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为了人体肝癌防治研究的需要,于1960年在国际上首次离体培养了1例人体肝癌细胞系(BEL—16),于1974年又相继建立了3例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7404,7405)。他们系统地对这三系细胞的形态分类、细胞的分裂指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及其分布、甲胎蛋白的测定、动物异种  相似文献   

2.
丹参酮ⅡA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0~10 μg/ml丹参酮ⅡA作用人肝癌BEL-7402细胞72 h后,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丹参酮ⅡA对BEL-740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荧光显微镜、透射电镜、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丹参酮作用后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肝癌细胞经丹参酮ⅡA作用后,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荧光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细胞皱缩、核质浓缩、核碎裂、细胞起泡及凋亡小体形成等凋亡特征性形态改变;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到DNA“梯状带”;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示浓度为0.5、1.0、2.0、5.0、和10.0 μg/ml的丹参酮ⅡA处理肝癌细胞72 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0.78±2.17)%、(24.64±2.07)%、(31.47±3.86)%、(43.65±4.04)% 和(52.36±3.75)%,与对照组[(2.37±0.29)%]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丹参酮ⅡA能抑制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细胞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为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买霞  陈莉  徐瑞成 《武警医学院学报》2005,14(2):93-95,F002
【目的】探讨微丝在4种不同细胞内的形态分布。【方法】体外培养人胃低分化粘液腺癌(MGC80 3)细胞系、人肝癌(SMMC772 1)细胞系、原代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和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 ;用考马斯亮蓝显示四种细胞内的微丝,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微丝分布的状态。【结果】MGC80 3细胞系和人肝癌SMMC772 1细胞系内,微丝较细且均匀分布,原代培养的HSF和MSC细胞内微丝较为粗大,分布不均匀。【结论】微丝分布与细胞的粘附状态和细胞形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人肝癌组织中肿瘤相关肝星状细胞(tHSCs)分离、培养方法,探讨tHSCs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新鲜切除的人肝癌组织样本中分离tHSCs锥虫蓝染色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免疫荧光鉴定活化tHSCs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特征,光镜观察培养的tHSCs形态学变化;tHSCs无血清培养后,收集条件培养液,分别与肝癌细胞系QGY-7701、BEL-7402、SMMC-7721共培养,并以肝星状细胞系LX-2做对照,采用MTT法、细胞划痕实验、蛋白质印迹等方法检测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指标的表达。结果从肝癌组织中分离的tHSCs活率在95%以上,纯度接近100%,在体外可进行传代培养与冻存。tHSCs能诱导3个受试肝癌细胞系产生典型的EMT样形态学变化及其分子标记物表达改变,表现为上皮标记物E-钙黏蛋白表达减少(P<0.05),间质标记物波形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此同时,tHSCs能促进培养的3个肝癌细胞系增殖和迁移。结论从人肝癌组织中分离的原代tHSCs活力和纯度高,可用于tHSCs的生物学功能实验研究。tHSCs在诱导肝癌细胞产生EMT样改变的同时,体外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系探讨甲胎蛋白特异启动元件介导的靶向性肝癌基因治疗.方法将2.2 kb的重组人甲胎蛋白(AFP)基因顺式调控元件克隆于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的上游,构建逆转录病毒载体LX2.2CD.再以此载体和另一不含AFP基因调控元件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CD2分别转染3种肝癌细胞系和1种肺腺癌细胞系,筛选出整合CD基因的抗G418克隆,并进行细胞生长抑制实验.结果5氟胞嘧啶(5FC)对用LX2.2CD转染的AFP阳性肝癌细胞具有特异杀伤作用,而对AFP阴性的肝癌细胞和非肝癌细胞无杀伤作用.结论在细胞水平实现了对AFP阳性肝癌细胞的靶向性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肝癌及门静脉癌栓中分别取材建立人肝癌细胞系,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人肝癌及门静脉癌栓新鲜手术标本,利用胶原酶消化法进行肿瘤细胞原代培养并扩大克隆培养建系。采用光镜、电镜、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异种移植瘤实验对新建细胞系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结果:来源于门静脉癌栓的人肝癌细胞在体外稳定培养已经将近1年,传至100余代,命名为CSQT-1。该细胞系具有典型的恶性上皮细胞特征,其群体倍增时间为48 h;染色体中位数为87~90,为亚四倍体;裸鼠皮下异种移植可形成移植瘤,该细胞系中CD133+表达比较稳定。结论:细胞系特征显示该细胞系是一株新建的来源于门静脉癌栓的人肝癌细胞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分析新建立的人肝癌转移细胞系 (MHCC97)转移相关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 ,以探讨其转移的可能机制。方法 利用裸鼠人肝癌转移模型 (LCI D2 0 )的瘤组织 ,通过体外培养获得首株高转移人肝癌细胞系 ,除对其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外 ,还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ABC法 )观察转移相关因子在MHCC97细胞及其裸鼠肝内移植瘤和肺转移灶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该细胞异种动物接种成瘤率和原位接种 (肝接种 )肺转移率为 10 0 % ;MHCC97细胞的整合蛋白α5、β1亚基、尿激酶型纤溶…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初步探讨BTN3A3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恶性进展中的作用。方法 统计分析BTN3A3基因在不同分期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BTN3A3基因表达水平对肝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在HLE及HepG2肝癌细胞系中敲减BTN3A3的表达后,分析细胞的迁移、侵袭和克隆形成能力的变化。结果 通过对TCGA数据库统计分析发现,Ⅳ期肝癌患者中BTN3A3基因的表达量降低;生存曲线分析表明,低表达BTN3A3基因的肝癌患者整体生存期显著缩短。肝癌细胞系体外迁移实验表明,降低BTN3A3表达后促进肝癌细胞系的迁移;侵袭实验表明,降低BTN3A3表达后促进肝癌细胞系的侵袭;降低BTN3A3表达后肝癌细胞系克隆形成能力增强。结论 本研究初步明确了减少BTN3A3的表达能够促进HCC的恶性进展,有助于对BTN3A亚家族蛋白质功能的了解,为发展新的高级别HCC的分子治疗靶点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用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在体外做白血卟啉光敏效应研究的同时,又将该细胞系接种、移植入无胸腺BALB/C裸鼠体内,经PSD-007新血卟啉光敏剂加红光处理后的不同时间,分别在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 光镜观察到细胞肿胀,胞浆颗粒变性,最后胞核固缩、溶解,细胞死亡,同时肿瘤组织间及其周围血管高度扩张、充血、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对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生长活性及对奥沙利铂敏感性的影响和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的丹参酮ⅡA和奥沙利铂单独或联合作用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 72 h后,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该细胞系的生长活性,分析丹参酮ⅡA与奥沙利铂在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中的相互作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丹参酮ⅡA单独及联合应用奥沙利铂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实验所选各种浓度丹参酮ⅡA对SMMC-7721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生长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当丹参酮ⅡA质量浓度为1.0,2.0,5.0,10.0 mg&#183;L-1时,合用质量浓度为1.0,2.0,5.0 mg&#183;L-1的奥沙利铂能显著抑制SMMC-7721细胞的增殖,并显示出两种药物的协同作用(q>1.15).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两种药物均可有效诱导SMMC-7721细胞的凋亡,且在上述浓度联合应用时具协同效应.结论 丹参酮ⅡA可以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系SMMC7721细胞增殖,并能增强该细胞系对奥沙利铂的敏感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丹参酮ⅡA和奥沙利铂协同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新建一株人肝癌细胞系,为肝癌研究提供新的实验模型.方法用组织块法培养,并按细胞系建立标准检测细胞的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结果细胞维持培养15个月,传代100代,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具有恶性细胞的特征,45代细胞的倍增时间为21.3h,细胞能在软琼脂上生长,形成集落,染色体众数60~67条,主干系为亚三倍体.1q(i)和t(6,11)为其标记染色体,细胞对刀豆球蛋白有凝集反应,5×106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肿瘤呈进行性生长.结论该细胞系符合建系标准,是一株新建的肝癌细胞系.  相似文献   

12.
重组腺病毒介导TIMP-1对人肝癌细胞系体外侵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hTIMP-1)过表达对人肝癌细胞系HepG2体外侵袭的作用。[方法]构建携载hTIMP-1全长cDNA的重组腺病毒AdhTIMP-1,转染HepG2细胞,利用MTT、细胞生长曲线及BoydenChamber检测hTIMP-1对HepG2细胞体外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腺病毒并实现体外表达,转染HepG2细胞,对其体外增殖及侵袭有明显抑制作用,细胞增殖率为49%,穿膜细胞相对百分率为(8.4±1.2)%(P<0.01)。[结论]hTIMP-1的过表达能有效抑制人肝癌细胞系HepG2的体外侵袭,可望用于肝癌基因治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锚蛋白重复结构域13A蛋白(ankyrin repeat domain protein 13A)在肝癌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究其对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法以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检测肝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ANKRD13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在肝癌细胞系SMMC-7721中,转染目标质粒或空载质粒,通过嘌呤霉素筛选,建立稳定过表达ANKRD13A或空载质粒的细胞系。在体外,分别利用细胞迁移实验、划痕愈合实验以及CCK-8细胞增殖实验,检测过表达ANKRD13A对细胞迁移和增殖能力的影响;在体内,通过裸鼠皮下成瘤实验,进一步验证ANKRD13A对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最后通过信号通路分析,探究ANKRD13A调控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可能的分子机制。结果 ANKRD13A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对应的癌旁组织,并且其表达水平与患者的BCLC分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金雀异黄素能否和如何抑制肝细胞癌MHCC97H细胞系肝癌干细胞样细胞侵袭。方法:干细胞条件培养基悬浮培养MHCC97H细胞系球形成细胞,作为肝癌干细胞样细胞。不同浓度金雀异黄素处理后,Transwell小室侵袭试验检测体外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 blot分析Gli1和Snail1蛋白表达。结果:干细胞条件培养基悬浮培养MHCC97H细胞能形成肿瘤球。金雀异黄素(5、10和20μM)作用第3代球形成细胞即肝癌干细胞样细胞72 h降低肿瘤球形成率和细胞侵袭率;呈浓度依赖性。金雀异黄素(5、10和20μM)孵育肝癌干细胞样细胞24 h下调Gli1和Snail1蛋白表达。结论:金雀异黄素可能通过调控Gli1抑制Snail1蛋白表达抑制肝癌干细胞样细胞侵袭。  相似文献   

15.
低血清培养人肝癌细胞系(GHC—3)的建立及其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文已报道在体外建成广东人肝癌细胞系(GHC-1),新近又已建成在低血清培养的另一肝癌细胞系,定名(GHC-3),至今已传一百余代,生长稳定。 GHC-3细胞为多角形上皮样,经用低血清培基在体外连续培养,仍保留其恶性细胞的一些特性,如染色体的异倍体和有一个大的近端着丝点异常染色体、在软琼脂培基上生长、异种动物接种成瘤率高和合成及分泌甲胎蛋白等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以人体肝癌细胞株(7402)与中国地鼠肺细胞系(CH-CL)建立细胞同步化的两种方法。7402细胞在指数生长时,加入秋水仙胺处理后,用机械摇晃法收集中期细胞。或者在传代培养的7402细胞中加入TdR的DNA合成抑制剂,培养24小时后更换新的培养液解  相似文献   

17.
SMMC-7721人体肝癌细胞株的电镜和光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7年,本室培养建成了SMMC-7721人体肝癌细胞株,迄今已传至120代,可作为肝癌防治和基础理论研究的细胞实验模型。人体肝癌细胞株的建立,国内外均有报道。但专门研究人体肝癌体外培养细胞超微结构的资料尚未见到。因此,在本校电子显微镜室的协助下,我们对此株细胞作了电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对体外培养的SMMC-7721人体肝癌细胞系(7721细胞)进行光动力学杀伤(PDT)的研究。共选用了光敏素Ⅱ(PⅡ)、高磺化铝酞菁(AlSPC)、李东方合成的二磺化销酞菁(AlS_2PCL)和二磺化锌酞菁(ZnS_2PCL)、陈发普合成的一磺化铝酞菁(AlS_1PCC)和二磺化铝酞菁(AlS_2PCC)及二磺化锌酞菁(ZnS_2PCC)。在PDT实验中发现:上述光敏剂均对7721细胞有明显的PDT杀伤作用,光敏剂的剂量、种类和孵育  相似文献   

19.
蛇毒对人及小鼠传代细胞的杀伤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应用体外微量培养方法,测定9种蛇毒(眼镜王蛇、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青环海蛇、蝮蛇、尖吻蝮,竹叶青及圆斑蝰)对4株人体肿瘤细胞系(鼻咽癌、肝癌、子宫颈癌及胃癌)和2株小鼠传代细咆(骨髓瘤细胞及小鼠肥大细胞)的杀伤作用和抑制生长作用。结果表明眼镜蛇毒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最强。胃癌及鼻咽癌细胞株对多种蛇毒呈现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8-溴-7-甲氧基白杨素(BrMC)抑制源自人肝细胞癌Huh-7细胞系细胞肿瘤球形成细胞即肝癌干细胞样细胞(LCSLCs)自我更新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癌Huh-7细胞系细胞,干细胞条件培养基悬浮培养法富集和扩增LCSLCs。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活性;肿瘤球形成法检测自我更新能力;FITC-CD133标记FCM分析CD133表达。结果:干细胞条件培养基悬浮培养6天,Huh-7细胞形成非粘附、三维生长的肝癌球体细胞即LCSLCs。与Huh-7细胞相比,BrMC抑制LCSLCs细胞活性作用更强(P<0.05),并以浓度依赖性方式减少肿瘤球数目(P<0.05),降低CD133蛋白表达(P<0.05)。结论:干细胞条件培养基悬浮培养能分离和富集LC-SLCs;BrMC具有抑制LCSLCs细胞自我更新能力作用,其作用机制与降低干细胞标记物CD133蛋白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