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株洲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与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六项指标检测的相互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HBV感染者进行HBV标志物测定,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结果 乙肝e抗原(HBeAg)阳性组HBV DNA阳性率为71.2%;HBeAg阴性组中HBV DNA阳性率为37.0%.结论 HBV DNA能较好地反映HBV感染及复制情况,是评价抗病毒疗效的相关血清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模式与HBV DNA载量的关系.方法 选择442例HBsAg阳性(ELISA检测)患者及45例HBV-M各指标均为阴性的健康者(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 DNA;根据HBV-M不同模式进行分组统计.结果 不同HBV-M模式组HBV DNA阳性率和HBV DNA拷贝数存在差异;HBeAg与HBV DNA拷贝数呈正相关.结论 HBV-M与HBV DNA都能反映HBV感染与传染性;HBeAg、HBV DNA联合检测对HBV感染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肝组织HBVcccDNA、HBsAg和HBcAg,肝组织及血清HBV DNA,与肝组织病理学改变间的关系.方法 以65例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血清HBV DNA含量,并行肝脏穿刺术取肝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肝组织HBsAg和HBcAg的表达、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的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1000例血清样品进行HBV DNA定性检测,其中100份样品采用荧光标记(Ampli5ensor)定量方法.结果 定性PCR与免疫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在不同HBV-M模式中均可检出HBV DNA,其中HBsAg、HBeAg、抗-HBc阳性组HBV DNA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 除HBsAg、HBeAg、抗-HBc阳性者外,其余HBV-M的各项表现形式中,均可存在不同程度的HBV复制,对HBV-M临床意义的认识需进行观念更新.  相似文献   

5.
阚跃华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5):3868-3868
乙型肝炎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全球性传染病,我国是HBV流行地区,HBV携带者占总人口的10%以上.传统两对半定性酶标测定(ELISA)对乙肝疾病的诊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因ELISA方法学的局限,易造成HBV的漏诊,而乙肝两对半的定量检测可对乙肝的病程、治疗、预后起一个动态监测的作用,能够让医生对病情疗效作出合理的解释并提供依据,指导治疗,弥补了定性检测的不足.本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对500例患者检测乙肝两对半,其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3种血浆与血清标本检测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标志物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采用酶免疫检测试剂(深圳月亮湾公司产品),20例患者同时采集4种标本,与常规标本一同检测.结果 3种血浆与血清标本的吸光度值无明显差异.结论可以用3种血浆中的任意一种来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BV感染血清标志物模式(HBV M)与HBV DNA定量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分别对1463份HBV感染者血清进行HBV M和HBV DNA定量检测。结果: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模式HBV DNA检出率高,且多数病毒载量大;HBsAg、抗HBe、抗HBc均阳性及其他模式HBVDNA检出率低,且多数病毒载量小。结论:HBV M与HBV DNA定量虽强相关,但各有所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人工肝支持疗法对重型乙肝患者病毒标志物及HBV-DNA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5例重型乙肝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的HBV-DNA水平;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检测25例重型乙肝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的三系统定量水平。结果治疗前、后HBV-DNA定量结果分别为1.30×108±3.37×108和1.20×108±1.721×108(t=0.93,P>0.05)。乙肝三系统定量结果分析分别为HBsAg111.32±95.74和79.13±91.69(t=1.015,P>0.05);HBsAb6.89±17.64和16.35±35.369(t=1.01,P>0.05);HBeAg0.13±0.33和0.128±0.36(t=0.03,P>0.05);HBeAb5.73±9.79和6.87±9.46(t=-0.347,P>0.05);HBcAb12.32±6.60和12.82±5.40(t=0.246,P>0.05)。结论人工肝支持疗法对重型乙肝血清HBV-DNA水平及乙肝三系统血清标志物没有明显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发地区.截止2009年,中国HBV携带者有1.3亿、感染者约9 300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患者约2 000万,肝癌发病数占全球的55%[1].提高乙肝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迫切需要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合理化选择和应用.目前,HBV标志物(HBV-M)主要有血清学标志物和核酸标志物两大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组织病理改变特征,并分析血清HBeAg及HBV-DNA定量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228例,行肝穿刺病理检查、肝功能、血清HBV-DNA及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 228例患者中病理符合病毒携带者49例(21.5%),肝硬化7例(3.1%),慢性乙型肝炎轻度136例(59.6%),中度28例(12.3%),重度7例(3.1%),重型1例(0.4%)。炎症分级G≥2者43例(18.8%);纤维化分期S≥2者49例(21.5%)。HBeAg阴性组病理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均明显重于阳性组(P值均小于0.05)。HBV-DNA低载量组纤维化分期重于高载量组,而两组间肝组织炎症分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数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有不同程度病理变化,血清HBeAg、HBV-DNA均不能准确反映肝脏损伤情况,对此类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应考虑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ELISA法检测乙肝两对半常见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ELISA法检测乙肝两对半的检验步骤,总结乙肝两对半检测的影响因素,并对临床意义进行探讨。结果检验前标本的准备、检验人员的业务水平、检验过程中的标准操作规程、检验结果的研读等是ELISA法检测乙肝乙肝两对半的影响因素,两对半各项指标对临床诊治乙肝具有指导意义。结论乙肝两对半是乙肝临床治疗依据的重要指标,ELISA法是检测乙肝的灵敏方法,严格按照操作步骤,加强质量控制,可有效排除影响因素干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肝纤维化四项中血清中单项透明质酸升高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713例患者静脉血,采用ELISA方法检测透明质酸(HA),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血清胆碱酯酶(CHE),采用PCR技术检测病毒载量,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患者单项透明质酸升高与血清胆红素升高呈正相关,与胆碱酯酶降低呈正相关,与病毒载量不呈相关.结论 血清总胆红素与胆碱酯酶两项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而透明质酸升高与病毒载量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掌握该地区预手术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状况及其HBV血清标志物的表达状况.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预手术者静脉血,以ELISA法检测HBV五种标志物.结果 在4 853例标本中,共发现十种HBV血清标志物阳性模式;HBsAg、抗-HBs的阳性率分别为2.25%、20.73%.结论 该地区预手术人群HBV的感染低于全国人口的整体感染水平.手术前HBV的血清学检测非常重要,为防范与化解医患纠纷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4.
前S1抗原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同时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前S1抗原和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同时检测2 101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前S1抗原和HBV血清标志物。结果29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 )标本中,有28例S1抗原阳性,阳性率96.55%;784例HBsAg( )、HBeAg( )、抗HBc( )标本中,有679例前S1抗原阳性,阳性率86.61%;276例HBsAg(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 )标本中,有197例胆S1抗原阳性,阳性率71.38%;1 012例HbsAg( )、HBeAg( )、抗HBc( )标本中,有468例前S1抗原阳性,阳性率46.25%。结论前S1抗原作为病毒复制的指标与HbeAg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又具有其独立的检测价值,可弥补HBV血清标志物检测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血清学检测“两对半”标志物在临床实际检测应用中很常见,有定性和定量之分,前者用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态的明确,后者则主要用于抗病毒药物治疗疗效预测和评估.定性测定中“两对半”标志物会出现一些不常见的模式,既让检验人员不知所措,也让临床医师感到困惑,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临床应用.本文探讨了临床实验室应当如何恰当地报告和解释常用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检测结果,临床医师又应当如何正确地应用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分析乙肝病毒感染者的状态,使乙肝“两对半”标志物检测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乙肝患者血清sICAM-1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水平与肝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20例正常人和67例HBV感染患者血清sICAM-1。结果:轻、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CH)患者及重型乙型肝炎(SH)早、中、晚期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CH患者肝功能越差、其血清sICAM-1水平越高;SH患者肝衰竭越重,其血清sICAM-1水平反而越低。HBeAg阳性或HBV DNA阳性的乙肝患者血清sICAM-1水平与HBeAg阴性和HBV DNA阴性的乙肝患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CH和SH早期,乙肝患者血清sICAM-1水平随着患者肝损害的加重而升高。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1水平随着患者肝衰竭的加重而降低,故sICAM-1可作为临床乙肝炎性活动和肝损害程度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长沙地区丁肝病毒(HDV)感染与HBV血清标志物模式的关系,探讨HBV与HDV在重叠感染时的相互作用。方法对抗HDV—IgM阳性的患者血清用ELISA法进行乙肝二对半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HDV阳性患者中,HBV复制活跃的感染模式为63.7%,HBV复制缓慢的感染模式为26.5%,HBV五项均阴性的感染模式为8.9%。结论HDV的致病机制复杂,HBV复制活跃者比HBV复制缓慢者更易感染HDV病毒,且HDV感染不影响HBV复制。  相似文献   

18.
乙肝患者血清丁肝标志物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庆元地区乙型肝炎病人中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的状况,同时对丁型肝炎标志物(HD-VAg、抗-HDV)在不同类型肝炎中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检测对象临床确诊的365例不同类型乙肝(见表1)及52例HBsAg携带者,其中男247例,女170例,年龄2~68岁。1.2试剂乙肝二对半,丁肝抗原、抗体试剂盒均采用华美生物工程公司。1.3仪器芬兰雷勃集团生产Wellwash4Mk2Labsystems酶标洗板机和MultiskanMk3Labsys-tems酶标仪。1.4方法严格按试剂盒上操作说明书的要求进行。2结果2.1365例乙肝病人中51例HDV标志物阳性,以重肝检出…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庆元地区乙型肝炎病人中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的状况,同时对丁型肝炎标志物(HD-VAg、抗-HDV)在不同类型肝炎中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前S1抗原(PreS1)和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及HBV血清标志物(HBV-M)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58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HBV-M,ELISA法检测PreS1,PCR检测HBV DNA.结果 HBV DNA在HBeAg(+)模式中的阳性率为94.8%,高于在HBeAg(-)模式中的阳性率(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reS1在HBeAg(+)模式中的阳性率为87.9%,高于在HBeAg(-)模式中的阳性率(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 DNA在HBeAg(+)模式中的阳性率高于PreS1在HBeAg(+)模式中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者在HBeAg(-)模式中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85例标本中,HBV DNA总阳性率为69.1%,比PreS1的总阳性率(63.4%)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与HBV DNA的一致性一般,PreS1与HBV DNA的一致性较好(P<0.05).结论 PreS1能较HBeAg更敏感地反映病毒复制,与HBV DNA有较高的符合率,在无条件开展HBV DNA检测的条件下可作为补充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