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和前路单间隙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结果 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5月连续治疗的59例单间隙脊髓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Bryan组)和前路减压融合固定组(ACDF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等临床数据,同时分别于术后6周和3、6、12、24个月应用颈痛、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部功能异常评分指标(NDI)、影像学测量手术节段及整个下颈椎的过伸过曲位角度变化等方法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和3个月,两组颈痛VAS、ND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随访时点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测量:Bryan组置换节段正常活动范围存在,ACDF组置换节段无角度变化;整个下颈椎的屈伸范围,Bryan组在各个随访时段与术前相比无变化(P>0.05),而ACDF组在术后6周和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逐渐恢复正常.结论 中期随访结果显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保持了病变节段正常的屈伸活动范围,可以取得与前路减压融合固定相同的临床效果,而且手术后短期内治疗效果优于传统前路减压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中期随访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临床和影像学结果以及相邻节段退变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时间超过2年的26例单节段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效果采用JOA和Odom评分进行评定.采用x线片观察手术节段活动度和椎旁骨化.采用X线片和MRI观察对比相邻节段退变情况.术前X线片示置换节段的活动度为2°~12°,平均为6.9°.结果 (1)临床结果:1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6分,平均改善率84%,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访时临床症状全部消失.Odom分级:优秀15例,良好7例,一般4例.(2)X线片:术后置换节段的活动度为1°~14°,平均7.8°;7例出现假体周围异位骨化,仅1例假体运动消失,其余6例平均活动度为5.3°.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无明显变化.(3)MRI T2加权像:根据Pfirrmann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相邻节段椎间盘的分级术后无明显加重表现;相邻节段黄韧带肥厚对椎管的侵占率术后无明显加重;但是上下相邻椎间盘侵占率均略有增加.结论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保留了置换节段的运动性,避免了相邻节段的加速退变,2年以上随访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3年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2009年3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并完成3年随访的6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1例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其中单节段置换26例,双节段置换5例,13例14个节段应用Bryan假体,18例22个节段应用Prestige LP假体,34例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其中单节段融合28例,椎体次全切双节段融合6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12、24及36个月对患者进行SF-36生活质量量表、JOA评分、NDI评分、Nurick分级的评估,术后36个月采用Odom’s标准评价临床效果;在各随访时点采用颈椎正侧位X线片观察置入物的稳定性,并采用动力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屈伸活动度;同时记录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及二次手术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JOA评分、Nurick分级术后各随访时点较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SF-36躯体评分及心理评分、NDI评分术后各随访时点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置换组优于融合组(P<0.05)。术后各随访时点置换组手术节段屈伸活动度维持在术前水平(P>0.05),而融合组手术节段屈伸活动度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置换组中2例患者发生假体前移,2例发生轻度异位骨化,1例因脑脊液漏接受二次手术。融合组中1例患者发生了假关节形成,6例存在供骨区的疼痛,3例因邻近节段退变接受二次手术。[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年随访疗效均满意,且前者保留了手术节段运动功能,减少了融合导致的多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CDA)对颈椎病的中长期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12月~2005年12月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单节段Bryan假体CDA与传统前路颈椎减压融合(ACDF)手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所有患者均按统一的纳入、排除标准进入临床研究,共80例,随机分为两组,并进行均衡性检验,一组进行CDA手术,另一组进行ACDF手术,术后经1d、3个月、6个月、1年、2年、5年及2012年6月的末次随访。其中CDA组32例、ACDF组35例完成了随访,应用动力位X线片观察置换间隙活动度,采用McAfee异位骨化分级方法评定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情况,在MRI T2加权像上采用Miyaza-ki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评定两组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采用颈椎活动障碍指数(N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症状改善程度。结果:本组病例随访7.2~9.6年,平均8.8年。CDA组假体位置良好,无塌陷或移位发生,末次随访时矢状面假体置换间隙活动度1.20°~8.20°,平均6.35°±1.45°;32例患者中8例(25%)置换间隙发生异位骨化,其中2例(6.25%)置换节段丧失活动度;翻修3例,1例因头侧邻近间隙退变、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2例因头侧跳跃间隙后方骨赘压迫脊髓;末次随访时置换间隙相邻的其他63个节段中22个椎间盘退变分级加重1级,8个加重2级,但无相关临床症状出现。ACDF组融合率100%,翻修3例,2例因头侧邻近间隙退变、存在神经症状;1例因尾侧邻近间隙退变,压迫脊髓;其余67个相邻节段中34个椎间盘退变分级加重1级,15个加重2级,但均无相关临床症状出现。末次随访时CDA组的NDI、颈部VAS及上肢VAS评分分别为16.83±3.12、1.17±0.41及1.96±0.51分,ACDF组分别为17.21±3.53、1.23±0.35及1.86±0.62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ACDF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中长期临床疗效间无显著性差异,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节段术后中长期可以保持一定活动度,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好于ACDF组,可以作为单节段颈椎病的手术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与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患者比较,探讨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早期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2011年3月24例符合选择标准的神经根型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按收治时间分为颈前路减压融合组(融合组13例,2010年3月-2010年9月)和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置换组11例,2010年9月-2011年3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分型、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改善率、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Odom’s评分评价疗效;置换组于手术前后X线片上测量置换及其邻近节段的过伸过屈、左右侧屈活动度,以及假体偏心距。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症状均缓解,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融合组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3个月;置换组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6个月。术后1、3、6个月置换组NDI均高于融合组(P<0.05),但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融合组Odom’s评分为优6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76.92%;置换组为优9例,良1例,差1例,优良率90.9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00,P=0.223)。术后置换组过伸过屈及右侧屈活动度于1个月时明显减小(P<0.05),之后逐渐恢复;左侧屈活动度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其中3、6个月时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置换节段和上位节段左侧屈活动度大于右侧屈(P<0.05),且上位节段左、右侧屈活动度差约为置换节段的2倍;侧屈活动度差与假体偏心距成正相关(P<0.05),且假体偏向侧的侧屈活动度增大,对侧活动度减小。结论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简便、安全且能保留颈椎活动的手术,早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观察比较 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n 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 1月 至 2010年 3月, 87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 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置换组, 44 例)或 ACDF手术(融合组, 43例)。分别在术前, 术后 1周, 术后 3、6、12及 24个月, 对患者进行疼痛视 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 JOA)脊髓 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量表(Short Form-36, SF-36)的评估及影像学评估, 同时记录患者并发症及二次手 术情况。结果 78例患者获得平均 12.4个月(6~24个月)随访。两组患者的颈痛、上肢痛 VAS和 JOA评 分, 术后各随访点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SF-36躯体评分、精神 评分术后各点较术前有明显上升(P0.05), 融合组融合成功率为 92.1%。置换 组中 3例患者在 3个月时假体有<3 mm的前移, 1例患者在术后第 3天发生脑脊液漏;融合组中 2例患 者发生邻椎病并接受二次手术治疗。结论 单节段 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 症, 与 ACDF手术一样使患者症状缓解明显, 且对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活动度影响小。 相似文献
8.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0例,女4例;年龄31~52岁,平均43岁。C3、4例,C4、5,2例,C5、68例,C4、61例,C3-61例。单节段置换12例,双节段置换2例,共置换16个椎间盘假体。Bryan假体由金属外壳和聚氨酯髓核组成,外壳有钛微孔喷涂层。术后摄颈椎动态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及活动度。[结果]术后随访最长28个月,平均10个月。全部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CSM40分法评分平均提高8.5分,有效率为100%,无假体松动和脱落,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平均为6.4。。[结论]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具有确切的稳定性和相应的活动度,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可选择方式之一。早期临床效果良好,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初期应用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8例(22个节断),术前、术后进行JOA评分比较评价早期治疗效果;术后摄置换节段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线片,观察稳定性和植入节段的活动度。结果随访16~36个月,平均20个月。无伤口感染及假体脱位病例,患者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0(7~11)分上升至术后平均15.0(13~17)分,术后3个月置换节段前屈后伸活动范围平均4.8°(4.1°~5.5°),左右侧屈活动范围分别为3.7°(3.4°~4.0°)和3.6°(3.3°~3.9°)。X线片显示颈椎稳定性好,运动功能无明显丢失。结论应用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疾病早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Charite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美国多家医学中心的先期研究结果,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于2004年10月26日批准将Charite人工椎间盘假体用于治疗腰椎退变性椎间盘疾病。Chariet人工椎间盘是目前美国最早也是唯一获得批准使用的椎间盘假体。许多文献报道了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病例,提出了保留脊柱功能单位活动的概念。人工椎间盘置换这个新科技就是在以上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当然也有持不同观点者认为融合节段相邻椎间盘退变是有基因学基础的,是正常老化的现象而不是融合造成机械应力改变的结果。
本文综述了关于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原理、适应症、外科技术、风险、并发症、短期疗效等文献,并探讨关于长期疗效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并探讨其是否可以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方法 前瞻性对比分析接受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置换组,45例)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融合组,48例)治疗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随访6年临床疗效和影像学资料。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为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颈椎功能残障指数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Odom评分。影像学评价指标为矢状位曲度、活动度、邻近节段退变。结果28例置换组患者和35例融合组患者完成随访。两组患者末次随访的JOA评分和NDI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9%的置换组患者和97.1%的融合组患者Odom评分获得很好或较好的结果。两组患者颈椎矢状位曲度末次随访较术前均得到保持。颈椎整体活动度置换组末次随访与术前无明显差异,而融合组则是明显降低。置换组置换节段活动度术前为9.5°±3.7°,术后3个月为7.0°±3.0°,末次随访为6.6°±4.1°,末次随访较术后3个月无明显改变。邻近节段退变评估采用侧位X线片和MRI T2加权像,置换组上、下邻近节段退变均明显少于融合组。结论 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6年的随访结果基本满意,能更好地保留颈椎生理活动及生物力学环境,从而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显微减压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11年11月,对21例颈椎病患者共23个椎间隙行前路显微镜下椎间盘减压联合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28 ~60岁,平均46.3岁.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5例,脊髓型颈椎病16例.应用Bryan假体治疗9例患者共10个椎间隙,ProDisc-C假体治疗12例患者共13个椎间隙.随访时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障碍功能指数(NDI)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采用配对t检验对不同时间点的评分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术后随访6~74个月,平均27.7个月.1例椎管骨性狭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遗留疼痛,经过再次后路减压术后缓解,预后较好.其余患者随访期间症状均缓解明显,置换节段稳定,没有假体下沉和明显偏移.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JOA评分(t=9.195和17.070)、NDI评分(t=7.193和14.062)和VAS评分(t=14.851和16.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比较,JOA评分(t=5.916)、NDI评分(t=7.722)和VAS评分(=4.5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显微减压手术能彻底去除对神经组织产生压迫的致压物,疗效更有保障. 相似文献
13.
腰椎间盘人工髓核置换术后中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人工髓核(prosthetic disc nucleus,PDN)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疗效,初步评价PDN置换术的实用价值。方法自2002年2月至8月采用单枚PDN假体置换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8例,术后随访48个月者22例。临床疗效评价内容包括:术后的主观症状改善情况、手术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观察并统计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与同期行单纯髓核摘除术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PDN组除2例假体脱出再次手术取出外,其余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显著改善,术前平均为53%,术后第24个月为15.5%,第36个月为16%,第48个月为15%。Prolo评分术前为4.3分,术后第48个月为8.7分。腰椎活动度术后第24个月平均为12.0°,第36个月为12.5°,第48个月为12.0°。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有不同程度地降低,较术前平均降低约18%。主要并发症包括:术后早期一过性腰痛18例,假体脱出2例,术后48个月随访时发现假体下沉12例,软骨终板损伤15例。术后临床疗效与单纯髓核摘除组比较大致相当。结论单枚PDN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肯定,能有效地保持腰椎功能,但仍不能有效地维持手术节殷椎阁隙高席.尚存存一此较为严重的并发痒.因此府严格掌握手术活席证.慎莺开展此项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前路颈椎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与颈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颈椎椎间融合(Hybrid手术)治疗连续双节段颈椎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3月在我科行ACDF及Hybrid手术治疗的连续双节段颈椎病患者,资料完整且随访时间60个月者共68例,其中ACDF 39例(ACDF组),Hybrid手术29例(Hybrid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随访时间、手术节段等均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整体活动度、C2-C7颈椎曲度、相邻节段活动度、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的JOA、NDI及VAS评分均较同组术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Odom标准,Hybrid组的优良率为93.1%,ACDF组为92.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C2-C7曲度较术前均有所恢复,Hybrid组较ACDF组改善更好(P0.05);Hybrid组整体颈椎活动度及相邻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ACDF组颈椎活动度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相邻节段活动度明显增加(P0.05);颈椎X线片评估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Hybrid组17.2%vs ACDF组20.5%,P0.05);末次随访时Hybrid组人工间盘置换节段异位骨化发生率为34.5%(10/29),其中Mobi-C假体发生率为41.2%(5/12),Pro Disc-C假体发生率为29.4%(5/17)。结论 :Hybrid手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5年以上随访临床疗效及安全有效性与ACDF相当,但Hybrid手术可以更好地重建颈椎曲度,减少邻近节段代偿性活动的同时保持颈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10年随访结果和并发症。方法:纳入在我院骨科行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且获得长期随访、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均完整的60例患者,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5例,脊髓型颈椎病41例,混合型颈椎病(脊髓型+神经根型)4例。47例患者为单节段置换,12例为双节段置换,1例为3节段置换。随访时间为124.0±8.3个月(117~150个月)。采用mJOA评分和VAS评分分别评估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分析二次手术的原因和二次手术方案;颈椎屈伸位X线片评估末次随访时节段活动度情况,采用McAfee异位骨化分级观察末次随访时异位骨化情况。结果: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mJOA评分为13.4±2.2分,末次随访时为15.8±1.1分(P0.05)。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术前上肢VAS评分为5.7±2.2分,末次随访时为0.7±0.9分(P0.05);术前颈痛VAS评分为4.7±2.2分,末次随访时为1.0±1.0分(P0.05)。混合型颈椎病患者术前m JOA评分为13.3±3.6分,末次随访时为15.4±1.1分;术前上肢VAS评分为4.3±2.6分,末次随访时为1.0±1.4分;术前颈痛VAS评分为2.8±1.5分,末次随访时为2.5±1.9分。7例患者接受了二次手术治疗,其中6例为手术节段异位骨化(包括初次手术单节段椎间盘置换术5例,双节段置换术1例;二次手术时3个节段异位骨化分级为Ⅲ级,4个节段为Ⅳ级)导致的新症状而行手术节段二次手术,1例为邻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74个手术节段的术前活动度为7.0°±2.9°,末次随访时活动度为4.6°±4.1°(P0.05)。末次随访时74个手术节段中有53个节段出现异位骨化,根据Mc Afee异位骨化分级,其中5个节段为Ⅱ级,21个节段为Ⅲ级,27个节段为Ⅳ级。结论: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随访10年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异位骨化的发生率较高,降低了手术节段的活动度,严重的异位骨化会导致手术节段出现新的神经症状而被迫行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Activ 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11月~2011年3月在我院接受Activ 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并获得随访的颈椎病患者共43例(45个节段),平均年龄48.3岁,其中男18例,女25例,脊髓型颈椎病2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6例,混合型颈椎病5例;单节段置换41例(C3/4 2例,C4/5 17例,C5/6 21例,C6/7 1例),双节段置换2例(C4/5和C5/6 1例,C5/6和C6/7 1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活动障碍指数(N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症状改善程度,比较手术前后的颈椎曲度、手术节段及邻近上下节段活动度变化,观察统计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3.8个月。患者的JOA评分、NDI、颈部VAS评分、上肢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8.2±0.7、35.3±4.7、6.8±1.1和6.5±1.2分显著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14.7±0.4、16.2±3.4、1.3±0.8和1.8±0.9分(P均<0.05)。颈椎生理曲度术前为7.97°±4.49°,末次随访时为9.15°±3.85°,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置换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邻近上下节段活动度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人工椎间盘活动良好,无塌陷或移位,随访期间未见邻近节段明显退变,2例分别在术后7个月和10个月时异位骨化形成。结论:Activ 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有效改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和活动度,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0月,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39例。其中男20例,女19例;年龄32~60岁,平均45.7岁。病程1个月~10年,平均30个月。其中脊髓型颈椎病2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1例,混合型颈椎病2例(神经根型加脊髓型)。单节段病变27例,双节段病变12例。使用Prestige假体9例、Prodisc-C假体4例、Discover假体26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置换节段及邻近节段活动度(Cobb角变化),并采用Kellgren X线颈椎退变分级评估法对邻近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3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3.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置换节段及置换节段相邻上、下位节段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Kellgren X线椎间盘退变分级评价结果显示,末次随访时有5例患者出现退变情况改变,其中从无(0级)退变为轻度(1、2级)3例,由轻度1级退变到轻度2级1例,由轻度2级退变到中度(3级)1例,退变发生率为12.8%,但退变情况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93,P=0.406)。术后15个月(32例患者)邻近椎间盘未发生退变情况。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有良好疗效,可较好地保留置换节段及邻近节段活动度,并可能对邻近节段的椎间盘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Purpose
To determine the efficacy of total disc replacement (TDR)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associated with atypical symptoms.Methods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patients with myelopathy and/or radiculopathy related to cervical spondylosis that were treated with TDR were contacted by phone. Atypical symptoms involved in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d dizziness, headache, nausea, vomiting, blurred vision, tinnitus, palpitations, hypomnesia, and abdominal discomfort. The severity of each atypical symptom was evaluated separately based on an numerical rating scale. The radiographs and charts before and after the surgery were reviewed. Paired samples t tests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severity of the symptom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Results
Between 2003 and 2010, 73 of 133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and/or radiculopathy treated by TDR experienced atypical symptoms before surgery. The mean follow-up was 34.6 months. There were 47 males and 26 females (mean age 48.9 years). Of the 73 patients, 41 were diagnosed with myelopathy; 13 with radiculopathy; and 19 with mixed-type spondylosis. The incidence of each symptom before surgery was dizziness (46.6 %), tinnitus (41.1 %), facial flushing and sweating (41.1 %), palpitations (39.7 %), headache (35.6 %), hypomnesia (30.1 %), nausea and vomiting (20.5 %), blurred vision (20.5 %), and gastroenterologic discomfort (5.5 %). The severity of the following symptoms improved after surgery: dizziness (p = 0.000, α = 0.05), headache (p = 0.000, α = 0.05), nausea and vomiting (p = 0.000, α = 0.05), blurred vision (p = 0.004, α = 0.05), tinnitus (p = 0.000, α = 0.05), palpitations (p = 0.000, α = 0.05), hypomnesia (p = 0.010, α = 0.05), and other symptoms (p = 0.030, α = 0.05). The gastroenterologic discomfort did not improve (p = 0.731, α = 0.05).Conclusions
TDR may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atypical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and/or radiculopathy. 相似文献19.
目的:探讨Mobi-C颈椎人工间盘置换(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与传统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27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8例,女9例,年龄30~62岁,平均46.7岁。其中12例采用CADR治疗(CADR组),15例采用ACDF治疗(ACDF组)。所有患者有颈肩部及上肢疼痛麻木,病程1~13个月,平均2.4个月。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均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价和生活质量问卷调查。应用Odom标准评价术后疗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记录疼痛级别,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定。结果:27例患者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6~30个月)。术后1周CADR组优10例,良2例,ACDF组优5例,良10例,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5,P=0.019);末次随访时CADR组优10例,良2例,ACDF组优12例,良3例,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9,P=1.000)。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上肢VAS评分均明显缓解(P<0.05)。术后1周:CADR组颈部VAS评分由术前的3.58±0.79下降至0.58±0.51(P<0.05),NDI指数由术前的(23.42±6.36)分下降至(5.42±1.68)分(P<0.05),而ACDF组下降不明显。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颈部VAS评分、NDI指数及SF-36生活质量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Mobi-C CADR保留了减压节段的运动,允许患者迅速恢复正常的活动,术后早期即可显示明显疗效,且疗效稳定维持,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