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穴位刺激疗法治疗小儿臂丛神经麻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臂丛神经麻痹会导致患儿废用性肌肉萎缩,严重影响患儿的肢体功能,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采用穴位刺激疗法,通过对病损肌群以及周围大肌群的按摩,调节正常肌群张力,刺激病损肌群张力的改变,增加肌容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结合肌内效贴对偏瘫患儿前臂旋前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40例痉挛型偏瘫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取作业疗法结合肌内效贴的方法,对照组采取单纯的作业疗法。于治疗前后分别对患儿的上肢肌张力、前臂旋后角度、手功能进行评定并比较。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患儿的上肢肌张力,前臂旋后角度和手功能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效果好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作业疗法结合肌内效贴可以有效降低偏瘫患儿上肢的屈肌肌张力,改善患儿的前臂旋前,提高患儿的手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刺激骶棘肌对下肢肌张力增高患儿下肢肌张力的影响。方法使用痉挛治疗仪交替刺激12例下肢肌张力增高患儿的左右侧骶棘肌,连续治疗4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下肢Arworth评级、内收肌角和双侧足背屈角变化。结果12例患儿治疗后Ashworth分级42%进步2级,42%进步1级,两例无进步。内收肌角(t=5.009)、左足背屈角(t=4.95)、右足背屈角(t=4.75)治疗后均有改善(P均<0.1)。结论刺激骶棘肌可降低下肢肌张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治疗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60例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按照监护人的治疗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运动训练、物理疗法及配戴矫形器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对偏瘫侧下肢进行肌电生物反馈刺激。在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分别用综合痉挛评分量表(CSS)评定患侧下肢肌张力、关节量角器法测量患侧下肢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分值以比较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12周后下肢CSS评分及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GMFM之D区和E区评分均比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能降低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改善踝关节活动范围,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电针刺激法对偏瘫侧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12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常规取穴,B组在痉挛肌群拮抗肌的运动点,用电针仪进行低频电刺激.于治疗前、30 d、60 d用改良Ashworth量表分别评定患肢肌张力,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30 d后两组肌张力较治疗前均提高;60 d后A组肌张力进一步提高,B组过高的肌张力得到了抑制.结论 刺激痉挛肌群的拮抗肌可双向调节患肢肌张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早期规范化电刺激疗法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臂丛神经损伤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采用规范化电疗刺激疗法,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治疗,每天一次,20天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两组患儿均为保守治疗,以物理因子治疗即电刺激疗法为主,配合运动训练、手功能训练和营养神经药物等综合治疗。评估指标:(1)肌电图显示的神经传导速度、波幅、运动单位募集、收缩时间;(2)临床观察:如肌力、肌张力、肌肉萎缩(测量);(3)手功能评估;(4)显效时间:评估患儿治疗3个疗程后的效果。结果实验组四项评估指标明显比对照组好。结论规范化电刺激疗法对臂丛神经损伤患儿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盲目、无序的电刺激疗法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肌张力障碍是以异常动作和姿势改变为主要特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其目前最新的治疗方法是脑深部电刺激术;关于该手术的常规护理目前报道较少,尤其是小儿肌张力障碍患者。本文通过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肌张力障碍患儿回顾分析,总结了DBS 治疗肌张力障碍患儿围手术期护理的体会,结合收集整理的文献资料,对围手术期护理的一系列问题进行阐述和汇报。  相似文献   

8.
何璐  黄利荣  廖红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1):2986-2986
目的 探讨刺激骶棘肌对下肢肌张力增高患儿下肢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使用痉挛治疗仪交替刺激12例下肢肌张力增高患儿的左右侧骶棘肌,连续治疗4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下肢Arworth评级、内收肌角和双侧足背屈角变化。结果 12例患儿治疗后Ashworth分级42%进步2级,42%进步1级,两例无进步。内收肌角(t=5.009)、左足背屈角(t=4.95)、右足背屈角(t=4.75)治疗后均有改善(P均&;lt;0.1)。结论 刺激骶棘肌可降低下肢肌张力。  相似文献   

9.
电刺激治疗痉挛型双瘫患儿疗效的表面肌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表面肌电图对脑瘫患儿电刺激前后的肌电活动进行分析。方法对20例痉挛型双瘫患儿进行功能性电刺激,并于治疗前后分别用临床方法和表面肌电仪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患儿功能位测试肱二头肌、股四头肌的肌电积分降低,而自主收缩测试的肌电积分升高。结论经电刺激治疗可使患儿肌张力降低,肌力增强。表面肌电仪可以作为电刺激治疗痉挛型双瘫患儿的疗效客观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兰小曼 《全科护理》2020,18(11):1321-1324
介绍产后腹直肌分离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及康复疗法,其中康复疗法包括中医康复疗法、腹部肌群自主训练、仿生物电刺激、联合康复疗法等。  相似文献   

11.
痉挛是指肌肉或肌群断续的或持续的不随意收缩.痉挛状态指肌肉僵直、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的状态,是由于牵张反射失去高级中枢调控后,处于亢进状态,造成的肌张力增高和肌协调异常.脑卒中的肢体肌张力增高或痉挛是瘫痪肢体恢复过程的一个阶段,但高痉挛状态是妨碍肢体功能进一步好转的最大障碍,有的甚至停留在高痉挛状态.肌痉挛的治疗方法很多,传统的西医疗法有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前者主要包括温热疗法、寒冷疗法、电刺激疗法、振动疗法和运动康复疗法等;后者主要用药有口服的巴氯芬(力奥来素,Baclofen)、丹曲林(硝苯呋诲因,Dantronlene)、妙纳(Myonal)、替托尼定(Tizanidine)等.近年来开始采用神经肌肉阻滞局部治疗,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肌肉内注射肉毒素.[1]中医药疗法主要有针灸疗法、中药口服、中药外用以及推拿疗法等.现对近年来中医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文献作一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指部徒手感觉刺激(MDSS)前后脑卒中患者偏瘫侧手指屈、伸肌张力以及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的变化规律。方法2020年4月至6月,选取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5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对偏瘫侧5个手指的甲床、末节指骨两侧进行MDSS,刺激强度为能引起伸指但不致明显疼痛的最小强度,两次刺激间隔5~10 s。分别于MDSS前、MDSS后即刻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偏瘫侧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拇长屈肌、指伸肌肌张力,低肌张力记作-1级;同时以SWE技术检测上述四组肌群中的剪切波速度(SWV)。结果MDSS后,脑卒中患者四组肌群的MAS评级均显著降低(|Z|>2.843,P<0.001)。各肌群初始MAS评级为0和-1时,MDSS前后SWV均无显著性差异(t<1.052,P>0.05)。各肌群初始MAS评级为1~3时,MDSS后SWV均降低(t>2.672,P<0.05)。MDSS前后各肌群SWV与MAS评级均呈正相关(r>0.334,P<0.05)。结论MDSS可有效、迅速、安全地降低脑卒中患者偏瘫侧手部肌群痉挛并促进主动伸指。SWE可客观、定量评估脑卒中偏瘫患者手部肌群肌张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联合Vojta反射性翻身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翻身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年龄6月至8月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患儿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的Vojta反射性翻身疗法进行治疗, 治疗组在Vojta反射性翻身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胸廓主诱发带区域和腹肌区域的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每日1次, 每次20 min, 每周治疗5 d, 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评价量表(GMFM-88)A区评估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同时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估量表(MAS)评估2组患儿上、下肢的肌张力。结果治疗后, 2组患儿的GMFM-88量表A区评分、上肢MAS评分和下肢MA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 且治疗组患儿治疗后的GMFM-88量表A区评分、上肢MAS评分和下肢MAS评分分别为(39.45±4.91)分、(2.63±0.74)分和(2.67±0.66)分,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Vojta反射性翻身疗法的基础上增加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改善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坐位平衡及肌张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级别为Ⅲ或Ⅳ级肌张力低下型的脑瘫患儿20例.按照年龄、性别及GMFCS级别等配对后随机分为试验组(肌内效贴+常规运动疗法)和对照组(常规运动疗法),每组各10例.肌内效贴单次贴扎维持1d,5次/周,常规运动疗法40min/次,5次/周,共治疗8周.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GMFM-88项量表)、坐位平衡功能(SAS)及肌张力(跟耳试验、足背屈角、股角)等进行评定,同时观察并预防过敏反应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坐位(GMFM-Ⅱ区)、坐位平衡(SAS)及肌张力情况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跟耳试验及坐位平衡的改善,试验组(跟耳试验左56.67±4.03,跟耳试验右61.00±6.16,SAS评分17.33±1.89)疗效优于对照组(跟耳试验左52.67±3.39,跟耳试验右51.33±4.19,SAS评分13.33±2.05),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粗大运动功能(GMFM-Ⅱ区)、足背屈角及股角两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结论:肌内效贴结合运动疗法可显著改善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的坐位平衡和躯干肌张力情况,提高患儿坐位的姿势控制能力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系统治疗(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联合神经发育疗法治疗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肌张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的影响。方法 2008年8月-2009年3月收治的40例双下肢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纳入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与治疗组均采用神经发育疗法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神经发育疗法基础上配合悬吊运动系统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1、3个月时肌张力与ADL变化。结果治疗1个月时,治疗组患儿肌张力缓解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个月时,治疗组肌张力缓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ADL评分比较,治疗组ADL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悬吊运动系统治疗联合神经发育疗法可明显缓解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童肌张力,提高ADL。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头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关节活动度及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患儿52例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患儿接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理疗、推拿等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头针治疗.2组患儿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进行肌张力、关节被动活动度检测.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的肌张力较组内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儿的腘绳肌和腓肠肌的肌张力分别为(2.38±0.58)分和(2.88±1.12)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的(2.86±0.71)分和(3.29±1.01)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的关节活动度较组内治疗前亦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儿的足背屈角、腘窝角、股角分别为(76.96±5.71).、(126.67±13.73).和(105.00±15.9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痉挛性脑瘫患儿的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蹲伏步态的疗效分析。方法:30例痉挛性双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治疗组加用冲击波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对2组患儿的膝、踝关节的最大角度和关节活动度、肌张力、步长、步速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和踝关节屈曲最大角度和最小角度都明显改善(P0.05);腘绳肌群和小腿三头肌群的肌张力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两组患儿GMFM评分、步速、步长均有改善(P0.05),但治疗组效果更明显。结论:体外冲击波可以降低脑瘫患儿腘绳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能够改善患儿的蹲伏步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对踝跖屈肌群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肌肉痉挛和运动功能恢复的早期治疗作用及其量效关系。方法:选择20例踝跖屈肌群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电刺激引导下局部肌肉注射A型肉毒毒素,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7d病变下肢肌张力、痉挛状态和运动功能的改变,以及注射剂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7d,肌肉张力及肌痉挛程度明显降低(P〈0.01),躯干及下肢运动功能显著改善(P〈0.01),但均未发现明显的量效关系。运动能力的提高与肌张力及肌痉挛的降低程度无显著相关性。结论:A型肉毒毒素可以有效降低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肌张力及肌痉挛程度。迅速提高运动能力,但量效关系不明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神经康复重建疗法治疗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24例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所有患儿均接受Bobath技术、推拿、脑循环治疗。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应用WOND2000F2型神经康复重建仪,对双下肢进行肌电触发的生物反馈刺激。在疗程开始与结束时,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测定患儿腓肠肌肌张力的变化、用关节量角器测量踝关节被动活动的角度变化,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中D和E功能区进行站立与步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观察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1—0.001),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神经康复重建治疗能降低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增加胫前肌肌力和踝关节活动度,明显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Vojta疗法应用于脑损伤综合征(BDS)患儿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6例BDS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仅采取Bobath疗法,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Vojta疗法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发育情况[Gesell发育量表(GDS)]、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参数[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 I)]变化,分析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肌张力[改良Ashworth肌张力量表(MAS)]差异。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GMFM、GDS各项评分及MCA Vm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儿MCA PI、R I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儿肌张力MAS评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Vojta疗法治疗小儿BDS可取得较为理想康复效果,有利于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