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足细胞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细胞即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被覆于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or basementmembrane,GBM)外侧,与GBM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共同构成了肾小球滤过膜。足细胞是避免机体蛋白质丢失的最后一道屏障,足细胞损伤或丢失可导致大量蛋白尿及肾小球硬化。随着该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足细胞被认为是各种原发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进程中的关键细胞之一。本文就足细胞损伤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足细胞(podocyte),即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直接附着在肾小球基底膜(GBM)上,是肾小球血液滤过屏障重要的细胞结构。足细胞既是免疫介导,也是非免疫介导损伤靶点,肾小球肾炎时足细胞的无序凋亡可能导致肾小球无功能的瘢痕形成。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在损伤的肾小球内,呈典型上调。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TGF-β1介导了肾小球足细胞的凋亡,在肾小球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足细胞标志蛋白及足细胞疾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小球内有三种固有细胞:系膜细胞、内皮细胞、足细胞。不同的病因可导致不同固有细胞的损伤,在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类型的肾小球疾病。其中足细胞受损后,临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典型的表现为大量蛋白尿。蛋白漏出是肾小球疾病的常见表现,反过来也是加速肾小球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近年来对足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在发现足细胞表达的一些特异性蛋白分子之后,足细胞现已被认为是参与各种原发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进展的关键细胞。  相似文献   

4.
足细胞损伤与肾小球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细胞是肾脏固有细胞之一,近几年随着多种足细胞标记蛋白的发现,足细胞损伤在蛋白尿和肾小球硬化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足细胞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及足细胞损伤与肾小球硬化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在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大鼠肾小球的表达以及活性维生素D[1,25-(OH2D3]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左肾摘除、阿霉素重复注射诱导FSGS大鼠模型。治疗组皮下埋置渗透性微量泵,给予1,25-(OH):D30.03ng·g^-1·d^-1,连用8周。检测3组大鼠尿蛋白、尿足细胞。血清白蛋白(SA)及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C),测定。肾小球硬化指数(GSI),电镜检测每视野足细胞数、足突平均宽度,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肾小球ILK蛋白的表达,WT-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每个肾小球足细胞数目。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尿蛋白、尿足细胞、Cyst、GSI明显增加,SA、肾小球足细胞数目减少,足突宽度增加,肾小球ILK表达明显降低;②与模型组相比较,治疗组尿蛋白、尿足细胞排泄明显减少,GSI明显降低,肾小球足细胞数目增多,足突宽度减小,肾小球ILK表达明显增加。结论1,25-(OH2)D3可增加照;S大鼠肾小球ILK的表达,减少足细胞脱落,维持肾小球足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6.
肾小球足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终末细胞。有关足细胞的认识,近年来进展很快。其在遗传性肾脏疾病和肾小球疾病的慢性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人们期待通过研究足细胞从分子水平上阐明肾小球疾病的发病机制,从而为更好的进行干预提供依据。本文就遗传性足细胞疾病、细胞生物学、足细胞损伤与肾小球硬化等方面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足细胞是肾小球蛋白质滤过屏障的关键细胞之一,细胞损伤临床上即表现为蛋白尿。足细胞是一种终末分化的细胞,通常不能再次进入细胞循环进行分裂增生。若足细胞数量因细胞脱落、坏死或凋亡而减少,邻近的细胞也不能通过细胞增殖来替代或修补。缺乏足细胞覆盖而裸露的基底膜即和包氏囊黏连,形成肾小球局灶节段性硬化。所以足细胞数量减少可能是最终导致肾小球球性硬化的一个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肾小球血管上皮细胞(足细胞)是高度分化、具有特异性分枝结构(足突)并且增生有限的特殊细胞,大量的足突是足细胞的一个显著特点。足细胞位于肾小球基底膜的尿腔侧,细胞相互交错的足突以及足突间的裂隙膜结构防止血液中大分子物质渗漏入原尿,是最关键的肾小球分子滤过屏障。各种致病因素或者遗传因素引起足细胞受损,裂隙膜分子减少,足细胞死亡或凋亡,最终都导致大量蛋白尿。足细胞数量减少也被认为是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的最关键致病因素之一,而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是各种肾小球疾病进展到肾小球硬化的共同途径。因此,足细胞细胞生物学的改变和肾小球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通络保肾复方对肾小球足细胞增殖及肾小球足细胞表达nephrin的影响。方法:将5%含药血清培养基加入体外培养的肾小球足细胞,分别于脂多糖(LPS)刺激肾小球足细胞12 h、24 h、36 h、48 h后,MTT方法检测各组肾小球足细胞的增殖情况,以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LPS刺激36 h时肾小球足细胞nephrin的表达。结果:LPS刺激12 h后肾小球足细胞开始增殖,36 h达到高峰,48 h后开始下降。通络保肾复方能够抑制肾小球足细胞的增殖,其中以通络保肾复方大剂量组效果显著,与LP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通络保肾复方可以上调36 h时由LPS刺激导致的肾小球足细胞nephrin的表达。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通络保肾复方可以抑制LPS诱导的肾小球足细胞的增殖,上调肾小球足细胞nephrin的表达,减少足细胞的损伤,降低蛋白尿的发生,从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足细胞是肾小球固有细胞之一,参与构成肾小球选择性滤过屏障。近年来足细胞损伤在以蛋白尿为主要表现的多种肾脏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包括裂孔隔膜,细胞骨架,足突一基底膜黏附分子及顶膜区带负电荷的跨膜蛋白等足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参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被认为是最具特征性的足细胞病之一。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人们发现一些足细胞基因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有关。在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病例被确定存在单基因突变,或者说这些FSGS患儿和(或)家系是因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基因突变所导致。足细胞基因的突变会导致足细胞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如:①足突融合,细胞数无明显变化。②细胞凋亡,足细胞数量减少。③发育停滞,并可能伴有轻度增殖。④成熟足细胞受损后可以去分化并重新进入细胞周期进行增殖。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重要原因。蛋白尿是DN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与DN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肾小球滤过屏障的结构与功能改变,尤其是作为肾小球滤过屏障结构成分的足细胞在DN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nephrin等足细胞相关蛋白在肾小球裂隙隔膜丢失,可以增加肾小球的某些成分,活化促凋亡通道,进而破坏裂隙膜完整性,使得肾小球滤过电荷屏障减弱,促进蛋白尿的发生,加速了DN进展。有效地控制血糖以及抑制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可起到调节足细胞某种蛋白表达的作用,阻止足细胞的丢失,进而减少蛋白尿的产生。为此本文就足细胞在DN中的作用,以及DN时以足细胞为靶点,减轻DN蛋白尿的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尽管上世纪90年代,各国肾脏病学家即对足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直到发现了足细胞病变与几种可进展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的遗传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对足细胞的深入研究工作才真正开始。在这些疾病中,编码某些足细胞特异蛋白的基因发生了突变。许多研究正在力求阐明这些蛋白之间精密的相互作用和维持足细胞结构的重要功能,并进一步明确这些基因的异常表达对足细胞损伤和肾小球性蛋白尿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提示,在那些有可能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肾小球疾病中,足细胞是发病机制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足细胞表型的改变与肾脏疾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足细胞是一种高度分化的上皮细胞,它的作用包括支持血管球,参与基底膜的合成,调控肾小球的选择通透性,这些都依赖于足细胞的分化成熟并获得表面特殊蛋白分子的表达;研究证实,对足细胞正常结构的维持起重要作用的蛋白分子,它们的突变或缺失,导致足细胞结构的改变,引起蛋白尿和肾小球硬化的发生。本文重点对足细胞表型改变与肾脏疾病相互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足细胞是肾脏固有细胞之一 ,近几年随着多种足细胞标记蛋白的发现 ,足细胞损伤在蛋白尿和肾小球硬化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足细胞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及足细胞损伤与肾小球硬化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一种简便且临床实用的足细胞丢失评估方法。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对正常和阿霉素肾病大鼠的肾组织,以及正常肾组织和3种不同病理类型肾小球疾病患者肾组织进行Wilms′瘤蛋白免疫染色,采用手工计数和病理图像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单个肾小球内足细胞的绝对数以及单位面积肾小球内足细胞的相对密度进行测定,找出结果可靠的最低肾小球数目并检验不同测量人员所获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在统计10个和15个大鼠肾小球时,阿霉素肾病组肾小球足细胞相对密度显著低于正常大鼠;无论统计的肾小球数目多少,两组大鼠肾小球足细胞绝对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统计5个和10个人类肾小球时,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组和膜性肾病组肾小球足细胞相对密度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和微小病变组;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组肾小球足细胞绝对数显著低于正常组和微小病变组。人类肾小球足细胞相对密度与血肌酐(Scr)水平呈低度负相关,但与24h尿蛋白含量(24hUPQ)无相关关系;阿霉素肾病大鼠肾小球足细胞相对密度与Scr、24hUPQ无相关关系。两名检测者所获结果有高度一致性。结论:这种足细胞相对密度评估法简便、快捷和可靠,且所需肾小球数目少,有望在临床实践中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Fechtner综合征先证者肾脏病改变特点并探讨其发病机制。 方法 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和电镜等方法对Fechtner综合征患者的肾活检组织进行研究。 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足细胞和远曲小管上皮,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IIA(NMMHC-IIA)有高表达,近曲小管刷状缘有微弱表达。与正常肾组织相比,患者NMMHC-IIA在硬化的肾小球足细胞的表达减少。免疫荧光结果提示患者肾小球有明显的NMMHC-IIA沉积;足细胞特异性抗体标记结果显示NMMHC-IIA主要沉积在患者的足细胞;电镜显示足突部分融合并伴微绒毛形成。 结论 突变的NMMHC-IIA沉积在肾小球足细胞,足突部分融合伴微绒毛形成影响了足细胞的功能,导致了Fechtner综合征肾脏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肾小球足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终末细胞。有关足细胞的认识 ,近年来进展很快。其在遗传性肾脏疾病和肾小球疾病的慢性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人们期待通过研究足细胞从分子水平上阐明肾小球疾病的发病机制 ,从而为更好的进行干预提供依据。本文就遗传性足细胞疾病、细胞生物学、足细胞损伤与肾小球硬化等方面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又称足细胞,被覆于基底膜外侧,是滤过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蛋白的滤过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终末细胞,分裂增殖能力有限,因此一旦损伤丢失,就很难再生。足细胞是多种损伤形式(如机械因素、代谢因素以及多种调节分子等)的靶子细胞,足细胞损伤致超微结构及功能改变是蛋白尿和肾小球硬化的重要病理基础。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足细胞损伤引起肾小球硬化发病过程中的机制,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对肾小球足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肾小球足细胞受损不仅可导致蛋白尿的发生,还是肾小球硬化的始动环节,各种损伤如血流动力学改变、足细胞基因突变(包括nephrin、a—actin4、CD2AP等)等均可直接引起足细胞脱落,进而导致肾小球基底膜裸露、肾小球硬化等一系列改变。IgA肾病是我国常见的慢性肾小球疾病之一,其预后不良,最终可导致慢性肾衰竭。我们采用肾炎康复片治疗IgA。肾病,观察其对患者尿足细胞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