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生期心肌病是发生于妊娠终末期或产后数个月的特发性心肌病变,临床表现为无明显诱因的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心力衰竭.围生期心肌病起病急,是引起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极其重要.多模态心脏磁共振可以无创、准确、多方位评价心脏的结构、功能和心肌的组织特征.本文就心脏磁共振在围生期心肌病中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围生期心肌病属于妊娠相关的特发性心肌病,以健康孕产妇妇女于妊娠晚期-产后5个月出现心力衰竭、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为主要特征。在妊娠晚期-产后5个月有心力衰竭体征出现时,应考虑围生期心肌病,需要做好早期防治工作。在围生期心肌病防治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这些药物可能会导致胎儿畸形,可采用标准心力衰竭治疗方法进行防治。本文对围生期心肌病的诊断与治疗的最新研究与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扩张型心肌病(DCM)合并心腔内血栓(心内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进一步开展干预治疗研究提供数据基础。方法:连续入选2007年4月到2018年6月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力衰竭中心重症监护病区住院,诊断为DCM或围生期心肌病或酒精性心肌病合并心内血栓患者。分析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检验/检查指标、主要合并症、药物应用、心内血栓分布等信息。结果:研究共入选277例患者。DCM患者心内血栓主要分布于左心室(77.6%),其次为左心房(20.2%)。围生期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血栓最多见,达100%,其次是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83.3%)。左心室血栓更多见于左心室射血分数严重降低、心功能更差的患者,左心房血栓则反之。69.3%患者接受口服抗凝药治疗,华法林为最常用的抗凝药。结论:DCM患者合并心内血栓分布特点呈一定规律性,左心室是发生血栓最常见部位。  相似文献   

4.
围生期心肌病是一种特发性、妊娠相关的心肌病,病因还不清楚。其主要特征是既往健康的孕产期妇女,在妊娠晚期至产后5个月期间发生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和心力衰竭。当妊娠晚期或产后早期出现心力衰竭体征时,要高度怀疑围生期心肌病,并早期开始防治。孕妇应避免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及华法林,因为这些药有可能致畸。一旦分娩,就应该进行标准的心力衰竭治疗。患过围生期心肌病的妇女再次妊娠复发本病的风险很高。该病因与妊娠相关,在诊断和治疗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近来有不少小规模的前瞻性研究认为溴隐亭治疗围生期心肌病有良好的疗效。现着重针对围生期心肌病的诊断、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围生期心肌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围生期心肌病的临床特征及随访资料。结果34例病人中33例痊愈,1例转化为扩张型心肌病。结论围生期心肌病常发生于妊娠末期或产后几个月内,临床表现以心脏扩大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多见于高龄妊娠和多胎生育者。治疗主要是及时终止妊娠及控制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6.
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治疗围生期心肌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生期心肌病 (PeripartumCardiomyopathy)是指在妊娠过程中 (多在妊娠末 3个月 )或产后 6个月内 ,首次发生以累及心肌为主的一种心脏病。其病理改变无特异性 ,常类似扩张型 (充血型 )心肌病病理改变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1] 。1998年 1月— 2 0 0 4年 1月 ,我们选择了 18例围生期心肌病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治疗 ,旨在研究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8例 ,年龄 2 3~ 38岁 ,平均30 .2岁 ;农民 3例 ,工人 8例 ,干部 2例 ,无职业 5例 ;孕4 3例 ,…  相似文献   

7.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24岁,因分娩后5个月出现活动后心慌气促,加重1个月,于2007年7月7日以围生期心肌病收住院。患者于1年前(分娩后5个月)不明原因出现活动后心慌气短,在院外以围生期心肌病并心功能不全治疗,效果欠佳,病情呈进行性加重,近1个月来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而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身体健康,家族史、月经史无特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围生期心肌病的发病率、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湖北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围生期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年里共有23例发生围生期心肌病,发病率约为1/2400。17例发生于产后3个月,发病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为28.3%±8.2%,随访1年后21例中的16例心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围生期心肌病较少见,本院收治围生期心肌病患者总体预后尚可。  相似文献   

9.
围生期心肌病(peripartum cardiomyopathy,PPCM)也称围产期心肌病,是指在妊娠过程中(多在妊娠最末1个月)或产后6个月,首次发生以累及心肌为主的一种心脏病。近年发现本病并非十分罕见,我科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围生期心肌病是妊娠后发生,妊娠晚期和产后1个月多见。主要症状是心悸,气短,乏力,严重者可致心衰引起孕产妇死亡。文献报道占孕产妇死亡率的15%~60%。本文收集1994~2004年我院临床诊断为围生期心肌病48例,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8例围生期心肌病患者,年龄22~34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合并心房血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溶栓治疗效果,探讨心脏基础疾病对心房血栓位置和溶栓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初次诊断为心房血栓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住院病历资料提取临床特征、心房血栓部位、确诊前抗凝治疗情况、确诊后抗栓治疗方案,计算CHADS_2和CHA_2DS_2-VASc积分。根据患者临床随访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判断血栓是否溶解并计算血栓溶解时间。根据患者是否合并心肌病分为心肌病组和非心肌病组。结果共入选78例,心房血栓部位分布表现:53例(67.9%)仅见于左心耳,5例(6.4%)仅见于左房,17例(21.8%)左房和左心耳同时存在,3例(3.9%)仅见于右房。心肌病组(n=38)单纯左心耳血栓发生比例低于非心肌病组(52.6%vs 62.3%,P=0.0047),右房血栓均为心肌病组患者。CHA_2DS_2-VASc积分识别高危(≥2分)患者能力高于CHADS2积分(80.8%vs 38.5%,P0.0001)。确诊前30.9%未抗栓治疗,21.8%仅仅口服阿司匹林;42.3%口服华法林,其中仅有7.7%患者国际正常化比值≥2.0;5.1%口服新型抗凝药物。72例(92.3%)患者抗栓治疗后平均(6.5±4.2)个月的随访中重复同样检查,其中51例(71.8%)证实血栓溶解。心肌病组血栓溶解成功率低于非心肌病组[60%(21/35)vs 81.1%(30/37),P=0.028 9]。Logstic回归分析证实心肌病能独立预测溶栓治疗效果(OR=-1.20±0.56,P=0.043 6)。结论左心耳仍是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心腔内血栓形成最常见的部位,但心肌病患者更易发生心房内血栓。抗凝治疗认识不足和治疗不规范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CHA_2DS_2-VASc积分进行血栓风险评估优于CHADS_2积分。心肌病是预测溶栓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围生期心肌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围生期心肌病是指于妊娠最后1个月或产后5个月内发生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原因不明的一种心脏病。临床相对少见。占孕期心血管并发症的1%。多见于年长、多胎而营养不良的孕产妇。若再次妊娠,常有复发倾向。病者发生心力衰竭时无引起心力衰竭的特殊病因,且无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其处理包括内科药物治疗和产科处理两部分。现将我院1997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16例围生期心肌病病人的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心肌病分为扩张型心肌病(DCM)、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和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DCM主要是一种以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心肌疾病,临床常表现为进行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甚至猝死,是心血管疾病中导致死亡和心脏移植的主要基础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可以为特发性、病毒感染、家族或遗传性、免疫性、酒精性或中毒性、围生期等。如果DCM患者家族中有两个或以上家族成员患有特发性DCM(IDCM),则将其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围生期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分析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围生期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22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治疗用药回访情况。结果治愈17例,好转3例,死亡2例。结论围生期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应严格按照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原则进行治疗,且治疗后的疗效与就诊时间有密切的关系,同时避免医源性诱发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围生期心肌病是一种少见病,但常常威胁孕产妇生命,临床表现与扩张型心肌病相似,但其发展过程却难以预测,可以在很短时间发展为心力衰竭。本文就近年来围生期心肌病一些新的危险因素、病理生理和治疗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贫血引发的机体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是围生期心肌病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心肌病、围生期心肌病及血红蛋白浓度对围生期心肌病患者预后影响等研究报道的综合分析,综述了血红蛋白浓度对围生期心肌病患者预后影响的进展,旨在为临床上通过对围生期孕妇贫血症状的改善降低围生期孕妇和胎儿的病死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围生期心肌病治疗中应用参麦注射液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围生期心肌病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方法上加以参麦注射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B型脑钠肽、左室射血分数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左室射血分数、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B型脑钠肽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生期心肌病治疗中参麦注射液的应用具有确切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围生期心肌病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治愈率,对我院2009年3月—2011年12月收治的7例围生期心肌病的产妇进行积极治疗和护理。主要采用心理护理、卧床休息、氧气吸入、保证适当营养、限制钠的摄入、心肌病的护理、预防感染的护理、围生期心肌病患者分娩方式的选择以及出院指导。产妇和新生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心室辅助装置在小儿原发性心肌病并发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儿采用手术安装心室辅助装置代替并发心室行使泵功能.术后常规给予抗凝剂苯丙酸豆素和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以防止血栓事件的发生.术后每日采用毛细血管法测定INR,同时严密观察管道有无血栓形成.结果:1例6个月男婴安装左室辅助装置(LVAD);1例40个月男性患儿初安装LVAD,后因继发右心衰竭于9周后复手术安装双侧心室辅助装置(BIVD);1例13岁女性患儿和1例15岁男性患儿因全心力衰竭安装BIVD;4例目前心功能均恢复良好.其中6个月男婴已心脏移植,15岁男性患儿因心功能和心肌收缩力恢复良好,予撤机后痊愈出院.结论:对于原发性心肌病并发心力衰竭患儿,应用心室辅助装置如Berlin Heart系统进行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围生期心肌病的病因。方法 :应用原位 PCR法对 2例 1 4、1 5年前临床诊断为围生期心肌病患者的心肌活检的石蜡切片进行柯萨奇 B组病毒 ( CVB)的检测。结果 :2例患者的心肌活检组织中 CVB- RNA均显示阳性信号。结论 :CVB感染可能是围生期心肌病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