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刺手法是获得针灸疗效的关键技术.在总结近三十年从事刺法灸法学教学和临床针灸医疗经验基础上,笔者创立“平腕立指针刺手法”.该法是将刺手指力腕力融为一体,自然衔接,运针自如,组合操作提插捻转手法的一种针刺方法.为了突破目前针刺手法研究中提插和捻转单独研究的局限,笔者拟对“平腕立指手法”进行客观的量化研究,为教学临床及科研提供手法量化依据,并为针刺手法与针刺效应的相关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手法操作中,各个物理参量的变化,引起了针下机体组织相应变化并产生得气感。为此手法受力分析研究,对针刺效应机理探讨和手法客观指标的量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图(A)为提插手法受力分析图,其中F_1与F_2为插力和提力。m为针体质量。N为针体受到肌体的正压力。f_1和f_2为提插运动时的摩擦力,其大小为f=μN(μ为肌体摩擦系数)。a为提插加速度,经针刺手法测定仪测得针在相对时间内作提插运动时的位移量s,经二次微分后得到a=d~2s/d~2t。f′为针尖向下运动时的阻力。在分析提插过程中的作用力变化时,可用牛顿第二定律F-f=ma描述。由于肌体层次的不同及得气时肌体阻力变化,使针体作匀变速运动,提插加速度a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了操作者的手感变化。当肌体阻力足够大时,针体几  相似文献   

3.
朱猛  刘大明  裴建  詹逸珺  沈海月 《针刺研究》2023,(12):1274-1281
目的:采用计算机视觉和传感器技术探索针刺手法的动作特征,提升针刺手法识别分类精度并量化分类。方法:以针刺物理参数的时域特征与手法视频中动态手势特征相结合的方式对针刺手法进行识别分类。选取2位针灸专家和3位年轻针灸师的针灸操作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的数据包括提插补法、提插泻法、捻转补法、捻转泻法4种手法,以上都由右利手医生进行。针灸操作过程中,采用三轴姿态传感器采集手指移动加速度和旋转角速度,以此计算针刺过程中手部移动速度、幅度、力度、角度等参数,分析物理参数与不同手法之间在时域上形成的映射关系;计算机视觉技术提取针刺手法视频中图像的时空特征,用三维卷积神经网络(3D CNN)和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的混合模型对针灸操作视频中的动态手势进行识别和分类,分类过程中将物理参数的时域特征与动态手势特征结合实现手法分类。结果:本研究中4种手法的物理参数结果显示,补法中插针速度快、用力重,提针速度慢、用力轻;泻法中提针速度快、用力重,插针速度慢、用力轻。捻转补法中左捻用力重、旋转幅度大,右捻用力轻、旋转幅度小;泻法中右捻用力重、旋转幅度大,左捻用力轻、旋转幅度小。提插手法主要体现在Z轴上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的参数特征。方法应用ZFGA型针剌手法参数测定仪采集特定人群的单式针剌补泻手法操作,比较各手法参数的特征。结果提插手法中,补法的上升时间与泻法、均匀提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泻法的下降时间与补法、均匀提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补、泻、均匀三组手法的上升下降时间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捻转手法中,泻法的上升时间与补法、均匀捻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补法的下降时间与泻法、均匀捻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补、泻、均匀三组手法的上升下降时间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上升时间、下降时间、上升下降时间比可以作为区别单式针刺补泻手法操作的特征参数之一。  相似文献   

5.
通过梳理分析古代中医文献中提插补泻手法的发展演变过程,发现速度变化、幅度、层次、性别、受针左右、午前午后、术数为提插补泻手法的主要内容。其中性别、受针左右、午前午后、术数为非必要参数,速度变化、幅度和层次为必要参数。速度变化是提插补泻手法必要参数中的核心参数,并与幅度一起用以区分刺激量的大小,层次需视临床需要而定。总结提插补泻手法的核心操作技术为提插补法下插阶段用力加速向下,上提阶段针体缓慢匀速复位至提插运动起始点;提插泻法上提阶段用力加速向上,下插阶段针体缓慢匀速复位至提插运动起始点。以速度变化方向、速度大小和提插幅度作为提插补泻的参数进行针刺手法的量化,并结合人体针刺效应,有助于揭示针刺量效关系,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对函大学员及爱好针灸学的人来说,每每认为针刺手法颇神秘。殊不知,只要掌握针刺手法的操作规律,经常运用,逐渐会得心应手。针灸治病想有良好效果,就必须行使一定的手法,使针下迅速得气,在针灸临床上称为“行针”。针灸临床常用的行针手法,可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一、行针的基本手法,主要有两种;1.捻转法(也叫捻针法)——将针进到欲达的深度后,再用拇指和食指、中指捏紧针柄,一左一右来回捻动。运用此法时,不能一直向一个方向去捻动,必须顺时钟和逆时钟交替捻转运行。否则,针身缠住肌内纤维会使患者痛苦或滞针。2.提插法——当进针到一定深度时,用右手拇、食指捏住针柄,从浅层插向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提插的指力必须要掌握适当,幅度须均  相似文献   

7.
28例胸内以肺切除术为主的病人术后疼痛进行针刺穴位治疗,按疼痛部位循经及同名经上下肢相配的原则取穴,用捻转与提插相结合的手法。强度以病员有酸胀感能耐受为度.持续运针15~20分钟,留针5分钟,然后起针。监测指标有止痛效果及针刺前后血压、脉搏、呼吸、指端阻抗血流图和胃电图对比、针刺手法操作前后结果表明:所有病例均有一定程度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凉泻针刺手法对致热大鼠血浆内环核苷酸水平及其比值的影响。方法;分析运用提插手法,捻转手法、透天凉手法及提运手法刺激模型大鼠,然后分别测定血浆内cGMP的比值。结果:各项指标的组间数据,对于改善致热大鼠血浆内环核苷酸水平及其比值的作用。以提运手法最佳,其次是透天凉手法,结论:提运手法是一种简便效验的手法,对于临床实热证的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与分类规则在针刺手法测定中的应用。方法分别使用提插平补平泻、提插补法、提插泻法、捻转平补平泻、捻转补法、捻转泻法6种针刺手法,在ATP-II型针刺手法测定仪上进行总计200多次针刺手法操作,取得大量针刺手法参数。对测量参数整理后建立数据库;采用WEKA数据挖掘软件对其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主要采用关联规则中的Apriori关联规则和分类规则中的C4.5分类方法。结果 Apriori关联规则挖掘出的结果:提插手法与提插最大值、提插最小值存在一定关联并且捻转离散度最小;捻转手法的提插离散度最小并且捻转幅度较大。C4.5分类规则较好的区分了提插手法与捻转手法。对个别手法特点做出了正确的评估,提插平补平泻手法捻转离散度小,提插频率高;捻转手法的捻转离散度较高,提插频率低。结论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在针刺手法参数的挖掘上具有可行性,也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三维运动跟踪技术建立基本针刺手法的量化评价参数体系,并进一步分析行针手法特征。方法:采用Simi Motion Ver.8.5运动跟踪系统采集针刺手法参数,建立以“空间控制参数”“时间控制参数”和“稳定性参数”为主的量化评价参数体系。基于该评价参数体系,采集19名针灸专业教师的行针手法(提插和捻转平补平泻)数据,分析其手法操作特征,并与传统ATP-Ⅱ型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ATP-Ⅱ)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该评价参数体系可从空间、时间、稳定性3个方面量化分析基本针刺手法。针刺手法是针体沿X、Y、Z轴做一定范围内的移动,拇指动作幅度和速度均大于示指,平补平泻手法上提、下插或左捻、右捻的时程相当。该评价系统手指运动的坐标-时间曲线与ATP-Ⅱ产生的电压-时间曲线波形一致。结论:基于三维运动跟踪技术的量化评价参数体系可客观评价基本针刺手法,体现不同行针手法的操作特征及手指小关节的动作细节。  相似文献   

11.
“捻转”如何定“补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捻转补泻法”和“提插补泻法”是针灸临床最基本、最常用的补泻手法。“提插补泻法”以提插时用力的轻重不同来区分补泻 ,其法较易确定。而“捻转补泻法”涉及到捻转的方向 ,用力的轻重 ,速度的快慢 ,具体如何操作较多歧义 ,故规范“捻转补泻法”对临床具有指导性意义。  以针的捻转方法的不同来区分补法和泻法 ,在《内经》中记载较为简单。如《灵枢·官能》中载有 :泻法用“切而转之” ,补法用“微旋而徐推之”。《素问·八正神明论》也只讲到候呼吸而转针 ,但如何捻转区分补泻都没有明确说明。捻转补泻并没有成为《内经》时期的主要操…  相似文献   

12.
针刺提插和捻转手法运针频率在得气与非得气状态的差异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通过实时定量检测手段和频谱分析方法得到了临床常用6种针刺手法的运针主频率。方法:采用笔者研制的临床针灸针体实时受力监测系统,分别检测了在人活体和新鲜猪肉上运用提插和捻转等6种手法时针体的受力状况。结果:在人体曲池穴上运用这些基本针刺手法的主频率参数较为集中,范围为0.60-1.80Hz,平均值约为1.20Hz。补法与泻法在主频率上有较大的差异。在人体上的主频率平均值约为1.20Hz,在猪肉上的仅为0.50Hz左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20Hz这个频率平均值,可以认为是一个有规律的得气指标和参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微小力传感技术和生物力学原理,研制能实施针刺时测量提插力和捻转扭矩的医用传感针,针刺提插捻转手法进行实时检测.方法 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年龄20~30岁.选取临床较易得气、针感较好且便于提插捻转的足三里和腹部天枢两个穴位,单侧取穴,下肢非经非穴位为足三里穴与阳陵泉穴之间,足三里穴旁开1cm;腹部非经非穴位为天枢穴与大横穴之间中点.均垂直进针,穴位进针且在受试者出现酸麻胀等得气感后,行均匀提插手法,提插频率为2次/秒,保持提插的幅度和频率相同;行捻转手法时,捻转频率为2次/秒,捻转幅度为小于90°,保持捻转的幅度和频率相同.获得针体受力时连续有规律的十个周期波长的图像和数据.非穴位的提插手法及针体受力检测系统与穴位相同.结果 ①腹部和下肢同一部位穴位与非穴位针刺提插捻转手法后,医生的提插、捻转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下肢穴位足三里穴与腹部穴位天枢穴针刺提插捻转手法后,医生的提插、捻转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果 为针刺手法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实验手段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刺手法中的度,量与层次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毫针为主要针具的针刺手法,特别是补泻手法的操作,往往因术者所宗学派或师传手法的不同而操作各异,在目前尚无客观量化指标可以测定的情况下,统一某些基本概念以期便于记述每次行针情况,实为必要。笔者认为,各类针刺手法的组成形式,基本上是以针刺的进退、提插、...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提插与捻转手法强弱刺激内关穴对手厥阴经前臂段皮肤阻抗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受试者进行自身前后对照,使用课题组自行研制的阻抗测量仪进行经络阻抗测量.分别进行不施加手法和4种不同手法的试验。各试验组分别在不同时段测量手厥阴经前臂段皮肤阻抗.将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后各手法组皮肤阻抗基本变化趋势均为降低:提插强刺激和提插弱刺激对皮肤阻抗的变化影响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刺激影响大于弱刺激:捻转强刺激和捻转弱刺激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刺激影响大于弱刺激:强刺激手法能稳定维持皮肤阻抗的变化趋势:捻转手法对阻抗变化趋势维持时间较久。结论:针刺及施加不同行针手法均对经络阻抗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二十多年前,我在《江苏中医》发表两篇拙作,对疾徐、开合、呼吸、提插、捻转、留针等单式补泻手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为了全面、深入地进行研究,本文将具有代表性的复式补泻手法的操作规范、主治特点及其与“守气”的关联性和重要性简介如下。一、烧山火法  相似文献   

17.
循经感传现象是指受试者接受到穴位刺激时所产生的酸、麻、胀、重等感觉治经脉传导的主观感觉,是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八年来,笔者应用传统手法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临床探讨,随机选择面瘫、胁痛、阳痿、落枕诸病1869例进行观察,体会到应用传统手法可激发、控制经气感传,为提高临床疗效,推广传统手法在临床中的运用提供了客观指标。具体操作方法:自始至终采用传统手法捻转、提插,震颤相结合,在留针时则令患者按压外柄。术者激发经气的时间以5分钟为限,患者按压针柄的时间则以具体病症来决定。施捻转、提插、震颤法时,针尖微始向…  相似文献   

18.
“脏腑点穴法”是推拿界濒临失传的一种道家手法治病的方法,主要操作是通过推拿师对患者任督二脉特定穴位的力(外力、内力)作用,开通患者的小周天,调整脏腑机能,祛邪扶正,达到快速治病之目的。1 治病机理 人身脏腑的运化机能虽各相不同,但都以气为  相似文献   

19.
吾家传针法小技,已有四世之久。相传曾祖善用冷针,讲究针刺手法操作,故对握针法极为重视,所谓“握针如握虎”。因此要正确握针,一定要刻苦锻练基本功,使自己的肘力、腕力、指力,均有一定功夫,才能在针刺时捻运流利,提插自若,减少病人痛苦,达到较好的疗效。一、基本功锻炼方法(一)握瓮法:运用约能容纳二十余斤重量的盛酒陶器小瓮,每日清晨持握锻炼一次。方法:以右手大指、食指、中指握住瓮口,手腕、肘臂要挺直,悬空将瓮提起平肩;然后向前直行约三十步左右,将瓮轻放着地。少顷,再行悬空提瓮,来回直行四  相似文献   

20.
撬拨刺法探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义  郭长青 《中国针灸》2013,33(3):229-231
对传统针刺手法中不同于提插、捻转的手法进行分析,并结合针刀治疗方法分析其操作方法和治疗作用.认为传统针刺手法中存在一类以撬拨为主要操作的刺法,这类刺法具有软组织松解和催气行气两方面作用.现代针灸针弹性良好容易弯曲,难以发挥撬拨刺法应有的作用,而针刀和拨针等刚度较高不易弯曲的针具可以有效完成撬拨刺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