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研究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对MRI的弥散加权成像(DWI)证实的6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6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分析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分布、形态、数量和回声特征.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与非脑血管病组比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0例脑梗死患者和80例健康体检者,分为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其斑块存在情况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等相关信息.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为63.7%,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58.8%;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为5%,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3.7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组的斑块检出率和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结果75 %的脑梗死患者合并有颈动脉粥样硬化 ,侧向符合率为57.4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分叉处 ,以软斑、混合斑多见。软斑、内膜粗糙或溃疡是引致梗死的主要原因。结论为防止脑梗死的发生 ,对无症状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检出和监测 ,以及早期采取有效预防和治疗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以及对其进行分析讨论。方法采用超声检查技术对研究组10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其斑块的情况,对动脉管腔的内径进行测量,并且将其与对照组120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比对和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出现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病率高达71.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经过检查,脑梗死患者的斑块多为软斑。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放置斑块的形成对于预防脑梗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临床上应该采用超声定期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脑梗死组,同期在医院门诊或体检中发现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但无明显心脑血管疾病表现者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使用同一型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比较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类型,以及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并比较脑梗死组患者梗死侧和非梗死侧斑块情况。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且不稳定性斑块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梗死侧斑块数量明显多于非梗死侧,其中不稳定性斑块所占比例高于非梗死侧,脑梗死组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脑梗死组患者梗死侧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较非梗死侧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为脑梗死的高度预警信号,应积极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为临床准确预测及积极预防脑梗死疾病发生情况给予可靠依据,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完成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工作,记录检查结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82.11%,显著高于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18.7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师根据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情况,给予积极的稳定斑块或消除斑块措施,降低脑梗死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的关系,为预防、诊断和治疗脑梗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9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期住院治疗的90例非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分别对上述患者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和不同类型斑块的发生情况,比较不同病情脑梗死患者各种类型斑块的检出率。结果 观察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检出率为83.33%,对照组的检出率为18.89%,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软斑和混合斑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病情患者混合斑的检出率明显低于中、重型病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斑检出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存在着密切关系,硬化斑块的性质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梗死的病情轻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82例患者为脑梗死组及74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结果:脑梗死组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0.8mm(42.68%)与对照组(27.0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脑梗死组中不稳定斑块(软斑50.00%,及溃疡斑17.11%)检出率67.11%,稳定性斑块检出率32.89%;对照组中不稳定斑块(软斑21.05%,及溃疡斑5.26%)检出率26.31%,稳定性斑块检出率73.6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膨大处、颈内动脉起始处及颈总动脉主干。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积极采取措施,增强斑块稳定性,防止斑块破裂,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及性质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探讨脑梗死的可能危险因素和预防策略.方法 在我院住院患者中选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住院90例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在1周内对两组患者进行颈动脉血管彩色超声检查,并对检查结果做比较.结果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72.92%,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28.89%,两组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67.9%,非梗死侧检出率26.9%,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均密切相关.对高危人群,常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早期发现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动脉硬化的原因和治疗结果 ,总结出防治脑血管疾病的方法 ,降低脑梗死疾病对患者生命的威胁。方法 50例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50例非脑血管疾病患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超声检查,观测颈动脉斑块的部位、大小、数目,内中膜厚度,动脉狭窄程度等,并检验记录两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血糖、舒张压、收缩压和颈动脉斑块的改变情况。结果经临床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不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而对照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缩小,其纤维蛋白原、血糖、舒张压、收缩压、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与观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超声检查能安全、准确检测出动脉斑块,有助于及时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对其进行干预治疗,能有效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和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血浆水平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0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颈动脉IMT及斑块,脑梗死组根据斑块的性质,分为三组:颈动脉软斑组(n=39)、颈动脉硬斑组(n=24)、无斑块组(n=17),用ELISA法测定血桨MMP-3。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比对照组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偏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脑梗死组的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其斑块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MMP-3的血浆水平在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伴有颈动脉软斑及混合斑的脑梗死组明显升高,与颈动脉硬斑、无斑块的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无斑块的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浆MMP-3水平的提高和颈动脉IMT及斑块的不稳定性及脑梗死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脑梗死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变化及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70例老年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结果142例患者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斑块形成。与高血压非糖尿病脑梗死组比较,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斑块以低回声软斑为主,其不稳定斑块的比例明显增高,P〈0.01。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脑梗死组的复发构成比较高血压非糖尿病组为高,P〈0.01。结论糖尿病和高血压同时存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有更大危害。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的有效方法,对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高血压脑梗死患者常规定期监测,发现不稳定斑块(软斑和混合斑)积极治疗,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3.
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152例受试者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斑块组、无斑块组.受试者空腹12小时,清晨抽取肘静脉血,检测项目: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两组受试者血脂水平比较可见斑块组患者的T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斑块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异常.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的部位为颈总动脉(CCA)的分叉处.斑块组中高血压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胆固醇增高和血液流变学异常可能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60例经CT或MRI证实的脑梗塞患者和60例非脑梗塞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壁光滑程度和有无动脉粥样硬化。结果60例脑梗塞患者中,43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71.7%;非脑梗塞组发生率36.7%,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脑梗塞病例中有25例为多灶性脑梗塞,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80.0%;单一病灶的脑梗塞35例,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65.7%,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60例脑梗塞患者中首次发生脑梗塞39例,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81.0%;复发性脑梗塞21例,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67.7%,二者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发生率、脑梗塞病灶多寡以及复发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硬化、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2年1月于我院治疗脑梗死患者76例(研究组)及76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研究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cy、叶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76例患者中44例出现颈动脉硬化,按照IMT、PSV将研究组患者分为颈动脉梗死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各组Hcy、IMT存在相关性,中度组及重度组Hcy、IMT水平均显著高于轻度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与动脉膜粥样硬化有一定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示脑梗死进展和治疗情况。同时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干预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中老年脑梗死的危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老年脑梗死的危险性.方法 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对81例中老年脑梗死患者及65例与之年龄匹配的无脑梗死人群进行对照研究,观察其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结构及管腔狭窄情况.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80.27%,显著高于对照组(46.70%,P<0.0001).斑块类型中软斑块及溃疡斑所占的比率、颈总动脉IMT增厚和颈动脉中度(51%~70%)及重度(>71%)狭窄的发生率脑梗死组高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IMT增厚及管腔狭窄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王塑华  孙佳凡 《中国药房》2009,(35):2762-2764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5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1,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比较2组颈动脉斑块积分、血脂、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6个月、12个月复诊时的颈动脉斑块积分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血脂水平显著下降,6个月后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下降。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促进斑块消失,降低血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 VBD)与脑微出血( CMBs)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1月收治的30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头颅MRI结果,分为VBD组和非VBD组,有CMBs组和无CMBs组,CMBs按照前循环和后循环区域分别进行计数。分别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VBD是否与CMBs有相关性,及其与某些部位的CMBs的相关性。结果 VBD组在任何部位和后循环的CMBs数量及患者数量较非VBD组多(P<0.05,P<0.01)。年龄、高血压病、脑白质病变及VBD在有CMBs组与无CMB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调整了年龄、高血压病和脑白质病变的混杂作用后,VBD是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VBD与仅在后循环区域和前后循环都存在的CMBs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VBD比无VBD者,出现CMBs的数量多及发生CMBs的患者数量也多,且在有VBD患者中CMBs更有可能位于后循环区域。 VBD是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在后循环区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50例脑梗死患者和150例健康者做颈动脉超声检查,探测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87.3%)显著高于对照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18.0%);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患者占55.3%,而对照组颈动脉狭窄者仅占11.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有紧密联系,对高危人群早期做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对脑梗死病情的控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83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57例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IM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患者的血浆Hcy水平与IMT呈正相关。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