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征,提高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并确诊的116例活动期UC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在这116例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23:1,平均年龄40.8岁。疾病严重程度以轻中度UC多见(84.4%)。病变累及以左半结肠和直肠、乙状结肠多见;18例病变呈节段性分布,其余均为连续分布。本组患者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内镜下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44例伴有肠外表现。多数患者的白细胞、ESR和 CRP水平增高。52例患者合并并发症,112例患者接受内科治疗,病情明显缓解。结论:UC患者以中青年男性多见,内镜下病变以左半结肠和直肠、乙状结肠多见,常见并发症为结肠假性息肉。UC确诊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病理学检查,其中结肠镜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范围、程度以及肠腔有无狭窄或癌变,有助于临床病情分期,对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征及内镜表现.方法总结我院1984年10月至2004年12月经结肠镜检查及病理确诊的UC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其内镜检查结果及临床特点.结果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UC患者为802例,占同期结肠镜检查患者总数的4.7%;男女之比为1:1.1;平均发病年龄为(39.3±13.0)岁,高峰年龄段为30~39岁.UC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临床主要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腹泻和腹痛;5%的患者伴有肠外表现(关节炎、眼部疾病及皮疹等).病变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62%),病情以轻、中度为主(84%).结肠镜诊断UC的准确率为95%.临床治疗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总有效率可达95%,药物主要有5-氨基水杨酸(5-ASA)、激素和抗生素等.结论UC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病变以轻、中度为主,病变大部分局限在左半结肠.结肠镜对UC有较大的诊断价值.肠外表现及并发症较少见,5-ASA和激素治疗总体疗效好,手术率、死亡率和癌变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人群(≥60岁)溃疡性结肠炎(UC)临床及内镜特点。方法收集1998至2003年我院诊断为UC的住院患者45例,老年组(年龄≥60岁)15例,老年前期组(45~59岁)7例,<45岁组23例。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并对年龄、性别、腹痛、大便性状、内镜表现等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腹痛、腹泻、便血均为常见症状,老年前期组的腹泻(85.7%)、黏液血便(85.7%)、体重减轻(85.7%)症状最为明显,老年UC患者次之(分别为73.3%、73.3%和60.0%)。而发热症状以老年患者最多见(60.O%)。老年UC多为轻度(80.0%),中、重度比例少(20.0%)。内镜下,老年组UC病变范围以直胸 乙状结肠及左半结肠所占比例为高(73.3%),而老年前期组和<45岁组UC病变以全结肠及广泛结肠的构成比高(42.8%、34.8%)。老年UC内镜下主要表现为弥漫性黏膜水肿(100.0%)、糜烂浅溃疡(80.0%)和散在出血点(33.3%)。结论老年UC患者以轻度居多,临床及内镜有其特点,临床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点、肠镜下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U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1例UC患者,临床表现以腹泻(84.0%),黏液脓血便(60.5%),腹痛(70.4%)为主。内镜主要表现为弥漫性分布(91.7%)、充血水肿(88.9%)、糜烂或溃疡(55.2%)、自发性出血(30.6%)、粗颗粒变(31.9%)、脓性分泌(26.4%)、息肉(12.5%)、袋囊变浅或消失(7.2%)、肠腔狭窄(6.9%)、肠管短缩(1.4%)、黏膜桥(1.4%)。实验室检查发现血沉、CRP在活动期增高,活动期或合并感染时白细胞增高。结论UC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结肠镜表现,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明确UC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消炎药物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与内镜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非甾体类消炎药物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物后5 d内出血38例(68%),表现为上腹痛39例(69%),呕血伴黑便34例(61%),单纯黑便22例(39%),内镜下表现为弥漫性胃黏膜充血,水肿及多发糜烂38例(68%),胃溃疡14例(25%)。结论:非甾体类消炎药物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呕血伴黑便或单纯黑便。内镜下为弥漫性胃黏膜充血、水肿,多发性糜烂和溃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AUC)的内镜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总结我院20年间诊断为活动期UC的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内镜表现及活检资料。结果本组病例中,临床表现以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轻度UC占45.7%,中度UC占35.5%,重度UC占18.8%,出现肠外表现者占26.8%。内镜下以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多见,活动性Ⅰ级者30.4%,Ⅱ级者51.4%,Ⅲ级者18.2%;病变多位于直肠、直肠乙状结肠(61.6%)。病理特征为炎性细胞浸润(100%)、杯状细胞减少(61.6%)、粘膜绒毛样外观(47.8%)、腺体结构紊乱(47.1%),隐窝脓肿(23.3%)。结肠镜下活动性与疾病严重度有一定关系(P〈0.01,rp=0.65);肠外表现的发生率在内镜Ⅰ级、Ⅱ级、Ⅲ级患者中呈递增趋势,但前二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内镜分级患者的病理变化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活动期UC的内镜特点:活动性以Ⅱ级为主,病变多位于直肠、乙状结肠,内镜下UC的分级与病变程度、肠外表现及病理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7.
张国安 《疑难病杂志》2010,9(2):122-123
目的总结常见肠道疾病的内镜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常见肠道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45例,克罗恩病(CD)28例,肠结核25例,缺血性肠病14例对其内镜下病变分布特征及主要内镜表现进行分析。结果UC多为弥漫性或连续性分布的不规则浅溃疡,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CD以累及末端回肠和邻近结肠为主,呈节段性分布为主;肠结核病变局限,多累及回盲部,特征性镜下表现为环形溃疡;缺血性肠病以累及左半结肠为最多,病变与正常肠段界限明显。结论内镜检查能明确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大大提高了对肠道病的检出率及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吴海棠 《海南医学》2014,(18):2734-2735
目的 探讨黎族溃疡性结肠炎(UC)的镜下特征、病理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住院治疗的17例黎族U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黎族UC患者发病平均年龄38.1岁,发病率为2.27%,临床表现、镜下特点、病理特征无特异性,临床以腹痛为主(100%),部位以左半结肠为主(88.24%),类型以初发型为主(76.47%),严重度以中度为主(76.47%),黎族患者对治疗依从性差,完全缓解率低(0)。结论 黎族UC发病率较高,发病年龄无双峰特征,肠外表现少见,并发症少见,治疗依从性差,完全缓解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结肠镜下表现及疗效。方法回顾我院近10年经结肠镜检查诊断为UC的病例共227例,对其内镜表现及中西医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结肠镜表现以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最多见,病变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呈连续性、弥散性分布,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1.5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的特点:①发病率较高;②局限于左半结肠者多见;③多数病变呈连续性分布;④结肠镜诊断准确率高,但仍应结合临床及病理;⑤癌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良性食管溃疡临床特征以及内镜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2006-2016年收治住院的77例良性食管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因构成、年龄及性别分布、常见临床症状、内镜特征、内镜下活检病理结果、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情况以及伴发疾病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临床特征:良性食管溃疡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2.08:1),且老年患者(≥60岁)占比较高(48.1%)。反流性食管炎(57.1%)为最常见病因,其次是不明原因食管溃疡(23.4%)。内镜特征:良性食管溃疡多位于食管下段(48/77例),形态多为线性,其次是圆形/类圆形,直径多<2.5 cm,溃疡数目可以为单发或多发。结论 良性食管溃疡以老年男性多见,反流性食管炎为其首要病因,溃疡多为食管下段的直径<2.5 cm的线性溃疡,临床应加以重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徐兆军  张振玉 《吉林医学》2009,30(20):2395-2396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141例UC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141例患者临床症状多数有腹痛、腹泻、脓血便等,结肠镜检查示病变呈连续性、弥散性分布,病变范围直肠、乙状结肠占20.5%,左半结肠占29.8%,全结肠占34.7%。临床分型以初发型及慢性复发型为主,治疗上根据病情轻重予5-ASA类药物和(或)激素及灌肠治疗,缓解率高。结论:发病率逐年增加,临床表现较典型,住院患者以全结肠及左半结肠多见,目前以内科药物保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发生在结、直肠黏膜层的一种弥漫性炎症性疾病。病变部位多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主要为黏膜的大片水肿、充血、糜烂和溃疡形成。临床上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是腹泻,多为脓血便;其次为腹痛,表现为轻到中度的痉挛性疼痛,少数患者因直肠受累而出现里急后重。中医没有溃疡性结肠炎病名记载,根据该病的临床特征,属中医之“肠炎”、“痢疾”、“泄泻”和“腹痛”范畴。近年来,中医药治疗UC取得明显成就,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AUC)的内镜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总结我院20年间诊断为活动期UC的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内镜表现及活检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中,临床表现以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轻度UC占45.7%,中度UC占35.5%,重度UC占18.8%,出现肠外表现者占26.8%.内镜下以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多见,活动性Ⅰ级者30.4%,Ⅱ级者51.4%,Ⅲ级者18.2%;病变多位于直肠、直肠乙状结肠(61.6%).病理特征为炎性细胞浸润(100%)、杯状细胞减少(61.6%)、粘膜绒毛样外观(47.8%)、腺体结构紊乱(47.1%),隐窝脓肿(23.3%).结肠镜下活动性与疾病严重度有一定关系(P<0.01,rp=0.65);肠外表现的发生率在内镜Ⅰ级、Ⅱ级、Ⅲ级患者中呈递增趋势,但前二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内镜分级患者的病理变化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活动期UC的内镜特点活动性以Ⅱ级为主,病变多位于直肠、乙状结肠,内镜下UC的分级与病变程度、肠外表现及病理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溃疡性结肠炎(UC)的内镜与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04年11月至2008年12月经电子结肠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的50例UC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其内镜下表现与临床病理特点。结果患者男女之比为3:2;高峰年龄段为30~50岁,平均发病年龄42岁;病程〉10年者占80%;临床主要表现为血便、腹痛、腹泻等肠道症状;结肠镜下检查UC多以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出血、有脓性分泌物附着常见(64%);组织活检病理学检查以黏膜慢性炎症和炎细胞浸润为主(75%)。结论UC临床表现多样化,电子结肠镜结合病理学检查是目前诊断UC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特征及内镜特点。方法:总结我院从2000年1月~2007年9月经结肠镜结合病理确诊的98例UC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其内镜检查结果及临床特点。结果:本组98例UC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多发性糜烂及浅表溃疡73例(74.5%),黏膜充血、水肿伴糜烂43例(43.9%),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且脆易出血或有脓性分泌物68例(69.4%),假息肉形成22例(22.4%),假息肉合并其它17例(17.3%)。病变以直肠、乙状结肠及左侧结肠多见,其它各段结肠亦均有发生。结论:内镜检查可确定UC的范围、程度、分期和有无癌变,是确诊UC的主要方法,为临床提供了重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640例结肠镜检查特点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特点及结肠镜下表现。方法:总结我院近10年经结肠镜检查诊断为UC的病例共640例,对其临床、内镜表现进行分析。结果: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UC占同期结肠镜总例数的7.4%,男女之比为1.5∶1。平均发病年龄为42岁,高峰年龄段为40~49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结肠镜表现以充血水肿(94.1%)、糜烂溃疡(75.0%)最多见,病变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46.6%),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者占(89.8%)。病程小于10年者占78.0%。其中并发结肠癌或重度不典型增生9例(1.4%)。结论:本组结果显示UC有如下特点:①发病率较高,占同期内镜检查数的7.4%。②局限于左半结肠者多见。③多数病变呈连续性分布,少数为区域性分布或节段性分布。④结肠镜诊断准确率高,但仍应结合临床及病理。⑤癌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方法 对58例GIST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GIST发病平均年龄为57.0岁,男女比例为1.2/1。GIST好发于胃、小肠,主要临床症状为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胀、腹部包块。 CT、B超、一般内镜、超声内镜对GIST的诊断率分别为:40.9%、20.0%、13.5%、53.3%,一般内镜与超声内镜对GIST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CD117、CD34阳性率分别为:98.3%、77.6%。结论 GIST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CT及超声内镜能提高该病诊断率,确诊有赖于病理。  相似文献   

18.
孙雨晴  袁良  孙娟 《安徽医学》2015,36(9):1168-1170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炎症性肠病的亚型,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及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为主。 UC的中医病名繁杂众多,根据其典型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属于中医“泄泻”“痢疾”“肠风”“脏毒”等范畴[1]。病变部位多位于直肠和远端结肠,累及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以溃疡性病理改变为主。 UC病理特点主要是黏膜层的弥漫性炎症改变,其中固有层内弥漫性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为主,活动期以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并且可发生隐窝炎和隐窝脓肿[2]。 UC病程长,病情轻重不等,易反复发作,治疗相当棘手,若迁延时间较长部分可引起结肠癌变。该病在西方国家发病率较高,而亚非国家相对较低。近年来,我国该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有明显增加倾向,而其确切病因与发病机制迄今仍未阐明[3],已成为当前我国中医药界在消化领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临床普遍认为UC是由肠道微生态环境变化、宿主易感性、肠道黏膜免疫调节功能紊乱相互作用而导致的,人们越来越关注肠腔内细菌与UC的关系。本文就肠道菌群与UC的发病相关性作简要概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于胃肠道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两种类型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内镜特征,探讨其确诊方式的差异。方法:对2009年1月—2016年7月经病理学证实的119例原发于胃肠道的MALT淋巴瘤和DLBCL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9例患者中MALT淋巴瘤男女比为1.73∶1,DLBCL男女比≈1。两组发病中位年龄均为55岁。MALT淋巴瘤与DLBCL均主要累及胃部,前者以胃体多见,后者以胃窦多见。临床表现均以腹部不适为主,其次为体重减轻、消化道出血等。内镜下确诊率为74.8%。MALT淋巴瘤患者仅通过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内镜下黏膜整片切除术(EMR/ESD)确诊病例明显多于DLBCL患者(P=0.006),其余方式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内镜下常见表现:溃疡型、黏膜隆起型、浅表型、肿块或息肉样型,两组均以溃疡型最多见。MALT淋巴瘤患者中Ⅰ~Ⅱ期占73.2%,DLBCL患者中Ⅰ~Ⅱ期占42.3%,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DLBCL患者中乳酸脱氢酶(LDH)高水平者明显多于MALT淋巴瘤(P=0.002)。幽门螺杆菌总体检测率为63.0%,MALT淋巴瘤阳性率为53.1%,DLBCL阳性率为46.5%。结论:MALT淋巴瘤和DLBCL临床表现多样,内镜确诊率高,内镜确诊方式为组织活检、大块组织EMR或ESD,内镜下病变形态以溃疡型最多见。MALT淋巴瘤患者通过EMR/ESD确诊病例明显多于DLBCL患者,且临床分期MALT淋巴瘤多为早期,DLBCL多为晚期。而DLBCL患者中高水平LDH的多于MALT淋巴瘤。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初发炎症性肠病临床及内镜下特征及分型。方法:对2014年1月-2016年12月就诊的初发、并随访1年进一步确诊的炎症性肠病(IBD)19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初发IBD患者190例中溃疡性结肠炎(UC)129例,克罗恩病(CD)61例。其中2015年为53例(UC 40例,CD 13例)、2016年为64例(UC 44例,CD 20例)、2017年为73例(UC 45例,CD 28例)。UC患者129例中直肠炎(E1)21例(16.3%),左半结肠炎(E2)63例(48.8%),广泛结肠炎(E3)45例(34.9%)。CD患者61例根据蒙特利尔分型,其中累及部位为回肠末端型(L1)9例,结肠型(L2)18例,回结肠型(L3)34例;疾病行为是非狭窄非穿透型34例,狭窄型18例,穿透型9例。结论:3年来炎症性肠病患者数量特别是CD患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UC以左半结肠炎(E2)最常见,CD病变部位以回结肠型最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