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持续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对急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5月在本院重症病房接受医护治疗的40例急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预后的结局将患者划分为死亡组与生存组,其中死亡组16例,生存组24例。所有患者在进入重症监护室后的3 d之内均接受持续脑电双频指数监测。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重症监护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机械通气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慢性健康状况评分明显高于生存组,1年存活率明显低于生存组,入住ICU时间明显少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脑电双频指数最小值、脑电双频指数最大值、脑电双频指数平均值以及GCS评分均明显低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对急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突出,脑电双频指数具备无创、直观、已操作以及可连续监测等优势,可以作为急性脑损伤预后早期客观性指标,值得在临床中普及。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脑电双频指数(BIS)对脑损伤患者神经系统功能转归的预测能力.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08年9月至2009年2月加强医疗病房(ICU)的41例非镇静的脑损伤患者进行BIS监测,监测过程中给予患者语占或疼痛刺激,并记录刺激前后BIS值.以格拉斯哥转归量表将患者分为神经系统功能恢复良好组和不良组.计算B...  相似文献   

3.
叶天湛 《微创医学》2023,(5):594-596+607
目的 探讨术中脑氧饱和度与脑电双频指数联合监测在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拟择期进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100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者通过监测脑电双频指数指导术中用药,观察组通过联合监测脑氧饱和度与脑电双频指数指导术中用药。比较两组术中相关指标、术中用药情况、苏醒期指标、不同时间段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分与谵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术中尿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均少于对照组,麻黄碱、去氧肾上腺素使用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与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4 h、12 h的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术后谵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00%vs.22.00%)(均P<0.05)。结论 在结直肠癌根治术中,联合监测脑氧饱和度与脑电双频指数,可减少术中镇静药物的用量,改善镇静程度,缩短患者自主...  相似文献   

4.
赵磊  王天龙  肖玮 《北京医学》2016,(4):308-312
目的 探讨有无合并颅脑血管狭窄的冠心病患者,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期间脑氧饱和度的差异.方法 24例冠心病冠脉搭桥术患者,根据术前颅脑血管超声筛查结果分为合并颅脑血管狭窄组和无颅脑血管狭窄组,ASAⅡ~Ⅲ级,术中常规监测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脑电双频指数(BIS)、体温(T)、氧饱和度(SctO2).观察组内和组间各时间点脑氧饱和度变化趋势和差异.结果 体外循环期间,SctO2明显下降(P<0.05),合并颅脑血管狭窄组患者脑氧饱和度数值低于无颅脑血管狭窄的患者,两组患者术后均无认知功能障碍和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期间,冠心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脑氧饱和度下降,合并颅脑血管狭窄的患者,脑氧饱和度下降持续时间更长,下降程度更为严重,需要更加积极谨慎的管理,预防神经系统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持续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判断急性脑损伤昏迷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3例ICU急性脑损伤昏迷患者,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n=27)和死亡组(n=16),所有患者行持续BIS监测并计算BIS平均值,计算首个24h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及BIS监测时Glascow昏迷评分(GCS),分析BIS值、GC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及3者联合对判断急性脑损伤昏迷预后的价值.结果:除年龄外,死亡组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生存组,BIS值、GCS评分明显低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BIS值与GCS评分呈正相关(r=0.385,P=0.008),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0.372,P=0.014).结论:BIS联合APACHEⅡ评分、GCS评分可在早期判断急性脑损伤昏迷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对麻醉深度调控的意义.方法 择期行LC的患者60例,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BIS组通过连续监测BIS值及传统的临床监测参数、体征的变化调控麻醉深度;对照组根据临床监测参数及体征的变化调控麻醉深度.比较2组术中血压、心率、麻醉药用量、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术中知晓情况.结果 2组患者在气管插管时(T1),人工气腹时(T2)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及整个手术过程中的麻醉药用量、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脑电双频指数对提高LC患者的麻醉质量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人体内血清脑钠肽浓度评估经心肺复苏之后患者的脑损伤状况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心脏骤停之后立即采取心肺复苏措施且已恢复自主循环的患者46例作为研究主体。以心肺复苏3个月之后的格拉斯哥分值将46位患者分为三组,轻度脑损伤组(A组)患者19例其格拉斯哥分值≥12,中度脑损伤组(B组)患者15例其格拉斯哥分值≥9且<12,重度脑损伤组(C组)患者12例其格拉斯哥分值≤9,对照组选择28例健康人。分别测定A、B、C组患者及对照组恢复自主循环后的1 h、2 h、3 h、12 h、24 h及48 h后血清脑钠肽浓度,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所有时间点A、B、C组患者的血清脑钠肽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所有时间点C组患者血清脑钠肽浓度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血清脑钠肽浓度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脑钠肽可以真实的反馈患者心肺复苏成功之后其脑损伤状况,为临床评估患者病情提供可靠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50例ICU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法分为机械通气治疗组(A组)和吸氧治疗组(B组)两组,分别给以机械通气(每天FiO2100%2 h)和吸氧(低流量)治疗,每天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颅内压(ICP)、C一反应蛋白(CRP)、PO2、PCO2、氧合指数(PaO2/FiO2),比较两组患者脑水肿消退程度、脑水肿消退时间、平均ICU住院时间、死亡率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比较.机械通气治疗组较吸氧治疗组生命体征更趋于稳定。各项监测指标提示机械通气治疗组PO2及氧合指数更佳,脑水肿消退快、程度轻,脑水肿持续时间短,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说明颅脑损伤逐步恢复。表3示2周内死亡率比较.机械通气治疗组较吸氧治疗组明显下降。机械通气治疗组与吸氧治疗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机械通气能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循环,改善脑供氧,防止氧自由基的产生减轻炎症损伤.防止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及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全凭静脉麻醉对青少年复杂牙拔出术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复杂牙拔出术的患者70例,ASA分级Ⅰ~Ⅱ级,性别不限,年龄12~ 18岁,体重指数(18.5~23.9) kg/m2.采用数字量表法分为2组:BIS监测组(实验组,B组)和非BIS监测组(对照组,N组),每组3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脑电双频指数联合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意识评测和短期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7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记录的GCS评分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35例(GCS评分3~5分)和观察组35例(GCS评分5~8分),比较两组脑电双频指数、颅内压水平、21d的生存率情况,分析重型颅脑外伤脑电双频指数、颅内压水平与昏迷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脑电双频指数低于观察组,颅内压水平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对照组术后21d平均生存时间及生存率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经Pes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脑电双频指数与GCS评分呈正相关(r=0. 534,P=0. 008),颅内压水平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0. 612,P=0. 002)。结论:脑电双频指数联合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意识评测和短期预后的评估指导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老年食管癌患者全身麻醉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与术中脑氧饱和度(rSO2)降低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78例年龄大于65岁,拟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行左后外切口开胸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采用双腔支气管导管进行单肺通气(SLV)管理,应用脑氧饱和度监测仪监测从清醒状态到气管拔管阶段的脑氧饱和度( rSO2)变化,并观察记录脑电双频指数(BIS)和标准监测参数,在对应时间点进行血气分析,所有患者术后均使用静脉镇痛,在术前2天和术后4天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法(MMSE)评估患者认知功能,根据评估结果分为POCD组和非POCD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64例老年食管癌患者入组,全身麻醉术后POCD发生率为28.1% (18/64);在SLV期间,rSO2绝对值低于50%的患者比率为29.7%( 19/64),POCD与rSO2绝对值低于50%具有明显相关性;POCD组的MMSE基线变化率明显大于非POCD组.结论 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POCD发病率较高,与单肺通气期间脑氧饱和度绝对值低于50%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中华医学杂志》2022,(25):1870-1873
神经系统并发症严重影响体外膜肺氧合(ECMO)患者的短期和长期预后。随着ECMO应用的日益增多, ECMO患者脑功能监测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临床上神经系统检查、脑损伤相关标记物检测、经颅多普勒/经颅彩色多普勒脑血流监测、视神经鞘直径测量、近红外光谱法脑氧饱和度监测、连续脑电图监测、体感诱发电位等多种脑功能监测方法已在ECMO患者中使用, 但是单一的脑功能监测手段在预测脑功能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上尚存在不足。因此, 重症医学以及体外生命支持多学科专家越来越提倡多模态脑功能监测, 以提高监测ECMO患者急性脑损伤发生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及早发现急性脑功能损伤并进行干预, 进而提高ECMO患者预后。但目前尚缺乏多模态脑功能监测的规范化实施流程, 制订ECMO患者多模态脑功能监测流程, 在多中心进行验证并不断完善, 将之转化为正确治疗决策是新使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七氟醚全麻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时使用麻黄素和去氧肾上腺素对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方法 52例ASAⅠ~Ⅱ级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硬膜外穿刺置管(T9~L2)成功后,给予0.5%罗哌卡因5 ml,然后以8 ml/h持续硬膜外注射,气管插管后以0.9%七氟醚(呼气末)维持麻醉,以气管插管后10 min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和脑电双频指数值为基础值,与麻醉前的血压比较,平均动脉压下降<30%者分入对照组,下降≥30%者随机分入麻黄素组(0.1 mg/kg)或去氧肾上腺素组(2 μg/kg).后二组给予缩血管药物后观察脑电双频指数变化10 min,每2 min记录一次.若脑电双频指数>60,则增加七氟醚浓度0.25%,若脑电双频指数<60则降低七氟醚浓度0.25%.每隔2.5 min测血压和心率.结果 脑电双频指数变化期间麻黄素组的心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去氧肾上腺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值比较,第10 分钟时对照组和去氧肾上腺素组脑电双频指数值显著升高(P<0.05),但均<60;第2~10分钟麻黄素组脑电双频指数值均显著升高(P<0.05),其中有10个患者的脑电双频指数值>60,与对照组和去氧肾上腺素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和去氧肾上腺素组比较,第8分钟和第10分钟时麻黄素组脑电双频指数值显著升高(P<0.05).结论 麻黄素使七氟醚全麻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时的BIS值升高,而去氧肾上腺素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医学》2017,(7):664-666
目的比较麻醉趋势指数(narcotrend index,NTI)、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与熵指数(Entropy index)三种麻醉深度指数在学龄前儿童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将128例腹腔镜择期手术的学龄前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D组)、麻醉趋势指数组(N组)、脑电双频指数组(B组)与熵指数组(E组),每组患者32例。采用相应的麻醉方法麻醉后对比四组间不同阶段的MAP、HR、NTI值、BIS值、熵指数值以及手术时长、停药至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术中七氟烷用量。结果 N组T3比T2时刻的麻醉趋势指数有所升高(P<0.05),T4、T8时刻较T2时刻明显升高;B组T4比T2时刻的脑电频指数有所升高(P<0.05),T5、T8时刻较T2时刻明显升高;E组T5比T2时刻的熵指数有所升高(P<0.05),T8时刻较T2时刻明显升高。N组的停药至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术中七氟烷用量均显著低于B组、E组和D组。结论在学龄前儿童腹腔镜手术麻醉诱导中,麻醉趋势指数的麻醉深度敏感性略优于脑电双频与熵指数,可稳定患者血流波动,缩短苏醒时间和减少麻醉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中脑电双频指数在不同年龄患儿中的影响.方法 ASA Ⅰ或Ⅱ级伞麻插管手术的患儿40例,根据年龄分为4组,每组10例.A组≤3月;B组3个月~≤2岁;C组2岁~≤6岁;D组6岁~≤12岁.观察丙泊酚3 mg/kg,瑞芬太尼1μg/kg诱导,丙泊酚6 mg·kg-1·h-1、瑞芬太尼0.25 μg·kg-1·h-1持续静脉输入期间,记录诱导前(T1)、诱导后(T2)、插管时(T3)、切皮时(T4)、停药时(T5)、自主呼吸恢复(T6)和拔管时(T7)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及镇静评分;记录自主呼吸恢复和气管拔管的时间.结果 (1)4组在T2、T3、T4、T5和T6时BIS值下降明显(P<0.01),T1时BIS恢复到诱导前水平.(2)4组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C、D组拔管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间明显延长,B、C、D组的拔管时间明显缩短.(3)T1时,所有忠儿的儿童镇静评分(UMSS评分)为0~1分,T1时的UMSS评分为4分,T7时UMSS评分为0~1分.结论 在不同年龄儿童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巾使用脑电双频指数可以更加有效监测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对门诊无痛人流手术孕妇的麻醉过程及恢复意义.方法:将160例择期在异丙酚-芬太尼静脉麻醉下门诊行无痛人流手术的孕妇,随机分为BIS监测组(A组)与常规监测组(B组),每组80例.静脉给予芬太尼1μg/kg、异丙酚2.0 mg/kg负荷量后,异丙酚的维持量A组根据BIS值调节(维持在4...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监测麻醉过程中脑电双频指数,并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来指导异丙酚用量.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患者60例分成实验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Ⅰ组(实验组n=30)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控制异丙酚用量;Ⅱ组(对照组n=30)无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只根据临床体征控制异丙酚用量,两者同时观察血流动力学指标动脉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结果 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Ⅰ组和Ⅱ组异丙酚用量分别为(456±38.3)mg和(689.3±56)mg,Ⅰ组明显少于Ⅱ组,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血流动力学比Ⅱ组更为平稳(P<0.05).结论 全身麻醉手术过程中,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指导下,可以明显减少异丙酚用量,同时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  相似文献   

18.
腹部手术病人术前用咪唑安定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力月西(国产咪唑安定) 用作腹部手术病人术前用药的临床效果。选择30例择期行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力月西组(A组)和安定组(B组)各15例,观察两组用药前后血压、心率、脉搏氧馆和度变化,用药后脑电双频指数及镇静评分。结果,力月西组用药前后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无明显改变。安定组用药后血压较前显著升高,心率、脉搏氧饱和度无明显改变。两组相比,血压安定组明显高于力月西组,心率、脉搏氧饱和度无明显差异。脑电双频指数力月西组明显低于安定组,镇静评分显著高于安全组。认为力月要和作腹部手术病人术前用药肯有良好的镇静、稳定循环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不同年龄患儿全身麻醉中用脑电双频指数仪监测麻醉深度的可行性。方法患儿40例,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为Ⅰ或Ⅱ级,接受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和择期手术。麻醉用静脉注射丙泊酚/瑞芬太尼诱导,持续静脉输入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患儿按年龄分为4组(每组10例):A组(≤3月),B组(>3月,≤2岁),C组(>2岁,≤6岁)和D组(>6岁,≤12岁)。诱导前(T1)、诱导后(T2)、插管时(T3)、切皮时(T4)、停药时(T5)、自主呼吸恢复(T6)和拔管时(T7),做密西根大学镇静评分(University of Michigan Sedation Scale,UMSS),并记录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index,BIS)值。记录麻醉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T5~T6),麻醉后气管拔管时间(T5~T7)。结果(1)各组患儿,T1镇静评分为0~1分;T2时上升,T4为4分,T7回到T1时水平(0~1分)。与此对应,(2)各组患儿T1时的BIS值在96以上,T2时BIS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7回到T1水平。(3)A组患儿与B、C、D组患儿相比,麻醉后气管拔管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4组患儿麻醉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不同年龄全身麻醉患儿中,脑电双频指数仪可以有效监测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胸腔镜老年肺癌患者术中使用不同水平呼气末正压(PEEP)与脑氧饱和度(rSO2)变化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0月—2020年2月老年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6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A组、B组、C组,每组20例。单肺通气时,3组患者潮气量(VT)设为5 mL/kg,A、B、C组PEEP分别设为0、5、10 cm H2O(1 cm H2O=0.098 kPa)。观察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后15 min(T0)和单肺通气10 min(T1)、30 min(T2)、60 min(T3)及恢复双肺通气20 min(T4)5个时点的脉氧饱和度(SpO2)、气道峰压(Ppeak)、肺动态顺应性(Cdyn)、氧分压(PaO2)及脑氧饱和度数值(rSO2)。  结果  B组rSO2最小值,rSO2平均值较A、C组明显升高(均P < 0.05),B组rSO2最大百分比较A、C组明显降低(均P < 0.05)。T2~T4时点B组rSO2高于A、C组,其中C组高于A组(均P < 0.05)。T1~T4时点B组Ppeak较A、C组降低(均P < 0.05)。T1~T4时点B组Cydn高于A组,T1时点B组Cydn高于A、C组(均P < 0.05)。T2~T4时点B、C组PaO2显著高于A组(均P < 0.05),3组患者T0~T4时点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胸腔镜老年肺癌切除术患者单肺通气时脑氧饱和度数值变化与PEEP水平具有相关性,且5 cm H2O PEEP具有较好的rSO2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