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月琼 《贵州医药》2010,34(6):522-523
冠心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有较好的临床价值,能降低冠心病缺血事件,有助于靶血管血运重建。本文旨在观察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PCI术后并发症及高血糖对行PCI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分析≥75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临床特征及介入治疗的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100例≥75岁ACS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100例<75岁ACS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介入手术的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体重指数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收缩压、空腹血糖和肌酐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3支病变、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和左主干病变明显多于对照组(P <0.05,P<0.01).随访12个月后观察组总体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尽管PCI术治疗高龄ACS患者会产生较多的不良心血管事件,但临床疗效较好,仍可作为治疗高龄ACS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细胞比容(HCT)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术后病死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接受择期PCI治疗且术前有HCT记录的患者2437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贫血的诊断标准(男性HCT<39%,女性HCT<36%)将患者分为低HCT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绞痛复发的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实施介入治疗的CABG术后心绞痛复发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造影结果、介入治疗结果。结果12例中6例患者对桥血管行介入治疗,另6例患者对自体冠状动脉病变行介入治疗。12例患者中住院期间无心绞痛复发、无心肌梗死、无再次血运重建、无死亡。随访9—21个月,其中2例有心绞痛复发,给予药物治疗,元死亡、无心肌梗死、元再次血运重建。结论CABG术后心绞痛复发的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经皮冠状动脉TAXUS支架置入术与心脏外科手术协作研究(SYNTAX)积分、临床SYNTAX积分和残余SYNTAX积分对80岁以上高龄、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因心绞痛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80岁及以上、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199例.根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和术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计算SYNTAX积分和残余SYNTAX积分.根据SYNTAX积分,结合患者的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肌酐清除率计算临床SYNTAX积分.根据3种积分的数值分别按照三分位法将患者分为低分组、中分组和高分组.随访1年,观察3种积分对MACCE(包括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脑卒中)的预测作用.结果 199例中失访13例,SYNTAX积分低分组62例,中分组63例,高分组61例;残余SYNTAX积分低分组65例,中分组61例,高分组60例;临床SYNTAX积分低分组64例,中分组61例,高分组61例.SYNTAX积分低分、中分、高分组MACCE发生率分别为12.9%(8例),23.8%(15例)和41.0%(25例),高分组患者MACCE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分组(P=0.001)和中分组(P=0.040);临床SYNTAX积分低分、中分、高分组MACCE发生率分别为17.2%(11例),21.3%(13例)和39.3%(24例),高分组MACCE发生率也明显高于低分组(P=0.009)和中分组(P=0.040);残余SYNTAX积分低分、中分、高分组主要MACCE发生率分别为20.0%(13例),29.5%(18例)和28.3%(1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SYNTAX积分(危险比为1.28,95%置信区间:1.08 ~1.56,P=0.01)及临床SYNTAX积分(危险比为1.07,95%置信区间:1.04~1.10,P=0.01)是MACCE的独立预测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SYNTAX积分曲线下面积=0.710(95%置信区间:0.629 ~0.791,P=0.001);临床SYNTAX积分曲线下面积=0.687(95%置信区间:0.597~0.777,P=0.001),二者对MACCE均有预测价值,但是临床SYNTAX积分预测MACCE的准确性低于SYNTAX积分.结论 SYNTAX积分和临床SYNTAX积分对高龄、多支血管病变PCI治疗后1年MACCE有预测作用.虽然考虑了3个重要的临床因素,但是临床SYNTAX积分的预测作用并不优于SYNTAX积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因桥血管闭塞致心绞痛复发的冠心病患者行自体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10例实施介入治疗的CABG术后因桥血管闭塞致心绞痛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造影结果、介入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桥血管闭塞的CABG术后患者接受了PCI治疗,其中9例患者为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1例患者为左主干病变.1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自体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均无心绞痛复发.结论 自体冠状动脉病变行PCI治疗CABG术后心绞痛复发是可行的、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术前静脉滴注抗氧化剂维生素C对接受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损伤和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I-AKI)的影响。方法 532例接受PCI治疗的CAD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265例)于介入术前6h内开始维生索C3g入250 ml生理盐水中持续静脉点滴4~6h;对照组(267例)给予静脉滴注250 ml空白生理盐水。主要临床观察终点为PCI相关心肌梗死,次要观察终点为CI-AKI和血浆氧化物8-羟基-2-脱氧鸟苷水平。结果 研究组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cTnI)的最高水平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如以CK-MB为诊断标准,2组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6.8%比12.7%(P=0.021);如以cTnI为诊断标准,2组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20.1%比28.8% (P =0.020)。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CI-AKI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6.8%比12.4%,P=0.029)。研究组血浆中8-羟基-2-脱氧鸟苷的含量和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维生素C是围手术期心肌梗死(OR值0.66,95%可信区间0.38~0.91,P=0.017)和CI-AKI( OR值0.64,95%可信区间0.27~0.89,P=0.024)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择期PCI术前静脉滴注维生素C可以降低血浆中氧化物的氧化应激反应,明显减少PCI相关心肌梗死和术后CI-AKI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伴高出血风险(HBR)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抗栓治疗及临床预后情况。方法 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因ACS住院且行PCI治疗的患者18 382例。根据是否符合HBR学术研究联盟定义,将纳入患者分为HBR组和非HBR组。观察分析HBR对ACS患者PCI术后药物应用及院内结局的影响。结果 18 382例患者中判定为HBR的患者1 471例(HBR组),占8.0%。非HBR组患者16 911例。HBR组和非HBR组患者在入院时除口服抗凝药外其他药物使用比例均无明显差异。在出院用药中,HBR组患者有更高的比例接受氯吡格雷、口服抗凝药治疗[76.89%(1 131/1 471)比63.22%(10 691/16 911)、5.71%(84/1 471)比1.45%(246/16 911)],而接受替格瑞洛治疗的比例更低[16.38%(241/1 471)比28.45%(4 812/16 911)](组间比较SMD绝对值均>0.2)。HBR组患者住院时间长于非HBR组[4(2,5)d比3(2,4)d...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术前Tp-e/QT比值与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行PCI的STEMI患者6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前第1次心电图结果测量计算出Tp-e/QT比值,观察PCI术后院内病死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及出院后死亡发生情况及原因.结果 Tp-e/QT比值≥0.25患者院内病死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及出院随访6个月病死率均高于Tp-e/QT比值<0.25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Tp-e/QT比值对STEMI患者行PCI后的预后有一定影响,可作为STEMI行PCI术后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高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支架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住院与临床随访结果的影响。方法212例高龄(年龄〉75岁)患者,根据血运重建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PCI支架组149例和CABG组63例,记录其临床与造影特征、血运重建情况和住院临床结果等资料,并进行临床随访。主要观察终点为住院与随访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所有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CABG组相比,PCI组的院内MACCE发生率较低(2.0%vs12.7%,χ2=10.3,P〈0.05);院内死亡率较低(2.O%V87.9%,χ^2=4.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BG组院内MACCE发生的风险显著高于PCI组(P〈0.05)。平均随访19个月(中位时间579d)显示,2组MACCE(17.2%VS13.7%,P=0.57)、再次血运重建(P〉0.05)、卒中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与CABG组相比,PCI组随访期间MACCE风险较低(P〈0.05)。结论与CABG相比,高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的院内及随访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糖尿病并发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血运重建方式的不同,117例接受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的糖尿病并发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与药物洗脱支架置入(DES)治疗。结果院内观察期间CABG组和DES组MACE发生率分别为7.2%、12.5%,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分别为7.2%、12.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期间CABG组、DES组再次血运重建例数分别为1例(1.4%)、5例(10.4%),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BG治疗糖尿病多支病变患者近中期疗效肯定,是较为理想的血运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其心电图缺血性J波变化,为临床无创检查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81例,包括5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组)和27例急性心肌梗死(心梗组),对患者PCI手术前后24 h内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测量记录各导联J波时限和振幅,并分析患者手术前后J波参数.结果 81例冠心病患者在PCI手术前后其五个导联组的J波发生导联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患者巨大J波和大J波比例明显下降,小J波比例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J波可作为冠心病患者近期预后的可靠评估指标,但是对于PCI手术前后冠心病患者缺血性J波时限、波幅的变化有待于在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我院经桡动脉路径和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护理体会。方法做好术前护理、术中配合、术后做好穿刺处护理、重视并发症观察护理及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介入治疗,无1例发生手部缺血性坏死及其它并发症。结论通过有针对性的观察和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减少术后患者不适感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变化与术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成功施行PCI术的患者202例,术前4h内和术后12h内检测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根据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A组61例(中性粒细胞<4.71×109/L﹚,B组99例[中性粒细胞:(4.71~7.70)×109/L],C组42例(中性粒细胞>7.70×109/L﹚.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记录在随访期间近期(30d)和远期(24个月)发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CV).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CI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患者在近期及远期CV发生的关系,同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价PCI术后不同的中性粒细胞水平的患者在近期和远期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1)C组术前后中性粒细胞多于A组,中性粒细胞变化率、30d及24个月CV事件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组术后中性粒细胞多于A组,中性粒细胞变化率及24个月CV事件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除术前中性粒细胞计数外,C组其余指标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升高,患者CV事件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A组与B组回归分析OR值(远期心血管发生情况)为1.9125,而A组与C组回归分析OR值为3.4680,提示风险上升.(3)A组远期生存率高于B、C组(P<0.05或P<0.01),且B组远期生存率亦高于C组(P<0.05).提示:随着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的上升,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呈现出下降趋势.结论 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患者PCI术后预后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变化与术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成功施行PCI术的患者202例,术前4h内和术后12h内检测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根据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A组61例(中性粒细胞〈4.71×109/L﹚,B组99例[中性粒细胞:(4.71~7.70)×109/L],C组42例(中性粒细胞〉7.70×109/L﹚。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记录在随访期间近期(30d)和远期(24个月)发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CV)。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CI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患者在近期及远期CV发生的关系,同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价PCI术后不同的中性粒细胞水平的患者在近期和远期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1)C组术前后中性粒细胞多于A组,中性粒细胞变化率、30d及24个月CV事件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组术后中性粒细胞多于A组,中性粒细胞变化率及24个月CV事件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除术前中性粒细胞计数外,C组其余指标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升高,患者CV事件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A组与B组回归分析OR值(远期心血管发生情况)为1.9125,而A组与C组回归分析OR值为3.4680,提示风险上升。(3)A组远期生存率高于B、C组(P〈0.05或P〈0.01),且B组远期生存率亦高于C组(P〈0.05)。提示:随着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的上升,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呈现出下降趋势。结论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患者PCI术后预后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常见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方法对78例冠脉介入老年患者给予特级护理,并密切观察脉搏、血压、心率、心律、术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肤颜色、温度变化,观察切口有无渗血、血肿及意识状态变化。结果术后失眠占50%,排尿困难41%,出现迷走反射7%,心律失常低于5%,出血、栓塞均低于5%。结论护士连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优质高效的护理,为冠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早日康复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实施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方法选择2011年3月一2013年3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给予直接PCI,对照组给予单纯的静脉溶栓治疗,对照两组患者的近远期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再通率为88.46%,住院时间为(14.80±1.37)d,对照组再通率为57.69%,住院时间(22.21±1.65)d,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但两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MI患者实施PCI的血管再通率高,能够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的状态,改善心功能,减少死亡例数,还能显著缩短住院治疗时间,预后较好,患者生命质量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8.
随着心脏介入技术日趋成熟,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优越性逐渐被认同,减少了由于经股动脉途径血管并发症,尤其有严重的髂、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或使用了强效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药及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我们自开展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以来体会到,与股动脉途径相比有着诸多的优点,同时我们尝试复杂病变的治疗, 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应用及生活质量指标。方法纳入我院80例2017年3月15日至2018年2月11日冠心病患者。随机数字表分组,常规治疗组采取内科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组则采取内科药物加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常规治疗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组疗效;症状改善时间、心功能改善1级用时;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相对应的指标;不良反应。结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组疗效、症状改善时间、心功能改善1级用时、生活质量相对应的指标相比较常规治疗组更好,P <0.0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组不良反应和常规治疗组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内科药物加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20.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6例AMI患者,均先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根据造影结果结合心电图确定梗死相关动脉(IRA),对IRA血流呈TIMIⅠ、Ⅱ级者行PCI。对患者急性期康复情况及心脏事件的发生进行观察并记录。结果 56例IRA为:前降支35支,右冠状动脉12支,回旋支9支。全部进行了直接PCI,共植入支架66个,成功率100%,IRA前向血流均达TIMIⅢ级,其中12例合并高度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忠者均植入临时起搏器。PCI后38例胸痛完全缓解,18例大部分缓解,52例可见ST段明显回落,9例高度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于手术后1~3d传导阻滞消失,2例遗留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术后2周安装了心脏永久起搏器,除1例患者手术后第2天死于顽固性心袁合并心室颤动外,其余患者住院期间均恢复良好,无心脏事件发生。结论 直接PCI治疗AMI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