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延胡索提取物在大鼠肠外翻实验中的吸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利用肠外翻模型研究延胡索提取物不同剂量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肠外翻模型,HPLC检测延胡索提取物中的延胡索甲素(CDL)和延胡索乙素(THP),计算各成分的吸收参数,分析它们在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特征。结果:不同浓度延胡索提取物中CDL和THP在各肠段均为线性吸收,R2均大于0.95,符合零级吸收;CDL和THP的吸收速率常数(Ka)均随延胡索提取物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表明其为被动吸收。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实验表明,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对其均有较好的吸收,结肠吸收较差;且肠道对THP的吸收好于对CDL的吸收。结论:不同浓度延胡索提取物CDL和THP在肠道不同部位吸收均符合零级吸收速率,其吸收形式可能为被动吸收。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炒制前后川楝子提取物中的指标成分川楝素的大鼠肠吸收特性差异。方法:采用在体肠灌流模型,以川楝素为指标成分用HPLC法测定其浓度。结果:川楝素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依次为生川楝子提取物中(746.30±40.31)/s~(347.84±111.67)/s,炒川楝子提取物中(473.77±22.05)/s~(243.33±19.58)/s,川楝素在大鼠各肠段的药物表观渗透系数(Papp)依次为生川楝子提取物中(83.66±7.00)cm/s~(58.33±16.49)cm/s,炒川楝子提取物中(43.57±8.63)cm/s~(33.89±1.55)cm/s。结论:川楝子的指标成分川楝素在肠道中的吸收良好,生川楝子和炒川楝子中的川楝素在不同肠段的吸收存在差异,说明川楝子炒制会影响川楝素的肠道速率和药物表观渗透,从肠吸收角度初步揭示了川楝子炮制减毒的机理。  相似文献   

3.
黄连提取物在大鼠肠外翻实验中的吸收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用肠外翻模型研究黄连提取物不同剂量在大鼠不同肠段的体外肠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肠外翻模型,以小檗碱(berberine,BER)和巴马汀(palmatine,PAL)为黄连提取物中代表成分,用HPLC对其进行检测,计算BER和PAL的吸收参数来分析其在肠道的吸收特征。结果:不同剂量时黄连提取物中BER和PAL在各肠段均为线性吸收,R2均大于0.9,符合零级吸收速率;BER和PAL的吸收速率常数(Ka)均随黄连提取物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表明其为被动吸收。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实验表明,空肠对BER和PAL吸收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其次为回肠和结肠。结论:不同剂量黄连提取物中的BER和PAL在肠道不同部位吸收均符合零级吸收速率,其吸收形式可能为被动吸收。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肠外翻模型研究制吴茱萸提取物不同剂量在大鼠不同肠段的体外肠吸收特征及其与P-gp的关系.方法:采用大鼠肠外翻模型,以吴茱萸碱(evodiamine, Evo)和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 Rut)为制吴茱萸提取物中代表成分,用HPLC对其进行检测,计算Evo和Rut的吸收参数来分析其在肠道的吸收特征.结果:不同剂量时制吴茱萸提取物中Evo和Rut在各肠段经时吸收均为线性,符合零级吸收;Evo和Rut在空肠和回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α)比较没有差异,符合主动转运;结肠中Evo低剂量Kα较低,但在中、高剂量时达到平衡,说明其为主动转运;Rut在结肠中的Kα随剂量增加而增加,符合被动转运.在给药剂量为4mg/mL时,Evo和Rut在各肠段的吸收没有明显差异,加入P-gp抑制剂维拉帕米(verapamil, Ver, 100μM),对Evo和Rut的吸收没有明显影响.结论:制吴茱萸提取物中Evo和Rut为零级吸收,Evo在各肠段均为主动转运,Rut在空肠和回肠中为主动转运,在结肠中为被动转运.Evo和Rut的转运不受P-gp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炒白芍提取物中芍药苷(Pae)在大鼠不同肠段的肠外翻囊模型中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及其与P-gp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大鼠肠外翻囊模型,以Pae为炒白芍提取物中代表成分,用HPLC对其进行检测,计算Pae的肠吸收动力学参数,分析Pae的肠吸收特征.结果:炒白芍提取物不同浓度时Pae在不同肠段的吸收均为线性吸收,其回归相关系数的平方(R~2)均>0.9以上,符合零级吸收;其Ka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其为被动吸收.Pae在不同肠段吸收总趋势为空肠>回肠>结肠.炒白芍提取物与维拉帕米(Ver)合用时,Pae在回肠中吸收显著增加(P<0.05);口服炒白芍提取物后,在回肠段对fho 123的外排量增加(P<0.01).结论:Pae在肠道中吸收为零级吸收,吸收机制为被动吸收.Pae可能为P-gp底物,炒白芍提取物能诱导肠道中P-gp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桂枝汤在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桂枝汤在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肠外翻模型,HPLC检测不同浓度桂枝汤中甘草苷、芍药苷、肉桂酸和甘草酸在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浓度,计算各成分的吸收参数,并分析它们在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特征。结果不同浓度桂枝汤中甘草苷、芍药苷、肉桂酸和甘草酸在各肠道均为线性吸收,R2均大于0.9,符合零级吸收速率;甘草苷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芍药苷、肉桂酸和甘草酸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a)均随桂枝汤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符合被动吸收;甘草苷在结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a)随桂枝汤给药浓度的增加没有差异,符合主动转运;桂枝汤中甘草苷的最佳吸收部位为结肠,芍药苷和甘草酸的最佳吸收部位为十二指肠,肉桂酸在十二指肠和回肠中吸收均较好。结论肠道不同部位对桂枝汤中不同成分的吸收具有一定差异,除甘草苷在结肠部位为主动吸收外,所有被测成分在不同肠道均为被动吸收形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巴戟甲素大鼠在体肠吸收的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利用HPLC-ELSD测定巴戟甲素的含量,研究巴戟甲素在小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情况,并考察药物质量浓度(43.92,87.84,175.68 mg·L-1),灌流液p H(5.4,6.8,7.4)和P糖蛋白(P-gp)抑制剂(0,0.2,0.5 mmol·L-1)对巴戟甲素吸收的影响。结果:巴戟甲素为全肠道吸收的药物,吸收速率与灌流液p H和肠段部位有关,其吸收速率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顺序依次下降。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在2.752~2.861,1.435~1.574,1.353~1.403,1.144~1.301 h-1。与原药组相比,含高浓度P-gp抑制剂药物组Papp显著增加(P<0.05)。结论:巴戟甲素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以被动扩散方式为主,其吸收动力学符合一级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肠外翻模型研究制吴茱萸提取物不同剂量在大鼠不同肠段的体外肠吸收特征及其与P-gp的关系。方法:采用大鼠肠外翻模型,以吴茱萸碱(evodiamine,Evo)和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Rut)为制吴茱萸提取物中代表成分,用HPLC对其进行检测,计算Evo和Rut的吸收参数来分析其在肠道的吸收特征。结果:不同剂量时制吴茱萸提取物中Evo和Rut在各肠段经时吸收均为线性,符合零级吸收;Evo和Rut在空肠和回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a)比较没有差异,符合主动转运;结肠中Evo低剂量Ka较低,但在中、高剂量时达到平衡,说明其为主动转运;Rut在结肠中的Ka随剂量增加而增加,符合被动转运。在给药剂量为4mg/mL时,Evo和Rut在各肠段的吸收没有明显差异,加入P-gp抑制剂维拉帕米(verapamil,Ver,100μM),对Evo和Rut的吸收没有明显影响。结论:制吴茱萸提取物中Evo和Rut为零级吸收,Evo在各肠段均为主动转运,Rut在空肠和回肠中为主动转运,在结肠中为被动转运。Evo和Rut的转运不受P-gp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黄连提取物中盐酸小檗碱(berberine,BER)、盐酸药根碱(jatrorrhizine,JAT)在大鼠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段回流实验,主要从吸收部位、药物浓度两方面对黄连提取物中BER和JAT的肠段吸收特征进行研究。结果:黄连提取物中BER和JAT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154 0,0.116 0,0.979 3,0.679 5 h-1和0.074 3,0.056 4,0.045 6,0.023 4 h-1;BER和JAT在肠道中的吸收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顺序依次下降,小肠中上部对BER和JAT的吸收具有明显的优势;黄连提取物在22~88 mg.L-1,BER和JAT的吸收量与浓度呈线性关系,无高浓度饱和现象,Ka值基本保持不变。结论:盐酸小檗碱和盐酸药根碱在大鼠肠道中均有吸收,其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肠外翻模型研究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和炙甘草)及其不同配伍组中4个生物碱类成分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特征.方法 采用肠外翻模型,考察葛根芩连汤中黄连碱、药根碱、小檗碱、巴马汀4个生物碱类成分的肠吸收机制;同时考察不同肠段、药物浓度等因素对它们吸收的影响并比较各组分在全方和不同配伍组给药时的吸收变化情况.结果 各组分在不同肠段的吸收均为线性吸收,符合零级吸收速率.药根碱在各肠段的吸收方式除被动扩散外还存在主动转运.小檗碱、巴马汀的吸收速率常数(Ka)均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显示它们为被动扩散.黄连碱在空肠中的吸收表现为主动转运;而在十二指肠、回肠、结肠中表现为被动扩散.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实验表明,全方中小檗碱、巴马汀的最佳吸收部位为空肠;黄连碱、药根碱的最佳吸收部位为结肠.结论 比较不同配伍组的Ks,4个生物碱成分在全方中吸收最好,其他三个配伍组的吸收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菝葜抗炎有效部位群中6种成分的体外肠吸收特征,为该部位的制剂开发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大鼠肠外翻模型,通过HPLC测定不同取样时间肠内液中白藜芦醇苷、落新妇苷、氧化白藜芦醇、槲皮苷、黄杞苷、白藜芦醇的含量,流动相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18 min,12%~18%A;18~33 min,18%A;33~45 min,18%~21%A;45~50 min,21%A),流速1 m L·min-1,检测波长290 nm,计算吸收动力学参数,考察6个成分在不同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吸收情况。结果:白藜芦醇苷在各肠段吸收无明显差异,而其他5种成分在各肠段的吸收差异较大;6种成分在同一肠段的吸收有较大差异,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中的吸收率分别为0.85%~2.79%,0.70%~2.73%和0.90%~1.77%。槲皮苷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的吸收率最高,白藜芦醇苷在回肠的吸收率最高;氧化白藜芦醇吸收速度明显比其他5种成分慢,在十二指肠中于90 min后才表现出较明显的吸收。结论:白藜芦醇苷、落新妇苷、槲皮苷、黄杞苷、白藜芦醇在大鼠离体小肠的吸收为一级动力学过程,选择外翻肠囊法可评价菝葜提取物中多成分的肠吸收特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沙棘总黄酮在大鼠小肠的吸收特性.方法:运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和离体外翻肠囊模型,采用HPLC测定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含量,计算沙棘总黄酮在大鼠小肠的吸收参数.结果:沙棘总黄酮中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的最佳吸收部位分别为回肠、回肠、十二指肠,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3.405×10-2,3.649×10-2,5.671×10-2,沙棘总黄酮质量浓度在50 ~200 mg·L-1时,Ka和表观吸收系数无显著性差异.累积吸收量随药物质量浓度升高呈线性增加.结论:沙棘提取物中3种黄酮类成分均呈现一级动力学特征,吸收机制均为被动扩散,且在小肠有特定吸收部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负载羟基喜树碱(HCPT)的制备工艺及负载物(HCPT-MWCNTs-COOH)的肠吸收特性.方法:比较球磨法、超声法与振荡法的吸附量差异,选择最优负载法;负载物采用FIR,紫外光谱进行表征,通过HPLC测定其含量;采用离体外翻肠囊模型研究负载物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HPLC测定样品质量浓度,计算吸收速率常数(Ka).结果:冷冻球磨法负载量最高(12.5 mg·g-1);紫外、红外图谱变化表明碳纳米管负载了HCPT;肠吸收试验表明随HCPT质量浓度上升,肠吸收速率常数呈线性增加;高质量浓度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Ka分别为150.9,92.7,148.9,183.0 ng·cm-2·h-1,在各个肠段的Ka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负载物中HCPT溶解性增加并保护了内酯环,提高了肠透过速率;在小肠中为被动扩散吸收.  相似文献   

14.
天麻苷元肠吸收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考察天麻苷元在大鼠肠道的吸收特性,为其口服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应用大鼠离体外翻肠囊模型与在体肠灌流模型,考察天麻苷元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采用UPLC测定样品浓度,并计算相关肠吸收参数。结果:外翻肠囊实验结果表明,天麻苷元在各肠段的吸收无显著性差异,其累积吸收量随药物浓度升高呈线性增加,高质量浓度(400 mg.L-1)时,天麻苷元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与结肠的累积吸收量(Q)分别为224.33,225.81,233.18,189.25μg;在体肠灌流实验结果也证实天麻苷元的吸收不存在肠段差异性,药物在各肠段的吸收率(A)分别为45.8%,48.39%,47.00%,54.35%。结论:天麻苷元在肠道中主要以被动转运的方式进入体内,在各肠段中吸收均较好,不存在肠段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研究葫芦素B胆盐磷脂混合胶束(Cu B-SDC/PLC-MMs) 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并与葫芦素B混悬液进行对比。该研究采用外翻肠囊法制备离体肠吸收模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葫芦素B的含量,研究Cu B-SDC/PLC-MMs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状况,并考察不同质量浓度对肠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Cu B-SDC/PLC-MMs在不同肠段不同浓度下的吸收均为线性吸收(R2均大于0.9),符合零级吸收,且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随着药液中葫芦素B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提示其吸收机制可能为被动吸收。Cu B-SDC/PLC-MMs在回肠段吸收最好,且各肠段的吸收均高于葫芦素B混悬液。磷脂胆盐混合胶束能显著增强葫芦素B的肠吸收,该肠吸收的研究为其进一步合理固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异绿原酸A在大鼠肠道吸收特性。方法:以酚红为标示物,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异绿原酸A 3个质量浓度组(18,58,100 mg·L-1)在大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的吸收情况。结果:异绿原酸A在低、中、高3个浓度下,在十二指肠段、空肠、回肠与结肠段的有效渗透系数(Peff)在(0.69~6.64)×10-5cm·s-1内,且随浓度增加,有上升趋势,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回肠的Peff显著大于其他肠段,由此可推断回肠段是异绿原酸A的最佳吸收部位。结论:异绿原酸A在考察浓度范围内,吸收无自身浓度抑制作用,以被动扩散方式吸收,有特殊的吸收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考察丹酚酸B的肠吸收特性。 方法: 采用离体外翻肠囊法考察丹参水溶性提取物丹酚酸B在不同肠段的肠吸收特性,采用HPLC-UVD测定样品浓度,计算肠吸收速率常数(Ka)。 结果: 随着药液中丹酚酸B浓度上升,肠吸收速率常数呈线性增加;各个肠段的吸收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丹酚酸B在小肠内不存在特殊的"吸收窗",在小肠中为被动扩散吸收。  相似文献   

18.
荷叶碱大鼠肠道吸收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用肠管外翻模型研究荷叶碱在大鼠不同肠段的体外肠吸收特征。方法 在不同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肠管外翻模型中分别加入10、20和40 μg·mL-1的荷叶碱,在不同时间点取样,采用Agilent 11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肠囊内药物浓度,计算荷叶碱的吸收参数来分析其在肠道的吸收特征,比较不同肠段对荷叶碱通透能力的差异。结果 37 ℃下,不同浓度的荷叶碱在台氏液中2.5 h内稳定,方法学考察均符合生物样品的测定要求。荷叶碱在大鼠不同肠段中的吸收在一定浓度内无饱和现象,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依次为(0.014 4±0.005 4)、(0.019 6±0.003 3)、(0.021 5±0.004 4)、(0.017 8±0.003 2) min-1。结论 荷叶碱在大鼠不同肠段的转运为一被动扩散过程,不同肠段的吸收具有线性吸收的特征,吸收速度依次如下:回肠、空肠、结肠和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