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前瞻性研究大、小剂量的替尼泊苷 (VM2 6)分别联合顺铂 (CDDP)和平阳霉素(PYM)对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化疗效果和毒副作用。方法 共有 6 5例患者纳入研究 ,随机分为 2组 (33例和 32例 ) ,分别进行高剂量VM2 6(32 0mg)化疗方案 (PTP1)和低剂量VM2 6(15 8mg)化疗方案 (PTP2 )的治疗 ,观察、评价各自短期化疗效果和毒副反应。结果 接受高剂量VM2 6方案化疗患者 33例 ,共完成 38周期的化疗 ,化疗总有效率 (PR CR)为 81 82 % (2 7/33) ;另外32例接受低剂量VM2 6方案化疗 ,共完成 36个周期化疗 ,有效率为 81 2 5 % ,两组间化疗效果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两组间患者血液毒副反应差别明显 ,高剂量VM2 6化疗组的骨髓抑制率 (1~ 4级 )达到 4 8 4 8% ,明显高于低剂量VM2 6组 (2 5 0 0 % ,P <0 0 1)。结论 鉴于低剂量VM2 6化疗方案(PTP2 )治疗口腔颌面部鳞癌的有效率及相对较轻的不良反应 ,可在口腔鳞癌临床化疗中推广应用低剂量VM2 6联合CDDP、PYM组成的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设计简单合理,价廉高效的镇吐方案来防治大剂顺铂化疗导致的呕吐,方法:对152例口腔鳞状吕采用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随机分成三组,分别采用灭吐灵,恩丹西酮及联合用三种方案,观察其镇吐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单用灭吐灵不能有效地防治大剂量顺铂所致的呕吐现象,有效率47.78%,且不良反应严重,单用思丹西酮及联合用药均能有效地防治大剂量顺铂所致的呕吐,有效率分别为88.46%,89.83%,不良反应轻,结论.;联合用药均能有效地防治大剂量顺铂所致的呕吐,方法简便,是值得推广应用的镇吐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在口腔鳞癌治疗中的近期和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 1990 2 0 0 0年我院住院治疗的36例新辅助化疗口腔鳞癌患者和 72例术前未作任何辅助治疗的口腔鳞癌患者作回顾性分析 ,对化疗后临床肿瘤退缩程度、生存率、术后复发和转移率作比较。其中新辅助化疗组患者术前接受一个疗程的VM方案化疗后进行手术。结果 :新辅助化疗后临床完全缓解 6例 ,有 18例部分缓解 ,总有效率 6 6 .7%。在平均 4 8个月 (6 12 0个月 )的随访中 ,新辅助化疗组 12例出现复发 (33.3% )、3例 (8.3% )转移、6例 (16 .6 % )死于肿瘤 ,对照组 4 8例复发 (6 6 .7% ) ,2 0例 (2 7.8% )转移、2 8例 (38.9% )死于肿瘤 .两组差别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新辅助化疗安全低毒、不影响手术、近期肿瘤缓解率明显、远期可减少术后复发和转移率、大大提高患者无瘤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前给予口腔治疗对化疗期间口腔黏膜炎发生率及炎症程度的影响,为临床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口腔治疗效果提供初步依据。 方法74例患有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患者根据患者是否愿意化疗前接受口腔治疗,分为口腔治疗+化疗组和化疗组,口腔治疗+化疗组在化疗前给予全面的口腔检查以及对存在问题进行处理,化疗组则不给予任何口腔治疗。评价和记录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及程度。采用卡方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 结果口腔治疗+化疗组的口腔黏膜炎发生率要小于化疗组(χ2=5.659,P=0.017),炎症程度也低于化疗组(U=0,P=0)。 结论化疗前口腔治疗有利于减低急性髓系细胞患者化疗期间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减轻口腔黏膜炎的炎症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口腔鳞癌化疗前后多药耐药基因表达变化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化疗药物对口腔癌多药耐药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2 1位口腔癌患者 ,给予联合或单一的药物进行化疗 ,用斑点杂交法检测其化疗前后mdr1mRNA的表达。结果 :化疗后患者的平均mdr1mRNA拷贝较化疗前明显增加 (P <0 .0 5 ) ,联合化疗组增加明显 (P <0 .0 1) ,单一化疗组无增加。结论 :化疗药物可诱导口腔癌细胞产生多药耐药性 ,表达mdr1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平阳霉素化疗同期放疗治疗头颈部中晚期鳞癌的疗效。方法  62例头颈部中晚期鳞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化疗同时放疗 )和对照组 (单纯放疗 ) ,治疗组 32例 ,每天用平阳霉素 8mg加地塞米松 5mg ,静滴 ,1次 /日 ,化疗后采用直线加速器放疗 ,2GY/次 ,照射总量 60~ 70GY。平阳霉素总量 1 60~ 2 0 0mg。对照组 30例放疗方法 ,剂量同治疗组。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放疗 40GY及放疗结束后 3个月 ,颈淋巴结消退率分别为 :43 .75 % ,30 %和 87.50 % ,73 .33 % (P <0 .0 5)。结论 平阳霉素化疗同期放疗 ,有利于提高头颈部中晚期鳞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灶全消减 ,减少残存 ,提高生存率 ,是治疗头颈部中晚期鳞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口腔癌细胞P -糖蛋白表达的程度及其与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以JSB - 1为Ⅰ抗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 2 8例口腔癌患者的化疗前后共 56例标本进行研究。结果 在 2 8例化疗前标本中 ,1 3例表达P -gp阳性 ,占46 .4% ,而化疗后有 1 7例表达阳性 ,占 60 .7% ,无统计意义。根据化疗效果分组 ,有效组 1 1例中只有 4例P -gp表达阳性 ,而无效组 1 7例中则有 1 0例表达P -gp阳性 ,前者占36 .4% ,后者占 58.8% ,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P - gp在口腔癌中的表达较高 ,且化疗后表达较化疗前高 ,提示了部分口腔癌患者化疗效果不佳可能与之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热灌注化疗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NO及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取汉堡大学休伯特斯·沃尔德癌症中心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热化疗组(30例)与常规化疗组(30例),常规化疗组患者给予单纯静脉化疗,热化疗组患者在静脉化疗的基础上给予热化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NO及T淋巴细胞数量、生存质量以及毒副反应之间的差异。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结果: 热化疗组的治疗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显著高于常规化疗组。治疗后,热化疗组患者NO含量显著高于常规化疗组,CD4+、CD4+/CD8+显著高于常规化疗组,热化疗组患者体力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等功能性指标及综合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常规化疗组,疲劳、疼痛、便秘等症状性指标显著低于常规化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毒副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热化疗可显著提高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及NO含量,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生存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评价INTRAFLOWTM麻醉释放系统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2 0例患者随机分成 2组 ,实验组 6 0例应用INTRAFLOWTM麻醉释放系统注射麻醉 ,对照组 6 0例采用局部浸润麻醉 ;注射后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患者血压、心率变化 ;麻醉效果采用患者自评 (视觉模拟标尺表法 ,即VAS法 )及医生评定相结合。结果  2组的麻醉效果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麻醉后的血压、心率记录差异亦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实验组麻醉起效较对照组快 (P <0 .0 1) ;实验组麻醉 1颗或相邻的 2颗牙齿只需要注射 1个部位 ,对照组视牙位及治疗目的的不同需要注射 1~ 3个部位。结论 INTRAFLOWTM麻醉释放系统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 ,麻醉起效快、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10.
局部应用IL-2联合化疗前后口腔鳞癌 PCNA、p53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L-2局部应用联合化疗前后口腔鳞癌PCNA、p53的表达.方法34例T3、T4期口腔鳞癌患者随机分两组接受术前治疗,其中23例行免疫化疗(IL-2局部注射合并PVP化疗),11例行单纯PVP化疗.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53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化疗组治疗后肿瘤细胞增殖指数明显低于单纯化疗组(P<0.05).两组均有p53阳性表达,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CNA、p53表达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PCNA的检测有助于判断免疫化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 of jaws,ORNJ)治疗和外形重建的方案。方法23例因鼻咽癌放疗后引发的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采用局部刮治加高压氧治疗和下颌骨切除后钛板加皮瓣修复两种方法治疗。结果 局部刮治加高压氧对ORNJ治疗无效,有9例症状复发;而切除下颌坏死骨用钛板做支架利用胸大肌皮瓣修复治疗16例,全部有效,随访时间3个月~1年,除1例因排斥反应伤口未愈外,其余15例皆有效。结论 钛板和局部皮瓣或胸大肌皮瓣修复是治疗ORNJ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在口腔粘膜上皮癌变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 ( PCNA)在口腔粘膜上皮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其在癌变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S-P法对正常口腔粘膜、轻中重度粘膜上皮异常增生和高分化鳞癌共 85例标本进行 PCNA检测。结果 正常口腔粘膜基底细胞层可有少量 PCNA阳性细胞 ;而上皮异常增生和鳞癌时 ,随着病变程度加重 ,PCNA阳性表达也相应提高 ,且阳性反应出现在基层以上部位 ;尤其是重度异常增生 ,其 PCNA阳性表达率较中度异常增生明显增强 ( P=0 .0 0 0 8) ,而重度异常增生与鳞癌间 ,PCNA表达无显著性差异 ( P=0 .72 15 )。结论  PCNA表达在口腔粘膜上皮癌变诊断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可作为监测其恶性变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14.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3,13(3):225-228
目的观察经放射前后的转基因细胞Tca8113/TNF-α的TNF-α的分泌情况,为转基因细胞经致死剂量的放射线灭活作为"瘤苗"应用于临床前TNF-α基因的有效表达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基因转染技术,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将肿瘤坏死因子基因(TNF-α基因)转导入人舌癌Tca8113细胞,并获得表达;在此基础上,通过ELISA法分析转基因细胞Tca8113/TNF-α在60Co放射组及未放射组的TNF-α分泌量的变化以及经液氮储存48h、一周复苏后的TNF-α分泌量的变化.结果 (1)60Co放射组转基因细胞Tca8113/TNF-α的TNF-α的分泌量(x±s)(pg/ml/106细胞/24h)平均高达(110±5.62),而未转基因的Tca8113细胞的上清液中未检测到TNF-α,统计学上有明显的差异性(P<0.01);(2)经频率为439.5cGy/min,总剂量为10 000cGy的60Co放射后TNF-α分泌量降低,但在4~6d时有一分泌高峰;(3)转基因细胞Tca8113/TNF-α经60Co放射后在经48h及一周的液氮内储存后TNF-α能够分泌,其分泌量的变化趋势同储存前.48h组和一周组之间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性.结论转基因细胞Tca8113/TNF-α作为"瘤苗"应用时,目的基因的表达可初步评价为有效.  相似文献   

15.
关节重建结合软组织松解术治疗颞颌关节严重器质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所造成的严重器质病变,常由于关节及其外周软组织的反复遭受急性创伤和慢性劳损所引起的颌肌痉挛、挛缩和功能失衡既对关节结构产生素乱也对骨关节及其外周组织产生由微至重的创伤、破坏和粘连。其主要症状为关节区、颌面部皇自觉痛及压痛和咀嚼食物时关节疼痛,因痛致痉,由痉增痛,互为因果,以至难治。颞颌关节重建及软组织松解术即从全面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一种新疗法,以其因果兼治亦可简称根治术。本文总结1986.9-1990.12期间按本文治疗的方法治疗本症20例的经验,曾作过多次远期随诊,最短1年,最长7年,平均3.6年,未见术前症状复发及后遗症,关节及咀嚼功能恢复均良好。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Introduction:

The evolution of light curing units can be noticed by the different systems recently introduced. The technology of LED units promises longer lifetime, without heating and with production of specific light for activation of camphorquinone. However, further studies are still required to check the real curing effectiveness of these units.

Purpose: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microhardness of 4 shades (B-0.5, B-1, B-2 and B-3) of composite resin Filtek Z-250 (3M ESPE) after light curing with 4 light sources, being one halogen (Ultralux – Dabi Atlante) and three LED (Ultraled – Dabi Atlante, Ultrablue – DMC and Elipar Freelight – 3M ESPE).

Methods:

192 specimens were distributed into 16 groups, and materials were inserted in a single increment in cylindrical templates measuring 4mm x 4mm and light cured as recommended by the manufacturer. Then, they were submitted to microhardness test on the top and bottom aspects of the cylinders.

Results:

The hardness values achieved were submitted to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to Tukey test at 5% confidence level. It was observed that microhardness of specimens varied according to the shade of the material and light sources employed. The LED appliance emitting greater light intensity provided the highest hardness values with shade B-0.5, allowing the best curing. On the other hand, appliances with low light intensity were the least effective. It was also observed that the bottom of specimens was more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shade.

Conclusion:

Light intensity of LED light curing units is fundamental for their good functioning, especially when applied in resins with darker shades.  相似文献   

20.
下颌髁状突骨折移位的分类——附56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用放射学分析进行下颌髁状突骨折的分类 ,并确定髁状突骨折移位与治疗方法选择之间的关系。方法 共诊治 5 6例 72侧髁状突骨折 ,患者在下颌骨髁状突骨折平均 9天后进行检查。常规 X线检查包括曲面体层和后前位片。另外 ,2 0例 2 8侧髁状突骨折患者还进行了矢状及冠状位的 CT检查。根据 X光片发现 ,将髁状突骨折移位进行分类。只有髁状突完全脱出于关节窝外的骨折才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根据 X线片结果 ,72侧髁状突骨折中 ,6例 ( 11% )无移位 ,10例 ( 18% )斜形骨折 ,6例 ( 11% )移位 ,6例 ( 11% )前脱位 ,3例 ( 5 % )后脱位 ,8例( 14 % )外侧脱位 ,14例 ( 2 5 % )内侧脱位 ,3例 ( 5 % )水平脱位 ( P<0 .0 0 1)。 16例行颌间结扎。大多数患者 ( 71% )有开放复位的指征。 40例 ( 71% )患者进行了术后平均 2年的随访。在进行闭合性复位治疗的患者中 ,并发症如错、下颌不对称、咀嚼功能减退 ,关节与咀嚼肌区的疼痛明显多于手术治疗的病人。结论 骨折髁状突的脱位术前可用曲面体层与后前位 X光片进行诊断 ,而且应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