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与脉压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探讨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与脉压、脉压指数的关系。方法:10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检测血、尿β_2-MG及尿白蛋白,同时计算脉压、脉压指数,根据有、无肾损害分组比较脉压、脉压指数差异;根据脉压、脉压指数分组比较血、尿β_2-MG及尿白蛋白含量。结果:高血压患者脉压>60mmHg组血β_2-MG 4.24±1.18 mg/L,尿β_2-MG 1.17±0.88 mg/L,尿白蛋白24.8±7.3 mg/L;脉压<60mmHg组血β_2-MG 2.56±1.34 mg/L,尿β_2-MG 0.42±0.10 mg/L,尿白蛋白18.3±4.7 mg/L,两组比较 P<0.05;脉压指数>0.6组血β_2-MG 4.56±1.23 mg/L,尿β_2-MG 1.09±0.56 mg/L,尿白蛋白25.3±4.5 mg/L;脉压指数<0.6组血β_2-MG2.49±1.09 mg/L,尿β_2-MG0.33±0.09 mg/L,尿白蛋白17.4±3.3 mg/L,两组比较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随着PP和PPI的增大而出现肾损害的加重。  相似文献   

2.
纤溶活性及D-二聚体变化与老年高血压肾损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纤溶活性和血、尿 D-二聚体 ( D-d)水平变化在老年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症( HANS)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 ELISA法测定血、尿 D-d,用发色底物法测定纤溶酶 ( P∶ 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 t PA∶ A)及纤溶酶原抑制剂 ( PAI∶A)活性 ,并同时用放免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和光电比色法测定尿 N-乙酰 -β-葡萄糖苷酶 ( NAG)。 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 ( PH)组及 HANS组较健康对照组 P∶ A( 2 8.3 %± 1 3 .8%及 2 6.1 %± 1 3 .2 %较 4 8.8%± 1 3 .6%)和 t PA∶ A〔( 0 .3 5± 0 .1 1 )IU/ ml及 ( 0 .3 2± 0 .1 3 ) IU/ ml较 ( 0 .54± 0 .1 8) IU/ ml〕明显降低 ,PAI∶ A〔( 0 .55± 0 .1 8) IU/ ml及( 0 .78± 0 .2 1 ) IU/ ml较 ( 0 .3 6± 0 .1 1 ) IU/ ml〕和血、尿 D-d〔血 :( 0 .3 1± 0 .1 3 ) mg/ L及 ( 0 .3 8± 0 .1 4 )mg/ L较 ( 0 .1 6± 0 .1 0 ) mg/ L;尿 :( 0 .2 9± 0 .1 4 ) mg/ L及 ( 0 .52± 0 .1 3 ) mg/ L较 ( 0 .1 7± 0 .1 1 ) mg/ L〕水平显著升高 ;HANS组与 PH组比较 ,血浆 PAI∶ A、尿 D-d、尿白蛋白〔( 3 89.7± 1 1 3 .4 ) mg/ 2 4 h较( 48.4± 1 5.8) mg/ 2 4 h〕和 NAG〔( 1 6.59± 4 .87) U/ mmol Cr较 ( 1 .0 5± 0 .3 5) U/ mmol Cr〕排泄水平均明显升高 ;另外 ,P  相似文献   

3.
低分子蛋白尿对2型糖尿病肾病病程进展的提示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低分子蛋白尿对 2型糖尿病微量蛋白尿患者进展到临床糖尿病肾病的预后判断作用。 方法 对 6 6例 2型糖尿病伴微量蛋白尿患者的尿α1$C微球蛋白 (α1 MG)、视黄醇结合蛋白 (RBP)、N 乙酰 β D 氨基葡萄糖苷酶 (NAG)和 β2 微球蛋白 (β2 MG)排泄量进行检测 ,然后对患者进行 (4 18± 0 6 1)年随诊 ,根据随诊期间患者是否进展到临床糖尿病肾病将患者分为进展组和未进展组。 结果  6 6例患者中有 18例在随诊期间进展到临床糖尿病肾病 ,进展组初始尿α1 MG、RBP、NAG水平显著高于未进展组 (α1 MG :4 33± 2 15、1 5 0± 0 2 7mg/L ;RBP :6 3 6± 36 6、18 8±19 6ng/mmol;NAG :14 2± 1 4 4、2 4 5± 2 0 9U/mmol;均为P <0 0 1) ,但尿 β2 MG水平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进展组中初始尿α1 MG有 83 3%、RBP有 88 9%、NAG有 4 4 4 %高于正常值 ,显著高于未进展组 (P <0 0 1) ,但两组间初始尿 β2 MG异常者百分比差异无显著性。随诊期间两组患者平均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压均无明显差别。 结论  2型糖尿病微量蛋白尿患者尿α1 MG、RBP、NAG的测定有助于预测患者是否可能进展到临床糖尿病肾病 ,尿α1 MG、RBP、NAG水平的升高可能是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特征之一 ,值得进一步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尿α1-微球蛋白 (α1-MG)、尿 β2 -微球蛋白 ( β2 -MG)和尿微量白蛋白 (uAlb)的检测对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早期肾损害的意义。方法 采用RIA法分别测定了SLE患者的尿α1-MG、尿β2 -MG和uAlb ,并与健康人做对照。结果 SLE患者的尿α1-MG、尿 β2 -MG和uAlb测定结果分别为 ( 4 7 80± 5 4 30 )mg/L、( 339 70± 2 35 0 0 ) μg/L和 ( 6 4 30± 75 5 0 ) μg·mL-1,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 ,SLE组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SLE患者中尿常规异常组的尿α1-MG、尿 β2 -MG和uAlb的测定结果为 ( 4 6 30± 5 5 4 0 )mg/L、( 4 97 90± 2 2 5 4 0 )ug/L和 ( 99 90± 71 70 ) μg·mL-1,分别与尿常规正常组比较 ,尿α1-MG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而尿 β2 -MG和uAlb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 ,尿常规异常组明显高于尿常规正常组。结论 尿α1-MG、尿 β2 -MG和uAlb的测定能够反映SLE患者早期肾损害 ,且对于评价肾脏受损程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Mb和β_2-MG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 (EH)患者血清肌红蛋白 (Mb)和 β2 -微球蛋白 (β2 - MG)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6 0例 EH患者和 30例非 EH患者的血清 Mb和 β2 - MG,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EH组血清 Mb (7.6 6± 0 .5 6 mm ol/ L )和β2 - MG (2 .82± 0 .2 1mgl/ L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4 .5 7± 0 .35 mmol/ L ,2 .0 4± 0 .19m gl/ L) (P<0 .0 1,P<0 .0 5 ) ,且两者呈显著正相关 (P<0 .0 1)。血清 Mb和 β2 - MG水平 :高血压病 、 、 级组间依次递增 ,显著差异 (P均 <0 .0 5 ) ;伴有并发症者的也显著高于无并发症者的 (P均 <0 .0 5 )。结论 :Mb、β2 - MG可用于高血压病情及靶器官损害的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肥厚的主要相关因素 ,以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GF)及其结合蛋白(IGFBP)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对 78例 35~ 75岁的非胰岛素治疗的 2型糖尿病无合并冠心病患者 [男 4 0例 ,女38例 ,平均年龄 (5 7 8± 10 5 )岁 ]进行心脏B超扫描 ,检测空腹血清IGF 1、IGF 2、IGFBP 1、IGFBP 3、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apoAl、apoB10 0 、空腹和餐后2h胰岛素 (Ins)、C肽 (C P)水平 ,以及血、尿α1和 β2 MG水平等。结果  32 0 5 % (2 5 / 78)的观察对象IVS或LVPW≥12mm。与正常组 (LVPW和IVS <12mm )相比 ,LVH组(LVPW或IVS≥ 12mm)IGFBP 1显著降低 [(5 8 2 6± 33 77)ng/mlvs (70 5 2± 4 9 6 9)ng/mlP =0 0 2 6 ],而空腹和餐后2hC肽 ,及血 β2 MG、尿α1 MG明显升高。IGF 1、IGF 2和IGFBP 3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LVPW主要相关因素为血 β2 MG ,和IGFBP 1(R =0 5 4 2 ,P =0 0 0 0 1) ,其中与IGFBP 1负相关 (B =- 0 0 11,t =0 0 4 ) ,与血 β2 MG (B =0 378,t=0 0 0 0 1)正相关 ;IVS主要相关因素为血β2 MG、空腹C肽 (R =0 4 90 ,P =0 0 0 1) ,均为正相关(血 β2 MG ,B =0 377,t =0 0 0 2 ;空腹C肽 ,B =0 772 ,t=0  相似文献   

7.
氟伐他汀改善高血压患者脉压和动脉弹性临床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目的 观察氟伐他汀对降压治疗中高血压患者脉压和动脉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 3 0例正在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治疗并且脉压≥ 60mmHg的高血压患者 ,分为安慰剂组 (15例 )和氟伐他汀组 (15例 ) ,分别加服安慰剂 (1片每天 )或氟伐他汀 (40mg/d) ,治疗 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肱动脉血压 ,脉搏波传导速度 (PWV) ,大动脉和小动脉弹性指数 (C1和C2 ) ,从桡动脉压力波形实时获得的中心动脉血压、压力反射波增强指数 (AI)。结果 安慰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改变。氟伐他汀组治疗后肱动脉收缩压与脉压分别降低 8 0± 12 9mmHg (P =0 0 3 1)与 5 7± 9 3mmHg (P =0 0 3 3 ) ,中心动脉收缩压与脉压分别降低 9 7± 12 4mmHg (P =0 0 0 9)与 7 1± 9 3mmHg (P =0 0 1) ,中心动脉下降幅度大于肱动脉 ;舒张压和心率无显著改变 ;C2 升高 (P =0 0 3 ) ;AI降低 (P =0 0 2 6) ;PWV和C1无显著改变。结论 氟伐他汀通过改善高血压患者小动脉弹性和外周压力波反射 ,具有缩小脉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吲哒帕胺 1 5mg新型缓释片 (SRI .D)的长效降压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 4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服SRI .D 1 5mg前和 8周后分别进行连续 3 0小时的动态血压监测 ,并测定血钾及血尿酸 ,观察药物的安全性。结果 服药后诊所血压总有效率 54 2 %。SBP/DBP由治疗前的 (14 2 4± 11 9/ 97 2± 5 0 )mmHg降至治疗后的(13 2 5± 8 4/ 88 0± 6 0 )mmHg ,心率无明显改变。前 2 4小时ABPM血压由 (13 0 3± 9 1/ 86 3± 6 3 )mmHg降至 (12 3 4±10 3 / 81 4± 7 3 )mmHg ,延长段 6小时ABPM血压由 (13 6 9± 9 7/ 90 7± 6 0 )mmHg降至 (12 8 0± 8 6/ 85 7± 7 9)mmHg ,两者均有显著意义。SBP和DBP的T/P比值分别为 0 75和 0 73。治疗后血钾由 (4 6± 0 56)mmol/L下降至 (4 1±0 3 6)mmol/L(P <0 0 1) ,最低值为 3 5mmol/L(2例 )。血尿酸值由服药前的 (3 3 3 8± 73 0 )mol/L变为 (3 67 9± 88 3 )μmol/L ,异常的例数由 3例上升至 7例 ,但尚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吲哒帕胺 1 5mg缓释片每日 1次给药降压平稳而达 3 0小时以上 ,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尿内皮素在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PNS)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对健康老年、非老年人 (对照组 )和不同病期老年、非老年PNS患者的血、尿内皮素含量进行测定 ,并对老年PNS患者血、尿内皮素水平与血肌酐 (Scr)、内生肌酐清除率 (Ccr)、2 4h尿蛋白定量、尿视黄醇结合蛋白 (uRBP)等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 老年PNS活动期组血、尿内皮素含量分别为 (2 2 9± 81)ng/L、(14 3± 5 8)ng/ 2 4h ,显著高于缓解期组的 (6 0± 11)ng/L、(5 3± 13)ng/2 4h及老年对照组的 (5 3± 9)ng/L、(5 0± 14 )ng/ 2 4h(均为P <0 0 1) ,而缓解期组与老年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老年PNS活动期组、缓解期组血、尿内皮素含量与非老年PNS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老年PNS活动期尿内皮素水平与Scr、2 4h尿蛋白定量、uRBP呈正相关 (r=0 4 7~ 0 6 7,均为P<0 0 1) ,与Ccr、血浆白蛋白呈显著负相关 (r =- 0 5 6 ,- 0 4 7,P <0 0 1) ,老年PNS患者活动期血浆内皮素水平与Scr、血浆白蛋白、Ccr、2 4h尿蛋白定量、uRBP无相关性。 结论 内皮素参与了老年人PNS的发病过程 ,尿内皮素的变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老年PNS患者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高血压病人临床资料分析 ,探讨高血压病人动态脉压与早期肾脏损害的关系。方法 高血压病人 86例按动态脉压分为脉压 (4 0~ 60 )mmHg组 3 7例和脉压 >60mmHg组 49例。对入选者做以下检查 :2 4h动态血压监测 ,同时检测 2 4h尿 β2 -MG、尿mAlb、尿α1-MG、血 β2 -MG、血肌酐。结果 :脉压 >60mmHg组的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血肌酐、血 β2 -MG、尿mAlb明显低于脉压 (4 0~ 60 )mmHg组 ,而脉压 >60mmHg组的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指标尿 β2 -MG、尿α1-MG明显低于脉压 (4 0~ 60 )mmHg组。结论 高血压病人脉压增大 ,肾损害指标就增高。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患者脉压和脉压指数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脉压(PP)和脉压指数(PPI)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互关系,探讨EH患者PP增大和PPI增高导致靶器官损害的机制。方法对108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按动态脉压(APP)<40mmHg、40~60mmHg和>60mmHg三组;按PPI<0.35、0.35~0.45和>0.45三组进行分析。结果(1)各亚组年龄、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ET-1/NO和假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差异有显著性,随着24hAPP和PPI的增加,年龄、ET-1、ET-1/NO和VWF也增加(P<0.01或P<0.05),而NO减少(P<0.05)。(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在排除众多因素后,24h APP或PPI与ET-1和VWF呈正相关(P均<0.01),与NO呈负相关(P<0.01)。(3)在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方面,PPI与PP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但PPI相关性更好(r值更接近于1)。结论PP升高和PPI增大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2.
血脂康在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中对血压和脉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血脂康在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中对血压和脉压的影响.方法 将经氨氯地平(5 mg,1次/d)降血压治疗后达到轻度高血压标准的老年高血压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血脂康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低脂、低盐饮食及按原剂量服用氨氯地平;血脂康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脂康600 mg,2次/d,连续服用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12周时血压和脉压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血脂康组治疗12周收缩压降低,分别为(149±9)mm Hg与(130±8)mm Hg;脉压缩小,分别为(64±11)mm Hg与(48±7)mm Hg(均为P<0.05);12周时组间比较,血脂康组优于对照组,收缩压分别为(130±8)mm Hg与(144±9)mm Hg,脉压为(48±7)mm Hg与(60±10)mm Hg(均为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中,应用常规剂量血脂康治疗可以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人脉压和脉压指数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的相关性和剂量反应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选择2019年武进区65岁及以上健康体检老年人114 212例,代谢综合征患者40 388(35.4%)。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脉压和脉压指数与代谢综合征患病的相...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动态脉压和脉压指数与近期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动态脉压 (PP)和脉压指数 (PPI)的变化及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利用动态血压监测 (ABPM )手段 ,测定 76例脑卒中患者急性期 2 4hABPM变化 ,与 45例健康人ABPM值做对比 ,并在患者入院第 1 5天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 2 4h平均PP(2 4hPP)、2 4h平均PPI(2 4hPPI)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其中 ,重度神经功能缺损者 2 4hPP、2 4hPPI均高于轻度和中度患者 (P <0 0 5)。中度患者 2 4hPPI高于轻度患者 (P <0 0 5) ,2 4hPP差异无显著 (P >0 0 5)。 2 4hPP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间呈弱的正相关(P <0 0 5) ,2 4hPPI与评分间呈强的正相关 (P <0 0 1 )。结论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PP和PPI发生异常 ,并对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脉压指数评价血管硬化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14,自引:1,他引:114  
目的 用脉压指数评价血管硬化的可行性 ,比较脉压 (PP)与脉压指数 (PPI)评价血管硬化何者为优。方法 定义脉压指数 (PPI)等于脉压除以收缩压。测量 2 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 ,计算每例患者的PP及PPI的变化幅度。把流行病学调查而得 735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 ,根据不同的PP及PPI分为四组 ,分析心电图异常与两者的关系 ,同时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PPI的变化幅度要小于PP ,P <0 0 0 0 1;PP与PPI对心电图异常的影响相似 ,但PPI的相对危险性大于PP ,前者为1 86 8,后者为 1 783。结论 用PPI评价血管硬化理论上有依据 ,可从非线形弹性腔理论推得出PPI=(Cs Cd) / (Cs Co)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PP评价血管硬化的缺陷 ,是临床可行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分析直接法测得的主动脉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与女性冠心病发病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探讨主动脉PP及PPI在预测女性冠心病中的价值.方法 对疑诊冠心病并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717例女性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冠状动脉造影阳性(主要血管直径狭窄≥50%)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标准,以冠状动脉病变受累的支数评估冠脉病变程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观察主动脉PP及PPI与女性冠心病发病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主动脉PP[(62.55±22.65)mm Hg比(54.96±21.51)mm Hg,P<0.001]和PPI[(0.44±0.10)比(0.40±0.11),P<0.001]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患者.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PP及PPI逐渐增加.单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主动脉PP及PPI与冠心病发病(r=0.166,0.190,P<0.001)及冠状动脉受累支数(r=0.177,0.196,P<0.001)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主动脉PPI对冠心病发病有独立预测价值(OR=8.065,95% CI 1.628~39.951,P=0.003).结论 主动脉PP及PPI水平与女性冠心病发病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PPI是女性患者冠脉造影确诊冠心病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压、脉压水平及高血压病程对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从上海市宝山区6家社区卫生中心及本院入选1026例高血压患者,收集相关病史信息,检测其颈-股动脉(C-F)、颈-桡动脉(C-R)、颈-足背动脉(C-D)脉搏波传导速度(PWV),672例患者在随访1年后复测PWV。从血压、脉压、高血压病程3者的不同水平进行分组比较及随访前后对照分析。结果 (1)1、2、3级高血压患者的C-FPWV随血压水平的增高而增快,分别为(12.61±2.76)m/s,(14.35±3.41)m/s,(15.50±2.93)m/s(均为P<0.01)。1级高血压组较2级、3级高血压组C-FPW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2)随访前后C-FPWV在1级和2级高血压组分别为(12.73±2.91)m/s和(13.39±3.25)m/s,(13.96±3.07)m/s和(14.75±4.10)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3级高血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脉压<40 mm Hg,40~60 mm Hg,≥60 mm Hg 3组C-FPWV随脉压的增大而增快,分别为(11.95±2.60)m/s,(12.94±2.85)m/s,(14.89±3.22)m/s(均为P<0.01)。随访1年后3组的C-FPWV分别较前增快0.70 m/s,0.65 m/s,0.85 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高血压病程<5年、5~10年、≥10年3组C-FPWV分别为(12.77±2.75)m/s,(12.85±3.07)m/s,(13.76±3.05)m/s,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病程越长,C-FPWV越快。结论(1)C-FPWV较C-RPWV、C-DPWV更能反映动脉僵硬度的变化。(2)C-FPWV随血压、脉压水平的增高及高血压病程的延长而增快,3者均为动脉僵硬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白大衣高血压(WCH)患者动态脉压(APP)及动态脉压指数(APPI)的特征,探讨WCH对血管硬化的影响.方法 WCH患者60例、高血压I级患者60例(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者50名(对照组)入选本研究,测量其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对各组APP及APPI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WCH组和高血压组患者的诊室脉压及脉压指数高于对照组(P<0.01),且WCH组高于高血压组(P<0.01);高血压组患者24 h APP大于WCH组和对照组(P<0.01),WCH组患者的白天动态脉压(dAPP)大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组患者24 h APPI、白天APPI(dAPPI)和夜间APPI(nAPPI)均大于WCH组和对照组(P<0.01),WCH组24 h APPI、dAPPI和nAPPI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WCH不同于正常人群,会对血管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引起血管硬化,但其危害程度小于高血压,造成的损伤作用白天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脉压指数评价高血压患者血管硬化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脉压指数(PPI)评价高血压患者血管硬化的价值。方法用便携式动态血压检系统采集受检者日间收缩压、舒张压、夜间收缩压、舒张压数据,再分别计算日、夜间平均脉压,并做日、夜间两组脉压的成组t检验。筛选出日间平均脉压与夜间平均脉压有显著差别的21例患者,分别计算每例患者的日、夜间平均脉压指数,并做日、夜间两组平均脉压指数的成组t检验。结果日间平均脉压与夜间平均脉压有显著差别的21例患者,其日、夜间平均脉压指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PP相比,PPI能更直接地反映血管顺应性,是评估血管硬化程度的更好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