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和延迟性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个月、6个月的心功能变化情况.方法 对45例AMI患者静脉溶栓失败后(TIMI 0~Ⅰ级)进行补救性PCI治疗(补救性PCI组),术后1个月、6个月时行心脏超声检查,评价心功能,并与行延迟性PCI治疗的26例AMI患者(延迟性PIC组)进行比较.结果 补救性PCI组较延迟性PCI组术后1个月、6个月时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结论 静脉溶栓失败后施行补救性PCI治疗成功率高,且至少6个月内心功能明显改善.因此,任何静脉溶栓失败的AMI患者都应该及时进行补救性PCI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长期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单纯静脉溶栓、静脉溶栓+延迟PCI以及未再灌注治疗患者,了解其心功能变化及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对AMI治疗的几种方法作出评价,更好地指导基层医院治疗。方法选择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137例,分为再灌注治疗组108例(包括急诊PCI组29例,静脉溶栓组43例,静脉溶栓+延迟PCI组36例)和未再灌注治疗组29例,连续观察3个月至3年,对其心功能变化及严重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结果再灌注治疗组远期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组(P〈0.05);LVEF≥50%者高于未再灌注组(P〈0.05);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其中以急诊PCI组与3h内溶栓远期效果最佳。结论AMI后行再灌注治疗与未行再灌注治疗远期疗效有显著差别。其中3h内溶栓与急诊PCI组,溶栓失败后行补救性PCI与3h内溶栓及急诊PCI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李晓红 《现代保健》2010,(14):147-14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溶栓治疗,部分溶栓治疗失败后行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CI)的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2例患者实现心肌再灌注而治愈,治愈率85%,18例死亡,死亡率15%.结论 对行溶栓治疗的AMI患者施行严格的监测和护理,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症状、心电图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发现静脉溶栓失败后立即通知医生实施补救性PCI,术后成功率高,能很好地保证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心功能不全合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后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72例心功能不全合并CTO患者,按PCI结果分为PCI开通成功组(246例)与PCI开通失败组(26例).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功能的差别.结果 开通成功组与开通失败组分别有229例及24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开通失败组术后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通成功组术后6个月LVEF和LVEDVI均较术前及开通失败组术后6个月明显改善[(51±5)%比(43±6)%和(45±2)%、(77±13)ml/m2比(86±12)ml/m2和(86±10)ml/m2,P<0.05].开通失败组术后6个月心功能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通成功组术后6个月心功能分级较术前和开通失败组术后6个月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心功能不全合并CTO患者行PCI开通后心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赵吉杰 《现代保健》2011,(20):141-14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对58例AMI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中50例再通,其中男35例,女15例。发生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20例,未经特殊处理,10余分钟后自行缓解;15例发生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治疗后1~2d消失;3例出现鼻黏膜出血,经局部治疗好转。58例中无1例死亡,其中,50例溶栓再通后,心功能有所改善。8例失败考虑为时间计算不准确,超过溶栓最佳时机。结论静脉溶栓治疗可降低AMI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改善左心室功能,改善预后,并显著改变AMI病程,疗效快、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冠脉介入治疗(PCI)、静脉溶栓与传统常规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112例AMI患者分别接受直接PCI治疗、静脉溶栓与传统常规治疗,比较3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住院死亡率。结果 直接PCI组IRA再通率、LVEF均明显高于另外2组,住院死亡率显著低于另两组;溶栓组IRA再通率、LVEF显著高于传统治疗组,住院死亡率低于传统治疗组。结论 AMI患者在IRA再通率、LVEF及住院死亡率方面,直接PCI优于溶栓和传统常规治疗,溶栓治疗优于传统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发病24 h内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78例,40例行静脉溶栓(对照组)和38例行介入治疗辅以静脉注射溶栓(治疗组),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术前与术后心电图变化和血管造影结果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组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迅速改善心肌灌注,良好的心肌灌注可限制梗死范围,减轻心室功能障碍并改善心功能,且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溶栓治疗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有效性.方法:研究对象为STEMI患者60例患者,根据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PCI治疗时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溶栓后早期PCI组(溶栓后12-24h实施PCI治疗)治疗患者30例、择期PCI(sPCI,溶栓后7-10d实施PCI治疗)患者30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早期PCI组临床终点总不良事件发生率远低于sPCI组(P<0.05);早期PCI组术后3、6个月LVEF、LVEDd水平也均与sPCI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建议对STEMI患者溶栓治疗后12-24h内实施PCI治疗,不仅能够改善预后情况,还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静脉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65例60岁以上的ST段抬高的(AMI)老年患者,31例接受急诊PCI治疗,34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近期效果。结果溶栓组梗塞相关血管(IRA)再通率为58.8%,急诊PCI组IRA再通率为96.8%;6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溶栓组为40.2%&#177;6.3%,急诊PCI组为53.8%&#177;6.7%,筹异有显著性(P〈0.05);出血并发症、住院期间病死率、再发心绞痛和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溶栓组比率明显高于急诊PCI组(44.1%:9.7,P〈0.05)。溶栓组平均住院天数为8.5d,PCI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8.5d.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更能尽快、及时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挽救濒死心肌,改善左室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发病3 h内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l)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静脉溶栓(尿激酶)疗法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入选68例发病3 h以内STEMI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急诊PCI组与静脉溶栓组。观察急诊PCI组、静脉溶栓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的QTd变化,同时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诊PCI组QTd从术前的(78.2±10.8)ms降至术后的(39.7±6.16)ms(P〈0.01),静脉溶栓组QTd从由溶栓前的(77.9±10.3)ms降至溶栓后的(43.6±7.1)ms(P〈0.01)。两者治疗后进行对比QT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发病3 h内STE-MI患者急诊PCI降低QTd优于静脉溶栓疗法。急诊PCI术后QTd缩短更显著,表明急诊PCI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PCI术后心功能改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PCI)对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1例冠心病合并不同程度左心功能不全患者为研究对象,行PCI治疗,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DS)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收缩功能指标)和峰值速度比值(E/A)(心脏舒张功能指标),对比PCI术前后左心功能的改变。并以该类患者单纯药物治疗5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PCI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峰值速度比值(E/A)明显升高(P〈0.05);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DS)均降低(P〈0.05)。随访6个月后PCI组心功能缓解率(86.89%)明显高于对照组(70.91%),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行PCI治疗,左心功能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溶栓后即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首次AMI患者 94例 ,发病时间均在 12h以内。 36例接受溶栓联合PCI治疗 ,5 8例接受直接PCI治疗 ,并于PCI术后 1周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测定心肌梗死面积 ,了解二者对AMI患者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自发病至PCI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显示 :溶栓后即刻PCI组PCI术前梗死相关动脉TIMI 3级血流者明显较直接PCI组多 ;溶栓后即刻PCI组介入治疗成功率高 ,且术后TIMI 3级血流者多于直接PCI治疗组 ;PCI术后 1周时溶栓后即刻PCI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小于直接PCI组 ;两组比较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溶栓后即刻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 ,早期再通率高 ,心肌梗死面积小 ,更有利于保护心室功能 ,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169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STEMI)患者采用不同手段行再灌注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确诊为STEMI并行再灌注治疗的169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再灌注手段的不同,分为单纯溶栓组、直接 PCI组、延迟 PCI组和挽救性PCI组,比较各组的治疗效果、出血、死亡率情况。结果溶栓治疗组43例患者中血管再通30例(69.8%),出血并发症6例(14.0%),死亡2例(4.7%);直接PCI组血管全部开通,出血并发症1例(1.2%),无死亡病例;延迟 PCI组血管全部开通,出血并发症4例(12.5%),无死亡病例;挽救性PCI组血管全部开通,出现出血并发症1例(10.0%),死亡1例(10.0%)。结论直接PCI血管再通率高、出血并发症少、死亡率低;溶栓后再行延迟PCI干预仍是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在未合并心源性休克(CS)的高危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急诊经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介入治疗(PCI)中预防性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对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根据IABP的使用情况,将入选高危AMI患者56例分为IABP组和对照组,均予常规药物治疗及急诊PCI开通罪犯血管.IABP组按常规植入8F双腔经皮主动脉球囊导管,并在IABP支持下完成上述操作.PCI治疗当天、术后1个月及6个月留取血样测定相关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各观察期超声心动图、各测定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结果 IABP组患者在IABP置入后0.5、1、2、6、12及24h血流动力学指标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N末端B型脑钠肽(NT-proBNP)、几丁质酶-3样蛋白-1(YKL-40)、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趋势不同(P<0.0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个月后两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心源性休克的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IABP可以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亦能显著地降低NT-pmBNP、GDP-15及YKL-40,提高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针对不同血糖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左室重构和近期心功能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来我院就诊的AMI且经过PCI治疗的患者200例,根据患者入院血糖水平分为三组,血糖正常组、血糖轻度增高组、高血糖组,分别采取介入治疗,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进行心脏超声测定,记录心脏不良事件及心率。结果高血糖组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并发率、再发心梗率、猝死率均显著高于血糖正常组与血糖轻度增高组,术后3个月,血糖正常组与血糖轻度增高组的LVEsV、LVEDV、EF有明显的改善,与高血糖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AMI介入治疗患者,临床上应高度重视血糖水平,对减轻左室重构及保护心功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蒋羽萍 《现代保健》2011,(7):108-110
目的探讨糖尿病(DM)合并急件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46例DM合并AMI(DM组)患者与96例非DM的AMI(NDM组)患者均在发病6h内静脉内给予尿激酶150万U溶栓并配合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针对不同的环节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溶栓疗效发近期预后。结果DM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58.7%,但其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和心功能明显低于NDM组(P〈0.05);而轻度出血不良反成发生率和30d后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DM组明显高于NDM组(P〈0.05)。结论糖尿病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复杂多变,严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病情的观察和有效的护理时溶栓治疗的成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本文旨在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静脉溶栓疗效。方法 对60岁以上AMI患者201例,静脉溶栓治疗组86例,与未溶栓组115例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溶栓组再通率36%,而溶栓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升高,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发生例数明显减少。结论 溶栓治疗有益老年AMI患者的临床预后,但延迟溶栓治疗时间和老年人冠状动脉复杂病变可能影响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实时心肌超声造影(MCE)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不同时间窗行冠脉介入治疗后不同时间段心肌血流灌注对其左心结构和功能改变、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共300例已行冠脉介入治疗的AMI患者,将其分为急诊PCI组、延迟PCI组,分别于术后早期(术后1周内)、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行实时心肌声学造影检查,将左室壁分为17节段,运用Q-analysis软件进行心肌灌注的定量分析。根据心肌灌注造影结果进行室壁运动评分及MCE半定量评分,应用二维应变软件测量各个节段的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测量并比较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记录临床症状。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MCE,无不良反应发生,其中1 365个节段心肌因透声条件及侧方声影的影响被排除。血运重建术前,MCE评价存活心肌为969节段,无存活心肌为227节段,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8. 39%、68. 7%和87. 8%。血运重建术前,二维超声心动图发现共有1 364个室壁明显发生节段性运动异常,其中有1 049个室壁的节段性运动异常术后得到改善。心肌灌注改善组(1 049个节段)术前心肌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明显高于心肌灌注无改善组(315个节段)[(-7. 34±5. 84)%vs (-2. 11±1. 66)%,P <0. 001]。以术前心肌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5. 0%作为截断值判断心肌梗死时存活心肌的敏感性为72%,特异性为85%。急诊PCI组和延迟PCI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心血管疾病和吸烟史等基线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0. 05)。急诊PCI组住院时间明显较延迟PCI组缩短(P <0. 05);急诊PCI组LVDd明显小于延迟PCI组(P <0. 01),而LVEF明显高于延迟PCI组(P <0. 01)。结论 MCE可以有效准确地预测梗死心肌的存活性,以MCE为评价心肌灌注的方法,可以检测AMI患者PCI后的心肌灌注水平,并分析心肌灌注水平及左室重构的关系。根据MCE的结果分析:急诊PCI组在恢复AMI患者的心脏灌注,改善左心重构的疗效方面显著优于延迟PCI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基于三维超声心动图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左心室重构、心功能及室壁运动等情况与患者病情恢复情况的相关性,以期为AMI患者预后的评估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高台县人民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10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AMI组,另回顾性分析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的一般资料,将其作为健康对照组,将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6个月恢复情况分为恢复组(68例)和未恢复组(32例)。对比AMI组和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心功能、室壁运动及左心室重构指标,恢复组和未恢复组患者心功能、室壁运动及左心室重构指标;分析AMI患者左心室容积、左心室重构及室壁运动等指标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结果 AMI组患者LVEF、左心室重构指数(LVRI)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且术后6个月恢复组高于未恢复组;AMI组患者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16节段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msvl6-SD)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术后6个月恢复组低于未恢复组;Spe...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文旨在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静脉溶栓疗效.方法对60岁以上AMI患者201例,静脉溶栓治疗组86例,与未溶栓组115例进行比较.结果观察溶栓组再通率36%,而溶栓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升高,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发生例数明显减少.结论溶栓治疗有益老年AMI患者的临床预后,但延迟溶栓治疗时间和老年人冠状动脉复杂病变可能影响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