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肠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肠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病理诊断。方法对51例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的血管瘤和血管畸形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过去30年中诊断的51例小肠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患者年龄1.4~75.0岁,平均年龄与中位年龄均为40岁;男女性别比无差异;病变部位主要为回肠(18例)和空肠(16例),共占66.7%;主要临床症状是下消化道出血及肠梗阻;大体类型有息肉型、浅溃疡型、血管曲张型、包块型、弥漫浸润型及隐匿型,多为单发;组织学表现以动一静脉血管瘤,又称动一静脉畸形居多,占86.3%(44/51例),其他类型还有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及Dieulafoy病等。结论小肠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组织学诊断困难,必须结合临床及动脉造影结果。  相似文献   

2.
小肠血管瘤及血管畸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小肠占75%的胃肠道表面积,但小肠原发肿瘤仅占胃肠道肿瘤的6%,在所有年龄组中都相对较少,其中,良性小肠肿瘤约占60%~70%。1839年Philips首先报道良性血管肿瘤致胃肠道出血的病例,20世纪60年代未,随着影像检查技术的应用和方法学的不断更新,如选择性血管造影、核素显像等,小肠血管源性病变的报道口见增多。小肠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类型的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3.
彭东浩  马波 《医学信息》2008,21(2):237-238
目的 探讨术中内镜在小肠出血诊断中的运用价值.方法 对于经内科综合治疗不能止血,而常规检查不能明确病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行外科行剖腹探查,并在术中进行内镜检查,寻找出血原因和部位.结果 8例患者中全部成功地检出了出血部位和原因.结论 术中内镜检查对于小肠出血是一种操作较简便、出血检出率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颅内动静脉畸形(cAVM)行血管栓塞治疗术后出血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脑外科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cAVM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观察其术后1周颅内出血发生情况,比较出血及未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及畸形血管团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究cAVM栓塞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cAVM栓塞术后出血发生率为17.78%,多于术后3 d内发生,以脑实质出血最常见。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史、出血史、畸形血管直径、深静脉引流、合并动脉瘤、栓塞体积、引流静脉栓塞及术后血压未达标与术后出血有关(P<0.05),而性别、年龄、癫痫史、畸形血管位置、S-M分级、栓塞时间及术后使用脱水剂与术后出血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出血史、深静脉引流及引流静脉栓塞是血管内栓塞术后颅内出血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结论出血史、深静脉引流及引流静脉栓塞是cAVM栓塞术后出血的独立性危险因素,正确认识并在手术过程中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有利于降低栓塞出血并发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小肠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和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小肠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21例(46.6%),以良性肿瘤多见;炎性疾病7例(15.5%);憩室9例(20.0%);血管畸形6例(13.3%);肠系膜上动脉栓塞2例(4.4%)。各种检查的阳性率:核素扫描23.0%,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64.3%,小肠气钡双重造影31.8%。术后再出血3例,短肠综合征1例。结论小肠出血以肿瘤最常见,憩室也是常见的发病因素;选择性血管造影对血管病变及富含血管的肿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核素扫描对有明显出血但循环平稳的病人是理想的诊断方法,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对实质性病变及憩室的诊断率较高;包括病变在内的小肠部分切除术是治疗小肠出血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胶囊内镜在可疑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7年7月至2011年7月163例有消化道症状但经常规胃镜、肠镜检查和放射线检查无阳性发现的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其中男性113例,女性50例;年龄15~82岁,平均年龄47.8岁。计算胶囊内镜检查成功率.全小肠检查完成率、诊断阳性率、平均运行时间及各种疾病检出率等。结果163例患者检查成功161例.成功率为98.8%.全小肠检查完成率92.6%,7.4%的患者因电池电量耗尽未见进入回盲部。诊断阳性率68.1%,主要为小肠炎35.1%(39例)、多发溃疡16.2%(18例)、黏膜下隆起14.4%(16例),余可见肿物、蛔虫、血管畸形、克罗恩病等。平均工作时间9.47h。疑胃内嵌顿需内镜辅助7例(4.3%)。结论胶囊内镜操作简便,检查舒适.并发症低,病变检出率高.使得其在可疑小肠疾病的诊断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成人小肠血管的再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鲁宏  许新复 《解剖学杂志》1998,21(2):98-101
目的:为小肠疾病的临床介入诊断及治疗提供血管解剖基础,方法:对8例正常成人小肠一采用ABS血管铸型,硫酸钡墨汁混悬液血管造影及图像分析进行血管研究,结果:空肠段直脉通常为三支,即两长支,一短支,回肠段直动脉通常为二支,即长,短各一支,空一回肠段呈移行改变,直动脉在进入肠壁之前可见吻合现象。直动脉的长度,内径及密度(支/cm^2)均在解剖部位的差异性(P〈0.05)。方法之间无差异性,结论:小肠血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鼻腔后部出血的止血方法。方法:应用鼻内镜对10例鼻腔后部顽固性鼻出血患进行检查,寻找出血部位。以克氏针改制的绝缘电灼针和带绝缘外套的细吸引管电灼止血。结果:10例患均经一次治愈,全部病例无严重并发症。随访6个月~3a未再出血。结论:鼻内窥镜、绝缘电灼针、带绝缘外套的细吸引管和高频电刀联合应用治疗鼻出血,视野广阔清楚,疗效可靠,操作简单,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成人小肠的血管构筑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小肠疾病的临床介入诊断及治疗提供血管构筑解剖基础。方法:对8例正常成人小肠标本采用ABS血管铸型、硫酸钡墨汁混悬液血管造影及图像分析进行血管研究。结果:三种方法结论一致,空肠段直动脉通常分三支(两长支、一短支),回肠段直动脉通常分二支(长、短各一支),空—回肠段呈移行改变,直动脉在进入肠壁之前可见吻合现象。直动脉的长度、内径及肠壁血管密度(支/cm2)均存在解剖部位的差异性(P<0.05)。结论:小肠血管构筑有其规律性,血管造影对小肠疾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近10年,本院收治了12例脑内动静脉畸形(AVM)急性出血的病人,就其治疗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男7例,女5例,年龄为26~65岁,平均41.5岁;自发性出血4例,表现为昏迷及去脑强直;出血继发于血管内栓塞治疗后8例,4例于栓塞时发生,余4例分别发生于栓塞后1、2、24及72 h,该8例出血时表现为突发性意识状态恶化,偏瘫或去脑强直。病人入院或病情突变后立即CT检查,均见AVM附近巨大血肿。自发出血4例中,2例增强CT扫描提示AVM,另2例发病前已经脑血管造影证实AVM,此4例术前未做脑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1.
脑动静脉畸形(cerebral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CAVM)是胚胎时期脑血管发育异常所形成的先天性血管畸形,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CAVM是一堆结构变异的动脉和静脉交错缠绕在一起的血管团块,动静脉之间形成一至数个瘘口而无毛细血管,血液可由动脉通过瘘口直接进入静脉,再回流到静脉窦。  相似文献   

12.
李健  朱洪连 《医学信息》1999,12(6):48-49
目的:为了寻找诊断小肠出血病因的有效方法。方法:对46例原因不明的小肠出血进行了肠膜动脉造影检查。结果:35例发现了出血病灶,表现为造影剂外溢,病理血管。结论:肠系膜动脉造影是对小肠出血兼有定位、定性诊断价值的敏感手段,但受出血灶血管分布多少的影响,与术中内镜检查配合可提高出血病因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胶囊内镜检查前肠道准备方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对胶囊内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清洁效果和患者主观感受的比较。方法将55例行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按肠道准备方法不同随机分为禁食组(A组,n=10)、口服复方导泻液组(B组,n=15)、口服甘露醇组(C组,n=10)及口服甘露醇加福松组(D组,n=20)。根据胶囊内镜检查所见肠道清洁程度(1~10分)及患者主观感受(1~10分)评价效果。结果C组(8.200±0.789)肠道清洁效果明显好于A组(5.500±1.269)、B组(7.330±1.291)(P<0.05)。D组(8.650±0.671)肠道清洁效果略好于C组,但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就患者主观感受而言,从A组(9.200±0.422)、C组(8.200±0.632)、D组(8.050±0.759)、B组(4.730±1.335)耐受程度依次下降。结论综合清洁效果和患者主观感受而言,口服甘露醇加福松是比较理想的胶囊内镜检查术前的肠道准备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收取我院收治的10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分为观察组(内镜下药物治疗)与参考组(常规药物注射)各为50例,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止血时间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治疗显效、有效及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大于参考组(<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与参考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参考组(<0.05)。结论采用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能够快速止血,缓解临床症状,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显著的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便血或大便潜血患者,临床排除胃及结肠出血后,再行小肠口服法气钡双对比重造影检查分析,表明对于临床便血患者高度怀疑小肠出血者选择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更加简便易行,而且经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海绵状血管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皮一点直接穿刺并注入平阳霉素和地塞米松至扩张静脉血窦内治疗海绵状血管畸形42例,其中治疗1次12例,2次21例,3次9例.结果:36例(85.71%)治愈,6例(14.29%)明显好转.除注射局部暂时肿胀外,无其他不良反应.随访6~10个月的,无复发或加重.结论: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海绵状血管畸形是一种简便、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内镜套扎治疗Dieulafov病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例Dieulafoy病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35~67岁。采用内镜皮圈套扎治疗。5例病灶位于胃体或胃底,1例位于胃窦。采用多连发套扎器,通过负压抽吸.使Dieulafoy病灶及周围组织吸入套扎帽内,然后释放弹力皮圈将其结扎。结果6例患者均获成功.6个月至4年后随访并复查胃镜.未再发上消化道出血,复查胃镜时6例套扎环均已脱落。其中3例病灶处形成溃疡瘢痕改变,另3例病灶完全消失,为正常胃黏膜。结论内镜皮圈套扎是治疗Dieulafoy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方法。具体方法可根据病灶特点和时机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8.
105例脑动静脉畸形并出血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及合并出血后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105例病人根据脑动静脉畸形的分级、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的大小及病人的状况等选择手术、栓塞或栓塞后手术等方法治疗。结果手术组60例,全切除55例,占92%;部分切除5例,占8%。血管内治疗40例,一次全部栓塞的15例,占37%;分次全部栓塞的18例,占45%;部分栓塞的7例,占18%。血管内治疗后手术5例,全切除3例,占60%;部分切除2例,占40%。治愈91例,治愈率为86%;好转6例,占6%;死亡8例,占8%。结论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是目前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并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朱瑾 《医学信息》2002,15(4):235-235
目的 了解超声检查在诊断肾动静脉畸形中的作用。方法 肾动静脉畸形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先天性疾病 ,目前超声检查是首选的诊断方法 ,但是关于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肾动静脉畸形的研究几乎未见文献报道。我们总结分析了五例肾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超声声像图改变。结果  5例患者均为单侧肾血管病变 ,4例为右侧肾动静脉畸形 ,1例为左侧肾动静脉畸形。 4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血尿 ,1例无明显临床症状。二维超声检查不能分辨出血管的异常病灶 ,而彩色多普勒超声由于彩色光点的异常 ,5例患者均可由彩色多普勒检查出异常的血管病灶。我们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与数种血管形成因子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病理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对35例手术切除的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标本及5例正常皮肤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雌激素受体以及血管形成有关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组织蛋白酶D。结果:在血管瘤增生期,ER、VEGF、MMP-2及组织蛋白酶D均有较高表达;在血管瘤退化期,仅ER和组织蛋白酶D有较高表达;在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对照中,ER、VEGF和MMP-2表达极弱,组织蛋白酶D有少许表达。结论:雌激素与多种血管形成因子可通过不同途径对血管瘤的病理发生过程发挥作用,对血管畸形则无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