物力学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中,下部颈椎的三维运动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在5例新鲜颈椎(C3~T1)上,通过施加最大载荷为2.34N.m 的纯扭矩,使颈椎产生前屈、后伸、右/左侧弯、左/右旋转等运动。每一种运动均进行3次加载/卸载循环,在第3次分级加载时测量椎体的运动。得到的主要参数有:中性区 NZ(Neutral zone);弹性区 EZ(Elastic zone);脊椎运动范围 ROM(Rangeof motion)。分析结果表明:中、下部颈椎各节段的前屈运动和侧弯运动的幅度都从上至下依次减小,其中前屈运动为8.4°~4.0°,侧弯运动为6.4°~3.0°;C3~C7各节段后伸运动幅度较接近,为3.7°~3.2°,而 C7~T1为2.1°;各节段的旋转运动幅度也很接近,为7.4°~6.7°。  相似文献   

12.
人体颈部活动度在体测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介绍以计算机立体视觉为模型建立的颈椎活动度精确测量系统。方法 :由互成角度的两个摄像机将标尺运动的图像输入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 ,通过对标志点的识别、定位 ,对颈椎活动度进行精确测量。实验检测了 10名健康青年男性的颈椎主动和被动的活动范围。结果 :颈椎前屈、后伸 ,左、右侧屈 ,左和右旋转的主动活动度分别为 :47.3°± 2 .9°、 3 8.7°± 3 .4°、41.9°± 2 .2°、42 .9°± 1.7°、68.3°± 6.3°、68.5°±5 .6° ,其被动活动度分别为 :5 6.6°± 4.0°、46.9°± 5 .5°、5 0 .7°± 2 .4°、5 0 .8°± 1.8°、74.6°± 4.1°、77.5°± 5 .5°。结论 :以计算机立体视觉为模型建立的测量系统可以精确测量颈椎的活动度 (精确度为 0 .8°)。  相似文献   

13.
背景:Bryan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存在争议。 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Bryan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颈椎病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 、EMBASE、OVID、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手工检索中国主要7种骨科杂志,检索Bryan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按照文中的纳入标准进行研究。提取颈椎总活动度、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等相关数据,利用RevMan4.2.2软件进行异质性和Meta分析,绘制森林图。 结果与结论:8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883例患者,其中Bryan颈椎间盘置换430例,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 453例。Meta分析发现在治疗后3个月和24个月,Bryan颈椎间盘置换组颈椎总活动度高于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组;治疗后12个月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12个月和24个月2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24个月2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说明在治疗颈椎病时,在治疗后颈椎总活动度方面,Bryan颈椎间盘置换优于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但2种治疗方案的神经减压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系统植入山羊体内的效果,为其进一步改进和临床应用提供基础。方法12只实验山羊随机分为2组,手术组摘除颈3/4间盘,行国产人工颈椎间盘植入术,对照组不手术。分不同时间点行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角、前凸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动物实验中所有山羊均成活,无切口感染及瘫痪,统计学比较显示,不同时间点的椎间隙高度、椎间角、前凸角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系统操作简便,手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动物并发症少,恢复活动早,术后较好的保持了椎间隙高度和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5.
背景:颈椎前方空间狭小,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中止血不彻底或引流不畅,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术前常见因素会直接影响脊柱修复术中出血量,目前尚无研究针对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的患者。目的:分析颈椎单节段人工间盘置换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行颈椎单节段人工间盘置换的颈椎病患者56例,测量其术前和术中相关参数。主要结果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次要结果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等)、手术相关信息(手术节段、颈椎病类型、人工椎间盘类型等)、X射线影像学参数(C2-C7及手术节段活动度、前凸角、椎间隙高度等)、MRI分级(Modic分型、Pfirrmann分级等)和术前功能评分,分析主要结果与次要结果以及主要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56例患者(男30例,女26例)平均年龄为(48.2±9.8)岁,手术时间为(73.2±13.4)min,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分别为(51.8±41.2)mL和(7.8±5.3)mL;②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在人口学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术后伤口引流在年龄分布上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30);③置入人工间盘Prestige-LP的手术时间短于Mobi-C和Prodisc-C(P<0.05);术前停服非类固醇抗炎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成正相关(r=0.310,P=0.020);手术节段椎间隙越高,手术时间相对越长(P=0.028);④骨质疏松患者相对于正常患者,术中出血更多(P=0.039),其余影像学参数与主要结果均无明确相关性;MRI评分、Modic分型和Pfirrmann分级等参数与主要结果无相关性;⑤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P=0.010)及术后引流量(P=0.001)存在正相关性;⑥说明椎间隙高度增加会延长手术操作时间;骨质疏松为术中出血的危险因素;手术时间越长,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会相应增多。  相似文献   

16.
文题释义: 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此文建立了C2-C7颈椎模型,其中椎骨包括皮质骨与松质骨,软组织包括椎间盘(纤维环和髓核)、韧带等。 推拿颈部拨伸旋转法:采用拨伸加旋转的推拿方法。 背景:推拿是治疗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对椎间盘退化程度不同的颈椎进行推拿时,推拿力度因退化程度差异性会起到不同的效果,并且手法把控不当还可能对已经退化的颈椎造成损伤,目前相关研究还有所欠缺。 目的:探究椎间盘退变程度不同的颈椎在正常承载与推拿下的力学变化机制,探究推拿旋转角度对不同退化程度椎间盘的影响,从而对不同退化程度颈椎提出操作手法指导。 方法:建立三维人体颈椎(C2-C7)有限元模型,通过网格优化,得到几何相似度高、精确度高、网格数为200万级的颈椎模型。通过改变椎间盘参数得到退化程度不同的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探究不同退化程度椎间盘在受到推拿作用下的力学机制。结果与结论:①退化后的椎间盘应力重新分布,髓核承载力减小,纤维环承载力显著增加,关节应力也增大;②在正常承载下,纤维环应力集中区域主要在人体后侧边缘,随着退化程度增加,应力集中区域从边缘向内延伸且面积增大;③推拿旋转时,纤维环应力集中区域主要在后侧和左右两侧,退化程度越高应力集中区域越大,应力值越大;④推拿旋转时,退化程度越高椎间盘的轴向位移小,变形能力越小;⑤C4-5椎间盘退化会对该节段椎体(C4,C5)最大应力和关节接触力产生影响,且应力值随退化程度增加而增大,但退化对其他节段无明显影响;⑥综合应力安全和变形能力,施加推拿手法时旋转角度应根据退化程度适当减小。 ORCID: 0000-0001-6331-2894(王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7.
上部颈椎经颈前外侧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为上部颈椎经颈前外侧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具固定成人尸体上,按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测有关的血管、神经等结构及其毗邻关系。结果:入路有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自颈外动脉不同高度发出,其中舌动脉与舌下神经;喉上动脉与喉上神经喉内支伴行关系有三种:甲状腺上动脉与喉上神经喉外支伴行关系有二种。结论:经颈前外侧手术入路具有显露充分,操作方便,可处理颈上部3个颈椎病变,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颈椎后路单、双开门手术后的三维稳定性及抗疲劳性,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新鲜成人颈椎标本12例,模拟后路单、双开门椎管扩大术式,随机分2组,每组6例,A组行单开门,椎板开口间距为5mm;B组行双开门,棘突开口间距为5mm。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获得三维稳定性和抗疲劳性数据。统计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单开门术式组手术前、后与双开门术式组手术前、后颈椎的活动范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双开门术式在疲劳测试前后各个方向的运动范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双开门术式的三维稳定性及抗疲劳性无差异,临床上可根据术者的熟练程度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