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超声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了该院经ESD切除的172例SMTs的临床资料,通过术前EUS和术后病理比较,了解消化道SMTs在不同部位发病率及EUS对SMTs的诊断准确度,分析消化道不同部位SMTs的病理构成,以及EUS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与平滑肌瘤以及其他良性SMTs的鉴别要点。结果 超声内镜(EUS)诊断SMTs的整体符合率为69.2%,其中食管,胃,直肠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5.8%,59.8%,85.7%。ESD切除的SMTs在胃内以GIST为主(54.3%),食管以平滑肌瘤为主(84.8%),直肠以神经内分泌瘤为主(85.6%)。GIST与平滑肌瘤等良性病变可通过常见发生部位,来源层次及EUS下回声特点进行鉴别。结论 消化道各部位有其好发的SMTs, EUS对消化道SMTs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消化道SMTs以GIST及平滑肌瘤为主,两者的鉴别仍存在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食管平滑肌瘤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科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的136例住院患者,均接受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食管平滑肌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内镜学表现、超声内镜、病理及免疫组化学、治疗方式及随访结果。结果食管平滑肌瘤大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年龄(51.7±11.4)岁,在食管上、中、下段均好发,胃镜下均表现为黏膜下隆起。食管平滑肌瘤超声内镜多显示为低回声病变,超声内镜与病理符合率为93.4%。病理直接诊断平滑肌瘤最多为121例。134例行免疫组化分析,神经源性标记物(SMA)和D33结蛋白(Desmin)在平滑肌瘤中有较高的表达率。确定起源于黏膜肌层或黏膜层的肿物126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SD),均一次性完整剥离,无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起源于固有肌层的10例行手术治疗。136例中有78例完成术后1~24个月随访,均未见穿孔、出血、疼痛等并发症,也无复发迹象。结论食管平滑肌瘤的诊断需依靠超声内镜结合病理证实。ESD术治疗大多数食管平滑肌瘤安全、有效,并为某些具有早期恶性潜能的食管平滑肌瘤的发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避免了开胸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检查(EUS)对食管平滑肌瘤的诊治价值.方法 分析研究经EUS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血清学、常规胃镜、EUS等检查结果.将EUS的诊断结果与内镜或手术切除的组织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治疗后随访2~36个月,平均14.3个月,以观察疾病复发情况.结果 EUS诊断食管平滑肌瘤191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常规胃镜和螺旋CT对食管平滑肌瘤无特异性诊断作用.116例分别接受内镜(111例)或外科手术(5例)摘除治疗,101例术后组织病理确诊为食管平滑肌瘤,EUS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为87%.随访75例未治疗者和116例治疗者,发现前者病灶无明显变化,后者术后无复发.结论 食管平滑肌瘤是一种良性肿瘤,EUS对该病的诊治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胃镜对食管、胃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食管、胃隆起性病变患者采用小探头超声胃镜进行检查。结果 46例食管、胃隆起性病变患者诊断为平滑肌瘤、息肉、异位胰腺、静脉曲张、脂肪瘤。其中17例手术病例中有14例明确诊断,诊断率82.24%。结论超声胃镜检查对食管、胃隆起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小探头内镜超声(miniprobe sonography,MPS)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及优化治疗方案选择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MPS检查102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依据病灶状况决定治疗方案,内镜治疗包括内镜下高频电切术、黏膜切除术(EMR)、黏膜剥离术(ESD)、圈套切除术及内镜穿刺治疗。[结果]102例患者经MPS检查发现病灶位于大肠7例,胃57例,食管38例。依据病变类型分类:食管部位发现平滑肌瘤(15例)和息肉(9例),胃窦发现间质瘤(21例)和异位胰腺(12例),结肠发现脂肪瘤(4例)。69例行内镜治疗,33例行手术切除。7例异位胰腺、4例脂肪瘤及8例平滑肌瘤行ESD,4例异位胰腺、13例平滑肌瘤及2例间质瘤行EMR,3例脂肪瘤、4例息肉及1例囊肿行内镜高频电切术,9例息肉行内镜圈套切除术,2例食管外压及3例囊肿行内镜下穿刺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胃淋巴瘤和各种癌症多行手术切除。MPS检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4.85%。[结论]MPS检查能有效诊断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情况,对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内镜下圈套结扎在治疗上消化道小平滑肌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应用内镜下皮圈结扎的方法来治疗上消化道的小平滑肌瘤,并评价这种方法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通过内镜、内镜超声及内镜超声下穿刺细胞学检查确定了59例上消化道小平滑肌瘤患者,共发现64处平滑肌瘤。在这64处平滑肌瘤中,50处为食管平滑肌瘤,12处为胃平滑肌瘤,2处为十二指肠平滑肌瘤。对所有平滑肌瘤进行皮圈套扎治疗,术后2周开始,每周做胃镜检查观察结扎处的变化,直至创面完全愈合。结果 64处病变中50处食管平滑肌瘤被完全去除,创面的平均愈合时间为3.1周。12处胃平滑肌瘤中9处被完全去除,其余3例由于结扎不彻底,仍有残余瘤组织,平均愈合时间为4.5周。2例十二指病变被完全去除,平均愈合时间4.5周。全部患者无一例发生出血、穿孔。结论 内镜下圈套结扎术是治疗上消化道小平滑肌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电子胃镜及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型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行电子胃镜、EUS检查和CT检查并最终经手术病理活检明确诊断的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型病变患者84例,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对EUS、电子胃镜或CT诊断的准确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4例患者中,以平滑肌瘤及胃间质瘤较为常见,分别占45. 24%、34. 52%。EUS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型病变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78. 57%;电子胃镜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42. 86%; CT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46. 43%。EUS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电子胃镜(P 0. 001)。EUS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CT(P 0. 001)。结论 EUS能够提供病变起源、大小、边界、回声等特征,对于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型病变诊断有较高价值,优于电子胃镜或CT。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鉴别诊断上消化道表面光滑型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182例患者经胃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表面光滑型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检查后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比较超声内镜诊断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结果 超声内镜诊断食管平滑肌瘤37例,病理学检查符合33例,符合率为89.2%;食管息肉6例,病理学检查符合2例,符合率为33.3%;食管脂肪瘤1例,病理学检查符合1例,符合率为100%;胃息肉106例,病理学检查符合77例,符合率为72.6%;胃间质瘤19例,病理学检查符合16例,符合率为84.2%;胃脂肪瘤7例,病理学检查符合5例,符合率为71.4%;十二指肠息肉6例,病理学检查符合4例,符合率为66.7%.结论 超声内镜检查鉴别诊断上消化道表面光滑型隆起性病变具有一定临床价值,但应结合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内镜及超声内镜下特点。方法对153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物进行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最终经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明确诊断。结果确诊消化道平滑肌瘤51例、胃肠道间质瘤37例、脂肪瘤30例、类癌21例、异位胰腺7例、神经鞘瘤3例、错构瘤3例和血管球瘤1例。超声内镜对平滑肌瘤、间质瘤、脂肪瘤、类癌、异位胰腺、神经鞘瘤、错构瘤和血管球瘤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92%、100%、71%、71%、0、0和100%,其总诊断符合率为86%,明显高于内镜总诊断符合率(70%)。结论超声内镜可明确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大小、起源、回声、生长方式,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食管平滑肌瘤是一种良性、起源于平滑肌组织的消化道肿瘤,可来自黏膜肌层和固有肌层,分为内生型、外生型和混合型[1-2].随着内镜检查和超声内镜检查的普及应用,目前食管平滑肌瘤的早期诊断率非常高,诊断时病变常常小于2cm,因此为病变的内镜治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对于起源于固有肌层的平滑肌瘤患者一般采用外科治疗或内镜外科联合治疗,而对于黏膜肌层起源的食管平滑肌瘤一般认为可随访观察或内镜治疗,现总结2007年以来我中心的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精准评估是否可提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对食管平滑肌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6月期间在我院消化科接受EUS检查并行ESD的37例食管平滑肌瘤患者,统计患者的肿瘤完全切除率、整块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收集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及免疫组化学结果,并对患者进行一年的内镜随访,记录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37例患者术前EUS显示,30例平滑肌瘤起源于黏膜肌层,7例起源于黏膜层,瘤体平均直径17.80±10.00mm。37例食管平滑肌瘤患者中,肿瘤完全切除率为97.30%(36/37)、整块切除率为100%(37/37),平均手术时间29.46±6.61 min,平均住院时间为5.41±1.24天。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esmin、SMA具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1例患者出现术后出血、2例在ESD术中发现有小穿孔,并发症发生率为8.11%(3/37),均经治疗后好转。术后对37例患者随访1年,创面基本愈合,且无病变残留及复发。结论 EUS能够对食管平滑肌瘤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可指导食管平滑肌瘤的治疗,术...  相似文献   

12.
探讨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改变的有效诊断方法。经粘膜切开活检、B超、CT、ERCP和超声内镜对43例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改变做了检查,明确了诊断。结果是粘膜下肿瘤28例,为食管、胃平滑肌瘤和癌症、胃血管瘤、食管神经鞘瘤、异位胰腺:15例为肝癌、胰腺癌、胀大的胆囊、脾肿大引起胃壁受压。B超、CT、ERCP对粘膜下隆起性改变有一定诊断价值,超声内镜为最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超声内镜下诊治上消化道良性隆起型病变11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良性隆起型病变(upper gastrointestinal benign protrusive lesions,UGBPL)的诊断价值和不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方法:运用超声内镜检查118例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并对其中80例分别用内镜下高频电直接切除、透明帽下黏膜切除术(cap-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cEMR)、尼龙绳结扎、圈套器套扎及鼠齿钳钳夹治疗.结果:食管隆起病变以平滑肌瘤最常见,占食管良性病变的62.2%;胃间质瘤占胃良性隆起性病变的50%,十二指肠以息肉多见,占十二指肠良性隆起性病变57.9%,囊肿占31.6%;本组施行内镜下治疗仅cEMR术中少量渗血,用氩气或者钛夹即可止血.结论:超声内镜下高频电直接切除、尼龙绳结扎、圈套器套扎、鼠齿钳钳夹方法安全、有效,cEMR相对有出血危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病变超声内镜检查与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解放军大连210医院1999年1月-2014年2月2 886例上消化道病变患者,采用FUJNON SP-701型小探头超声内镜(频率为12 MHz、15 MHz),纵轴电子线阵扇扫,记录病灶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检查的声像学特征。结果病变部位:食管1 194例,贲门116例,胃1 376例,十二指肠200例。病变种类:包括平滑肌瘤、恶性间质瘤、息肉、囊肿、脂肪瘤、异位胰腺、血管瘤、肿瘤和外压性病变,EUS依据不同回声和起源予以诊断。结论 EUS是诊断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首选方法,对内镜下治疗隆起性病变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对胃内间质瘤和平滑肌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镜中心行普通胃镜及EUS检查,经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或平滑肌瘤,且资料记录完整的79例患者纳入回顾性研究,分析其胃镜及EUS下影像学特点。结果胃内间质瘤和平滑肌瘤在病变部位、表面形态、起源层次上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质瘤直径较平滑肌瘤大(P0.05);间质瘤回声较平滑肌瘤不均匀(P0.05)。结论 EUS对胃内间质瘤和平滑肌瘤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MR治疗且经病理证实的42例食管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患者均经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确定其食管病变的解剖层次及起源后,行EMR完整切除病变组织。3例手术中出血患者经金属夹夹闭出血点后成功止血,1例手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经内镜下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PC)止血成功。无穿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无瘢痕狭窄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EMR治疗食管平滑肌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高频电切除术在微小食管平滑肌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胃镜高频电切除术对食管微小平滑肌瘤诊断和治疗的意义。方法:2001年3月~2003年5月,我院共收治临床诊断微小食管平滑肌瘤患者54例,对其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4例食管微小平滑肌瘤患者,其中49例行高频电切除治疗,2例行外科手术治疗,3例随访观察。术后常规送切除组织行病理检查,其中50例获得病理诊断,确诊食管平滑肌瘤47例。临床诊断食管微小平滑肌瘤的符合率为94.O%(47/50),高频电切除成功率为90.7%(49/54)。高频电切除治疗术后无食管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创面渗血2例(2/49,4.1%);术后1月~2年复查胃镜未见病变再发。结论:胃镜下高频电切除微小食管平滑肌瘤,安全、有效,不仅有助于明确诊断,而且可使其获得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超声内镜与CT诊断不同大小的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消化内科2017年1月—2018年10月因胃镜检查发现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而接受检查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进行超声内镜与CT检查,并采取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分析患者的超声内镜与CT检查表现,以病理结果为基准计算两种检查方法对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的诊断符合率并进行比较。同时比较超声内镜与CT对1 cm肿物、1~2 cm肿物及 2 cm肿物的诊断符合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采取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治疗,病理结果证实67例为良性肿瘤(间质瘤32例、平滑肌瘤25例、囊肿5例、异位胰腺3例、脂肪瘤2例)、5例为恶性肿瘤(间质瘤)。其中34例肿物1 cm、29例在1~2 cm、9例 2 cm。良性肿物的超声内镜检查主要表现为低回声或稍高回声团块,内部回声均匀或欠均匀,起源于黏膜下层或固有肌层,边界清晰。恶性肿物的超声内镜检查主要表现为混合回声,起源于黏膜下层至固有肌层,边界模糊。良性肿物的CT检查主要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实性肿块,密度均匀,形态规则,均匀强化,边界清晰;恶性肿物的CT检查主要表现为囊壁、坏死,肿块内强化不均,可见局部侵犯,与周围边界模糊。超声内镜诊断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与病理结果的诊断符合率为94. 44%(68/72),高于CT的83. 33%(6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超声内镜对1 cm肿物的诊断符合率为94. 12%(32/34),高于CT的76. 47%(2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超声内镜对1~2 cm肿物的诊断符合率为93. 10%(27/29),CT为89. 66%(26/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超声内镜对 2 cm肿物的诊断符合率为100%(9/9),CT为88. 89%(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超声内镜可准确判断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的起源层次,结合回声、边缘等特点可实现准确诊断,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较高,尤其对于1 cm的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的诊断,诊断价值高于CT检查。且超声内镜检查安全、便捷,对胃肠道病变的诊断具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9.
<正>食管良性肿瘤样病变中,食管囊肿的发病率仅次于平滑肌瘤及食管息肉[1],临床上可表现为食管反流、吞咽困难、恶心、呕吐、消瘦等症状。随着超声内镜的问世和发展,目前微探头超声内镜(MPS)能很好地鉴别食管隆起性病变的性质。近年来本院消化内科在临床上采用MPS诊断了许多食管小囊肿患者,全部是食管潴留囊肿,局部病变多数较小,在普通内镜下很容易漏诊,并易与平滑肌瘤或间质瘤相混淆。本研究旨在探讨和评价MPS及内  相似文献   

20.
目的:随着各种消化内镜和薄层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等技术的临床广泛应用,消化道黏膜下病变(submucosal lesion,SML)的检出率越来越高.针对SML治疗的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外科手术数量越来越多.对于SML临床转归、ESD或外科手术的必要性及患者是否受益存在争论.本研究主要针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性质、生长速度、恶变可能及ESD或外科手术的必要性、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2004-01/2014-12经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诊断为消化道SML的19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超声内镜观察病变部位(食管、胃),病变大小,回声表现、来源等特征.根据黏膜下病变性质、大小、患者意愿等选择不同治疗方案.包括EUS的随访观察、内镜下治疗[ESD、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excavation,ESE)、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和外科手术(开放手术、胸腔镜腹腔镜)(内镜或外科手术的指证是病灶短期内明显增大或相关内镜或影像评估怀疑有恶变的可能或患者主观要求内镜或手术切除).随访记录病灶的大小变化、切除病变的性质、大小、来源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出血、穿孔)、中转手术情况.结果:超声随访1135例SML患者(食道687例,胃448例),平均年龄50.7岁±10.3岁,男女比例为1.16∶1;食道SML初始病灶大小为:0.82 c m±0.24 c m,共计18例病灶随访过程中明显增大包括5例显著增大发生在6 mo内病理结果诊断为3例良性病变(固有肌层平滑肌瘤1例,囊肿2例)及两例恶性病变(平滑肌肉瘤1例,恶性颗粒细胞瘤1例).胃SML初始病灶大小为:1.31 cm±0.44 cm,16例病灶明显增大,包括10例病灶明显增大,病理诊断为2例平滑肌瘤病灶增大发生于12 mo内,8例间质瘤.病灶增大均在6 mo内发生.内镜下手术患者668例(食道412例,胃256例),6例(4例ESE组,2例ESD组)于术中发生穿孔,2例(均为E S E组)于术中发生出血,2例病变未完整剥离,内镜下治疗成功率为98.5%.外科手术患者112例(食道19例,胃93例)两例(GIST及食道平滑肌肉瘤)发生迟发性出血,手术成功率为98.2%.食道SML中,平滑肌瘤占86.1%,GIST占4.9%,囊肿占3%.胃S M L中,G I S T占48.1%,平滑肌瘤占24.9%,异位胰腺占17.3%,囊肿占3.4%,脂肪瘤占2.6%.结论:不论食管还是胃部黏膜下瘤,病灶的显著增大多发生于初次随访后6 mo内,6 mo后变化不明显.食管黏膜下肿瘤以平滑肌瘤为主,间质瘤少见,生长迅速的病灶及恶性病变罕见,食管病变无论外科手术或ESD术创伤及经济代价较大,不建议常规施行.胃部黏膜下病灶以间质瘤多见,迅速生长病灶较食管增多,建议12 mo内随访期间对生长迅速病灶施行ESD或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