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股动脉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65例,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5例,两组病人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下植入下腔静脉滤器,治疗组病人再将溶栓导管从对侧股动脉进入,插入患侧股动脉内,持续注入尿激酶溶栓;对照组采用周围静脉溶栓治疗。结果(1)治愈率:对照组治愈率是(11.4%),总显效率是(45.7%),治疗组治愈率是(36.7%),总显效率是(90.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治疗前后大小腿对应部位平均周径差:治疗前治疗组对应部位平均周径差较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对应部位平均周径差较对照组明显减小,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费用治疗组人均24542元,对照组人均费用22345元,治疗组人均费用较对照组更贵,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股动脉置管溶栓较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单纯周围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更好,但治疗费用要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尿激酶脉冲接触式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经超声或造影明确诊断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2例分为3组,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通过溶栓导管采用尿激酶脉冲接触式溶栓为治疗组,经足背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为对照组1,腔静脉滤器植入后通过溶栓导管采用尿激酶持续溶栓为对照组2,比较3组血管再通率等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血管再通率:治疗组85.7%,对照组1为21.1%,对照组2为45.5%,分别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均无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尿激酶脉冲接触式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常规抗凝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59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28例采用单纯抗凝治疗,治疗组31例在腔静脉滤器保护下进行导管接触性的抗凝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9.69%和96.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患肢周径差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抗凝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可行、疗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结合溶栓导管治疗深静脉血栓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收治的200例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3、7、14 d 观察组患者的双侧肢体周径差均明显比对照组小( P <0.05);观察组患者的髂-股静脉完全再通率7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0%( P <0.05);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和治疗的总有效率72.0%、92.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6.0%、52.0%( P <0.05)。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结合溶栓导管治疗深静脉血栓能够显著缩短患者的双侧肢体周径差,极大提升患者的髂-股静脉完全再通率,显著提升患者的治愈率及治疗的总有效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5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常规组:实施常规治疗,即应用下腔静脉缝合滤网术。观察组:实施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与置管溶栓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4.74%高于常规组的47.37%(P <0.05)。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低于常规组的9.21%(P <0.05)。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与置管溶栓治疗效果理想,可改善患者不适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总结38例急性DVT患者应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的观察及护理。结果38例患者均成功植人滤器并行溶栓治疗,患肢肿胀消退,术后7~14d出院,均未发生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结合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疗效好而且安全,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32例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12),观察组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患肢静脉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常规抗凝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足背静脉溶栓联合常规抗凝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患肢周径差降低、消肿率及血栓清除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治疗前,两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均趋于正常,其中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尿激酶使用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溶栓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患肢静脉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患肢局部用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126例植入腔静脉滤器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45例、对照组Ⅰ41例、对照组Ⅱ40例;实验组:将溶栓药物从患肢足背静脉滴注,并配合保温式50%硫酸镁溶液热湿敷,每天3次;对照组Ⅰ:溶栓药使用方法与实验组相同,不配合保温式50%硫酸镁溶液热湿敷;对照组Ⅱ:不作患肢局部用药,只作一般性的上肢静脉滴注溶栓药物及抗凝治疗。比较三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均获治愈或好转,治愈率为71.11%,好转率为28.89%;对照组Ⅰ治愈率为61.98%,好转率为36.59%,无效为2.44%;对照组Ⅱ治愈率为42.50%,好转率为47.50%,无效为7.50%。实验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时间、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Ⅰ患者患肢沉胀紧迫感消失、皮色转红润、皮温消退等天数及住院天数与对照组Ⅱ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在患肢肿胀、肢痛缓解的天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患肢局部用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可明显提高腔静脉滤器植入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前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其中30例采用抗凝、溶栓等药物+气压梯度治疗,另36例实施手术治疗,并同时采取抗凝、溶栓及气压梯度治疗。观察本组患者有无出现肺栓塞的症状及体症,定期透视滤器的形态与位置。结果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全部成功,经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及体征消失,无肺栓塞发生。随访2—24个月,滤器无移位,未发生肺栓塞。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可有效防止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可为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尿素酶脉冲接触式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7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4例,均通过不同途径给予溶栓治疗,对比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治疗总有效率(91.7%)显著优于B组(37.5%)和C组(25.0%),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下腔静脉植入滤器后通过溶栓导管给予尿素酶脉冲接触式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其效果显著,且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种不同的溶栓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青岛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65例混合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成置管溶栓组与系统溶栓组,置管溶栓组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抗凝、患肢深静脉置管溶栓等方法治疗,系统溶栓组采用抗凝、经患肢足背静脉静滴溶栓等方法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测量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d时、7d时、14d时(出院时)、出院1个月时患侧、健侧3个不同部位的周径,通过观察患肢周径及患肢皮肤张力变化情况来判断治疗效果。结果在相同时间段将2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周径差进行比较,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3d时置管溶栓组患者踝关节处、膝关节下15cm处、膝关节上15cm处患侧治疗前后的周径差以M(P225,P75)表示分别为0.0(0.0,0.0)、1.0(0.5,1.2)、1.0(0.5,1.2)cm,与系统溶栓组相比[其相应部位周径差分别为0.0(0.0,0.0)、0.5(0.0,0.5)、0.5(0.0,0.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7d时置管溶栓组患者踝关节处、膝关节下15cm处、膝关节上15cm处患侧治疗前后的周径差分别为1.0(0.0,1.5)、3.5(2.8,4.5)、2.5(1.5,5.8)am,与系统溶栓组相比[其相应部位周径差分别为:0.0(0.0,0.5)、1.0(0.5,1.0)、1.0(0.0,1.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14d时置管溶栓组患者踝关节处、膝关节下15cm处、膝关节上15cm处患侧治疗前后的周径差分别为1.0(0.0,2.0)、4.0(2.8,5.5)、3.0(1.8,7.8)cm,与系统溶栓组相比[其相应部位周径差分别为0.5(0.0,1.0)、2.0(1.0,2.5)、2.0(0.6,3.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院1个月时置管溶栓组患者踝关节处、膝关节下15cm处、膝关节上15cm处患侧治疗前后的周径差分别为1.0(0.0,2.0)、4.0(3.0,6.0)、3.5(2.0,7.8)cm,与系统溶栓组相比[其相应部位周径差分别为1.0(0.0,1.5)、3.2(1.1,5.4)、3.2(1.0,5.4)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系统溶栓组相比,置管溶栓组患者在治疗7d时患肢周径缩减幅度最大;出院后随访1个月,发现2组患者患肢周径与健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复查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置管溶栓组通畅率远大于系统溶栓组。结论深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具有见效快、治愈率高等特点,经患肢深静脉置管溶栓时尿激酶直接注入血栓处,局部浓度高,使血栓清除快,效果显著,症状缓解明显,能够迅速恢复深静脉血流,在无Cockett综合症的前提下,深静脉通畅率远远大于系统溶栓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治疗中应用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007年9月至2012年3月在安徽省池州市人民医院及江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80例下肢DVT患者,分别针对不同病情给予个体化治疗:20例周围型DVT、下肢症状不严重患者应用单纯抗凝治疗,26例亚急性、无肺栓塞但有肢体肿胀组患者应用下肢浅静脉阻断深静脉灌注溶栓治疗,10例下肢混合型血栓、发病时间小于1周的患者采用深静脉置管溶栓治疗,24例下肢中央型血栓、发病时间小于1周的患者采用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对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4组患者经个体化治疗后,治疗显效率为76.3% (61/80),有效率为16.3% (13/80),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5% (6/80).其中2例合并肺栓塞患者,治疗效果良好,有3例存在抗凝禁忌,有1例因脑出血死亡;治疗后,4组患者健、患肢膝关节上、下15 cm处周径差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不同病情的下肢DVT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疗效确切,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导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11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导管溶栓术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导入溶栓导管,成功率100%。术后即刻下腔静脉造影显示滤器内均通畅,无明显血栓脱落影像;患者导管溶栓术治疗时间2~7d;住院时间为7~15d;6例牙龈出血、4例皮下瘀青,2例患者术后穿刺处渗血,经压迫后止血,无肺动脉栓塞发生;溶栓后患、健侧大腿和小腿周径差明显小于溶栓前,治疗后的通畅度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通畅改善度为(55±4)%。结论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操作简单,减少了溶栓药物用量,治疗效果明显,并发症少,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后遗症。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周勤 《中国医药》2012,7(5):593-594
目的 观察并评价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1年2月至2010年6月期间收治的3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用溶栓、抗凝结合静脉滤器置入治疗,测量、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患侧、健侧小腿中部及大腿中部、大腿根部周径,判断疗效.结果 37例下腔静脉滤器均成功植入,大部分患肢1周内血液回流均明显改善,症状减轻,总有效率为94.6% (35/37);患者治疗前后小腿中部、大腿中部、大腿根部患侧与健侧周径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6±2.4)cm比(1.8±1.4)cm,(5.3±2.5)cm比(1.4±1.0)cm,(5.5±2.3)cm比(1.5±1.6)cm,均P<O.05].术后1~6个月随访,均未出现肺栓塞症状.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操作简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下肢血液回流,并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型伞状下腔静脉滤网在骨科复杂创伤伴有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已发现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骨科复杂创伤患者30例,术前置入新型伞状下腔静脉滤网后再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评价患者静脉血栓的情况。结果:30例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骨科复杂创伤患者接受了下腔静脉滤网植入术,术中顺利,未见严重并发症,骨科手术时,无一例患者发生肺栓塞,术后患者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巴曲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94例患者随机分为巴曲酶组44例、联合用药组31例和尿激酶组19例。3组均给予相对应药物溶栓治疗并辅助使用抗凝、祛聚药物治疗。观察3组临床疗效、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实验室的检查结果。结果尿激酶组总有效率低于联合用药组和巴曲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巴曲酶组和尿激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巴曲酶组和尿激酶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均低于联合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巴曲酶组t-PA水平低于尿激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巴曲酶组和尿激酶组因子Ⅴ和Ⅷ水平均高于联合用药组(P<0.05)。结论单用巴曲酶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安全、有效的方法,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小。  相似文献   

1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治疗的时机、使用范围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近五年来行非手术治疗的379例单侧L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将其分为急性期(≤3d)、亚急性期(3~14d)、慢性期(14d)三组,再根据使用药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单独抗凝和溶栓+抗凝治疗两亚组,对各组间的治疗效果、凝血指标改变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379例单侧LDVT患者中,急性期的治疗效果明显较好,在各组间采取溶栓抗凝组治疗效果均明显好于单独抗凝治疗组,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在手术后并发LDVT患者中:溶栓抗凝联合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单独抗凝治疗组,差异显著;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改变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抗凝溶栓联合用药较单独抗凝治疗效果明显;抗凝溶栓联合治疗对急性期LDVT患者效果最好,但对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仍然有效;对手术后LDVT患者在严密监控下使用常规剂量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肺血栓栓塞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不同治疗方法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182例肺血栓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对单纯药物治疗组(抗凝或抗凝+溶栓)、药物联合介入治疗组(药物治疗联合腔静脉滤器植入或/和导管碎栓术)的患者预后进行对比.结果 182例患者中,老年人及吸烟者患病率明显升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心血管疾病、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创伤及外科手术、慢性肺部疾病、骨折及骨科手术为主要危险因素.单纯药物治疗与药物联合介入治疗组的有效率、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 =0.145,P>0.05).结论 肺栓塞的发病率与危险因素密切相关,肿瘤是引起肺栓塞的第三大危险因素;及时予以抗血栓药物治疗对肺血栓栓塞预后意义重大,与抗血栓联合介入治疗比较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9.
创伤骨科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创伤骨科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措施。方法将38例骨科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观察组于围术期使用血塞通注射液,对照组不采用抗栓溶栓措施。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2%高于对照组的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住院时间为(27.26±10.55)d短于对照组的(32.66±10.5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静脉血栓起病比较隐蔽,在骨科围术期应加强警惕。使用血塞通注射液防治深静脉血栓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在防治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使用抗血栓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9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使用抗血栓泵进行辅助治疗。2组均于治疗18d后行双下肢深静脉血栓检测和凝血指标检测。结果观察组未发生DVT,对照组发生DVT6例,两组DVT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使用抗血栓泵辅助治疗,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