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老年冠状动脉移植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09年2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移植手术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的老年(≥65岁)患者资料。其中男性77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69.9±3.8)岁。结果:所有患者中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术79例,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术32例。IABP术前放置32例(28.82%),术中/术后放置79例(71.17%),主要并发症有:急性肾功能损伤(45.05%),感染(35.14%)和二次气管插管(12.61%)等。术后住院死亡30例,病死率27%。术前置入IABP的患者病死率(15.63%)明显低于术中或术后置入IABP的患者病死率(31.65%,P=0.004)。患者置入IABP时间不同,其术后是否二次气管插管、是否发生急性肾功能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二次气管插管(OR=165.850,95%CI7.110~386.557,P=0.001)、感染(OR=20.911,95%CI2.940~148.710,P=0.002)和急性肾功能损伤(OR=12.557,95%CI2.935~53.716,P=0.001)是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行冠状动脉移植术的老年患者,IABP是安全且行之有效的辅助循环手段之一,在本组研究中,术前放置IABP组患者的病死率显著低于术中/术后放置IABP组患者的病死率,故应积极预防和控制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作为抢救术后低心排综合征(Low card iac output syndrom l,LCOS)的一项治疗措施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1998年6月~2005年6月我院为4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行IABP辅助循环,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40例IABP患者中,男34例,女6例,年龄45~75岁,术前心肌缺血或急性心梗25例,左心室射血分数(ejectionfraction,EF)34%~83%,搭桥数目为1~5条,主动脉阻断时间为98~265m in,体外循环时间为171~610m in,IABP时间为14~210 h。采用股动脉切开或直接穿刺,利用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对高危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患者救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IABP对42例CABG围手术期患者的临床反应、血流动力学以及病死率的影响。结果平均IABP辅助时间(87±16)h,辅助期间平均动脉压(MAP)明显升高,心率降低、心排血量指数增加,术中及术前使用可改善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过程中,心脏对稳定器压迫的耐受性,同时使心脏功能差的患者顺利脱离体外循环。34例康复出院,住院死亡8例,主要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结论IABP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循环辅助手段,心功能差的高危CABG患者应积极地放置IABP。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心脏中心CICU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应用IAB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3例患者中1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其余12例均成功撤机,转至普通病房。结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应掌握使用IABP的基本知识与临床技术,从而确保IABP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对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围术期应用IABP,监测使用IABP前和使用后2h、撤机前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后,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排指数(CI)和每小时尿量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及时进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能够帮助高危患者平稳度过围术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LCOS)的经验。方法:回顾2002至2007年我院心脏外科28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1例患者因术后发生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应用IABP辅助。结果:31例患者IABP辅助时间(62.3±22.1)h,主要并发症为出血6例、感染5例、下肢缺血3例、死亡2例。结论:IABP是治疗CABG术后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有效措施,应及时放置避免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围术期不同时机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OPCAB围术期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的患者80例,其中术前应用组20例,术中应用组31例,术后组29例。比较三组患者术中被迫紧急建立心肺转流(CPB)转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CAB)的比例,术后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比例、住院期间病死率;以及三组IABP反搏时间、气管插管时间、ICU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观察术后1 d、术后2 d血浆肌钙蛋白I(cTnI)、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结果:术中应用组被迫紧急建立体外循环改为ONCAB比例高于术前应用组;IABP反搏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术前应用组少于术后组;术前应用组的术后住院天数少于其他两组。术后组术后2d cTnI高于术前应用组;术后1d、2d CKMB水平,术前应用组也明显低于另外两组。结论:危重患者OPCAB术前应用IABP可以改善围术期的管理,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危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IABP)时机的选择问题.方法:对54例高危CABG患者应用IABP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术前预防性应用组与术中及术后循环状态不稳定情况下应用组的总体病死率、IABP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患者住ICU时间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术前预防性应用组病死率降低,机械通气时间、患者住ICU时间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剂量均显著低于术中及术后应用组.结论:对高危CABG患者预防性应用IABP能够降低围术期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应用的意义.方法 60例CABG病人通过股动脉穿刺或切开置IABP导管于降主动脉内,进行辅助循环,监测心电图、动脉压波形变化及血流动力学诸参数,以鉴定IABP之效果,其中2例于CABG术前放置.结果本组病人救治成功45例(75%),并发症6例.结论只要正确掌握IABP的适应证及使用时机,应用IABP抢救CABG术中的危重病人是可以收到良好临床效果的.在施行IABP过程中要严密监测注意预防下肢血栓、出血、水肿、感染和气囊破裂等并发症,做好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10.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下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目的分析讨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12例OPCAB使用IABP辅助,包括术前顽固心绞痛2例,急性心肌梗死(心梗)2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下5例,心梗恢复期心功能Ⅳ级2例,心脏明显扩大1例,所有患者术中不易搬动心脏.结果12例OPCAB全部成功,远端吻合口数3.7±0.6个.术后IABP辅助时间平均22.3±9.5小时.1例术后8天死于高钾心跳骤停.有1例拔除IABP管后出现局部血肿.其他患者顺利恢复.结论IABP辅助下进行OPCAB是可行而安全的.对于低LVEF、急性心梗和心脏明显扩大等术中不易搬动心脏的情况,IABP有助于扩大OPCAB的适应证范围.  相似文献   

11.
李飞  李晓莉  周静  王君哲  高峰 《心脏杂志》2015,27(5):565-568
目的 观察和分析无保护左主干(ULMCA)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高危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2月~2013年10月收入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通过冠脉造影证实为ULMCA患者28例,根据ULMCA病变及临床情况分为IABP组以及非IABP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OPCABG术,术后监测两组患者有创动脉收缩压(SABP)、有创平均动脉压(MABP)、机械辅助通气时间、住ICU时间、IABP辅助时间、正性肌力药物辅助时间等。术后3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两组即刻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与非IABP组比较,IABP组患者术后SABP〔(92±4) mmHg vs.(83±4) mmHg,P<0.01〕、MABP〔(78±5) mmHg vs.(60±6) mmHg,P<0.01〕均显著高于非IABP组;机械辅助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正性肌力药物辅助时间较非IABP组短。两组患者均按时随访,随访时间均为3个月。术后3个月时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IABP组LVEF显著高于非IABP组〔(48±4)% vs.(38±4)%,P<0.01〕。结论 对无保护左主干行OPCABG术的患者,术前置入IABP且把握好撤机时机可显著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预防性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在高危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并总结我院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175例CABG围术期行IABP置入术患者的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预防性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在高危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并总结我院2013年01月-2020年06月175例CABG围术期行IABP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平均年龄(61.2±9.2)岁,其中男性131人(74.9%)。根据IABP置入时机分为预防性置入组(术前置入IABP)(n=66)和对照组(术中或术后置入IABP)(n=109),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预防性置入组IABP支持时间(h,107.5±68.3 vs 130.4±72.6),机械通气时间(h,76.9±82.1 vs 129.6±160.5),ICU监护时间(h,145.9±99.9 vs 196.4±180.5)显著减少(P?0.05)。术后急性肾损伤(13.6% vs 28.4%)、低心排量综合征(0 vs 6.4%)、多器官功能衰竭(0 vs 7.3%)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性置入组围术期死亡率(10.6%)低于对照组(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接受CABG治疗的高危冠心病患者,术前预防性置入IABP可降低患者围术期死亡率,降低术后急性肾损伤、低心排量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缩短IABP支持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CABG术后应用IABP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行CABG手术的161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ABG术后是否应用IABP将患者分为IABP组(58例)和非IABP组(103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CABG术后应用IABP的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预测IABP应用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利用ROC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NT-proBNP(OR=1.288,95%CI:1.063~1.560,P=0.010)升高、术前肌钙蛋白T(TnT)(OR=2.460,95%CI:1.079~5.383,P=0.032)升高、术前LVEF(OR=0.873,95%CI:0.830~0...  相似文献   

15.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应用于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监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应用的意义。方法60例CABG病人通过股动脉穿刺或切开置IABP导管于降主动脉内,进行辅助循环,监测心电图、动脉压波形变化及血流动力学诸参数,以鉴定IABP之效果,其中2例于CABG术前放置。结果本组病人救治成功45例(75%),并发症6例。结论只要正确掌握IABP的适应证及使用时机,应用IABP抢救CABG术中的危重病人是可以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危冠脉搭桥患者早期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效果,评价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为IABP在冠脉外科的临床早期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127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资料,其中高危患者围手术期使用IABP 196例.根据置入IABP的时机,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104例,术前预防性使用IABP;B组:92例,术中、术后出现低心排、恶性心律失常、脱离体外循环困难或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用IABP.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术后院内死亡率、IABP使用时间、重症监护室(ICU)滞留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时间.结果 术后A、B两组患者院内死亡率分别为6.7%和27.2%,P<0.025;IABP使用时间(51.36±31.28)h和(91.08±40.55)h,P=0.016;重症监护室(ICU)滞留时间(72.41±39.56)h和(98.66±48.27)h,P=0.036;呼吸机使用时间(28.39±15.73)h和(86.34±30.08)h,P=0.001;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时间(58.65±30.56)h和(96.53±32.70)h,P=0.023.术前预防性使用IABP术后死亡率下降,IABP使用时间、ICU滞留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时间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高危冠脉搭桥患者术前预防性使用IABP,可降低术后死亡率,减少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时间及IABP辅助时间,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及ICU滞留时间,改善高危冠脉搭桥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应用IABP后血小板变化规律,分析血小板变化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7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6例置入IABP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利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分析应用IABP后血小板变化规律。根据冠心病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手术组、介入组和药物组,比较三组患者血小板变化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96例患者应用IABP时间(97.10±64.66)h,应用IABP后即出现血小板下降,第2-4天血小板最低,随后开始上升,手术组与介入组、药物组比较血小板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药物组预后与手术组、介入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死亡及自动出院率更高。血小板减少与血小板正常患者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应用IABP后血小板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最低值在2-4天,手术组血小板低于介入及药物组,血小板下降与冠心病预后无关,但药物组患者死亡率高于手术组及介入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高危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安全性、围手术期各指标的影响以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本中心心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586例OPCAB患者中78例(13. 3%)高危冠心病患者应用IABP辅助治疗的时机及临床效果。根据置入IABP的时机,将患者分为预防应用组、紧急置入组两组。预防应用组:42例(53. 8%),术前对冠心病高危患者预防性用IABP辅助;紧急置入组:36例(46. 2%),OPCAB术中或术后因循环不稳定紧急置入IABP。对比两组患者使用IABP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死亡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旁路移植的桥血管数目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预防应用组患者IABP应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均明显短于紧急置入组(P0. 05)。术前预防应用组患者围手术期病死率(4. 8%)较紧急置入IABP患者(13. 9%)明显减低(P0. 05)。结论:对于高危冠心病患者术前预防性应用IABP能缩短IABP使用及ICU停留时间,降低术后30 d病死率,预防性应用IABP对高危OPCAB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再次置入IABP是高危OPCABG患者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术期不同时段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患者的预后,寻找IABP的最佳使用时机,以改善患者预后。方法:总结我科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间,行CABG或CABG合并瓣膜手术且围术期使用IABP的65例病例,根据IABP置入时间的不同分为术前置入组、术中置入组和术后置入组,总结比较三组患者术前的临床资料,术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65例病例,根据置入时间的不同分为术前置入组8例,术中置入组38例,术后置入组19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术前置入组LVEF值最低,术中置入组和术后置入组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置入组的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显著高于术后置入组。三组间搭桥支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IABP使用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及ICU滞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院内病死率及随访病死率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置入组除1例患者因股动脉缺血死亡,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术后置入组的再插管率显著高于术中置入组及术前置入组(P=0.008)。结论:高危冠心病患者术前开始使用IABP,相比较于术中和术后出现低心排时紧急置入,可以达到与其他两组患者相似的近期手术效果。下肢缺血仍然是IABP相关的重要并发症。高危冠心病患者术前使用IABP的优势还需要更多数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在IABP辅助下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共91例,分为住院存活组75例和死亡组1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平均年龄大,Killips心功能分级高(P0.05),但性别、吸烟、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既往PCI史、心肌梗死史、总缺血时间、术前IABP植入比例等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CI术后TIMI 3级血流(OR=0.462,P0.05)对患者住院死亡是保护性因素,年龄越大(OR=1.081,P0.05)、术后CK-MB峰值越高(OR=1.003,P0.05)、合并左主干病变(OR=7.273,P0.05)、Killips分级Ⅲ/Ⅳ级(OR=6.703,P0.01)是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IABP辅助下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术后梗死相关血管TIMI 3级血流可以降低死亡率,而合并Killips分级Ⅲ/Ⅳ级、左主干病变、年龄越大、术后CK-MB峰值越高,预示住院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