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动脉瘤7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脾动脉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 例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B超)初步诊断;4例经CT动脉造影(CTA),2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1例经磁共振造影(MRA)确诊;无1例依靠临床症状而确诊。单纯脾动脉瘤切除术1例,脾动脉瘤加脾脏切除术1例,脾动脉瘤切除加动脉重建术1例,动脉瘤近远端脾动脉结扎术1例,脾动脉瘤栓塞术2例,脾动脉瘤栓塞术加脾切除术1例。随访2个月至3年。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病例。结论:脾动脉瘤依赖临床表现难以诊断,B超有筛选价值,CTA,MRA,DSA均有诊断价值。一旦确诊应尽早选择腔内介入栓塞治疗或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内脏动脉瘤诊治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内脏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 71例内脏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71例内脏动脉瘤中包括脾动脉瘤 2 2例 ,肝动脉瘤 16例 ,腹腔干动脉瘤 4例 ,胃、胰十二指肠动脉瘤 13例 ,肠系膜上、下动脉瘤分别为 6例和 1例 ,网膜动脉瘤 3例 ,肾动脉瘤 6例。本组自发性破裂大出血 2 9例 ,其中破裂入胆道 14例 ,上消化道 10例 ,腹腔及腹膜后 5例。术前经内脏动脉造影确诊 (包括DSA) 4 2例 ,螺旋CT血管造影 (SCTA)证实 14例 ,经核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确诊 4例。手术治疗 5 8例 ,死亡 9例 ;动脉栓塞治疗 7例。结论 内脏动脉瘤术前临床诊断极为困难。DSA、SCTA和MRA具有诊断价值。一旦确诊 ,应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11例脾动脉瘤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2001-2014年本院共收治11例脾动脉瘤患者,对其治疗方法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中术前经彩超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初诊9例。4例经螺旋CT血管造影、4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1例经磁共振血管造影三维重建而确诊,剖腹探查确诊2例。本组3例行包括胰尾脾的脾动脉切除术,2例行动脉瘤远近端脾动脉结扎术,1例行脾切除术,1 例行脾动脉瘤切除+脾动脉重建术,4 例行介入栓塞术。11 例随访7 个月至3 年,均获治愈。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脾动脉瘤发病率低,症状不典型,一旦破裂有致死的危险,手术及介入治疗预后均良好。  相似文献   

4.
内脏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内脏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40 多年来收治的62 例内脏动脉瘤的临床经验。结果 本组包括肝动脉瘤15 例,胃胰十二指肠动脉瘤13 例,脾动脉瘤16 例,肾动脉瘤6 例,肠系膜上、下动脉瘤分别为5 例和1 例,腹腔干动脉瘤3 例,网膜动脉瘤3 例。本组自发性破裂大出血29 例,其中破裂入胆管14 例,上消化道10 例,腹腔及腹膜后5 例。本组术前经内脏动脉造影确诊37 例,经磁共振( MRI) 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SA) 确诊各2 例,另6 例由螺旋CT 动脉造影(SCTA) 诊断。手术治疗51 例,死亡9 例,动脉栓塞治疗6 例。结论 内脏动脉瘤术前临床诊断极为困难,选择性内脏动脉造影( 包括DSA) 最具诊断价值,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腹腔干动脉瘤九例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腹腔干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总结9例腹腔干动脉瘤的诊治情况。结果 本组腹腔干动脉瘤9例,位于起始部2例。主干2例,分叉处5例,术前经CTY下实5例,行磁共振造影(MRA)检查证实2例,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证实5例,均予手术治疗,其中肝动脉重建例,肝动脉及脾动脉结扎、脾切除2例,腹腔干重建4例,本组围手术期无死亡。结论 腹腔干动脉诊断一旦明确,应尽早手术治疗,行腹腔干或肝动脉重建术是最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平板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估平板探测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进行常规全脑血管DSA检查后,再行旋转DSA采集数据,利用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分析3D-DSA与常规DSA对颅内动脉瘤显示的差异,评价3D-DSA对介入栓塞治疗的指导意义。结果常规DSA检出脑动脉瘤34例,经应用旋转DSA及三维重建后检出46例,其中35例进行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栓塞效果良好,11例行手术夹闭治疗。结论3D-DSA可显著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能够直观清楚地显示动脉瘤详细全面的解剖信息,指导制定治疗计划,在脑动脉瘤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腺炎合并胰周假性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8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10例急性或慢性胰腺炎合并胰周假性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脾动脉及分支动脉瘤4例,胰十二指肠上动脉瘤2例,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动脉瘤2例,胃十二指肠动脉瘤1例,胃左动脉瘤1例。随访13.4(4~74)个月。结果术前CT和血管造影(DSA)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30.0%和100.0%。假性动脉瘤的首次治疗包括介入栓塞7例和外科手术3例,手术方式包括2例胰体尾切除术+脾动脉瘤切除术+脾切除术+结肠脾曲切除术,1例胃左动脉假性动脉瘤结扎+胰腺假性囊肿内引流术。6例住院期死亡,病死率为60.0%。死亡原因主要包括多器官功能障碍2例,再次出血2例,胰周坏死积液感染2例。结论早期诊断是提高胰腺炎合并胰周假性动脉瘤疗效的关键,介入栓塞和外科手术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但由于胰腺炎病人个体差异较大,故合并假性动脉瘤时的处理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 DSA)血管虚拟内镜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颅内动脉瘤三维DSA血管虚拟内镜成像资料并应用三维DSA血管虚拟内镜成像随访术后载瘤血管及瘤颈残留情况。三维的旋转数字图像由脑血管造影机球管和影像增强器的同步2次240°旋转获得,应用Volume Viewer软件对原始三维图像进行重建,固定密度值并选取感兴趣区,用Navigator软件进行血管虚拟内镜成像,观察血管腔内结构。结果 53例术前三维DSA血管虚拟内镜成像清晰,共检出动脉瘤62个,其中动脉瘤体有穿支血管发出19例(15例手术证实),动脉瘤内有血栓形成7例(4例手术证实),载瘤动脉内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例(3例手术证实)。术后31例3D DSA随访:28例未见瘤颈残留,2例出现载瘤动脉轻度狭窄;2例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血管腔内;1例动脉瘤栓塞后瘤颈复发残留,再次开颅夹闭动脉瘤。结论三维DSA血管虚拟内镜成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评估颅内动脉瘤管腔结构的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动脉瘤的术前判断,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也可以用于动脉瘤术后的随访,为明确术后载瘤动脉及瘤颈情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脾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及中远期疗效.方法 1999-2011年收治18例脾动脉瘤患者,对18例的治疗方法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中男7例,女11例.平均年龄53.8±7.3岁.8例患者无临床症状于体检中发现,7例表现为左上腹疼痛,3例因动脉瘤破裂于急诊首诊.14例经三维血管造影(3DCTA)、3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1例经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确诊.手术治疗11例,其中脾动脉瘤破裂行急诊手术3例,择期性手术8例.手术包括脾动脉瘤及脾切除4例,同时切除胰尾5例,脾动脉瘤切除、断端吻合1例,脾动脉瘤切除加脾及结肠脾区切除1例.另外,行脾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3例.本组中,4例无临床症状、且瘤体直径<2 cm者行随访观察中.围手术期无死亡.随访16例平均3.2年.失访2例,1例于术后4年死于脑溢血.结论 脾动脉瘤发病率低,症状多隐匿,脾动脉瘤破裂多有致死的危险.开腹手术及腔内微创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Zhang X  Ling F  Shen T  Miu Z  Geng D  Huang X  Feng X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6):430-433,T002
目的:探讨致密填塞情况下,应用旋转三给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的容积测量功能,测量实验性动脉瘤栓塞容积比率的可行性。方法:家养普通大白兔6只,体重3-4kg,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在兔颈总动脉处建立实验性分叉动脉瘤6个,2周后行旋转血管造影,应用3D-DSA表面遮盖法(surfaceshaded display,SSD)三维重建动脉瘤并测量其容积,每个动脉瘤连续测量3次,计算其平均值,该平均值经球囊校正法线图校正后即为最终该动脉瘤的容积,用弹簧圈致密填塞动脉瘤,计算填塞所用弹簧圈的体积,该体积与所测动脉瘤的容积之比即为栓塞容积比率(volume embolization ration,VER),结论:3D-DSA SSD法测量的VER范围在23.5%-32.5%之间,平均为27.4%,结论:实验性动脉瘤在弹簧圈密填塞时其最小栓塞容积比率为2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