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的方法、效果及跟骨骨折手术的并发症及对策。方法对46例52足跟骨粉碎性骨折,波及跟距关节,出现跟-结节角变小、关节面移位、跟骨变宽,行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加跟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植骨或不植骨。按Sanders分类,型32足,型20足。结果骨折复位满意,切口皮肤坏死裂开1例,窦道形成5例;30例34足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8~32个月,平均20.1个月,按Kerr足部评分标准,优16足,良14足,中4足。结论切开复位加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关节镜直视下Sanders Ⅱ~Ⅲ跟骨骨折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9年2月—2021年1月用本方法治疗Sanders Ⅱ~Ⅲ跟骨骨折患者28例。在跟骨结节及距骨颈处置入牵引针,用牵开器内外侧牵开,恢复跟骨的长度,无内外翻。关节镜入路为后外侧口入路及外侧口入路,直视下清除碎骨块、血肿,闭合撬拨复位跟骨后关节面,恢复Bo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高度,克氏针临时固定;将复位宽度的钢板置于足内外侧,用大力复位钳自足两侧持续向中间加压,逐渐恢复宽度。复位良好后置入经皮空心螺钉完成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随访(13.3±1.4)个月。末次随访,足踝活动度及力线恢复良好,依据AOASF评估标准,临床结果优18足,良8足,可2足,优良率为92.9%。[结论]关节镜直视下微创复位内固定Sanders Ⅱ~Ⅲ跟骨骨折,复位精准,术后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外侧联合前内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合并后侧骨块移位的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采用后外侧入路显露、固定腓骨和后侧骨块。先经腓骨短肌前方行腓骨骨折复位固定,同一切口内沿拇长屈肌外缘显露胫骨后踝并固定,再取踝前内侧切口,直视下行胫骨关节面复位,充分植骨后胫骨前方行钢板固定。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1.7个月。末次随访时按Mazur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8例,良3例,可1例。结论后外侧联合前内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合并后侧骨块移位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可充分显露和固定后侧骨块,为胫骨远端关节面复位提供标志,且不增加软组织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涉及关节内的跟骨骨折之疗效。方法外侧入路,一放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结果22例患者经过4-37个月的随访,其中优18例,良3例,差1例,结论涉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只有恢复跟骨关节面的解剖形态,才能较好地恢复足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跟骨骨折疗效及手术适应证。方法对13例(15足)关节内移位为主的儿童跟骨骨折,行跟骨外侧入路,跟骨骨缺损处采用植骨内固定手术。患者术前摄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并行CT三维重建。结果13例(15足)获得6~18个月随访,术后无切口感染,螺钉断裂等并发症。按照Maryland评分:优12足,良2足,可1足,优良率93%。术后复查X线片显示B hler角和Gissane角,均恢复正常。结论儿童跟骨骨折采用跟骨外侧入路内固定手术,对于骨质缺损严重、关节面塌陷者采用植骨术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外侧小切口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外侧小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9年9月30例(31足)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其中男23例,女7例;年龄18~60岁,平均36.5岁.SandersⅡ型21足,Ⅲ型8足,Ⅳ型2足.采用腓骨尖至第4足跖骨基底的外侧直切口显露,复位后空心螺钉内固定.结果:30例31足全部获得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4个月.31足术后无切口感染、皮肤坏死或切口愈合不良、腓肠神经损伤等软组织并发症.25足术后X线片示关节面复位良好、跟骨外形恢复满意,6足关节面、跟骨外形基本恢复正常.据Maryland评分标准,优6足,良20足,可5足.结论:跟骨外侧微创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对软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关节面显露清晰,适用于SandersⅡ、Ⅲ型,是治疗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一种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关节面移位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6例41足关节面移位跟骨骨折采用外侧L形入路显露,复位骨折后应用锁定钢板内固定。结果 36例41足均获得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切口均无感染。33足术后X线片示关节面复位良好,跟骨外形恢复满意,6足跟骨关节面、外形基本恢复正常,2足关节面复位不佳,跟骨外形恢复差。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优11足,良22足,可8足。结论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侧微切口辅助骨折复位,结合外侧切口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共用内侧微切口辅助加外侧切口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30例,直视下复位跟骨距下关节面,解剖钢板内固定维持固定. 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7.5月(12~23个月),采用AOFAS评分标准评定足部功能恢复情况,平均得分(84±6)分.28足正常愈合,1足延迟愈合,创口皮缘坏死1足,无感染病例. 结论 内侧微切口辅助切复内固定治疗复杂性跟骨骨折是一种有效方法,有利于关节面及跟距关节的复位,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并发症减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自2001年8月至2009年3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72例81足。采用广泛外侧入路,跟骨钢板内固定。应用影像学检查和美国足踝协会的后足评分系统进行结果评价,有65例77足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7.2个月(12~29个月)。结果共完整随访Ⅱ型骨折47足,Ⅲ型骨折30足。术前平均Bohler角是6.6度,随访时平均Bohler角是29.3度。X线测量表明在单侧跟骨骨折患者跟骨高度恢复为健侧的97.1%。88.4%的患者取得关节面的解剖复位或近解剖复位。平均评分在SandersII型骨折为89.2分,Ⅲ型骨折81.3分。优良率在SandersII型骨折为89.7%,Ⅲ型骨折为80.8%。总的优良率为86.2%。结论对于SandersⅡ型和Ⅲ型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后外侧入路在Pilon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评价在Pilon骨折治疗中后外侧入路的作用和并发症。方法:2009年8月至2011年3月,分期手术治疗15例Pilon骨折,AO/OTA分类B3型2例,其余均为C型骨折,均合并明显移位的后踝骨折。其中男12例,女3例,平均年龄37.9岁(21~51岁)。所有患者I期急诊手术使用超关节外固定架固定,Ⅱ期固定时首先通过后外侧入路固定腓骨,同时辅助复位和固定胫骨远端的后方骨折块,通过前内侧或前外侧入路复位和固定胫骨远端。结果:15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2个月(12~17个月),13例骨折顺利愈合,2例需Ⅱ期自体髂骨植骨。后外侧伤口均未出现软组织并发症。术后影像学检查,14例关节面残留移位小于2mm。根据Baird-Jackson评价,优2例,良7例,可4例,差2例。结论:作为Pilon骨折前方入路的辅助切口,通过后外侧入路可以有效显露及固定后踝骨块及腓骨骨折,为前方骨折块的复位提供了标志,操作安全、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