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胸部肿瘤患者放疗体位固定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部肿瘤患者两种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对提高治疗重复摆位精度的影响。方法:30例胸部肿瘤放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真空负压袋固定体位;另一组采用低温热塑体膜固定体位。分别在模拟定位机和电子直线加速器下拍摄模拟定位片和射野验证片,以模拟定位片上射野中心为坐标,测量并计算出两射野中心点在X轴、Y轴、Z轴上的重复摆位误差大小。结果:两组射野中心点在X轴方向上摆位误差分别为(1.37±1.31)mm和(1.35±1.29)mm(P>0.05)、Y轴方向上摆位误差分别为(1.33±1.14)mm和(1.26±1.12)mm(P>0.05)、Z轴方向上摆位误差分别为(2.17±1.54)mm和(1.47±1.32)mm(P<0.01)。结论:胸部肿瘤放射治疗采用热塑体膜固定技术有助于体位的固定,减少摆位误差,提高患者治疗摆位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咽癌精确放射治疗过程中的摆位误差。方法应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拍摄的验证片与计划系统所形成的数字重建射线影像(DRR)进行比较。结果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平均值分别为X轴(左右方向)(1.15±0.4)mm,Y轴(头脚方向)(1.35±0.6)mm和Z轴(前后方向)(0.34±0.2)mm,摆位偏差主要发生在X、Y方向。所发生的误差在允许范围内,且治疗期间的摆位误差无显著差异。结论鼻咽癌精确放疗时采用头颈肩网膜体位固定技术,可提高摆位精度,确保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谈志成 《大医生》2023,(3):33-35
目的 研究热塑体膜与真空垫固定技术对肺癌患者放疗摆位误差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20例肺癌放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热塑体膜配合体位固定,对照组患者采用真空垫固定技术配合体位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体位固定技术下的摆位误差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X轴、Y轴、Z轴线性误差绝对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X轴、Y轴、Z轴旋转角度误差绝对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X轴、Y轴、Z轴线性误差绝对值>3 mm和旋转角度误差绝对值>3°患者占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肺癌化疗患者,在体位固定操作中选择热塑体膜配合固位,可有效降低摆位误差,提升摆位精确度,进而提升患者化疗治疗的最终疗效,效果显著,可参考实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IGRT千伏级锥形束CT(kV-CBCT)测量胸段食管癌放疗的摆位误差,探讨不同固定方法对胸上段、中段食管癌摆位误差。方法对48例接受3D-CRT或IMRT的胸部上段和中段食管癌患者,每周1次kV-CBCT扫描,连续扫描6周,共获得288组CBCT图像,头颈肩模组(24例,包括胸上段和中段各12例)和真空垫组(24例,包括胸上段和胸中段各12例),按骨性配准+手动配准,得出的3个方向左右(X)、头脚(Y)、腹背(Z)线性误差和Z轴向旋转误差(RTN)的平均摆位误差数据。结果48例患者治疗开始前的CBCT共288次,分别分析食管癌上段和中段两种不同固定方法下的摆位误差,在X、Y、Z及RTN方向,胸上段组分别为头颈肩组1.26±0.68 mm、1.43±0.67 mm、1.88±0.99 mm、1.05±0.56°,真空垫组1.31±0.59 mm、2.16±1.05 mm、1.97±1.07 mm、1.72±0.54°,X(t=-0.31,P=0.754)、Y(t=-3.08,P=0.003)、Z(t=-0.31,P=0.757)、RTN(t=-4.56,P=0.001);胸中段组分别为头颈肩组1.11±0.52 mm、1.97±0.95 mm、1.72±0.78 mm、1.14±0.58°,真空垫组1.18±0.52 mm、2.37±1.24 mm、1.91±1.53 mm、1.61±0.65°, X(t=-0.63,P=0.531)、Y(t=-1.66,P=0.101)、Z(t=-0.690,P=0.492)、RTN(t=-3.52,P=0.001)。结论食管癌两种常用的固定方式中,头颈肩模对于胸部中上部位的控制性优于真空垫,尤以Y方向明显,摆位误差小。中下段食管癌头颈肩模与真空垫两种固定方法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个体化乳腺癌放射治疗体位固定技术改进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个体化乳腺癌放疗体位固定技术的改进方法。方法乳腺癌患者40例,A组(20例)采用乳腺托架固定,B组(20例)采用真空袋、直肠癌体架和热塑体膜联合固定法固定。利用EPID拍摄患者治疗前位置验证片,比较两组摆位误差。结果 B组摆位误差明显优于A组,患者左右(X)、上下(Y)、前后(Z)方向和旋转(R)误差分别为,A组:X(2.90±1.77)mm、Y(3.85±1.98)mm、Z(3.25±1.94)mm,R(1.67±1.27)°;B组:X(1.80±0.70)mm、Y(2.30±1.17)mm、Z(1.75±1.02)mm,R(0.55±0.42)°。两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Y、Z三方向摆位误差>5 mm的比例分别为A组15.0%、35%、25%,B组为0、5%、0。B组PTV外放边界由A组的7.04 mm、9.09 mm、7.86 mm缩小至4.09 mm、5.42 mm和4.21 mm。结论新方法整体摆位准确性明显提高,特别是摆位误差≥5 mm的发生率显著下降,PTV的外放边界进一步缩小,减少肺和心脏等正常组织照射体积。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采用头颈肩热塑膜真空袋和热塑体膜固定的颈段、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在调强放射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分次间及分次内摆位误差,并探讨其原因。方法分别采用头颈肩热塑膜真空袋和热塑体膜对颈段、胸上段食管癌患者进行体位固定各30例,实行调强放射治疗,在每次治疗的摆位纠正前、摆位纠正后及治疗后获取锥形束断层扫描(CBCT)图像,将获取的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相匹配,得到分次间及分次内摆位误差,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其原因。结果头颈肩热塑膜真空袋组的摆位纠正前误差为X(1.1±0.8)mm、Y(1.3±1.1)mm、Z(1.0±0.9)mm,热塑体膜组的摆位纠正前误差为X(1.7±1.4)mm、Y(4.5±3.2)mm、Z(3.9±1.5)mm,两组的分次间误差在X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Y、Z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摆位纠正后与纠正前CBCT对比,头颈肩热塑膜真空袋组和热塑体膜组的摆位误差均明显缩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纠正后CBCT对比,头颈肩热塑膜真空袋组的摆位误差均有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塑体膜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段、胸上段食管癌患者采用头颈肩热塑膜真空袋固定技术精确性高于热塑体膜组;分次内误差在每次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明显,因此在治疗计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予以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7.
王文保  周霞  邵洁  闫婧 《浙江临床医学》2014,(12):1894-1895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固定技术在盆腔肿瘤体外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进一步提高精确放射治疗的摆位精度。方法将接受体外放射治疗的64例盆腔肿瘤患者分为两组:A组应用俯卧位定位板;B组俯卧位定位板+热塑体膜。各例病例分别在直线加速器的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ID)下拍摄正、侧位射野验证片,与CT模拟定位图像重建的DRR图像进行比对,得出摆位位移数据。将A、B组摆位位移数据整理,分析出各组的摆位误差。结果 A、B组各方向摆位误差如下:左右(X轴):(1.269±1.292)和(1.281±0.016)(P<0.05);头脚(Y轴):(1.926±1.816)和(1.936±1.830)(P>0.05);腹背(Z轴):(1.956±2.239)和(1.962±2.163)(P>0.05)。结论在定期的EPID验证条件下,采用两种不同固定技术,单纯应用俯卧位定位板的固定技术在左右(X轴)方向上优于俯卧位定位板+热塑体膜,而头脚(Y轴)方向、腹背(Z轴)方向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机载千伏级锥形束CT(k V-CBCT)获取不同区段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第一周的摆位误差,分析不同部位食管癌摆位误差的区别。方法将43例食管癌患者按照原发病灶的位置分为A组(颈段及胸上段)和B组(胸中段及胸下段),对A组病例放射治疗时利用颈肩膜固定,对B组病例利用体膜固定。应用直线加速器机载k V-CBCT在放射治疗第一周进行每天1次扫描,采集的容积图像与计划CT图像匹配,获得左右(X轴)、前后(Y轴)、头足(Z轴)三个方向上的线性摆位误差。结果在X轴、Y轴、Z轴三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A组(0.39±0.20)cm、(0.27±0.14)cm、(0.34±0.19)cm;B组(0.44±0.25)cm、(0.31±0.25)cm、(0.49±0.17)cm。三个方向上的计划靶区(PTV)外扩边界分别为:A组5.11 mm、4.36 mm、5.72 mm;B组6.79 mm、5.76 mm、7.38 mm。A组患者在X轴、Z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较B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Y轴方向上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机载k V-CBCT可用于评估食管癌患者的摆位误差值,利用该摆位误差值可估算PTV的外扩边界。颈肩膜固定的准确性要优于体膜。  相似文献   

9.
李凯琴 《妇幼护理》2023,3(18):4309-4311
目的 分析不同体位固定方式对乳腺癌放疗摆位精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10 月本院收治的接受放 射治疗的 110 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抛币法将患者随机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 55 例。对照组采用体表标线固 定技术及个体化真空垫;观察组采用个体化形状记忆热塑网膜固定技术及真空固定垫。分析对比两组的首次摆位误差、线性摆 位误差通过率以及 CTV-PTV 外放间距。结果 两组在 Rz 轴、Rx 轴、Ry 轴、Y 轴首次摆位误差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是在 Z 轴、X 轴的首次摆位误差,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 Y 轴、Z 轴、X 轴的线性摆位误差通过率 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 X 轴、Y 轴、Z 轴的 CTV-PTV 外放间距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乳腺癌体位固 定时使用个体化真空固定垫与记忆型热塑网状体膜进行固定,能减少首次摆位误差,提高线性摆位误差通过率以及降低 CTV-PTV 外放间距。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真空袋及乳腺托架2种固定方式的摆位误差,并探讨真空袋用于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体位固定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乳腺癌全乳腺切除术后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乳腺托架固定体位的患者42例(乳腺托架组),采用真空袋固定体位的患者36例(真空袋组)。根据患者配准误差结果,每周进行1~2次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图像配准,采集右、左、进、退、升、降6个方向摆位误差的数据,并应用公式计算靶区外扩边界。结果乳腺托架组在左、进、升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34±0.24)、(-0.36±0.33)、(-0.44±0.29) cm,真空袋组分别为(0.26±0.27)、(-0.28±0.18)、(-0.29±0.20) cm。真空袋组摆位误差小于乳腺托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乳腺托架组应用公式计算的右、左、进、退、升、降6个方向的外扩边界分别为0.40、0.49、0.81、1.21、0.62、0.70 cm,真空袋组分别为0.39、0.57、0.32、0.55、0.41、0.64 cm。结论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患者采用真空袋或乳腺托架均可满足临床需求,但采用真空袋进行体位固定误差更小,治疗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将主动呼吸控制(active breathing control,ABC)系统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中所产生的靶区位置误差,分析其产生原因,探讨其在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fic body radiotherapy,SBRT)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未行手术治疗的II~III期NSCLC患者8例,真空体模固定体位,模拟定位及放射治疗过程中全程应用ABC系统,3D-CRT治疗肺癌原发病灶。首次摆位时,在应用ABC系统状态下,每隔3min以治疗体位在模拟机上拍摄定位片,连续拍摄5次,测定靶区位置误差模拟分次治疗内误差。治疗期间首周每天1次其后每周1次应用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lectronic portal imaging device,EPID)拍摄验证片,测定靶区位置误差模拟分次治疗间误差。应用iviewGT系统分析分次治疗内及分次治疗间的误差。结果:8例患者分次治疗内误差:X轴(1.02±1.00)mm,Y轴(0.65±0.95)mm;分次治疗间误差:X轴(1.31±1.36)mm,Y轴(1.51±1.33)mm。结论:应用ABC系统后,3D-CRT的分次治疗间及分次治疗的内误差较常规适形放射治疗显著缩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该研究旨在通过千伏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对肺癌调强放疗摆位误差分析,确定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外扩至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边界的大小。方法:2019年1—12月在我院全程进行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的63例肺癌患者,将首次及之后每周放疗前CBCT扫描得到的CBCT图像与定位C T图像匹配,获得左右,头脚和背腹方向的摆位误差值,并计算CTV外扩至PTV的边界MPTV。结果:63例患者共获得474幅CBCT图像。分析得到X左右方向的误差为(2.0570±1.5562)mm,Y头脚方向误差为(2.1709±1.6432)mm,Z背腹方向误差为(1.8291±1.3726)mm。根据摆位误差得到MPTV在X左右、Y头脚、Z背腹方向分别为2.8612 mm,3.2930 mm,2.9881 mm。结论:应用CBCT测量和分析肺癌治疗前的摆位误差规律,并计算CTV外扩边界的大小,可以为本科外扩CTV边界提供理论依据,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患者调强放疗(IMRT)的平移摆位误差,使用无动作等级(NAL)协议优化临床靶区(CTV)至计划靶区(PTV)边界。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行IMRT的头颈部肿瘤患者268例,使用千伏级锥形束断层扫描(kV-CBCT)获取图像2850张,其中校正前1425张、校正后1425张,比较参考图像与XVI图像并记录位置变化,统计分析X、Y、Z三个方向的位移数据,确定整体的系统和随机误差,评估PTV边界,分析体重减轻(<5%vs≥5%)对患者摆位误差的影响。结果校正前,在X轴、Y轴和Z轴上分别有15.1%、12.0%、9.2%的患者系统误差≥3 mm,校正后分别下降至9.0%、0%、0%;校正前患者摆位边界≥5 mm的总百分比分别为4.9%、6.3%、3.8%,校正后降低至1.9%、0%、0.67%;体重减轻>5%的患者在Z轴、X轴两个方向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均有所增加,但5 mm PTV边界足够弥补摆位误差。结论头颈部肿瘤调强放疗使用kV-CBCT和NAL离线方案能够有效减少头颈部肿瘤患者IMRT放疗中的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术后颈椎曲度大小与脊髓后移距离的关系及其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邯郸市中心医院行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术的8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78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术后根据Harrison方法测量颈椎曲度将患者分为A组(43例,0°≤颈椎角≤16.5°)和B组(35例,颈椎角>16.5°)。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脊髓后移距离、神经恢复效果、轴性症状及C5神经麻痹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术后颈椎角为(8.5°±3.8°),B组为(19.6°±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71,P<0.001);A组患者椎板切除宽度为(22.1±1.7)mm,B组为(21.8±1.5)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脊髓后移距离为(1.7±0.4)mm,B组为(3.2±0.7)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79,P<0.001)。术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显著恢复,至术后1年时,两组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63.3±13.1)%和(65.1±13.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7,P=0.559)。A组术后1周时VAS评分为(5.2±1.3)分,术后1个月时为(3.5±0.6)分;B组分别为(3.8±0.8)、(2.4±0.4)分,组间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67,P<0.001;t=9.289,P<0.001);A组患者C5神经麻痹发生率为7.0%(3/43),B组为11.4%(4/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颈椎曲度越大脊髓后移越充分,术后颈椎曲度的丢失与轴性症状的发生有关,颈椎曲度与神经功能的恢复及C5神经麻痹的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凝视稳定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5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凝视稳定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静态和动态平衡功能,动态步态指数(DGI)评定动态平衡功能,Balance-B平衡评定与训练系统评定静态平衡功能和跌倒风险,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中下肢部分(FMA-LE)评定下肢运动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定步行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BBS、DGI、FMA-LE、FAC和MBI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且观察组均更高于对照组(P<0.01,0.05);2组患者X轴和Y轴重心偏移、X轴和Y轴重心移动平均速度、重心移动总轨迹长和跌倒风险系数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均更低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凝视稳定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静态和动态平衡功能,降低跌倒风险,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6.
颈胸上段食管癌两种固定方式放疗摆位误差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研究颈、胸上段食管癌使用颈肩膜、体膜两种固定方式放疗时的摆位误差,为临床治疗更优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66例拟行放射治疗的颈、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平均分成A、B两组。A组定位时采用热塑颈肩膜固定,B组采用热塑体膜固定。利用CBCT对每位患者首次治疗前摆位误差进行测量,然后使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A组在左右(X)、头脚(Y)、前后(Z)方向上测量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20±0.14)、(0.15±0.15)、(0.23±0.15)cm,而B组为(0.16±0.13)、(0.24±0.16)、(0.18±0.12)cm,A组误差数据优于B组,特别在头脚(Y)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肩膜固定技术可以减少颈、胸上端食管癌患者放疗中的摆位误差,操作简便易行,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研究人重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探讨机械通气肺损伤的致病机制.方法 人肺腺癌A549细胞株以2.0×105/mL接种在12孔细胞培养板内,随机(随机数字法)将细胞分为4组(n=24):(A)对照组不加药物;(B)AngⅡ1 h组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1×10-6mmol/L的AngⅡ刺激1 h;(C)AngⅡ2 h组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1×10-6 mmol/L的AngⅡ刺激2 h;(D)AngⅡ4 h组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1×10-6 mmol/L的AngⅡ刺激4 h.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用ELISA法测定IL-8含量;提取细胞总RNA,采用逆转录PCR技术检测Ⅱ-8 mRNA的表达水平;提取细胞核蛋白,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法检测NF-κB的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 p65亚基的水平.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总体差异,组间两两比较使用q检验.结果 ELISA法测得AngⅡ1 h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8含量(135.35±28.93)pg/mL较对照组(29.59±8.36)pg/mL显著增高(P<0.01);AngⅡ2 h组IL-8含量(357.12±57.21)pg/mL较AngⅡ1 h组显著增高(P<0.01);AngⅡ4 h组IL-8含量(1732.13±261.73)pg/mL较AngⅡ2 h组显著增高(P<0.01),4组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8.41,P<0.05).PCR检测AngⅡ1 h组IL-8 mRNA的表达(Au·mm)水平(0.49±0.08)较对照组(0.13±0.03)显著增高(P<0.01);AngⅡ2 h组IL-8 mRNA的表达(Au·mm)水平(0.71±0.10)较AngⅡ1 h组显著增高(P<0.01);AngⅡ4 h组IL-8 mRNA的表达(Au·mm)水平(0.88±0.11)较AngⅡ2 h组显著增高(P<0.05),4组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9.08,P<0.05).凝胶电泳迁移率法测得AngⅡ1 h组NF-κB的活性(Au·mm)(139.76±11.72)较对照组(70.37±6.57)显著增高(P<0.01);AngⅡ2 h组NF-κcB的活性(Au·mm)(198.90±18.95)较AngⅡ1 h组显著增高(P<0.05);AngⅡ4 h组NF-κB的活性(388.73±26.27)(Au·m)较AngⅡ2 h组显著增高(P<0.01),4组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3.15,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AngⅡ1 h组NF-κB p65的水平(Au·mm)(73.97±5.34)较对照组(33.05±6.23)显著增高(P<0.01);Ang Ⅱ2 h组NF-κB p65的水平(Au·m)(168.72±8.40)较AngⅡ1 h组显著增高(P<0.01);AngⅡ4 h组NF-κB p65的水平(254.63±12.26)较AngⅡ2 h组显著增高(P<0.01),4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33,P<0.05).结论 AngⅡ可通过激活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NF-κB系统,显著上调趋化因子IL-8的表达,引起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和活化,造成急性肺损伤,其作用呈时间依赖性,这可能是机械通气肺损伤的致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915 MHz经皮微波消融与药物注射对肾动脉活动性出血的止血效果。方法制造肾动脉活动性出血模型并分组:A:d<1 mm(被膜下动脉);B:1 mm<d<2 mm(叶间动脉),C:2 mm<d<3 mm(段动脉),分别行超声造影引导下915 MHz微波治疗与药物注射治疗,比较两者的止血成功率、止血作用时间及静脉补液量,并比较其病理结果。结果 A组两种方法均可有效止血,B组和C组915 MHz微波止血的成功率明显高于药物注射疗法(P<0.05)。915 MHz微波各组止血时间均显著短于药物注射组[A组(125±18.2)s,B组(187±33.4)s,C组(309±39.1)s vs. A组(187±23.9)s,B组(266±26.7)s,C组(413±31.4)s](P均〈0.05);静脉补液量也显著小于药物注射组[A组(34±14.3)ml,B组(104±3.8)ml, C组(421±8.2)ml vs. A组(89±26.4)ml,B组(157±5.7)ml,C组(607±8.6)ml](P均<0.05)。结论超声造影引导下915 MHz微波与药物注射相比具有更好的止血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