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李奎  张建光  陈路  蒲劲松  李源力  蔚芃 《四川医学》2017,38(12):1361-1365
目的 探讨凝血酶肽(TP508)复合人工骨对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新西兰大白兔42只,建立双侧桡骨1.5cm骨-骨膜缺损模型。随机 选取其中36只,将右侧作为实验侧,骨缺损处植入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并注入TP508;左侧为对照组,仅植入上述人工骨材料;剩余6只作为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处不 植入任何物质。术后4周、8周、12周分批处死实验动物,对实验段桡骨进行X线及组织学分析。结果 术后4周、8周、12周实验组X线评分、组织学评分及骨缺损区 新生骨组织面积百分比均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术后12周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区无骨连接形成,X线评分及组织学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实验组及对照组(P均 <0.05)。结论 TP508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具有促进愈合作用,复合人工骨植骨对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硫酸钙对骨修复活动的影响。方法建立兔股骨远端包容性骨缺损模型,用柠檬酸化硫酸钙和Osteoset片填充缺损,进行一般观察、大体x线及骨密度分析。结果普通X线观察提示缺损区填充的CCaS和Osteoset逐渐降解吸收,被新生的骨组织替代。3周时人工骨修复骨缺损区骨密度高于正常股骨髁;6周时缺损区骨密度下降,低于正常股骨髁;13周时较6周时增高接近正常股骨髁。骨修复过程中各个时间点骨密度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但是人工骨修复区骨密度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硫酸钙体内能够降解吸收,不干扰新骨的形成,为骨的修复发挥骨传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验证掺锶硫酸钙复合骨修复材料修复松质骨骨缺损的能力。方法建立直径5mm、深度12mm的新西兰兔股骨髁包容性骨缺损模型,取含锶量为0.5%的掺锶硫酸钙骨缺损进行修复。术后4、8、12w连续X线摄片,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术后12w处死动物,取动物双股骨下段,进行股骨远端缺损区压凹实验。术后8、12w取标本行HE染色,光镜观察材料及周围组织的变化和植入材料内新骨的形成情况。采用ImageplusCCD系统对植骨区的成骨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x线显示掺锶硫酸钙组术后12w时原骨缺损区域已完全被新骨填充,其密度与正常骨组织密度接近;a-半水硫酸钙组术后12w时骨缺损区内部仍可见少量植入材料的碎片。术后12w掺锶硫酸钙组和a一半水硫酸钙组股骨髁骨缺损区压缩强度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00,P0.000);两组间比较掺锶硫酸钙组压缩强度高于a-半水硫酸钙组(p=0.007);掺锶硫酸钙组压缩强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术后8、12w掺锶硫酸钙组和“半水硫酸钙组新骨形成率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00),且掺锶硫酸钙组新骨形成率均明显高于a半水硫酸钙组(P=0.030,P=0.043)。结论现阶段制备的0.5%掺锶硫酸钙材料在松质骨包容性骨缺损区内有明显的促成骨作用,在12w内比基质材料a-半水硫酸钙能更好的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4.
脱矿人牙骨基质与聚乳酸膜复合体修复骨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脱矿人牙骨基质与聚乳酸腹复合体修复骨缺损的特点及机制。采用Wistar大鼠共60只,随机分A、B、C3组,在其双侧桡骨中段制作4mm的骨缺损模型。右侧作为实验侧、缺损区A组植入脱矿人牙骨基质、B组仅外包裹聚乳酸膜、C组植入二者复合体。左侧为空白对照,分别于2、4、6、10周处死动物,标本行放射学及组织学检查。X线及组织切片均证实该复合体在6周时已有致密骨组织形成,10周时已有新生髓腔生成。表明脱矿人牙骨基质与聚乳酸膜复合体有良好的成骨能力,有引导骨组织再生、防止骨不连作用,无论是成骨速度与质量均优于单纯成分植入。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复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对兔拔牙窝骨缺损新骨形成的促进作用.方法 将2月龄雄性新西兰兔27只,随机分3组,每组9只,建立动物模型,均在全身麻醉下微创拔除下颌左侧中切牙.A、B和C组分别为BMSCs复合PRF、单一PRF和空白对照.每组3只于3个时间点,即第4、8、12周,在骨缺损部位取材,拍摄X线片观察骨缺损区骨质的愈合及改建情况.同时制作HE染色的组织切片,进行骨计量观察.结果 观察和使用灰度值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在4、8、12周A组缺损区骨密度明显高于B、C组(P<0.01).A组与B、C组的骨计量学比较分析显示骨小梁宽度、缺损区骨量、成骨细胞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自体BMSCs复合PRF应用于兔牙槽骨缺损区能有效促进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牡蛎壳粉/α-半水硫酸钙复合人工骨材料填充兔股骨髁缺损的成骨能力及降解性.方法 用牡蛎壳粉及α-半水硫酸钙按1:3比例混合,制备人工骨.采用新西兰大白兔制做股骨髁缺损的动物模型,将复合人工骨植于一侧股骨髁,另一侧为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4、8、12周取材、脱钙、组织包埋、切片行HE染色,观察成骨及材料降解情况.结果 大体观察未见组织炎症反应,缺损区内填充的复合人工骨逐渐降解.4周时实验组有少量新骨形成,对照组无明显成骨,到8周时实验材料几乎降解完全,有部分骨小梁形成,对照组有少量新骨形成,生长部位主要在髓腔附近.在12周时实验组骨组织已经较为生熟,对照组有贴壁生长的骨小梁组织.经骨量评估发现在不同时间点,实验组骨量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牡蛎壳粉/α-半水硫酸钙复合人工骨材料成骨能力及降解能力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PHBV)膜与珊瑚羟基磷灰石(CHA)联合修复颌骨缺损,来观察和探讨骨缺损的修复方式及成骨机制,为PHBV膜将来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实验选择54只实验动物日本大耳白兔,随机抽取48只左侧为PHBV膜与CHA复合组(实验组),右侧为单纯CHA(对照组)。在下颌骨体部双侧造成12mm×5mm×4mm颌骨缺损,左侧缺损处CHA填充后覆盖15mm×10mm大小的PHBV膜,右侧缺损处CHA填充。另外6只兔子左右两侧各造成12mm×5mm×4mm颌骨缺损作为空白组。植入材料后在第4周、8周及12周各处死16只动物,空白组在各期处死2只,然后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4周实验组缺损区中央可见新生骨组织,而对照组见大量纤维结缔组织;8周实验组缺损区中央可见多处新生骨,对照组缺损区中央可见新生骨组织,但仍可见纤维结缔组织;12周实验组缺损区新生骨组织内骨细胞小,核小,对照组骨缺损区可见部分骨组织形成。结论 PHBV膜联合CHA修复颌骨缺损,比CHA单独修复颌骨缺损成骨速度更快,新形成的骨质较好,而且PHBV膜通过膜的机械性能和维持再生空间的能力,能够阻挡成纤维细胞通透,并且能在机体内维持足够长的时间以利于新骨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康  李龙 《柳州医学》2006,19(3):129-130
目的评价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例骨缺损患者应用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进行手术植入治疗,其中5例单纯用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入,3例取自体髂骨与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混合后植入,进行连续6~12个月的临床观察。结果所有患者无不良的局部和全身反应。X线片显示,术后3个月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入区与缺损周围的骨组织之间界限模糊,有新生骨形成:6个月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入区明显有新骨长入,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与骨组织融为一体、骨缺损已基本修复。3~6个月自同化磷酸钙人工骨的密度逐渐减低。结论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作用,其内连接结构既可以保持一定的刚度和强度,又便于骨组织长入;其理想的生物降解效应更有利于骨组织的改建和塑性。  相似文献   

9.
PHBV复合HA纳米纤维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物复合羟基磷灰石(PHBV/HA)的纳米纤维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将40只新西兰兔制备单侧桡骨中段10 mm的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植入PHBV/HA的纳米纤维材料,对照组植入硫酸钙人工骨,各16只;空白对照组8只。在术后相应时间段分别进行大体观察,行放射学、组织学及扫描电镜检查,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观察其成骨能力、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术后4~8周植入材料处有片状密度增强,截骨处有骨痂向缺损区生长,骨皮质不连续,仍有骨性缺损,术后12~16周新生皮质骨与宿主皮质骨自然连接,骨缺损已完全修复。新生骨显示出正常骨干结构,髓腔再通。与对照组相比,8周之前在新生骨的形成及修复骨缺损方面的作用相差不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到12周之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体现了更好的成骨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H-BV/HA的纳米纤维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骨传导性,是一种良好的修复骨缺损的植入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表面经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处理的纳米羟基磷灰石/镁(nHA-Mg)多孔复合材料植入到兔下颌骨骨缺损后的修复作用,并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18只日本大耳白兔建立双侧下颌骨10 mm×5 mm×1 mm骨缺损动物模型,随机选取9只左侧植入表面经PLGA处理的nHA-Mg复合材料作为实验组,右侧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对照组;剩余9只左侧植入nHA-Mg复合材料作为阳性对照组,右侧同样作为空白对照组。于4、8和12周分次处死白兔(每次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各3只),截取缺损区域下颌骨,进行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并比较各组新生骨小梁面积占骨组织面积百分比以及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材料的剩余量。结果:与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新生骨小梁面积所占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而阳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观察,实验组有新骨形成,并且效果明显优于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石蜡切片观察,实验组有血管组织和新生骨小梁,成骨细胞聚集在骨小梁周围,大量骨陷窝位于骨小梁中,陷窝中包含骨细胞;随时间延长,新生骨小梁增粗,排列更致密,有改建为板层骨趋势。硬组织磨片观察,实验组材料剩余量多于阳性对照组。结论:表面经PLGA处理的nHA-Mg多孔复合材料可以有效减缓体内的降解速率,并且材料具有促进成骨和引导骨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分析体检人群中不同血脂异常分型者骨密度及骨量分布水平的差异,探究血脂增高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入选空腹血糖正常(FPG<6.1mmol/L)的体检者331例,患者年龄50~75(59.81±7.91)岁,依据空腹血脂水平将体检者分为4组:胆固醇与甘油三酯混合增高组(以下简称为混合组,99例)、高胆固醇组(100例)、高甘油三酯组(44例),以及血脂正常型对照组(以下简称为对照组,88例)。收集上述体检者基本信息、生化指标以及腰1~4椎体平均骨密度与T值等数据,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分析各组之间骨密度、骨量分布水平等情况的差异。结果 混合组、高胆固醇组的骨密度分别为0.977±0.143g/cm2、0.979±0.149g/cm2,均低于对照组的骨密度(1.044±0.161g/cm2,P均=0.03);高甘油三酯组的骨密度为1.021±0.137g/cm2,与对照组的骨密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9);混合组、高胆固醇组的骨量异常比率(T值<-1.0)均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12、0.004;高甘油三酯组的骨量异常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7)。结论 体检人群中血脂增高者骨密度低于血脂正常者骨密度的可能性较大,尤其要注意混合型和高胆固醇型血脂增高者的骨密度筛查,以利于有关人群中骨量减少的早期发现和骨质疏松的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实验研究探讨富血小板血浆结合松质骨移植治疗腕舟骨骨不连的效果。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8只,两组建立腕舟骨骨不连动物模型后,A组为腕舟骨骨不连处植入松质骨治疗,B组为舟骨骨不连处植入松质结合PRP治疗,术后8周观察动物一般状况与骨愈合情况。结果 术后A组骨基质可见且钙盐沉积不明显,B组骨不连区能够看到诸多新生骨,但新生骨量较A组低;术后8周B组实验侧修复性新骨形成均多于A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观察组的软骨总体形态与微形态评分分别为1.74±0.43分和3.20±1.74分,对照组分别为3.61±0.56分和7.42±1.24分,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胶原含量在术后都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术后8周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胶原含量分别为0.24±0.03ng/L和0.17±0.06ng/L,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富血小板血浆结合松质骨移植治疗腕舟骨骨不连对骨的再生与修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应用比较方便,有比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淫羊藿对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nHAC/PLA)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成骨作用。【方法】制备16只兔双侧下颌骨10 mm×8 mm贯穿性缺损模型,随机分为中药淫羊藿组与对照组,2组左侧缺损不添加材料,右侧缺损处添加活性材料nHAC/PLA。术后2、4、8、12周分别处死动物,从大体、影像学、组织学方面进行观察,并计量新骨面积。【结果】影像学观察结果显示淫羊藿右侧组、对照右侧组、淫羊藿左侧组2、4、8、12周缺损区密度均高于对照左侧组。组织学观察可见淫羊藿右侧组、对照右侧组各时间点骨缺损区新骨形成均优于左侧组,新生骨及新生血管的量多。随着时间延长,淫羊藿右侧组、对照右侧组有大量骨样组织长入活性材料,骨成熟度增高,淫羊藿右侧组可见残留材料逐渐被活跃生长的骨组织包围并替代。分别与同侧对照组比较,淫羊藿左、右侧组新骨面积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左侧与右侧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淫羊藿在骨缺损修复期间有良好的促进骨愈合的作用,nHAC/PLA活性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及骨诱导活性,有望应用于临床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14.
引导骨再生膜复合异体骨移植促进兔下颌骨缺损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聚乳酸 (PLA)膜复合脱钙冻干异体骨 (DemineralizedFreeze DriedBone,DFDB)和胚胎骨 (FetalBone ,FB)的骨修复能力。【方法】在 12只日本大耳白兔双侧下颌骨下缘中份形成方形骨缺损 ,左右侧骨缺损分别植入FB和DFDB ,表面覆盖PLA膜。术后 4、8、12周分期处死动物 ,下颌骨标本行放射学及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 4周两侧缺损内有大量新生骨组织。 8周后植入的FB完全被吸收改建 ,右侧缺损内仍见DFDB残片。 12周双侧新生皮质骨与宿主骨连结紧密。术后各期PLA/FB侧新骨量均高于PLA/DFDB侧。【结论】PLA/FB用于骨缺损修复较PLA/DFDB理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泼尼松灌胃与肌内注射两种不同给药方法对大鼠骨密度、骨生物力学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45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15只、灌胃组15只、肌内注射组15只),其中正常组大鼠作为阴性对照,予0.9%生理盐水灌胃2 mL/d;灌胃组大鼠给予泼尼松0.5 mg/ (kg·d)灌胃;肌内注射组大鼠给予泼尼松0.5 mg/ (kg·d);12周后测定离体的大鼠椎体骨密度及血清β-CTX、PINP水平变化, 采用三点弯曲试验测量股骨皮质骨最大载荷、弹性载荷、断裂载荷等生物力学指标.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 灌胃组及肌内注射组大鼠椎骨骨密度值均显著性降低(P<0.05);与灌胃组相比,肌内注射组大鼠椎骨骨密度显著下降(P<0.05);与正常组相比, 灌胃组及肌内注射组大鼠股骨的弹性载荷、最大载荷、断裂载荷均显著降低(P<0.05),肌内注射组与灌胃组大鼠的弹性载荷、最大载荷、断裂载荷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正常组相比,灌胃组及肌内注射组大鼠中血清β-CTX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PIN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灌胃组相比,肌内注射组大鼠血清β-CTX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PINP水平显著降低(P<0.05).骨组织切片HE染色显示:肌内注射组大鼠的骨小梁明显纤细疏松,造血组织明显减少,脂肪组织明显增多.结论 泼尼松对大鼠的骨密度、骨生物力学及骨代谢指标都有影响,而肌内注射泼尼松比口服对骨密度、骨强度、骨代谢的影响更大,更易造成骨质疏松症.因此,建议临床使用泼尼松时选择口服作为给药方式更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孔径三维多孔骨修复材料DL-PLA 植入免桡骨骨缺损区对骨长人的影响。方法将采用浇注盐析技术制成的孔隙率为75%而孔径不同的三维多孔DL-PLA材料植入免桡骨骨缺损区,并设立空白对照组,分别在术后2、4、8、12周行X线检查、取材做大体观察、组织形态学检查、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植入材料孔径为约250、400、750μm者均有大量新生骨组织形成,而植入孔径为约75μm者及空白对照组12周时骨缺损区两端骨髓腔已闭合。植入250μm者8和12周时抗弯强度最高(P<0.01)。结论三维多孔材料孔径大小对骨长入起决定性作用,孔径为约250μm的材料最有利于骨长入。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人造骨修复骨缺损的过程。方法选择健康中国家兔45只,将其左桡骨制成20 mm的骨缺损模型,在左侧桡骨骨缺损处用人造骨移植、钢板螺丝钉固定,右侧做为对照。于术后2、4、6、8、12、16、24周行X线拍片,并取骨缺损处标本切片,观察在骨缺损修复后各个时期的组织形态学变化过程。术后24周测量抗弯强度。结果人造骨植入后2周骨骼残端有少量骨痂形成,与植入材料之间有纤维组织存在,并有少量新骨形成;术后4周骨骼残端与人造骨之间有连续骨痂形成,骨残端成骨活跃,有部分的编织骨出现,植入材料内部有散在的新生骨出现;16周时人造骨与骨残端之间有模糊的密度过渡区,在骨缺损区出现条带状的新生骨;24周骨缺损区有大量的新生骨形成,骨连接基本形成。24周后实验组桡骨带钢板测量平均抗弯强度为(89.98±18.21)N,对照组平均抗弯强度为(88.26±17.54)N,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去除钢板后测量平均抗弯强度为(45.73±9.62)N,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羟基磷灰石人造骨植入骨缺损后其愈合过程与正常骨愈合类似,但其替代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用羟基磷灰石人造骨修复骨缺损时一定要有可靠的固定材料,以弥补羟基磷灰石人造强度较差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不同孔径骨修复材料消旋聚乳酸对骨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孔径三维多孔骨修复材料DL-PLA植入兔桡骨骨缺损区对骨长入的影响,方法:将采用浇注盐析技术制成的孔隙率为75%而孔径不同的三维多孔DL-PLA材料植入兔桡骨骨缺损区,并设立空白对照组,分别在术后2,4,8,12周行X线检查,取材做大体观察,组织形态学检查,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植入材料孔径为约250,400,750μm者均有大量新生骨组织形成,而植入孔径约为75μm者及空白对照组12周时民损区两端骨髓腔已闭合,植入250μm者8和12周时抗弯强度最高(P<0.01),结论:三维多孔材料孔径大小对骨长入起决定性作用,孔径为约250um的材料最有利于骨长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Osteoset医用硫酸钙颗粒治疗四肢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Osteoset医用硫酸钙颗粒作为骨移植替代物治疗33例因外伤和良性肿瘤导致的四肢骨缺损病人,通过影像学方法 观察其成骨作用.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个月.Osteoset医用硫酸钙颗粒植入后1~3个月开始吸收,4~6个月完全吸收并被新生骨组织替代.结论 Osteoset医用硫酸钙颗粒是一种成骨性能优良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并探讨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剩余骨壁对骨缺损修复有无影响。建立小型猪即刻种植实验动物模型并依据实验设计确定剩余骨壁的厚度,后与骨壁相距一定距离植入种植体,实验组加入人工骨粉、自体骨碎末混合物并覆盖胶原膜,空白组只覆盖胶原膜,来比较观察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剩余骨壁对骨缺损修复有无影响,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选取4只健康小型猪,雌雄各半。微创拔除左、右上颌第2、3、4前磨牙,后手术剥离龈瓣,充分暴露骨壁,并用高温高压灭菌后的游标卡尺一一测量其颊侧剩余骨壁的厚度。用裂钻磨除颊面达釉牙骨质界下约5 mm,呈"U"字形骨缺损,并保证其颊面骨壁厚度分别为0.5 mm、1 mm和1.5 mm,后分别植入种植体,并使种植体与颊侧骨壁相距3 mm。左侧为实验组,于缺损处加入人工骨粉、自体骨碎末混合物,后覆盖胶原膜,膜边缘覆盖超出骨缺损四周2 mm,冠方平齐龈缘,龈瓣复位缝合;右侧设空白对照,植入种植体后直接缝合。术后8周,12周分别处死两只动物,取上颌骨,制取标本,进行肉眼观察、骨密度测量及种植体骨磨片观察。结果 (1)肉眼观察,口腔卫生保持良好,未出现创口感染、裂开或种植体脱落现象。处死动物之前均无动物意外死亡情况发生。(2)骨密度测量结果显示,术后8周时实验组为(0.5899±0.0256),对照组为(0.4360±0.0507);术后12周时实验组为(0.6189±0.0512),对照组为(0.5140±0.0386),不同时间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骨磨片观察,种植体周围骨壁厚度越厚成骨效果越好。结论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剩余骨壁越厚其骨缺损修复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