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导引下瘤体内125I粒子置入治疗兔VX2肝转移癌的疗效及其病理改变,为125I粒子临床应用中合理化治疗方案的取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新西兰兔32只制备成VX2肝转移癌模型,完全随机法分为4组,每组8只,依据术前治疗计划系统(TPS)设计在CT引导下置入不同活度粒子,分别为:37.0、25.9和14.8 m Bq,对照组置入粒子空壳.观察置入后1周、2周、1个月、2个月和3个月各组肿瘤的大小、活性、影像和病理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自然生存期(88±12)d明显高于对照组(22±7)d.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平均肿瘤体积分别为:37.0 mBq组(0.06±0.02)cm3、25.9 mBq组(0.21±0.05)cm3、14.8 mBq组(1.74±1.22)cm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LSD两两比较表明37.0 mBq与25.9 mBq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P>0.05),但均低于14.8 mBq组(t值分别为2.59、2.24,P值均<0.05).治疗后增强MR扫描显示37.0 mBq组强化消失5例,25.9 mBq组强化消失4例,而14.8 mBq组强化消失仅1例.病理检查37.0 mBq组及25.9 mBq组大部分瘤巢缩小至消失,疗效优于14.8 mBq组,但在放射粒子对正常肝组织影响方面37.0 mBq组较其他治疗组严重.结论 短期疗效证明,25.9 mBq的125I粒子可对高增殖活性的肝恶性肿瘤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并且对正常肝组织的损伤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兔肝血管的解剖、插管技术及兔VX2肝癌的超声、DSA表现的特点.方法采用经开腹注入法接种VX2瘤株于45只新西兰大白兔,于种植后第7、10、14、18、23天利用彩超对肿瘤的生长进行检测,于接种后第23天,随机对10只兔肝癌最大径行超声和病理结果作对照.于种植后第3周采用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并利用3F微导管与微导丝对兔肝血管插管并造影.结果彩超检测有40只成功接种,VX2肝癌在超声上表现为低回声伴声晕的肿块,彩色多普勒可见肿块周边血供丰富,超声与病理对照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对45只进行血管造影中,10只超选择至肝固有动脉,30只插管于肝总动脉,2只导管置于腹腔干,3只失败,造影可发现肿瘤血管与肿瘤染色.结论兔肝血管解剖与人类的相类似,兔VX2肝癌的DSA、超声表现类似于人类原发性肝癌,3F微导管可成功地进行肝血管的超选择插管,彩色超声是一种准确、可靠、方便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应用VX2细胞株制作兔移植性肝肿瘤模型,探讨兔VX2肝肿瘤模型在肝肿瘤实验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VX2肿瘤细胞株接种于18只新西兰大白兔肝脏内。2周后将18只兔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用螺旋CT、B型超声、DSA检查肝脏,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然后将其处死,进行病理学对照。结果:18只兔VX2肿瘤肝脏接种成功率100%,三种方法随访观察准确率为100%,没有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结论:三种方法均可观察VX2肿瘤模型之肝脏病灶,均可应用于VX2肿瘤模型制作后的实验。 相似文献
4.
热碘油栓塞治疗兔VX2肝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60℃碘油栓塞对兔VX2肝癌的抑瘤效果.方法 将VX2瘤细胞接种于30只新西兰白兔肝左叶,建立兔肝癌模型,采用数字表法完全随机分3组,每组10只.经导管向肝动脉分别注入生理盐水、37℃碘油、60℃碘油,1周后观察各组肿瘤体积及血清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以及瘤兔的存活期.结果 60℃碘油组生长率(0.92±0.21)与对照组(3.48±1.17)、37℃碘油组(1.69±0.2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95,P<0.05).60℃碘油组存活期[(41.0±3.0)d]与对照组[(31.5±3.0)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8,P<0.05).治疗后4 d,60℃碘油组血清AST水平[(148.2±11.3)U/L]与37℃碘油组[(139.7±12.3)U/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P>0.05),与对照组[(68.6±6.6)U/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4,P<0.05).结论 60℃碘油组可降低肿瘤生长率,延长存活期,且抑瘤效果更强;肝功能的损害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羟基磷灰石纳米微粒(nHAP)对兔肝VX2肿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成功接种肝VX2肿瘤的模型兔随机分成3组,每组15只,用显微外科手术临时阻断肝总动脉血流,经胃十二指肠动脉插管给药行介入治疗,术毕结扎胃十二指肠动脉.A组为生理盐水组(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5 ml;B组为碘油组(疗效对比组),注射超液化碘油0.5~1.0 ml;C组为nHAP组,注入0.5% nHAP 0.5~1.0 ml.3组实验动物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14天行多层螺旋CT肝脏扫描,测量肿瘤的大小,并计算肿瘤生长率.治疗前,治疗后第1、7天测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记录各组术后生存天数.结果:术后7、14 d,A组动物的肿瘤生长率分别为(350±116)%和(1098±337)%、B组为(234±18)%和(730±32)%,C组为(233±15)%和(723±30)%.B、C两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B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明显意义(P>0.05).术前各组血清AST、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A、B、C组血清AST、ALT均升高,B、C组上升幅度稍高,但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各组AST、ALT均降至正常范围.A、B、C组瘤兔的生存期分别为(38.0±5.4) d、(54.0±8.1) d、(56.0±8.2) d,B、C两组与A组相比生存期明显延长(P<0.05).结论:经动脉灌注nHAP治疗兔肝VX2肿瘤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延长瘤兔的生存期,而无明显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6.
兔肝血管插管技术及兔VX2肝癌超声、DSA表现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兔肝血管的解剖、插管技术及兔VX2肝癌的超声、DSA表现的特点.方法采用经开腹注入法接种VX2瘤株于45只新西兰大白兔,于种植后第7、10、14、18、23天利用彩超对肿瘤的生长进行检测,于接种后第23天,随机对10只兔肝癌最大径行超声和病理结果作对照.于种植后第3周采用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并利用3F微导管与微导丝对兔肝血管插管并造影.结果彩超检测有40只成功接种,VX2肝癌在超声上表现为低回声伴声晕的肿块,彩色多普勒可见肿块周边血供丰富,超声与病理对照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对45只进行血管造影中,10只超选择至肝固有动脉,30只插管于肝总动脉,2只导管置于腹腔干,3只失败,造影可发现肿瘤血管与肿瘤染色.结论兔肝血管解剖与人类的相类似,兔VX2肝癌的DSA、超声表现类似于人类原发性肝癌,3F微导管可成功地进行肝血管的超选择插管,彩色超声是一种准确、可靠、方便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3.0 T MR DWI评价兔肝VX2瘤射频消融治疗疗效的价值.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2只.20只用于建立VX2瘤模型,2只健康正常兔用于行正常肝射频消融术对照.于VX2瘤种植后14~21 d(平均17 d),对符合实验条件瘤兔(病灶位于肝实质内,最大直径≤3 cm,坏死病灶直径≤整个病灶直径的1/2)行3.0 T常规MRI和功能DWI.对瘤兔及对照组正常兔行射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术后7~10 d(平均8 d)行3.0 T常规MRI及DWI.所有射频消融治疗兔行MR检查后均行病理检查.测量兔肝VX2瘤、正常兔肝射频消融治疗前后ADC值,分析兔肝VX2瘤射频消融治疗前后3.0 T MR常规成像、ADC值特征,并与病理对照.同一b值射频消融治疗后不同组织间ADC值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结果 20只实验组兔肝VX2瘤模型均建立成功,1例肿瘤突出于肝表面、1例肿瘤病灶出现明显坏死未纳入实验.所有18个瘤灶及2例正常兔肝射频消融均成功.兔VX2瘤T1WI序列表现为低或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肝VX2瘤兔射频消融治疗后7~10 d,射频消融病灶T1WI序列表现为低或稍高信号,T2WI为混杂信号.T2WI序列周边环形稍高信号为肉芽组织,增强扫描明显强化,T2WI序列低、中等信号为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在DWI图上为低信号,活性肿瘤组织位于病灶周边,呈结节状,在T2WI、DWI图上为等或稍高信号.肿瘤标本为灰白色,部分肿瘤组织间夹杂增生血管、少许肉芽组织.b值为600 s/mm2时,射频消融治疗后活性肿瘤组织(9只)、坏死组织(18只)、肉芽组织(18只)、正常组织(18只)ADC值分别为:(1.227±0.140)×10-3、(0.702±0.050)×10-3、(1.918±0.124)×10-3、(1.739±0.044)×10-3mm2/s,各组间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值分别为200、400、600、800、1000 s/mm2时治疗后坏死组织、活性残留或复发肿瘤组织、肉芽组织、正常肝组织间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兔VX2瘤模型适合3.0 T MR评价射频消融治疗疗效的动物实验研究,对射频消融治疗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9.
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的制作及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开腹注射法制作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的特点及超声、CT在监测VX2肝癌中的价值。方法:将兔VX2瘤组织块加细胞悬液经开腹注入45只新西兰大白兔的肝左、肝右或肝中叶内,接种后的不同时期行彩超、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结果:45只兔中40只接种成功,原位成瘤率为88.8%,其中肝脏单发结节者25只(62.5%),多发结节者15只(37.5%),原位成瘤伴异位种植者9只。CT平扫示病灶为低或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有明显强化高密度,门脉期为低密度,肿瘤边缘强化;第2周CT检查阳性率为46.7%,第3周为90.0%,不同时期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6,P<0.05)。超声上肿瘤表现为低回声伴声晕,彩色多谱勒可见肿块周边血供丰富;超声检查第2周阳性率为40.0%,第3周为80.0%,不同时期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3,P<0.05)。结论:经开腹注射法制作兔肝癌模型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但易发生异位种植和多发结节。彩超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均是准确、可靠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兔VX2肝癌模型建立方法的改良及肝血管造影技术的应用。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共40只,分别采用常规开腹穿刺接种法及改良开腹穿刺接种法。将种植成功的实验兔于第2、3周分别肝动脉、门静脉造影检查。结果:36只实验兔成功建立兔VX2肝癌模型。改良法模型种植成功率较高(95%,19/20),发生肝内播散转移及腹腔或网膜种植几率小(P〈0.05)。第2周均成功施行了经导管股动脉-肝动脉造影术(36/36,100%),开腹行门静脉直接穿刺造影成功率97.22%(35/36)。第3周时实际存活实验兔26只均成功开腹行肝动脉及门静脉直接穿刺造影检查(26/26,100%)。结论:①采用改良方法制作的兔VX2肝癌模型,种植成功率较高,所建模型较稳定;②本研究所采用肝动脉及门静脉造影检查策略切实可行,且不影响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肝癌(PHC)三种介入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评估其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3组。A组:30例,为单纯动脉内抗癌药灌注(TAI);B组:15例,为单纯用碘化油动脉栓塞(TA);C组:45例,碘化油与抗癌药再加明胶海绵复合性动脉栓塞(TACE)。对三组的肿瘤直径缩小率、甲胎蛋白的变化、累计生存率及生存期进行观察对比。结果:TACE组甲胎蛋白降至正常者高于TAI或TAE组(p<0.01)。TACE组肿瘤缩小率高于TAI或TAE组(p<0.01)。TACE组累计生存率显著高于TAI或TAE组(p<0.01)。TACE组平均生存期也高于TAI或TAE组(p<0.05)。结论:含抗癌药碘油加明胶海绵复合性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是目前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改进兔肝动脉插管术并探讨肝动脉正常解剖及VX2肝肿瘤血管造影表现。方法:应用1.2F导常,经股动脉对4只正常新西兰兔及6只VX2肝癌模型新西兰兔行肝动脉造影。结果:3只正常新西兰兔及6只VX2肝癌模型兔肝动脉插管获得成功,1只正常新西兰兔因麻痹过量死亡。应用1.2F微导管最终可超选至肝固有动脉末端。VX2瘤在肝动脉造影动脉期表现由边缘环行染色逐渐向结节状染色过度。结论:应用1.2F导管行肝动脉插管在超选精确程度上较传统2F或3F导管有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对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早期诊断及介入治疗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8年9月至2004年1月进行的450例原位肝移植术后34例肝动脉狭窄、闭塞的诊断及介入治疗资料。对33例肝动脉狭窄的病例行球囊导管扩张治疗,3例扩张治疗无效的患者及1例球囊扩张后出现肝动脉内膜撕裂的患者行内支架置人治疗;1例肝动脉狭窄伴吻合口破裂出血的患者直接行内支架置入治疗。结果 30例肝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获得成功,4例患者介入治疗失败。治疗成功的病例术后预后良好,肝功能有明显改善。治疗失败的病例预后不良。结论 介入治疗方法对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肝动脉狭窄应首选球囊扩张治疗,必要时采用内支架置入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联合应用沙培林碘化油乳剂及促凝血药物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联合应用沙培林碘化油乳剂及促凝血药物行免疫栓塞治疗50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癌18例、转移性肝癌32例.对比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CD4 、CD8 淋巴细胞、CD4 /CD8 比值、AFP、CEA水平及影像学指标.结果 免疫栓塞术后患者CD4 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升高,CD8 淋巴细胞比例基本同术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CD4 /CD8 比值下降,术前AFP及CEA水平升高而术后下降者分别为86%(13/15)和87%(21/24).发热为最常见的术后不良反应100%(50/50).结论 联合应用沙培林碘化油乳剂及促凝血药物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均有较好的疗效,是一种更趋标准化的免疫栓塞方法. 相似文献
16.
经动脉灌注盐酸吉西他滨和5-氟尿嘧啶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动脉灌注盐酸吉西他滨(Gemcitabine hydrochloride,商品名健择)和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治疗中晚期胰腺部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2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动脉灌注化疗,采用Seldinger法,动脉插管后选择生置管于胰腺癌的供血动脉内,灌注健择和5-Fu,治疗间隔为3周,随访观察临床受益反应(clinical benefit response,CBR);肿 病人的生存时间。结果 22例患者的临床受益率为36.4%,客观缓解率为13.6%,Kaplan-Meier法计算6个月和9个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4.6%和28.4%,频数分布法计算中位生存期为6.1个月,中位疾病进展期为2.9个月。结论 经动脉灌注健择和5-Fu治疗中晚期胰腺癌可获得产好的临床受益反应,有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Liver adenomatosis is a rare entity in which multiple liver cell adenomas (more than 10) occur in patients with no prior history of steroid use or 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his report describes angiographic finding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of a case of liver adenomatosi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诊肝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方法、临床效果、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巨块型肝癌10例、结节型3例、小肝癌1例。所有患者均行急诊肝动脉超选择插管,采用弹簧圈、明胶海绵及碘化油等栓塞出血动脉。结果:14例原发性肝癌出血得到完全控制,患者术后生存期均在5个月以上,其中1例半年后死亡,5例随访24个月均存活。结论:急诊肝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疗效肯定,创伤小,是安全、可靠的抢救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T和MR两种影像技术在肝癌冷冻消融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121例肝癌患者共131个病灶行氩氦刀治疗,其中男73例、女48例,平均年龄(60±8)岁,61例行CT引导下冷冻消融、60例行MR引导下冷冻消融.CT引导采用大孔径16层扫描仪,带有CT透视功能;MR引导采用0.35 T开放式扫描仪,辅助红外导航仪,应用快速梯度回波和快速自旋回波扫描序列.氩氦刀采用MR兼容冷冻系统,冷冻探针为17 G、外径1.47 mm.根据病灶位置、形态、毗邻结构,采用多针组合,适形冷冻.冷冻消融模式为2次冻-融循环消融法,术中间断扫描监测病灶消融情况.以平均扫描时间、病灶显示及冰球监测、肿瘤消融有效率、并发症、生存时间为评价指标,肿瘤消融有效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CT引导平均扫描时间为(5.6±1.8)min,MR引导平均扫描时间(22.0±2.6)min.CT在病灶精细程度及肋骨等结构的显示方面优于MR;CT扫描中金属探针可以产生伪影,难于显示碘油栓塞后病灶的冰球形成情况.MR在显示、导引和监测邻近膈肌、肝门、胆囊区等特殊部位病灶方面优于CT;而且MR不受高密度栓塞剂及金属探针的影响,在显示病灶、监测冰球形成和病灶消融情况等方面优于CT.但是,MR扫描时间长,低场强开放式MR图像质量不及CT.两组病例随访12个月,CT引导组和MR引导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90.2%(55/61)、90.0%(54/60),术后1个月两组病例肿瘤消融有效率分别为75.4%(46/61)、83.4%(50/60).(x2检验=4.4056,P<0.05).结论 CT引导快速直接,尤其对穿刺路径中的肋骨等结构显示优于MR.MR具有多平面成像对显示病灶与肿瘤的关系,监测治疗效果方面优于CT,尤其在显示、导引和监测邻近膈肌、肝门、胆囊区等特殊部位病灶的穿刺消融优于CT引导.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