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络舒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56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我们于2004年1月~2005年4月采用纯中药制剂和络舒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56例。取得一定疗效。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安络化纤丸对肝血清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将83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护肝治疗基础上加用安络化纤丸治疗,对照组仅行常规护肝治疗,分别于3个月、6个月时观察两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明显下降,部分恢复正常,治疗前后对比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无明显变化,治疗前后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安络化纤丸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有降低作用,提示安络化纤丸有抗肝纤维化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易善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易善复治疗后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肝组织学病理变化的改善情况。方法治疗组应用易善复,对照组应用复方丹参治疗,疗程均为三个月。结果易善复可有效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其效果较对照组尤为明显。两组均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但易善复在改善HA、Ⅳ-C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易善复治疗后肝组织学病理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均较前改善。结论易善复具有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功效,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已经得到了医学界的认同,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小板减少十分常见,在各型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中发病约为37%~77%[1].长期以来关于慢性肝病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存在多种理论.我们对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血小板数目变化进行了观察,为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减少的机制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5.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娜 《山东医药》2008,48(9):37
拉米夫定具有抗乙肝病毒复制、调节机体免疫力、护肝及抗肝纤维化等功能,是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一线药物,但此药用药期长,容易产生耐药性.我们对此类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对指导患者正确按时用药、提高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有积极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因子水平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变化,进一步探讨其与CHB发病的关系.方法 在33例CHB患者采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过程的不同时期,采用ELISA法检测其外周血IL-2、IL-6、IL-10、IFNγ和TNF-α水平,并同时检测患者肝功能.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与ALT、HBVDNA水平间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IFNγ水平在治疗前及治疗12、24、48周分别为(5.98±2.77)、(5.95±3.37)、(2.93±2.15)、(9.29±4.65)pg/mL(F=3.845,P<0.05),与ALT呈正相关(r=0.396,P<0.05);TNF-α及IL-10治疗前后呈逐渐下降趋势,各时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156,16.695;均P<0.05),与ALT均呈正相关(r=0.354,0.316;均P<0.05),与HBV DNA也均呈正相关(r=0.382,0.386;均P<0.05);IL-2、IL-6治疗前后各时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10,0.932;均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期ALT、HBV DNA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9,198.98;均P<0.05),均随抗病毒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且两者间呈正相关(r=0.581,P<0.05).结论 IL-10、IFNγ、TNF-α等细胞因子可能参与CHB病理过程,并与肝炎的病情变化密切相关,抗病毒过程中检测其血浆浓度有助于了解机体免疫情况,评价抗病毒药物疗效.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制复方中药去纤软肝胶囊临床应用10年,具有改善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胁区疼痛等自觉症状,并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近年观察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脾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和肝组织可溶性纤维蛋白原样蛋白2(sFGL2)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CHB患者112例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12例,其中CHB患者轻度38例,中度45例,重度29例。给予所有患者恩替卡韦治疗72周。常规行肝活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FGL2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sFGL2表达。结果 CHB患者肝组织sFGL2阳性率为63.4%(71/112),显著低于肝硬化患者的82.1%(92/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B患者肝组织sFGL2表达随病情程度加重而增强;治疗后,CHB患者血清ALT、AST和sFGL2水平分别(49.8±6.3) U/L、(52.3±7.6) U/L和(84.7±10.3)μg/L,而肝硬化患者则分别为(41.8±4.2) U/L、(42.3±5.4) U/L和(104.9±19.4)μg/L,差异显著(P<0.05);在治疗24 w、48 w和72 w, CHB患者血清sFGL2水平分别为(98.2±10.8) μg/L、(81.6±9.5) μg/L和(69.4±8.7) μg/L,呈依次降低趋势;在治疗72 w末,完全应答65例,部分应答31例,无应答16例,其血清sFGL2水平分别为(74.6±9.1) μg/L、(97.2±11.4) μg/L和(123.6±15.2) μg/L,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CHB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后外周血和肝组织sFGL2水平降低显著,其与病情合应答反应关系密切,对病情评估和疗效预测可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约占总人口的10%.早期发现肝纤维化并有效治疗是预防及阻断肝硬化、肝癌形成的关键.慢乙肝患者体内乙肝病毒持续存在一直被认为是其肝脏纤维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目前乙肝病毒DNA水平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尚不明确,为明确乙肝患者血清 HBV DNA的表达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我们对210例肝脏穿刺的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及其主要配体PD-L1表达的变化情况及其与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的关系.方法 对10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予以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24 周,分别于治疗的0、12周和24周随访,检测HBV DNA水平、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面PD-1和PD-L1表达水平、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数量与其表达PD 1水平,及PBMC体外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IFN)γ水平.其中HBV DNA定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PBMC自新鲜血分离,部分PBMC加入重组HBcAg体外培养7d,加入HBV抗原表位肽五聚体复合体;PD-1和PD-L1阳性细胞、CD8'T淋巴细胞以及CD8和PD-1双阳性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IFN γ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比较不同时间点PBMC表面PD-1和PD L1表达水平、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数量及其PD-1表达水平、PBMC培养上清液中IFN γ水平.对抗病毒治疗前后对应指标数值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 治疗前HBV DNA水平为5.16~8.77 log10拷贝/ml,治疗24周时,7例HBV DNA水平低于检测下限,3例仍可检测到,但明显低于基线水平.2例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2例HBeAg阴转,6例仍维持HBeAg阳性.0、12周和24周PBMC表面PD 1表达水平分别为52.1%±17.0%、39.1%±18.2%和23.4%±16.3%(24周和0周比较,P<0.01);PD-L1分别为45.6%±15.4%、34.6%±16.2%和20.9%±9.5%(24周和0周,P<0.01;24周和12周比较P<0.05);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上PD-1表达水平分别为76.2%±10.4%、66.5%±15.4%和49.5%±25.3%(24周和0周比较,P<0.01;12周和0周比较,P<0.05;24周和12周比较,P<0.05);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分别为1.3%±0.5%、1.5%±1.0%和2.2%±1.5%; IFN γ水平(pg/ml)分别为91.7±82.1、99.4+93.5和109.0+86.6.24周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者上述指标变化明显大于无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者.结论 直接抑制HBV复制能降低PD-1、PD-L1表达水平,并增加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早期PD-1快速下降和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的恢复与早期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37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HP感染状况与年龄、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和分型的关系.结果 HP感染率随年龄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HP感染率在慢性乙型肝炎组(56.2%)、乙型肝炎肝硬化组(69.9%)、乙型肝炎合并肝癌组(75.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3.4%)(P<0.01),各组与慢性胃炎组(57.9%)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肝硬化组和合并肝癌组HP感染率均高于肝炎组(P<0.05).不同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P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但不同病毒载量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B基因型、C基因型和D基因型HP感染率分别为61.3%、63.3%和50.0%,三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P感染率明显增加,且HP感染率随着肝病病变程度的进展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观察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内的血清抗HBcIgM检测值的变化,探讨其对拉米夫定疗效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联合丹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治疗组60例,给予异甘草酸镁针剂1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丹参针剂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均1次/d;对照组50例,仅给予异甘草酸镁针剂,剂量、疗法同治疗组,疗程均为6周。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症状、体征积分、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2组患者的症状、体征、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恢复均较快,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联合丹参可明显改善CHB的临床症状、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与胃黏膜病变的关系,探寻中医“肝病传脾”理论的意义;探求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胃黏膜病变的有效方法。方法:①选取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证患者共7l例。均行胃镜、胃黏膜活检及HP检查,并作胃黏膜HBsAg、HBcAg免疫组化分析。②对合并有胃黏膜病变的67例患者。运用健脾清肝方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患者肝功能以及胃黏膜病变和HP感染的变化。结果:①7l例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证的患者中,合并有胃黏膜病变者67例,检出率为94.37%,其中浅表性胃炎者55例。占胃黏膜病变的83.58%;糜烂性胃炎者6例,萎缩性胃炎者6例;HP检出阳性率为61.19%,胃黏膜HBV—M免疫组化检查结果阳性率为77.6l%,经检验,胃黏膜HBV感染与胃黏膜病变程度、胃黏膜HP感染与胃黏膜病变程度之间有相关性cP〈0.05)。②对合并有胃黏膜病变的患者,运用健脾清肝方治疗3个月后,胃黏膜病变改善总有效率为52.38%。HP治疗后的有效率为47.62%。结论:①胃黏膜的病理改变是肝病传脾理论的病理学基础之一;②HP感染也是慢性乙型肝炎胃黏膜病变的致病因素之一;③健脾清肝法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