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镜下应用碎石器治疗植物性胃石的效果。方法分析经胃镜检查确诊的36例巨大胃石症,在胃镜下经碎石器切割联合取石网篮分次取出的过程。结果 36例患胃石症患者,经镜下碎石治疗,胃石均成功取出。结论经胃镜下应用碎石器将胃石切碎并应用异物网篮分次取出,患者痛苦小、费用低,效果可靠便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胃石症是消化系统少见病,其发生率约为0.4%,可分为植物性、动物性、药物性、矿物性及混合性5种,植物性最常见,其中又以柿子黑枣石最多,盛产柿子、黑枣地方多见,好发季节为秋冬两季,与盛产柿子、黑枣季节有关,目前多认为是柿子、黑枣中的鞣酸、果胶与食物残渣形成凝块所致。  相似文献   

3.
4.
顾祥生  杨杰 《江苏医药》1998,24(8):582-582
1980年10月~1997年10月我们收治了21例胃石症,现就其临床表现和内镜特征及其治疗报告于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男7例,女14例;年龄54~84岁,平均年龄70.3岁。患者有多次吞食柿子史。主要症状:上腹隐痛不适20例,嗳气、上腹胀满18例,恶心6例,呕吐伴阵发性腹痛5例,黑便5例。见胃型闻及震水声2例,X线显示腹部梯形液乎3例。伴发心悸胸闷眩晕3例,慢性咳嗽4例,测血压20/12~24/14kPa3例。  相似文献   

5.
徐斌 《中国实用医药》2009,4(12):118-119
胃石症,又称为胃内结块,常伴有消化性溃疡出血等并发症,严重可危及生命。以往多采取手术方法解决,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现在于内镜下治疗胃石症已取得了满意效果,近两年本院内镜室对24例胃石症的患者进行了内镜下碎石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药科学》2017,(24):184-186
目的探讨一种单通道内镜下圈套器联合金属夹荷包缝合胃壁缺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3例内镜下胃底间质瘤EFR后胃壁缺损患者采用单通道内镜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成功闭合了所有胃壁缺损。1例术后迟发性出血,无术中大出血、腹膜炎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出院后恢复良好,7天内出院。结论单通道内镜进行的荷包缝合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闭合EFR术后胃壁缺损的新技术,具有安全有效,减少并发症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内镜下碳酸氢钠液注射联合透明帽辅助下勒除器机械碎石治疗巨大植物性胃石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12例巨大植物性胃石症患者,采用内镜下碳酸氢钠液注射联合透明帽辅助下勒除器机械碎石治疗,统计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胃石复发率及操作时间。结果 12例患者均一次性成功碎石取石,治疗成功率100%,无出血、穿孔及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操作时间42min,随访最长1年无胃石复发。结论内镜下碳酸氢钠液注射联合透明帽辅助下勒除器机械碎石治疗巨大植物性胃石症安全、方便、有效,复发率低,操作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邢国璋  张增海 《河北医药》2000,22(9):688-689
我院自 1986年 4月~ 1999年 3月收治胃石症 6 4例 ,其中应用内镜下四爪钳碎石法治疗胃石症 4 5例 ,疗效满意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胃石症 4 5例中 (包括 6例曾应用中药、高频电切或其他机械碎石法失败而拒绝外科手术者 )男 32例 ,女 13例 ,年龄 2 2~ 72岁 ,平均 4 3.3岁。主要症状有上腹不适、腹胀、腹痛、恶心及呕吐。病程3月以内者 32例 (72 .1% ) ,病程 3月以上者 13例 (2 8.9% )。结石数目 :单发者 4 1例 ,多发者 4例 ,最多的 1例 3颗。结石大小 :胃结石多为球形、卵圆形或茎块形 ,以结石最大直径计算 ,3…  相似文献   

9.
内镜下机械碎石联合药物治疗胃石症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本院采用胃镜下碎石联合药物治疗胃石症7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胃石症发病率低,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其并发症有溃疡、出血、穿孔、梗阻等。胃石症的发现往往是在其出现临床症状,行内镜检查时偶然发现,误诊率较高。武汉市江夏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近年来胃镜发现胃石症50例,为提高对该病及其并发症的认识,本文就该病及其一些并发症的内镜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胃石症是临床常见病,胃石机械性损伤胃黏膜,常合并胃黏膜糜烂、溃疡,甚至出血,较大胃石进入肠道后可造成肠梗阻,因而对胃石症患者均需积极治疗.我院2002年2月-2010年6月共收治胃石症患者28例,经内镜治疗,疗效好,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8例胃石患者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38~72岁,平均46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食欲减退、上腹痛、恶心、反酸等症状,病程7d至半年.胃石经B超或胃镜证实,单发者19例,多发者9例.胃石大小2cm×3cm~10cm×8cm.患者中,黑栆胃石10例,柿子胃石15例,混合胃石3例.并发消化性溃疡21例,均为胃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4例.  相似文献   

12.
柿子、山楂或黑枣中含有鞣质、树胶、果胶等成分,特别是未成熟的柿子中鞣质含量很高,在胃酸的作用下,能与蛋白质结合成不易溶于水的鞣酸蛋白,沉淀在胃内,而鞣酸蛋白、树胶、果胶能把柿核、蔬菜植物纤维粘合在一起,在胃内就可形成胃柿石。临床上胃石并非少见,约占胃镜检查的0.4%,过去,胃石症的治疗以药物和外科手术主。近来,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可口可乐口服后镜下碎取巨大胃石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于2010年1~10月采用可口可乐口服辅助圈套器切割碎取巨大胃石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患者,女,64岁,1个月前曾食柿子饼,近1周胃区饱胀感,持续胀痛.来我科行胃镜检查.胃镜下发现1枚巨大球形墨绿色胃石,大小约12cm×12cm,活检钳触之质地坚硬.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上消化道早癌治疗中圈套器联合棉线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该院收治的上消化道早癌患者120例,根据术中牵引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ESD治疗,观察组采用圈套器联合棉线牵引辅助装置行ESD治疗,比较两组完整切除、并发症、手术时间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如何用电子胃镜综合治疗胃石症。方法:口服5%碳酸氢纳,应用抑酸剂、胃动力药,结合胃镜下用异物钳或圈套器钳夹及胃石内多点注射5%碳酸氢钠治疗16例胃石症患者。结果:16例患者中3例仅用药物胃石消失,8例经1次镜下治疗胃石消失,4例2次镜下治疗胃石消失,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出现。结论:药物结合胃镜下钳夹同时向胃石内多点注射5%碳酸氢纳是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痛苦少,花费低,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16.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较为常见的系统性疾病之一,是在应用传统的局部压迫、血管收缩剂、镇静剂前后鼻孔填塞等方法仍不能控制的鼻出血。其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难治性鼻出血是鼻出血的急、重症,往往发生在鼻腔后部,来势凶猛,出血量大,由于出血部位隐蔽,多不能明视,出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产气剂治疗胃石症,避免了大多数胃石症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所造成的痛苦.方法在行胃双重造影检查时,发观胃石症后,嘱患者2小时之后服产气剂3克,4小时后再服产气剂3克,3次为一疗程.24小时后复查胃石是否消失,若未消失可重复治疗.结果 8例臂石患者中有5例24小时后复查胃石消失,2例48小时后复查胃石消失,1例5天后复查仍未消失.结论采用产气剂治疗胃石症,治疗效果与结石形成的时间有关,结石形成时间越短,治疗效果越好.其中1例结石形成半年,经5天治疗结石未能溶解,后经手术取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石症的发病机制,分析和总结小苏打联合埃索美拉唑钠治疗胃石症的疗效。方法选择102例胃石症患者,研究组51例行小苏打联合埃索美钠拉唑钠治疗,对照组51例仅行小苏打治疗。3 d后复查胃镜,比较患者胃石缓解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治疗。结论小苏打联合埃索美拉唑钠能有效溶解胃石,是治疗胃石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内镜下高频电切术(HFE)与圈套器冷切除术(CSP)治疗胃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0年12月某院收治的160例胃息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在内镜下,对照组实施高频电切术(HFE),观察组实施圈套器冷切除术(CSP),对比两组的手术指标(息肉切除时间、治疗费用、术中金属夹使用率、息肉完全切除率)、临床效果、并发症(术中出血、术后穿孔、术后出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息肉切除时间与治疗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术中金属夹使用率与息肉完全切除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内镜下HFE与CSP治疗胃息肉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相当,但CSP的息肉切除时间更短、治疗费用更低,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自1992年以来.我们用蓖麻油加碳酸氢钠治疗胃结石38例,用石蜡油加碳酸氢钠对照治疗36例。现比较两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