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健 《职业与健康》2003,19(11):84-85
目的 测量分析骨质疏松发病率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探索如何有效防治骨质疏松。方法 测量40岁以上健康中老年男性和女性非优势手前臂中下1/3处桡骨密度,统计近6a来3234例受测人群中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性别的骨质疏松患病率。结果 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骨密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随年龄增长骨形成与骨丢失平衡被打破,骨钙含量下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女性由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而使骨质疏松发病率在中老年以后各年龄段中均高于男性。结论 骨质疏松是由于骨钙含量下降引起的,与年龄及性别因素密切相关,在骨钙的摄人、吸收沉积及丢失3个环节中任何1个出现问题均可导致骨质疏松出现。在防治方面,因其是多原因造成的,应以预防为主,明确原因,多方面多角度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2.
随着骨质疏松等骨骼疾病日益受到关注,骨骼状况测定显得越来越重要。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生理、生化指标显示,骨密度(BMD)与骨骼疾病关系密切,本文介绍了现有的BMD测定方法及骨骼状况测定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在全民健身的热潮中 ,不少人喜欢早晨起床后进行体育锻炼 ,亦即大家所俗称的“晨练”。这股晨练的热潮中 ,有相当一部分是离退休的老年人。为了客观地观察这些参加晨练的老年人其锻炼效果对防治骨质疏松的作用 ,笔者整理了近 3a来“国际骨质疏松日”活动期间进行义务查体所得来的资料。现把衡量骨质疏松程度有重要意义的骨矿含量骨密度资料整理结果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 自 2 0 0 0~ 2 0 0 2年共对千余名老年人进行了义务查体 ,为了增加可比性 ,抽取了生活环境相近、经济状况相似、年龄在 65~ 75岁之间的机关干部作为观察对象。…  相似文献   

4.
影响老年骨矿含量的因素分析安徽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230032)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叶冬青郝加虎张金国汤健张建湘左祥生徐建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上升而增长。目前认为,性激素低下,钙、磷代谢紊乱,运...  相似文献   

5.
中原地区健康人的骨密度值周效孔骨代谢的基础理论研究、骨质疏松的诊断、治疗效果观察等都必须进行骨密度测量,确定骨矿物质的含量。鉴于各地测量结果差异较大,不适合本地区,为适应临床的需要,特拟定本研究专题。1材料和方法1.1仪器北京核仪器厂生产的HB601...  相似文献   

6.
393名成人骨密度测定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体重对青年人骨矿含量和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诊断骨质疏松的准确指标.[方法]通过测量114例年轻健康人的身高、体重,测量其头、上肢、下肢、躯干、肋骨、骨盆、脊柱和和全身骨密度(BMD),以及上肢、下肢、躯干和全身骨矿含量(BMC).并分析体重与骨矿含量和骨密度间相关性和体重对两指标的影响.[结果]两性体重与下肢、躯干、全身BMC相关性均较体重与这3个部位BMD的相关性强,男性体重与BMC的相关性不如女性;体重标化的下肢BMC具有最小的变异系数,其次是全身和躯干的BMC变异系数较小.[结论]体重与BMC和BMD均呈正相关,尤其和BMC相关性最强,故分析骨矿含量时,用体重校正可更加准确反映个体骨质量情况.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人群骨质疏松状况,使用单光子骨矿分析仪,于1993年对广州两所高校676名教工的桡骨骨度,骨密度及40岁以上者OP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两性均在30-39岁获得骨量峰值;同年龄组男性比女性的骨宽,骨矿含量高;40岁以上男女性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122例受试者者,将其分为对照组(60例)和高血压组(62例),两组患者分别接受体重、身高、腰围、臀围的测量,同时接受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得到骨矿含量、骨密度及T值、Z值.结果:在纠正年龄、体重、身高、BMI、腰围、臀围等影响后,收缩压与骨密度呈正相关,舒张压与骨密度无关.结论:收缩压与骨密度呈正相关,舒张压与骨密度无关,考虑控制血压有助于高血压患者的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
深圳地区中老年人骨密度及骨质疏松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掌握深圳地区中老年人腰椎、股骨近端骨密度峰值、相关因素 ,以及骨质疏松患病率。方法 用LunarEXPERT -XL型双能X线骨吸收仪 ,取左股骨颈、Ward’s三角区、大转子三个测量点及腰椎骨测定骨密度。结果  5 0岁组中年男性骨密度已开始下降 ,60岁后进行性下降 ;女性 40~ 49岁组轻度回升 ,5 0岁后进行性下降 ,5 0~ 5 9岁及 70~ 79岁两年龄段出现下降快速期。中老年骨质疏松随年龄增加而患病率升高。结论 深圳地区中老年人 5 0岁中年男性骨密度开始下降、运动少、营养失衡是重要原因。女性 5 0~ 5 9岁及 70~79岁年龄段骨密度出现下降 ,快速期应防止骨折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骨质疏松门诊就诊人群的骨密度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患病情况.为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使用美国DPX-NT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来我院2015年11月份到2016年6月门诊的855例40~100岁中老年人正位腰椎和股骨近端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着年龄的增加(40岁以上),男女性各部位BMD逐渐下降,女性更为明显,男性腰椎BMD下降程度较轻.男性腰椎50~岁组与60~岁组比较和60~岁组与70~岁组比较、女性腰椎60~岁组与70~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腰椎的OP患病率最高,40~59岁男女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60岁以后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0.001).40~100岁人群腰椎和股骨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男性为26.99%和4.68%,女性为57.13%和8.91%,男女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结论:老年住院病人的骨质疏松率处于较高水平.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率也随着上升,女性病例发生率多于男性.骨折、脑卒中伴肢体活动障碍、糖尿病、重度COPD的骨质疏松率高于其他疾病.中老年人应坚持适当的体育活动,并注意防止跌倒导致的骨折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运动对去卵巢大鼠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ant,简称BMC)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简称BMD)的影响。方法雌性(sprague daivley,简称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HAM)、去卵巢手术对照组(OVX)、雌激素治疗组(OVX+ES)、运动组(OVX+ET)。SHAM组行假手术,其余各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术后75天开始为期3个月的治疗。OVX+ES组用尼尔雌醇治疗,OVX+ET组按要求进行运动。治疗结束后检测股骨和胫骨的BMC和BMD。结果股骨BMD比较,SHAM组(0.206±0.009)高于OVX组(0.196±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BMC比较,OVX+ET组(0.298士0.033)高于OVX组(0.260±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BMD比较,0VX组比其它3组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运动明显提高去卵巢大鼠胫骨的BMC和BMD,运动在提高胫骨BMD方面的功效优干激素疗法.结诊运动对绝经后骨盾疏凇症的形成有一定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更年期女性骨密度(BMD)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此人群骨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12月在兵器工业521医院体检的484例更年期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方式记录基本资料,双能X线BMD检测仪检测腰椎、髋部、前臂的BMD,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骨质疏松患者的相关因素。结果 484例调查对象中骨质疏松(OP)者95例(19.62%),低骨量者146例(30.17%)。骨质疏松组产次显著高于骨量正常组(t=2.547,P<0.05),而豆制品、海产品、牛奶及鸡蛋摄入率显著低于骨量正常组(χ~2值分别为14.072、14.228、5.375、6.108,均P<0.05),且户外运动、钙剂补充及使用绝经激素治疗(MHT)率均显著低于骨量正常组(χ~2值分别为6.605、21.121、4.191,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次生产是更年期女性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OR=1.654,P<0.05),豆制品摄入、海产品摄入、牛奶摄入、鸡蛋摄入、户外运动、钙剂补充、使用MHT是保护因素(OR值0.274~0.580,均P<0.05)。绝经前组女性腰椎、髋部及前臂BMD均显著高于绝经后组(t值分别为2.908、2.774、2.853,均P<0.05),而低骨量和OP患病率均显著低于绝经后组(χ~2值分别为8.717、7.657,均P<0.05)。结论更年期女性骨健康受生育次数、生活习惯、钙剂补充、绝经状态及MHT等多种因素影响,此人群应监测BMD,尽早预防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自然衰老骨质疏松模型中雌性大鼠骨形态、骨密度、骨生物力学改变,探索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选择健康纯种雌性SD大鼠10只,喂养22月后复制自然衰老骨质疏松模型,另随机选择6月龄雌性大鼠10只为青年对照组,观察其骨形态、骨密度、骨生物力学指标.[结果]与青年对照组比,骨质疏松组骨小梁面积百分比显著降低(50%,P<0.05),股骨平均骨小梁数显著减少(65%,P<0.05),平均骨小梁宽度显著变窄(27%,P<0.05).②骨质疏松组股骨与椎骨骨密度(64.3±8.1 g/cm2,59.3±15.1 g/cm2)较青年对照组(81.8±7.2 g/cm2,92.2±6.1g/cm2)显著降低(P<0.05),椎骨骨密度下降得更明显(35.7%比21.3%).③骨质疏松组股骨与椎骨的最大负荷力(134.41±23.52N,235.0±12.2N)较青年对照组(155.81±17.84N,327.1±24.8N)显著降低(P<0.05),且椎骨的最大负荷力降低更明显(28%比14%).骨质疏松组椎骨、股骨的最大应变(1.28±0.12 mm,1.6±0.15 mm)与青年对照(1.38±0.15mm,1.81±0.21 mm)比有明显下降的趋势,但尚未形成统计学差异.[结论]老年雌性大鼠骨质疏松症中骨形态发生、骨密度明显改变,骨形态学、变化更能反映早期的骨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发展下去可能会影响骨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运动对去卵巢大鼠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ant,简称BMC)和骨密度(bonemineral density,简称BMD)的影响。方法雌性(sprague daivley,简称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HAM)、去卵巢手术对照组(OVX)、雌激素治疗组(OVX+ES)、运动组(OVX+ET)。SHAM组行假手术,其余各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术后75天开始为期3个月的治疗。OVX+ES组用尼尔雌醇治疗,OVX+ET组按要求进行运动。治疗结束后检测股骨和胫骨的BMC和BMD。结果股骨BMD比较,SHAM组(0.206±0.009)高于OVX组(0.196±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BMC比较,OVX+ET组(0.298±0.033)高于OVX组(0.260±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BMD比较,OVX组比其它3组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运动明显提高去卵巢大鼠胫骨的BMC和BMD,运动在提高胫骨BMD方面的功效优于激素疗法。结论运动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形成有一定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骨质疏松症的骨密度诊断和骨强度诊断作初步比较。方法分析200名更老年期妇女股骨上端骨密度(BMD)、体重(BW)、年龄、股骨颈抗骨折能力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以T值大小为依据,对骨密度诊断法和骨强度诊断法作简单比较。结果 65.3%的受试者骨密度诊断与骨强度诊断结果基本一致。结论结合骨密度与骨强度对诊断骨质疏松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 (BMD)与绝经年限 ,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关系及骨质疏松症患者中骨折组与非骨折组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为防止骨质疏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成都地区 5 0~ 75岁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 185例询问其绝经年限 ,测定 T4 - L5椎体侧位摄片 ,并计算出楔形指数 ,检测其骨代谢生化指标。结果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各年龄组骨密度与骨代谢各项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骨折率随绝经年限的增加而增加。骨密度与绝经年限和骨钙素 (BGP)成负相关。骨折年龄与非骨折年龄差异无显著性。骨折组与非骨折组的 BM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两组骨代谢各项生化指标比较显示尿磷 /肌酐比 ,骨折组与非骨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其它生化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BMD对预测原发性骨质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有一定价值。BGP对骨质疏松症临床诊断是一项较敏感的生化指标。绝经年限对原发性骨质疏松骨折预测和防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人口日趋老龄化 ,老年性疾病渐增 ,骨质疏松以及由此引起的骨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加之骨矿密度 (BMD)和骨矿量(BMC)测量手段和技术的进展 ,BMD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时可见诸于各种学术杂志 ,本刊近期就收到多篇这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大致可分为成两类 ,一类是研究人群中BMD、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及其相关因素的分布 ,另一类是评价干预措施对BMD或骨质疏松的影响。现就审稿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来供讨论。1 骨质疏松的定义目前公认为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 ,使骨的脆性增加…  相似文献   

19.
采用SD-1000型骨矿物测定仪测定了宁夏军区离退休干部及其家眷280例尺桡骨骨矿含量。结果表明:男性骨矿含量显著高于女性;骨矿含量随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绝经年限越长的妇女其骨矿含量越低;骨矿含量与运动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本组骨质疏松发生率为21.1%,其中女性是男性的3.75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当地居民骨密度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黔东南侗族居民5792名进行问卷调查、身高、体重测量,并采用超声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使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x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骨密度影响因素。结果 最终纳入5322人,黔东南侗族人群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检出率分别为33.84%、2.76%,男性均高于女性。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生活习惯、职业的居民骨质情况检出率不同(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OR=1.746,95%CI=1.635~1.864)、男性(OR=2.213,95%CI=1.829~2.679)、初中(OR=1.395,95%CI=1.069~1.798)和高中文化(OR=1.292,95%CI=1.066~1.565)检出骨量减少的风险高,离退休(OR=0.681,95%CI=0.508~0.911)、体力劳动人员(OR=0.702,95%CI=0.595~0.828)、超重者(OR=0.782,95%CI=0.681~0.898)、戒烟者(OR=0.695,95%CI=0.494~0.977)检出骨量减少风险低;高龄(OR=1.903,95%CI=1.567~2.311)、男性(OR=8.744,95%CI=5.290~14.451)、体重过低(OR=3.046,95%CI=1.622~5.718)、体重肥胖(OR=3.285,95%CI=1.975~5.464)检出骨质疏松风险高,初中文化(OR=0.511,95%CI=0.287~0.910)骨质疏松检出风险低。结论 贵州省黔东南侗族人群的骨量减少检出率较高,年龄、BMI、性别、文化程度可能是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