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脏性猝死(SCD)的病因、高危因素和护理对策,提高护理人员认识,降低其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SCD患者的临床数据.结果 35例SCD基础病因以冠心病最多(85.7%),心脏停搏、心源性休克是SCD的主要原因.死亡时间集中在每年的冬、春季,以12点至零时(60%)多见.猝死前24 h,62.9%的患者出现心室率增快,91.4%的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两种异常37.1%,三种或三种以上异常14.3%.结论 使用SCD危险分层和预测,识别高危患者,做好心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主动观察、收集临床资料,加强高危时段护理人力的配备,对降低SCD死亡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院内心脏性猝死9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96例院内心脏性猝死(SC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分析其临床特点和心电图改变。结果导致SCD的最常见病因是冠心病(43.8%),其次为扩张型心肌病(20.8%)、风湿性心脏病(15.6%)、高血压性心脏病(11.4%)、肥厚型心肌病(7.3%)等;导致冠心病猝死的最常见病因是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脏骤停时,心电图提示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主要包括心室颤动(53.1%)、室性心动过速(28.1%)、窦性停搏(15.6%)等。防治院内SCD事件的重点对象是心力衰竭较严重、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中老年患者,而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或心力衰竭是其高危因素。尽早除颤是提高SCD抢救成功率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猝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猝死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冠心病发生猝死以及提高抢救成功率提供帮助。方法对2002~2006年合江镇中心卫生院收治的冠心病发生猝死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包括患病的诱因、心电图、超声心动图、24h心电图、胸片、心电监护、电解质等。结果冠心病患者发生猝死与电解质紊乱、Lown3~5级室性早博、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心室扩大、左室肥厚、心功能不全、持续心肌缺血等可以触发致命性心律失常的的高危因素有关。猝死时起始心电图的类型及其演变过程、结局有相关性。结论早期预防、避免诱发因素、及时处理是预防以及提高冠心病猝死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猝死78例院前急救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8):4448-4449
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以及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猝死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情况24h内发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h内。回顾分析我区急救中心2005-01/2007.1278例猝死患者院前现场抢救临床资料,分析院前猝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探讨防治措施,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电监护的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是冠心病的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取决于有无缺血而不取决于有无症状,高达60%~90%的冠心病患者有SMI。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仍然是当今冠心病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因其缺血发生时不能被感知,难以引起患者和医护人员的重视,而心肌缺血进展可导致心肌梗死(AMI)或心脏猝死(SCD)。因此,为了能够及时发现代表心肌缺血的电生理改变,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连续心电监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尸检探讨近26 a青壮年猝死的临床特点及病因构成。方法对60例青壮年猝死尸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猝死病例死亡原因中心血管系统疾病仍居首位,其中肺栓塞猝死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次为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结论科学准确地进行尸体解剖,可明确死因减少误诊,对提高青壮年猝死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塞心脏猝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琛 《新医学》1991,22(2):99-101
心脏猝死,一般是指急性症状开始1小时内的死亡;大约1/3病例由于AMI所致。AMI后心脏猝死机理,多数由于室速/室颤所致;其病理基础则常是心肌缺血。防治措施主要是发病后早期抗缺血和抗心律失常,部分病例需要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8.
62例老年人心脏性猝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心脏性猝死(SCD)是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料的自然死亡,在老年人猝死的病因中占据首位,有的献报道可占老年人猝死的90%.为探讨老年人SCD的发病特点、危险因素与防治,对62例老年人SCD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脏性猝死(SCD)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72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2例心脏性猝死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29例,男性中吸烟者29例;心脏扩大伴心功能Ⅲ~Ⅳ级58例;有心电图检查者61例均显示异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65例、左室肥厚伴ST-T改变21例;低钾53例、高钾3例,正常范围9例;胆固醇升高32例,高血压病22例,糖尿病6例.猝死前有诱因者29例.结论 心脏扩大伴心功能Ⅲ~Ⅳ级、左室肥厚伴ST-T改变及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心脏性猝死6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脏性猝死(SCD)的相关因素,提高老年人心脏性猝死的防治水平。方法:对64例老年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老年人SCD的主要病因是冠心病44例(68.8%);(2)SCD发作前有心电图检查55例,结果有48例(87.3%)明显异常,其中频发室性早搏16例(33.3%),多源多型性室性早搏13例(27.1%),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9例(18.7%);(3)猝死时即刻多为心室颤动39例(60.9%)。结论:应提高对老年人心脏性猝死的认识,重视原发病的防治,尽量减少或避免相关因素,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张蕻  邵芳  王仲衡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0):2346-2347
目的 探讨院内外患者猝死的早期心肺复苏效果和护理特点.方法 回顾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2010-10-2011-10在院内外发生的猝死病例48例,分析院内外患者猝死早期复苏的不同成功率及护理特点.结果 在48例猝死患者中,院外为32例,初步复苏成功6例,最终复苏成功者1例.院内猝死为16例,其中初步复苏成功8例,最终复苏成功5例.结论 猝死患者早期复苏的成功率与抢救开始的时间、患者的基础疾病和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崔文仁  谭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7):6711-6711
猝死是未能预期的、非创伤性的、非自杀性的突然死亡。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病后6h内死亡者为猝死。回顾我科2005-06—2009-08 403例院前现场抢救转到院内急诊抢救临床资料,其中,院前猝死转至院内390例;院内急救过程中猝死13例。旨在分析总结现场复苏抢救措施,提高复苏成功率的有效途径,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自主神经功能指标对心脏性猝死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主神经功能指标(心率变异性及心率震荡)对心脏性猝死(SCD)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对江西省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的50例猝死高危患者(猝死高危组)进行前瞻性随访研究,同时选择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史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采用24h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测,分析心率变异性的24h正常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时域指标(SDNN)、窦性心率震荡的心率起始(TO)和心率斜率(TS)指标的变化,3个月随访1次,持续2年。猝死高危组根据是否发生终点事件分为恶性心律失常组(12例)及非恶性心律失常组(38例)。以SCD或室颤作为终点事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猝死高危组中12例患者发生SCD(冠心病6例,扩张性心脏病5例,长QT综合征1例)。猝死高危组SDNN、T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O高于对照组(均P〈0.05)。恶性心律失常组的TS明显低于非恶性心律失常组(P〈0.05);2组SDNN及TO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猝死高危患者TS低于对照组,且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TS可能是SCD预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心脏猝死发生的预测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已是临床及预防医学界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据统计美国年发病率占0.1%,每年约30万人发生SCD。国内每年发病率经临床验证达0.036%~0.128%。因此,预测SCD发生并进行危险性分类已成为有效防治SCD的基础。过去在预测SCD危险的方法上,曾使用过2002年前文献报道的各种方法和指标:从病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猝死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8例符合猝死标准的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心脏性猝死13例,心力衰竭2例,不明原因3例。结论:猝死患者心电图异常与联合、超剂量服药的关系值得注意,患者的躯体疾病和临床表现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6.
心性猝死(SCD)是当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死因之一,对此人们作了大量的研究,观察到一些常见的诱因、先兆,对SCD的预防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然而仍有一些少见的先兆、诱因尚未被人们所重视,从而招致院内SCD的发生。为进一步探讨SCD的发病规律,以做好其预防及抢救工作,现将我院1979年1月~1991年12月遇到的13例少见先兆诱因的院内SCD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对象及方法 本文病例均系1979年1月~1991年12月住院病例,分析每例入院后猝死时的临床及心电图(ECG)资料,文中所述“猝死前”指猝死发生前3天内,猝死先兆为此期内的临床表现。 1.2 诊断标准 按Goldstein1982年提出的标准:突然症状加重,出现心室颤动,心脏停搏并在1小时内死亡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北京云岗地区老年人心源性猝死的流行病学资料,以有效提高该地区老年人猝死的防治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云岗地区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十年间62例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患者发病的年龄、性别、时间、地点、死因、心电图及心脏超声表现等.结果 本组62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9.3:1,此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均年龄69.9岁.约4/5猝死发生在家中,死因主要为冠心病及慢性心力衰竭.结论 通过对本组患者的研究分析,我们认为对该地区老年人猝死应以预防为主.有明确冠心病病史者及慢性心力衰竭者应及早治疗.对冠心病合并恶性心律失常者尽早行导管消融治疗或安装埋藏式自动除颤仪.  相似文献   

18.
猝死是难以预测的突发性事件,老年人发病居多。本文就老年人心脏猝死的发病现状、危险因素、以及防治动向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心脏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是常见的死亡方式之一,也是最具悲剧性质的死亡形式。多年来,人们一直希望能通过危险分层来找出心脏猝死的高危患者,制定预防策略,进而避免或明显减少心脏猝死患者。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努力至今仍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20.
猝死(SD)是指猝不及防,以急性症状开始1小时内骤然发生、出乎意料的自然死亡[1],包括心脏性猝死(SCD)( 60% ~70%)和非心脏性猝死(30% ~40%).SCD是指由心源性因素,如心力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等引起的猝死,患者既往可有或无心脏病史.美国Knller等报道,在城市死亡调查中约12%的死亡是突然发生的,88%突然自然死亡是由心血管疾病引起的.由于猝死病因的复杂性,发病突然性、意外性,进展快及有效治疗易延等多方面因素,死亡率极高.Buist等报道了院内SCD患者仅有20%~50%能成功复苏及出院[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