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心脏脂肪垫(CFP)含有支配窦房结(SAN)及房室结(AVN)的副交感神经纤维节.本文通过选择性刺激SAN及AVN CFP,观察其对SAN功能及房颤(AF)时房室传导的影响,以明确SAN及AVN CFP的神经功能分布特点.方法:取犬33只,经开胸直接刺激SAN及AVN CFP.刺激能量由0mA逐级增高直至AF诱发(频率20 Hz,脉宽0.2 ms).分别测量不同能量状态下窦性周期长度(SCL)及AF诱发阈值.AF诱发后,继续逐级增加刺激电流直至最大值10.0 mA.记录诱发AF的连续10个RR间期,取其平均值.结果:75.8%犬SAN CFP刺激延长SCL>50%,无一只犬AVN CFP刺激延长SCL>10%.100%犬在SAN和AVN CFP刺激下诱发AF,阈值分别为(4.0±1.3)mA及(4.5±1.5)mA.直接SAN及AVN CFP刺激均延长AF的RR间期.结论:直接SAN及AVN CFP刺激均增加AF诱发的易感性,并延长AF时的房室传导时间.同时SAN CFP刺激还具有调节SAN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在26个(胎儿8.成人5,狗5,兔8)心脏标本上用连续切片光镜观察和测量了房室结和房室束的形态和位置成人房室结中份额状面上呈半椭圆形、扁平形或梭形,胎儿呈肾形。成人房室结大小为3.7mm×3.5mm×1.0mm。胎儿31.1mm×1.8mm×0.6mm,狗2.1mm×2.4mm×0.6mm,兔2.1mm×1.2mm×0.4mm。成人房室束大小为7.4mm×2.2mm×1.2mm。成人房室结向后距冠状窦口前缘3.0~4.0mm,离右心房内侧面0.2~0.6mm,位于三尖瓣隔侧瓣上缘1.7~5.5mm。本文讨论了这些结构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26个(肿儿8,成人5,狗5,兔8)心脏标本上用连续切片光镜观察和测量了房室结和房室束的形态和位置。成人房室结中份额状面上呈半椭圆形、扁平形或梭形,胎儿呈肾形。成人房室结大小为3.7mm×3.5mm×1.0mm。胎儿为1.1mm×1.8mm×0.6mm,狗2.1mm×2.4mm×0.6mm,兔2.1mm×1.2mm×0.4mm。成人房室束大小为7.4mm×2.2mm×1.2mm。成人房室结向后距  相似文献   

4.
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双源CT以极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的优势,可以不依赖心率进行冠状动脉数据采集,获得满意的影像质量,使临床适应范围更宽,诊断更加准确,真正满足了临床冠状动脉疾病检查的需要,无疑也是目前冠状动脉最好的无创检查方法.本文综述双源CT的基本特点和在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临床表现为典型心绞痛(58例)及疑似心绞痛(104例)的162例,均接受双源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检查(CAG),以CAG为诊断标准,对其影像学图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共2430段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CAG显示正常1943段,检出病变487段(20.04%)。双源CT检查示正常1925段,异常505段(20.78%),双源CT显示冠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6.44%,特异性为99.18%,阳性预测值为96.82%,阴性预测值为99.07%,符合率95.93%。双源CT和CAG发现冠脉狭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为无创性检查方法,简单、易行,可作为冠心病的筛查及冠脉病变程度的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规范操作对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我科室2017年行双源螺旋CT进行的冠状动脉成像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其中60例纳入研究记做未规范组;同时选取开展了成像技术操作规范的2018年冠状动脉成像60例记做规范组。对比两组成像质量和操作失误率。结果:行技术操作规范后的60例成像质量优于为规范组,P<0.05;规范组操作失误发生率低于为规范组,P<0.05。结论: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规范对提高成像质量,减少操作失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经验进行总结,规范了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准备、扫描技术要求,证实这一规范可稳定并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造影(CTA)对心肌桥(MB)的检出率及意义。方法对623例可疑冠状动脉疾病行DSCT检查,分析MB特征及临床表现。结果623例患者共检出MB103例,共115处,检出率16.5%。其中36例合并肌桥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的血管管腔狭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7.76,P〈0.01)。结论DSCT冠状动脉成像(CTA)可以提高MB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中心率对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临床拟诊冠心病206例及24例健康体检者以不同心率分组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应用增强扫描的数据选择最佳时相重建,再将重建影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T),将后处理影像按冠状动脉分段标准评价各节段影像质量并分析不同心率对最佳时相的选择及影像质量的影响,评价不同心率组之间冠脉节段质量。结果①≤60次/分心率组与61—80次/分心率组、61—80次/分心率组与81~99次/分心率组、81—99次/分心率组与≥100次/分心率组影像质量构成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Z值分别为-0.597、-1.656、-1.627,P值分别为0.551、0.098、0.104),而≤60次/分心率组与≥100次/分心率组的影像质量构成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Z=-2.94,P=0.003);②4组心率组影像质量可评价率均达到97.5%以上,优良显示率达90%以上,不可评价率≤2.33%;③最佳时相的选择上,低心率组以舒张期时相(65%~85%)为最佳;中心率组以舒张期单时相(65%-85%)及舒张期和收缩期(30%~50%)双时相重建为主;高心率组则以收缩末期(40%-50%)为主。结论通过最佳时相的不同选择,不同心率组双源CT冠脉成像均达到满意的影像质量,心率快慢不再是影响双源CT冠脉成像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房室结折返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AVRT)的特点及射频消融(RFC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6年行RFCA的823例AVNRT和AVRT患者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及手术情况。【结果】AVRT较AVNRT多见.AVNRT女性多于男性,而AVRT男性多见(P〈0.01)。AVRT中左侧较右侧旁路多见。左侧旁路以隐匿性为主.而右侧旁路以显性为主(P〈0.01);左侧旁路男性多见,而右侧旁路以女性为主(P〈0.01)。右侧显性旁路手术成功率明显低于其他旁路和AVNRT(P〈0.05和P〈0.01).术后复发率明显高于左侧旁路(P〈0.05和P〈0.01)。2例AVNRT术后出现房室传导阻滞而植入心脏起搏器,发生气胸和血气胸6例。心包填塞1例.假性动脉瘤3例,1例左侧旁路放电时出现心室纤颤。无一例患者死亡。【结论】AVNRT和AVRT消融手术成功率高而复发率低.严重并发症较少.RFCA治疗AVNRT和AVRT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双源CT冠脉血管造影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双源CT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50例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DSCTCA)检查,对其中76例患者同时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及选择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 检查,分析比较DSCTCA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结果 45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DSCTCA检查,并可清晰显示冠脉主干及部分分支,228例患者的747支冠脉伴有不同程度狭窄,其中76例患者的122支冠状动脉伴有重度狭窄或闭塞,以CAG为金标准,得出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100%、90.00%及94.84%,尤其对于重度狭窄及闭塞的诊断准确性达98.92%.结论 双源CT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接近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DSCT-CA)的检查方式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5月期间我院65例疑似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均接受冠脉造影(CAG)与DSCT-CA检查,以CAG检查为金标准,评价DSCT-CA对狭窄情况的诊断价值,并且以冠状动脉狭窄50%为界限,分析DSC...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复杂性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71例接受DSCTCA检查,提示至少有1支冠状动脉病变(CAL)患者,并于3周内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对比分析DSCTCA与CCA显示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复杂性冠状动脉病变,包括分叉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o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开口病变、弥漫性长病变结果。结果 DSCTCA对每支冠状动脉及每例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评价,与CCA比较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SCTCA检出95支冠状动脉有钙化,CCA仅发现12支冠状动脉有钙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327,P0.01);DSCTCA检出53支血管有弥漫性长病变,CCA仅检出32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1,P=0.014);DSCTCA检出61处分叉病变,按照Lefevre分型,Ⅰ型20处、Ⅱ型25处、Ⅲ型7处、Ⅳ型3处、Ⅳa型4处和Ⅳb型2处,与CCA对比,DSCTCA诊断分叉病变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患者计算均为100.0%,以血管计算分别是100.0%、99.3%、90.2%、100.0%;DSCTCA检查11处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5处开口病变,与CCA比较,DSCTCA诊断CTO及开口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患者和血管计算均为100%。结论 DSCTCA能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对钙化病变、弥漫性长病变DSCTCA的诊断价值优于CCA,对分叉病变、CTO、开口病变的诊断与CCA有极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采用射频消融治疗的425例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年龄〈65岁组与≥65岁组患者一般情况、术前PR间期、AH间期、射频消融的成功率、操作时间、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以及复发率。结果术前电生理检查结果≥65岁组的PR间期、AH间期明显长于〈65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射频消融手术的操作时间、手术成功率、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以及术后复发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行慢径消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双源CT低管电压降低冠状动脉CTA辐射剂量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观察低管电压在体质指数(BMI)正常范围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A)中的应用,并评价其图像质量.方法 将65例BMI在正常范围并接受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管电压采用常规扫描120 kV,B组管电压采用100 kV,均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对两组扫描的冠状动脉分别做图像处理,应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总体评分,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 结果 A组评价443段冠状动脉,B组评价451段冠状动脉.A组图像质量评价为优和良好的占97.74%,B组占97.56%.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6).A组平均有效剂量为(15.04±2.42)mSv;B组平均有效剂量为(7.95±1.69)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对比剂用量为(75.17±3.69)ml,B组对比剂用量为(62.27±3.4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对于BMI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冠状动脉CTA检查时管电压设为100 kV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16.
朱振远  巴图  陈晶  李志兴 《中国急救医学》2007,27(12):1120-1122
目的探讨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两种最常用的药物—普罗帕酮与维拉帕米的作用机制与疗效差异,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交互对照方法,对54例入选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统计数据表明,两种药物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这种差异源于其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结论对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应急药物治疗宜首选维拉帕米;而对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在未明确其折返部位的情况下,也应以维拉帕米作为首选药物。普罗帕酮放在第二位为宜。如能确定是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则应首选普罗帕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使用320排CT冠状动脉造影(CTCA)研究窦房结动脉的形态特征,并描述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144例患者[男1991例,女1153例,年龄(59±14)岁]的320排CTCA影像资料.由于图像质量不佳,51例患者被排除.根据分别起源于右侧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确定为右或左(R或L)窦房结动脉;根据其各自走行于右心耳内侧或右心房的后面确定为R1或R2亚型;根据其各自的走行于左心耳内侧、后侧或左心房的后面确定为L1、L2或L3.然后,每种类型根据走行末端终止于上腔静脉周围的关系再分为上腔静脉前、上腔静脉后和上腔静脉周围型.如果窦房结动脉起源于右侧冠状动脉中段,走行于左心耳内侧,另外增加一个亚型(R1M).S-型窦房结动脉起源于左旋支,向后走行于左心耳和左上肺静脉开口之间,然后向前终止于左心房的前壁.结果 3093例中共显示窦房结动脉3082例(96.4%),其中2943例(95.5%)为单支窦房结动脉,1669支(54.2%)起源于右侧冠状动脉,1274支(41.3%)起源于左侧冠状动脉旋支.139例(4.5%)为双支窦房结动脉,并且为左右各1支,分别起源于右侧冠状动脉和左侧冠状动脉旋支.本文最常见的亚型是R1型1753支(54.4%),其次是L1型805支(25.0%)和L2型551支(17.1%),少见的亚型包括P,2型45支(1.4%)、L3型57支(1.8%)和R1m型10支(0.3%).3221支窦房结动脉终止类型包括上腔静脉前、上腔静脉后、上腔静脉周围型分别有552支(17.1%)、1836支(57.0%)、833支(25.9%).不同窦房结动脉起源的终止类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32,P=0.25).右窦房结动脉起点与右侧冠状动脉开口间距离为(13.8 ±8.4)mm;左侧窦房结动脉起点与左侧冠状动脉回旋支开口间距离为(11.7±6.1)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4,P=0.476).右窦房结动脉直径为(1.66±0.29)mm,左窦房结动脉直径为(1.61±0.26)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4,P=0.557).S型窦房结动脉被发现31例(2%).结论 320排CTCA描述了窦房结动脉常见的分型,可以为外科和介入手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避免医源性损伤.显示窦房结动脉的变异相当有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在冠状动脉-肺动脉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患者资料,观察有无冠状动脉瘘及其起源及行径。结果16683例冠状动脉CTA的患者中共检测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34例,检出率为0.20%,其中右冠状动脉分支瘘入肺动脉9例(26.47%),左冠状动脉分支瘘入肺动脉11例(32.35%),两侧冠状动脉分支共同瘘入肺动脉14例(41.18%)。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起源及行径,可作为诊断冠状动脉ˉ肺动脉瘘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从不同亚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电生理学特性及射频消融前后房室结快径前传不应期差异.探讨其电生理学机制.方法 178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中按消融完成顺序取连续30例,与慢慢型11例和快慢型8例,比较AH跳跃、心动过速时HA、△VA等电生理参数差异,以及射频消融术前后房室结快径前传不应期改变.结果 慢慢型患者AH跳跃明显小于慢快型及快慢型,HA、△VA介于后两型之间;慢快型及快慢型消融术后快径前传不应期显著缩短,慢慢型则有轻度延长趋势.结论 慢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电生理特性明显不同于慢快型及快慢型,消融前传慢径后房室结快径前传不应期未相应缩短,支持其折返环中尚存在逆传慢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