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陆英 《工企医刊》2001,14(5):76-77
我院从1999年6月~2000年1月应用二次断脐法处理380例新生儿脐带,并在工作中加强护理,采取相应对策,取得良好效果。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二次剪脐法在产科中预防新生儿脐炎、脐部出血和缩短脐部干燥所需时间的作用。方法:对2009年1月~12月出生的新生儿行二次断脐后疗效的观察。结果:新生儿全部脐部干燥无渗血渗液,脐部呈自然脱落状出院。结论:二次剪脐法在产科中应用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脐带有无残端出血、脱落时间长短,小血肿及感染现有直接影响新生儿脐带结扎的好坏。该文综述从产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生后24 h毛细血管血红蛋白值、胆红素峰值等比较早期断脐与晚期断脐的利弊。目前,国内文献多支持脐带停止搏动后再结扎脐带对婴儿更有利。  相似文献   

4.
断脐时间与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娩出至结扎脐带时间长短与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的关系。方法:对536例新生儿娩出至结扎脐带按时间不同分为A组(<1min)、B组(≥1min)。分别观察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 Apgar评分中五项指标情况(即心率、呼吸、肌张力、喉反射和皮肤颜色的得分)。结果:新生儿出生1min Apgar评分五项指标中,呼吸和皮肤颜色两项指标的评分A组高于B组(P<0.01);出生5min Apgar评分五项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新生儿Ap-gar低评分(Apgar评分≤7分)发生率高于A组(P<0.05)。结论:正常足月新生儿娩出后结扎脐带以1min内完成较合适。娩出至结扎脐带时间过长会增加新生儿出生Apgar低评分(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两次断脐法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生儿脐部护理不当,极易发生局部感染.研究表明在新生儿败血症中,脐部感染者占66%~87%;且脐部是厌氧菌感染的好发部位,一旦发生严重感染可危及婴儿生命.我科应用新技术进行两次断脐,成功控制严重感染的发生,5年来共450例新生儿,无1例发生脐部感染,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断脐时间对经阴道分娩早产儿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阴道分娩的早产孕妇3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分娩后30~120 s断脐,对照组在分娩后10~30 s断脐,观察两组新生儿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贫血率、输血率、经皮胆红素(transcutaneous bilirubin,TCB)峰值、光疗天数、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新生儿产后1、3、7、14和28 d时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目均显著增高;贫血率和输血率均显著降低[(14.21%vs 22.34%)和(3.55%vs 8.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TCB峰值、光疗天数、高胆红素血症和颅内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儿娩出后,脐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时再断脐可能有助于提高新生儿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目,降低贫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刘晓琴 《中国保健》2010,(11):18-18
目的探讨脐带夹在新生儿脐带残端处理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后的交果观察。方法将200例分娩方式为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新生儿,按出生顺序依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由于新生儿的脐带经常出现水种、粗大、细小及脆嫩在用一次性脐带夹在距脐轮部0.3~0.5cm上夹,再用灭菌医用丝线在脐夹上0.5cm处扎一道或单独行脐血管结扎在脐夹上1cm以上剪断脐带,用5%碘伏消毒残端及酒精消毒脐周皮肤后,用无菌纱布包裹包扎。在24~48h内待脐带残端枯干时取脐带夹。对照组用脐带夹上夹,在脐夹上0.3~0.5cm处剪断脐带用同样的方法消毒包扎。观察两组脐带断脐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的残端渗血散开。列数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遇脐带水种、粗大、细小及脆嫩时在上脐带夹上0.5CM处加扎一道丝线,处理脐带残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不同新生儿断脐方法对脐带脱落时间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新生儿100例,根据其断脐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实验组实施延迟断脐法,对照组实施传统断脐法,对比2组脐带脱落时间以及并发症几率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以及并发症几率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接受延迟断脐法,可以缩短脐带脱落的时间,降低脐部渗出、感染等并发症的几率.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对出生 2 4小时后脐带干燥的新生儿实行剪脐的效果 ,我们于 2 0 0 0年 1月~ 2 0 0 0年 6月对我院 5 0 0例新生儿剪脐的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5 0 0例新生儿中 ,阴道分娩 389例 ,平均住院日数为 3日 ,剖宫产出生 111例 ,平均住院日数为 6日 (美容线缝合 )。 2 4小时至 36小时剪脐 330例 ,36小时至 48小时剪脐 137例 ,48小时至 72小时剪脐 33例 ,剪脐时脐部出血 85例 ,剪脐后 30分钟观察脐部渗血 5例 ,剪脐后 36小时 ,发现脐部感染1例。1.2 方法1.2 .1 原断脐法 :10 0例 ,断脐方法采用原来方法 ,即处理脐带是用 1…  相似文献   

10.
孙境 《健康大视野》2006,14(12):145-145
新生儿二次剪脐是出生48h左右剪去残留脐带,人为干扰脐带脱落,促进脐带愈合。为提高二次剪脐质量和减少感染、出血的发生,随机抽取1268例在我院分娩二次剪脐的新生儿进行临床观察,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气门芯结扎脐带二次剪脐术的最佳时间和方法,减少新生儿二次剪脐术后出血和脐部感染,缩短脐部愈合时间。方法:经筛选出的新生儿240例行气门芯结扎脐带后,随机分成4组:明胶海绵组(A组)、云南白药组(B组)、残端未包扎组(C组)三组剪脐时间均为出生24h,脐带干枯组(D组)二次剪脐时间在出生48~72h。结果:①新生儿剪脐24h和7天后脐部出血情况分别为:C组出血例数明显增加,A、B、D组与C组比较,χ2=32.64、P<0.001,χ2=65.17、P<0.001。②剪脐7天后脐部分泌物情况:B组脐部分泌物增加,脐部潮湿。A、C、D组与B组比较,χ2=32.99,P<0.001。③剪脐后脐部愈合时间比较:D组愈合时间最短,与其它3组组间比较,P<0.001。结论:根据脐带的干燥程度决定剪脐时间,再配合应用明胶海绵压迫包扎,将大大减少脐带出血、感染的发生率,缩短脐部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与比较新生儿断脐时间对母体和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的400例单胎顺产新生儿(足月儿250例,早产儿150例),随机分为早断脐组和晚断脐组。早断脐组在新生儿出生后5~10 s断脐,晚断脐组在脐带停止搏动后断脐。比较两组的产后出血量、新生儿Hb含量、胆红素峰值以及新生儿疾病发生率。结果晚断脐组的新生儿Hb含量和胆红素峰值均高于早断脐组(P<0.05)。两组的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断脐组的新生儿窒息率和新生儿贫血率均高于晚断脐组(P<0.05)。足月儿中,晚断脐组的红细胞增多发生率高于早断脐组(P<0.05)。结论晚断脐可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和新生儿贫血率,但会提高足月儿红细胞增多发生率。同时,晚断脐可增加新生儿Hb含量,提高胆红素峰值。  相似文献   

13.
580名新生儿胶圈套扎断脐效果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绍兴市妇幼保健院1994~1997年曾采用钳夹法,1998~2001年采用胶圈套扎加包扎法断路处理后,脐周感染率已有了明显下降,2002年又新采用了钳夹加胶圈套扎高锰酸钾烧灼不包扎法进行脐带处理,不但感染率继续下降,而且自然脱脐率有了很大提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与分析不同新生儿脐带处理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于我院2011年9月出生的新生儿160例,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80例新生儿,A组新生儿在出生后采用一次性脐带夹法进行结扎,即为试验组;B组新生儿采用二次剪切法对脐带进行处理,即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经不同方法处理脐带后脐部出血、出现炎性分泌物、周围皮肤破损的情况及脐带残端脱落时间和脐窝完全干燥时间的情况。结果使用一次性脐带夹法对脐带处理发生脐带出血和炎性分泌物的新生儿数比采用二次剪切法的人数少,且脐带脱落时间和脐窝完全干燥时间短,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一次性脐带夹法对新生儿脐带进行处理可减少产生炎症的几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新生儿脐部感染危险因素及二次断脐预防脐部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10名未进行二次断脐处理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汇总可能影响影响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新生儿脐部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并结合分析结果探析针对性护理对策.另外随机选取58名二次断脐新生儿为观察组,42名未二次断脐新生儿为对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不同断脐长度联合脐带自然干燥脱落在降低新生儿脐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6月本院出生的104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等分方法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对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脐带残端创面干燥良好情况及脐周并发症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 研究组中新生儿的脐带脱落时间为(6.88...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医院》2016,(11):1594-1595
目的探讨足月顺产不同断脐时间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分娩的300例产妇随机分为3组,其中分娩后10 s内断脐的为早断脐组,分娩后1 min断脐的为晚断脐1组,分娩后2 min断脐的为晚断脐2组,每组各100例。比较三组不同断脐时间的产后2 h出血量、第三产程时间、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新生儿胆红素峰值,并比较早断脐与晚断脐之间新生儿出生后72 h血红蛋白的差别。结果早断脐与出生后1 min断脐、2 min断脐的产后2 h出血量、第三产程时间、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胆红素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断脐的新生儿出生后72 h血红蛋白要比早断脐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迟足月顺产脐带结扎增加了新生儿出生后72 h血红蛋白值,对产后出血量、第三产程时间及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并无影响,出生后2 min断脐胆红素峰值比早断脐及出生后1 min断脐略有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适当延迟断脐对新生儿是有益的,并未造成母婴不良影响,出生后1分钟断脐的胆红素峰值未见明显增高,此时断脐更适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采用不同的脐部护理方法对于预防新生儿脐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4月期间正常分娩的新生儿3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C组三组,每组100例,分别采用脐带卷包扎脐部护理法、常规脐部护理法及二次断脐护理法,观察三组新生儿的脐部护理效果,其中包括脐带的脱落时间、脐部的出血情况以及脐炎的发生率等。结果:C组脐带的脱落时间最短、出血情况最少,并且脐炎发生的例数也最低,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脐带脱落时间、脐部出血情况以及脐炎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新生儿的脐部护理,包扎法预防脐炎的效果一般,在进行脐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给予新生儿二次断脐护理,护理效果较为显著,有效的降低了脐部感染发生的几率,可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在新生儿哜部护理中,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分析,所出现的脐部异常情况,多与断脐的长度有密切关系。现将观察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剖宫产80例新生儿的断脐位置与血红蛋白(Hb)之间的关系,从而降低新生儿贫血的发生率。方法:剖宫产胎儿娩出后立即断脐,实验组在靠近胎盘位置处断脐,保留脐带长度〉50cm,并将脐带高于胎儿进行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将脐静脉内的血液挤入胎儿体内;对照组则按常规方法断脐。结果:实验组新生儿出生后1h和24hHb和HCT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72h血清胆红素水平两组相近(P〉0.05)。结论:剖宫产时断脐位置靠近胎盘,并将脐静脉内的血液挤入胎儿体内,可有效提高新生儿体内Hb和HCT水平,降低新生儿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