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OHSC)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反应和糖代谢的变化,并对针药复合麻醉用于OHSC予以评价.方法选择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30例,分为全麻组、针麻组和全麻复合电针(GAE)组.分别于麻醉前、转流前和停转流后30min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β-内啡肽(β-E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和血糖的浓度.结果全麻组和针麻组β-EP、ACTH和皮质醇在停转流后30min显著升高,而GAE组无显著变化.停转流后30min3组血糖均明显升高,但GAE组明显低于全麻组和针麻组.结论全麻或针麻对OHSC的HPA轴和糖代谢反应无明显抑制作用,而GAE能明显抑制OHSC的β-EP、ACTH、皮质醇反应和血糖升高.从应激角度进行评价,GAE可作为OHSC的一种较好的复合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针刺超前镇痛对开胸手术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超前镇痛对于开胸手术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的影响,对针刺具有超前镇痛效应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开胸肺癌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例。A组、B组术前3d予以针刺超前镇痛,每日1次,连续3d。A组、C组予以术后针刺镇痛。D组为全麻对照组。选取与镇痛相关的β-内啡肽和与应激相关的皮质醇为观察指标,检测四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水平变化,统计四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芬太尼的具体用量。四组患者均控制疼痛指数在3以下。结果 A组术前一天β-内啡肽与C组和D组比较,均P〈0.05。B组术前一天与C组和D组比较,均P〈0.05。皮质醇数据自身比较,A组、B组、D组入院与拔管后一天比较,术前一天与拔管后一天比较,均P〈0.05;C组入院与拔管后一天比较,P〈0.05。四组患者术后镇痛泵的芬太尼含量经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前镇痛在开胸手术患者应用中,具有提高镇痛指标β-内啡肽的效应,与传统的术后镇痛比较有明显优势。对于应激指标皮质醇则无明显差异,手术和拔管等刺激对机体产生较大的即时应激,针刺无明显优势。术后针刺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镇痛药物的使用量,此次配比减少20%。  相似文献   

3.
<正> 在针刺作用下肾上腺皮质功能加强已有不少报导。我们也曾测定了临床针麻手术过程中病人血浆总皮质醇的含量,看到各级针麻效果的病人血浆皮质醇在针剌诱导后、术中较针前都有显著的升高。为了进一步验证在临床病人身上观察到的这一变化,并进而探讨其机理和意义,故继临床之后又在动物针麻手术模型上作了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术前针刺对开胸手术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开胸肺癌手术患者 120例, 随机分为四组,每组 30 例。A组、B组术前 3 d予以针刺超前镇痛,每日 1 次,连续 3 d。A组、C组予以术后针刺镇痛。D组为全麻对照组。四组患者均控制疼痛指数在 3 以下。选取与镇痛相关的β-内啡肽和与应激相关的皮质醇为观察指标,检测四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水平变化,统计四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芬太尼的具体用量。结果:A组术前一天β-内啡肽与C组和D组比较,均P<0.05。B组术前一天与C组和D组比较,均P<0.05。皮质醇数据自身比较,A组、B组、D组入院与拔管后一天比较,术前一天与拔管后一天比较,均P<0.05;C组入院与拔管后一天比较, P<0.05。四组患者术后镇痛泵的芬太尼含量经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前镇痛在开胸手术患者应用中,具有提高镇痛指标β-内啡肽的效应,与传统的术后镇痛比较有明显优势。对于应激指标皮质醇则无明显差异,手术和拔管等刺激对机体产生较大的即时应激,针刺无明显优势。术后针刺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镇痛药物的使用量,此次配比减少 20%。  相似文献   

5.
针刺麻醉创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在头颈部外科有较好的镇痛效果。目前针麻下颅窝手术、颈椎前路手术、甲状腺手术、拔牙术等已通过部级科研成果鉴定,进入常规麻醉手术行列。但在腹部外科仍存在镇痛不全、肌紧张、脏器牵拉反应等缺陷。制约了针刺麻醉的应用与推广。本文综述了近年针麻穴位选择与药物配伍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提高麻醉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自第一届针灸针麻讨论会后,又有二百篇研究针麻的论文,主要内容约三分之一集中在针麻镇痛不全的问题上。针麻施行甲状腺手术、前颅窝手术、颈椎前路手术、拨牙术等已通过科研成果鉴定,并要求在临床中普遍应用,如甲状腺手术,我国共完成13314  相似文献   

7.
<正> 已有许多文献报导血浆多巴胺-β-羟化酶(DβH)活性可以作为交感神经活动的指标,过去,我们曾用血浆DβH 活性来反映交感神经活动,在针麻胃大部切除术和子宫切除病人中观察到:在针麻效果好时,诱导后和术中血浆DβH 活性下降或不变,而针麻效果差者,血浆DβH 活性上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水针刀结合通痹酊剂加热敷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β-内啡肽及P物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将20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水针刀结合通痹酊剂加热敷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水针刀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评定两组患者肩关节疼痛及活动范围,同时对两组患者血浆β-内啡肽及P物质含量进行检测。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发现其肩痛及肩关节活动范围的评估,疗效评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同时及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另外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其血浆β-内啡肽含量均明显增高,P物质含量均显著降低,并以治疗组的变化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水针刀结合通痹酊剂加热敷治疗肩周炎治疗能显著提高肩周炎患者血浆β-内啡肽活性,降低P物质含量,对缓解疼痛、提高肩关节活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脉痛宁胶囊治疗Ⅱ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月桂酸注射于大鼠股动脉造成TAO模型,用脉痛宁溶液灌胃,观察用药后痛阈的变化。检测下丘脑、血浆中β-内啡肽(β-Ep)的变化和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AⅡ)的水平。结果 给药后TAO大鼠的痛阈明显提高,下丘脑、血浆中β-内啡肽的含量上升,血浆中AⅡ的含量下降。结论 脉痛宁胶囊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镇痛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大鼠中枢和周围血浆中β-Ep含量和通过扩张周围血管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 在我们以往的工作中,已经观察到;对黄牛进行电针镇痛时,脑脊液内乙酰胆碱含量增加,停针后可持续30分钟以上。为了在临床上进一步证明针麻对外科手术病人脑脊液中乙酰胆碱含量的影响,探讨乙酰胆碱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我们选择神经外科采用针麻手术的病人,观察针麻手术中的不同阶段脑脊液内乙酰胆碱的含量变化。实验方法对13例针麻神经外科手术病人在手术前、后不同阶段脑脊液内乙酰胆碱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其中男9例,女4例。息颅脑内  相似文献   

11.
1.药物加强针刺镇痛效应的研究该课题是上海医科大学针刺原理研究所和华山医院麻醉科共同完成.于1990年18日在上海通过鉴定。2.针麻甲状腺手术规范化的研究该课题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于1991年1月5日通过鉴定.3.针麻在颞顶枕区及后颅窩手术中应用的规范化研究该研究课题是国内10  相似文献   

12.
经过科研人员的努力,973计划项目“基于临床的针麻镇痛的基础研究”初步总结了针麻在颅脑、心脏、肺切除、甲状腺等手术中的操作规范和方案,开启了阐明针麻镇痛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学机制的研究。目前,在针麻颅脑手术研究方面,已阐明针药复合全麻的中枢内在联系和针刺辅助麻醉在脑功能区肿瘤切除术唤醒麻醉中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3.
1975年3月,在卫生部直接领导下,由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发起组织,先后有24所医院参加,成立了全国神经外科针麻研究协作组,集中力量研究前颅窝的针麻手术。七年多来,协作组成员共发表了82篇论文,并在统一的规程和方法下,对前颅窝手术应用针麻的指征、优缺点、取穴、刺激参数、辅助用药、术前预测、术中生理生化变化、手术技术与器械的改进和针麻效果评级标准等方面进行了4,827例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4.
回顾针麻镇痛的科研道路,可以分为几个阶段:(1)初期探索:1958年上海和西安有一部分医生将针刺技术应用于外科手术,试图不用麻醉药或减少麻醉药用量而完成外科手术,称之为针刺麻醉(针麻)。这一创新性临床实践,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兴趣。(2)临床推展:1965年开始全国许多医院进行仿效;20世纪70年代达到高潮,全国几乎所有医院全部开展针麻;进入20世纪80年代,临床应用针麻逐渐减少。(3)原理探讨:1965年开始,大量基础研究工作者参与进行人体和动物实验研究,从1970年开始的30年间,针麻镇痛研究论文持续发表,这些科研肯定了针刺镇痛疗效,并试图阐明其原理。199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举办针刺疗法听证会,证明针刺镇痛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导致国内和国际上加大了科研资助,针麻镇痛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4)重点研究:2007年中国将针麻镇痛列为重点研究项目,在全国9个大医院进一步确定开展临床针麻镇痛的有效性及其相关原理的研究。确认了电针与手针有同样的镇痛效果,研制出了电针仪和经皮穴位电刺激仪器,临床实践证明其可以简化针麻镇痛步骤,便于在手术室推广应用。(5)理论总结:鉴于经络的实质尚待明确,但可以明确的是分布于穴位下的神经纤维是刺激"穴位"发挥镇痛作用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因此认为,可以用现代神经科学知识理解针麻实质。中国古老的针灸疗法与现代神经科学两者互相促进,提高并扩展了针刺相关疗法的临床应用,更好地实现为患者服务的目的。(6)回归现实: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和发展,针刺具有镇痛作用的事实已得到国际科学界的认可,"针刺辅助麻醉"或"针药复合麻醉"已成为某些特定手术的首选麻醉技术。由于开展针麻镇痛研究而掀起的科研浪潮既促进了针刺疗法在全世界的应用,也推动了针灸疗法本身和神经科学的发展。但理论和实践的转化,基础和临床的交融,是永无止境的。半个世纪的实践值得加以总结,以便深入阐明原理,提高临床效果,纠正可能的错误。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上腹部手术中针麻“三关”表现比较突出的特点,本文对针麻下胃手术的生理指标变化进行了观察,并分析了内脏痛及内脏牵拉反应的规律,找出控制的方法以提高针麻胃手术优良率,逐步探索针麻的原理。 101例针麻胃大部切除术中的针麻穴位处方共分四组:一组为体针,二组为穴区带不留针加体针,三组为穴区带留针,四组为穴区带不留针加头针。其中以四组效果最好,优良率达80%。  相似文献   

16.
在针刺麻醉时,选择什么样的针麻穴位处方,这是一个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十多年来我院进行了700多例肺切除针麻手术,用过10多种针麻穴位处方,针刺的穴位由几十根针到目前仅扎一根针。在实践中累积了一定的经验。在前已作过概括性的总结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针麻处方和针麻效果的关系进行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针刺麻醉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引起了国内外医务界的重视。然而,目前在针麻镇痛效应研究中,尚无较特异的反应疼痛的客观指标,临床评定针麻镇痛效果仍以病人主诉、表情和行为等主观反应为主,很难精确地评定疼痛程度和临床效果,从而影响了针麻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本文试图通过针刺麻醉下呼吸运动曲线变化的观察及肺通气量的测定,探讨针麻镇痛效应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8.
电针促排卵和血β-EPIS、手部皮肤温度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电针刺激可以促进排卵,可以治疗排卵功能障碍性月经失调和不孕症,我们在电针后手部皮肤温度上升者针麻效果较好,和针刺可引起人体β-内啡肽在血中水平变化报道的启示下,曾报道电针促排卵的效果和体内雌激素作用水平及电针后手部皮肤温度变化(Hand Lempertuve changes after dec-tro-acupuncture、简称HTCEA),血β-内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β-Endorphin-like immunoreaactive substtamces,简称β-EpIS)变化有一定关系。本文对以上结果作进一步探讨。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 我室曾经观察到针麻胃大部切除术病人针麻效果好时血浆游离5-羟色胺(5-HT)水平较低,血小板向血浆中释放5-HT的量较少最近,在狗的针麻胃大部切除实验模型上还观察到针麻效果好时,血中5-HT 总量升高率也较针麻效果差者为低。  相似文献   

20.
灭吐灵促使针麻镇痛增效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们长期对针麻效果的观察,个体差异甚大,大约在5%以下的病人中针麻镇痛效果十分良好,但在一部分病人中迄今还存在着切皮时的镇痛不全、组织牵拉痛等问题,尚需药物辅助,因此,我们设想是否应用某些非镇痛药和非镇静药以增强针麻的镇痛作用,使多数针麻病例的镇痛不全转化为镇痛良好。据许绍芬等动物实验报导,脑内多巴胺受体被阻断时,针刺镇痛增强。针刺镇痛与脑内乙酰胆硷含量也有一定关系。因此我们提出灭吐灵是否有强化针麻效果的作用,因为它既有阻断脑内多巴胺能受体,又具有胆硷能作用。动物实验已初步证明灭吐灵有强化针麻的作用。在临床上,我们也已证明了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