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郭艳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1):1563-1564
目的 探讨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进行颅内压临床监护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86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监测组43例,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持续血压监测,根据血压值调整引流量和脱水剂用量,不行颅内压监测.监测组同时给予持续颅内压和血压监测,每隔30 min巡查1次,并详细记录颅内压值及血压值,保持持续颅内压在6~20 mm Hg(1 mm Hg=0.133 kPa)范围内,控制血压,并根据持续颅内压值调整引流量和脱水剂用量.比较对照组和监测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监测组有效率为83.7%,对照组有效率为55.8%,监测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监测组死亡率为4.7%,对照组死亡率为14.0%,监测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进行颅内压临护有助于帮助判断患者病情、指导临床治疗并能改善患者预后,对临床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本院2010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3例纳入本研究,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综合治疗,实验组患者同时接受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脱水剂使用量、预后情况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甘露醇使用量明显较小,GOS评分明显较高(P<0.05).结论 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进行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有助于根据病情调整脱水剂的使用剂量,对患者的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观察持续颅内压(ICP)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治疗中颅内压的变化,指导脱水剂的运用和调整,分析临床疗效,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本院脑外科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HIGH)患者86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给予基础治疗及甘露醇;观察组43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颅内压监测,按照监测数值的变化及时调整甘露醇用量及治疗方案,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良好率为58.14%,显著地高于对照组的32.56%(x2=5.6770,P<0.05);观察组甘露醇的平均总使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观察组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肾功能损害、应激性溃疡及脑出血复发并发症率均显著地低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对于HICH患者,持续ICP监测可以有效地指导脱水剂的灵活运用,并显著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能够明显改善预后,在脑外科为一种较为理想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对22例高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为观察组,进行有创的持续颅内压监测,选择同期22例未进行颅内压监测高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脱水剂的使用剂量、疗效、预后等。结果 观察组人均脱水剂使用剂量为(25.66±13.28)g/d,较对照组的(43.36±17.73)g/d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7,P=0.001)。在随访的6个月,观察组的死亡率较对照组低,植物生存状态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颅内压监测对高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可以避免过量或者不适当地使用脱水剂;有利于早期客观判断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积极措施,避免和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持续颅内压监测对脑出血术后早期颅内压的监测作用,并评价纳络酮对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 将65例脑出血患者分为治疗组(纳络酮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于术后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测,并评价临床疗效和患者预后,分析纳络酮对它们的影响.结果 颅内压的改变与患者预后具有相关性,颅内压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治疗组颅内压水平及脑水肿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治疗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持续颅内压监测在脑出血救治中起着重要作用,纳络酮能有效地降低颅内压,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李想  陈新生 《安徽医药》2013,17(5):825-827
目的通过有创颅内压监测,动态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的变化,探讨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5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ICP监护组和常规治疗组,ICP监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再根据ICP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结果 ICP监护组在脱水剂用量及并发症方面均低于常规治疗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预后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治疗中行持续ICP监护能够指导脱水剂的使用,降低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行颅内压监护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 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选择我院收治的9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7例。其中对照组单纯采用血压监测,观察组采用颅内压联合血压监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85.11%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53.1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26%,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5.5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行颅内压监护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控制病情,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室外引流联合颅内压监测在小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62例小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1例予以小脑血肿清除术联合颅内压监测治疗,研究组3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脑室外引流,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压、术后感染情况、甘露醇使用次数以及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术后1、3、5d颅内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感染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甘露醇使用次数(2.15±1.04次)显著少于对照组(2.91±0.61次)(P0.05);研究组有效率(74.19%)显著高于对照组(41.93%)。结论:脑室外引流联合颅内压监测在小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可显著降低病死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并分析持续颅内压监测应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的价值。方法 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基于常规治疗实施持续颅内压监测,同时根据监测情况对治疗方案实施合理地调整,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药物应用量、预后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甘露醇应用量少于对照组,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持续颅内压监测,不仅可有效指导药物的应用量,改善预后效果,同时还可使并发症发生率得到显著的下降,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行颅内压监测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术后接受传统常规护理,研究组术后接受颅内压监测护理干预,比较实验结果。结果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满意度均更高,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将颅内压监测护理干预方法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表现,促进其身体恢复同时还能够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应用价值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微创钻颅术后病灶中心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外科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期间收治的脑出血患者46例,经采用微创钻颅术和病灶中心亚低温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例。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和和微创钻颅术基础上,对照组应用外侧亚低温治疗,观察组采用病灶中心低温盐水持续灌注引流4小时后,应用外侧亚低温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72h。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病死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2.60%,病死率8.70%;对照组总有效率60.86%,病死率21.7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钻颅术后行病灶中心亚低温治疗脑出血效果显著,对脑组织起到重要保护作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为治疗脑出血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急性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患者救治中的价值。方法对58例急性颅内血肿患者进行了持续颅内压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进行阶梯式颅内压控制治疗,以6I例病情相似而未行颅内压监测的患者作为对照。结果2组病人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甘露醇用量、水盐平衡紊乱及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在颅内血肿救治中具有积极意义,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脱水剂用量及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8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56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简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观察组采用颅内监护仪行颅内压监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比较两组患者重残率、病死率及KPS功能状态评分。结果 观察组重残率及病死率(17.86%)低于对照组(42.86%),出院3个月后的KPS功能状态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助于降低患者的重残率、病死率,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医药科学》2016,(10):163-165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临床上的安全性及疗效的确切性以及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抽选本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接受治疗的7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病情及家属意见,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保守疗法,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观察组痊愈率为42.11%,有效率为94.74%,而对照组痊愈率为18.42%,有效率为7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对照组39.4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能快速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病死率及致残率,减轻脑水肿,近期疗效确切,促进患者意识恢复。  相似文献   

15.
章勤 《淮海医药》2014,(2):185-186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应用及护理干预。方法将38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持续颅内压监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评分( GCS)、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等。结果通过治疗护理,2组治疗前后GC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准确持续颅内压监测,及时采取相关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创脑出血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市古镇人民医院近年来收治的12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20.7±2.6)分,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34.2±3.8)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64例患者经过常规治疗,有效率为34.4%,病死率为29.7%,治疗组64例患者经过微创脑出血清除术治疗,有效率为62.5%,病死率为15.6%;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及病死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创脑出血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减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于甘露醇静脉输注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的治疗效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该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50例,2组均予以基础治疗,治疗组根据动态颅内压监测情况对甘露醇的使用进行指导;对照组按照已有经验使用甘露醇。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甘露醇使用量、6个月后的预后效果。结果治疗组的甘露醇使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预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甘露醇输注的动态颅内压监测能够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宋钦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3):1980-1981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脱水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79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依颅内压检测结果是否使用脱水等治疗,分为监测组和对照组.监测组根据颅内压监测结果对脱水治疗方案进行调整,或决定是否手术治疗.对照组根据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及CT检查,进行常规治疗.结果 伤后3个月,监测组39例,良好10例,轻残10例,重残11例,植物状态3例,死亡5例;对照组40例,良好7例,轻残7例,重残11例,植物状态5例,死亡10例.监测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监测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生可根据ICP监测的客观资料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特别是对于甘露醇使用指征和剂量有十分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淡冰 《现代医药卫生》2009,(13):1953-1955
目的:观察亚低温脑保护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130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规降温对照组。两组术式均选择小骨窗手术,亚低温组66例,均于术后2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持续72~120h,肛温维持在35~35.5℃。对照组64例,体温维持在37~37.5℃。两组其他治疗相同。监测降温期间患者的体温、呼吸、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颅内压、血糖、血电解质和血气。两组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按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组患者术后高颅压、高血糖、消化道出血及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均显著下降(P〈0.05);无严重并发症,病死率明显降低,预后显著改善。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适时恰当应用亚低温治疗,可降低术后病死率。有利于提高患者临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下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某院收治的9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或家属自愿选择的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6例和研究组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去骨瓣减压术,研究组采用颅内压监测下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记录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两组手术指标;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2周使用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并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窗大小和手术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2周研究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下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急性脑出血效果较好,手术创伤小、时间短,对神经功能影响较低,且并发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