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目的:临床上预存供者特异性抗体(donor specific antibody,DSA)患者术后易发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术后发生并发症和移植失败的风险相对较高。本研究旨在探讨DSA阳性肾移植临床治疗效果并分析术前预处理在DSA阳性肾移植中的作用与安全性,为临床DSA阳性肾移植提供单中心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的15例DSA阳性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来源(organ 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DCD)肾移植受者,其中3例在术前未作脱敏治疗(DCD未处理组,n=3),5例受者在术前使用利妥昔单抗作脱敏治疗(DCD预处理组,n=5);其余7例为亲属活体供者(living related donors,LRD)肾移植受者,术前接受利妥昔单抗和血浆置换脱敏治疗(LRD预处理组,n=7)。收集受者肾功能,DSA水平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年、3年及5年受者和移植肾存活情况等,并比较3组患者的恢复情况与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15例受者术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肾移植受者的术前供者特异性抗体(donor specific antibody,DSA)与其术后发生抗体介导的体液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及移植肾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要求的肾移植受者88例。术前采用Luminex流式法对肾移植受者进行DSA检测,并将受者分为DSA阳性组(n=20)与DSA阴性组(n=68)。随访时间为2年。术后参照Banff 2005标准对移植肾病理形态进行评估分级,并观察移植肾的情况。结果: DSA阳性组与阴性组AMR发生率分别为20.0%和1.5%,移植物丢失发生率分别为15.0%和1.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1,P<0.05);AMR受者最高DSA的荧光指数中值(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较非AMR受者差异明显(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显示肾移植术后受者发展为AMR的最高MFI阈值为7909.5。两组移植肾功能延迟回复的发生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移植术前检测DSA水平,可以预测AMR的发生风险和移植肾功能状态。最高DSA值的MFI截点(7909.5)能够预测AMR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抗供体特异性抗体与同种异体肾移植间移植物排斥的关系 ,用HLA位点氨基酸残基配对检测法 (ELISA -LAT -M和ELISA -LAT -ID) ,对 166例血清分为AR ,CR和正常对照共 3组进行筛选测定 .按LAT酶联检测试剂盒要求操作 ,抗体特异性的确定根据阳性结果的反应格局综合判断 ,结果显示抗HLAⅡ类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AR 38% ,CR 37% ,正常 2 3% (P <0 0 1) .提示HLAⅡ类抗体与急、慢性排斥反应有明显相关性 .进一步抗体定位并与其错配位点比较 ,抗移植物特异性HLAⅡ类IgG抗体阳性率AR 34 % ( 9例移植物丢失 ) ,CR 64% ( 1例移植物丢失 ) .提示抗移植物特异性HLAⅡ类IgG抗体是影响移植物存活和排斥反应的重要因素 ,且可能在AR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供体特异性输血对亲体肾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术后人肾存活率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05-2007年收治的52例亲体肾移植患者按是否进行供体特异性输血分为供体输血组和对照组,供体输血组于术前3 d采集全血200~400 ml,术中用于受者;对照组术中随机使用库存血.对比分析两实验组在肾移植后移植肾的功能(血肌酐测定)、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发生率.结果 供体输血组和对照组在供肾GFR、HLA配型、供者和受者年龄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供体输血组术中输供体全血(334±56.4)ml,随机输注浓缩红细胞(238±105)ml;对照组输注浓缩红细胞(698±243)ml.供体输血组与对照组术后1周血肌酐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和DGF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57%、16.67%).结论 供体特异性输血可明显减少移植术中库存非亲体血使用量,减少术后急性排斥和DGF发生率,有效提高了移植受者围手术期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中华医学杂志》2022,(26):2041-2044
供者特异性抗体(DSA)的预防、诊断和针对性治疗是目前肾移植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MR)临床诊疗的关键。免疫抑制治疗强度不足以控制由同种异体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激发的免疫反应是受者产生DSA的原因。肾移植受者术后应定期检测HLA抗体, 分析阳性HLA抗体是否具有供者特异性, 综合DSA的特性和病理活检诊断及时明确其临床意义, 指导进一步的合理治疗。对DSA应重在预防、定期检测、积极适度治疗, 防止AMR疾病过程中一系列不良事件的因果发展, 以期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器官移植是各种终末期疾病的最终治疗手段,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使细胞性排斥反应得到有效控制,而体液性排斥反应即供体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仍是造成移植失败甚至受体死亡的重要因素.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在超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医学界对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认识还很有限.本文就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检测与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抗供体特异性抗体与同种异体肾移植间移植物排斥的关系。用HLA位点氨基酸残基配对检测法(ELISA-LAT-M和ELISA-LAT-ID),对166例血清分为AR,CR和正常对照共3组进行筛选测定。按LAT酶联检测试剂盒要求操作抗体特异性的确定根据阳性结果的反应格局综合判断,结果显示抗HLAⅡ类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AR38%,CR37%正常2.3%。(P〈0.01),Ⅱ类抗体与急,慢性排斥反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并鉴定一种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的动物模型。方法:AMR动物模型采用Wistar大鼠作为供体,SD大鼠作为受体。将Wistar大鼠背部皮肤移植至SD大鼠背部,构建同种异体大鼠皮肤移植模型,分别在皮肤移植后1、3、7、10、14、21、28、35 d取大鼠血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供者特异性抗体(donor specific antibodie,DSA)。在DSA最高时将供体肾脏移植至受体,构建同种异体大鼠肾移植AMR动物模型。分别于肾移植术后1~5 d收取移植肾及血清标本,行常规病理染色、C4d免疫荧光染色,以及血清DSA检测。结果:大鼠受体的血清DSA在皮肤移植术后第14天达到最高。相较于各对照组,AMR组大鼠移植肾出现显著的管周毛细血管炎和肾小球炎,免疫荧光示管周毛细血管C4d沉积显著增多,血清DSA显著升高(P < 0.05),管周毛细血管炎、肾小球炎、C4d评分显著增高(P < 0.05)。结论:成功构建并鉴定一种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AMR的动物模型。该模型操作简便易行,稳定性和性价比较高,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华医学杂志》2022,(26):1973-1981
肾移植后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严重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率, 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nDSA)是后期AMR的主要致病因素。为应对这一重要临床瓶颈, 提高我国肾移植长期存活率,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移植技术分会和上海市肾脏移植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参考国外最新进展, 结合我国肾移植临床实际撰写了初稿, 广泛征求国内本领域专家修改意见后统稿完成本共识。共识围绕降低dnDSA的产生风险以预防后期AMR、定期检测dnDSA并通过病理诊断及时发现后期AMR, 以及后期AMR的治疗方法进行了论述, 并给出了相关专家推荐意见。  相似文献   

10.
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MR)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关键因素, 供者特异性抗体(DSA)是AMR的病因, 其准确判定至关重要。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单抗原微珠法(SAB)判别DSA时容易出现漏检以及平均荧光强度(MFI)值低估两个问题。本文通过与中国人群常见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等位基因进行比对, 计算了常用的两种SAB试剂的漏检概率, 探讨了体外实验体系中抗体交叉反应对DSA的MFI值的影响。笔者提出应重视上述两个问题的临床意义, 尝试用功能性表位(eplet)分析的方法予以校正并列举了临床实例, 最后分析了这种校正方法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活体亲属供肾肾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活体亲属供肾肾移植14例。结果14例均治愈,并获随访,平均随访28.5月,供者无并发症,受者人/肾存活至今。结论活体亲属供肾肾移植术是安全可行的,但需谨慎选择供者;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可作为亲属供肾术前血管无创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亲属活体肾移植是解决目前供肾不足与需接受移植病例不断增加的矛盾的方法之一,与尸体肾移植相比,亲属活体肾移植是有一定的学术方面优势,但也存在较多的伦理学问题。我院以伦理学基础理论为基础,坚持七大原则,探索解决亲属活体肾移植伦理学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疗效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99年3月~2008年7月在北京朝阳医院肾移植中心接受治疗的153例亲属活体供.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3例受者中,8例在术后出现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其中5例经过透析支持痊愈,2例死于顽固性排斥和心肌梗死,1例感染后接受移植肾切除术;8例于术后早期死亡,主要原因包括感染、心肌梗死和脑出血等.移植肾及受者0.5年(n=139)、1年(n=114)、3年(n=62)、5年(n=36)的存活率分别为96.7%和98.7%、94.7%和98.7%、90.1%和96.7%、83.5%和94.7%.结论 亲属活体供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总结同期完成的活体亲属供肾移植及尸体供肾移植51例的临床经验,分析不同肾脏来源的肾脏移植术后疗效,为开展活体亲属供肾移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2年2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接受活体亲属供肾移植的51例受者、接受尸体供肾移植31例受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同肾脏来源受者的性别、年龄、HLA位点配型、手术情况、术中和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免疫抑制方案、肾功能恢复情况及长期随访资料进行对照研究,进一步明确活体亲属供肾移植的临床意义.结果 51例活体亲属供肾移植手术均获成功,其中1例术后7个月因骨髓抑制、重症感染自动出院后死亡.人/肾1a存活率为98.07%;尸体供肾移植手术成功,1例因术后5月多囊肾破裂大出血死亡,3例在术后1a内因重症肺部感染死亡,人/肾1a存活率87.10%.结论 2种不同来源的肾脏移植在并发症以及人/肾1a存活率等指标上亲属活体供肾移植优于尸体供肾移植.活体亲属供肾移植术前准备充分,配型好,术后并发症少,人/肾存活率高,肾脏来源较为广泛,为肾脏衰竭患者提供了可靠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同供体肾移植及骨髓细胞输注,观察受者体内微嵌合体形成情况,探索同供体肾移植及骨髓细胞输注的安全性及近期效果。方法:4例肾移植受者于肾移植术后第1天、第3天输注同供体骨髓细胞,并与接受同一供体肾移植患者进行移植后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免疫状态的分析比较。结果:接受同供体骨髓输注的4例肾移植受者临床效果良好,均产生免疫低反应。结论:同供体肾移植及骨髓细胞输注是一种可行的诱导免疫耐受的方法,且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活体肾移植的供受者选择标准、治疗方法和随访结果.方法 分析1998年3月至2008年7月我院实施的48例亲属活体肾移植的供受者临床资料、评估、配型、手术方法及免疫抑制剂方案.结果 全部供者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术后肾功能正常.48例受者中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亲属活体肾移植排斥反应明显低于尸体肾移植,具有经济、移植肾长期存活效果好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伦理学的争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4年4月-1999年4月收治的104例肾损伤回顾性分析。结果:肾挫伤77例,肾裂伤18例,肾碎裂伤8例,肾蒂伤1例。合并伤28例。其中B超检查73例,阳性率87.6%,CT检查28例,阳性率92.8%。保守治疗90例,均治愈。手术治疗14例,其中肾切除9例,死亡1例。结论:根据受伤史、血尿、体征及特殊检查,肾损伤可分为三种类型。B超、CT检查对诊断肾损伤具有简单、安全、分型正确等特点。强调对复合伤患者要进行包括尿液检查在内的泌尿系统检查。大多数肾损伤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对严重肾损伤合并多处脏器损伤时主张切除患肾以挽救病人生命。但必须在术前、术中检查对侧肾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活体器官移植学术及伦理委员会对活体肾脏移植前供、受体行医疗及伦理评估,从而提高移植手术顺利进行的医疗安全性并保证活体移植的伦理可行性。方法:成立活体器官移植学术及伦理委员会,对我中心18例拟行活体肾脏移植供、受体行医疗听证,对供、受体及其家属行伦理听证,综合评估移植手术的可行性,提高供体围术期及术后远期的安全性及保证活体移植的伦理认知性,确保移植手术的顺利实施。结果:18例拟行活体肾脏移植供、受体,经器官移植学术及伦理委员会听证并仔细评估后,1例因供体为Ⅱ型糖尿病取消手术,1例因供体配偶拒绝听证取消手术,1例因供体体重指数超标而推迟手术日期。余15例手术均顺利实施。术后供、受体恢复良好。结论:活体器官移植学术及伦理委员会的干预评估对于保证活体器官移植的规范性、医疗安全性及伦理道德性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特异性肺感染的CT影像表现,提高对特异性肺炎的影像学特点的认识。方法回顾49例肾移植术后合并肺部特异性感染的病例,其中男31例,女18例,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42岁。发病时间分别为肾移植术后12d~7年。49例患者均进行了胸部螺旋CT及高分辨CT(HRCT)扫描,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膈面,螺旋CT扫描层厚5mm,层间距5mm;HRCT扫描层厚1mm或0.625mm,层间距10mm。其中侵袭性肺曲霉菌病29例,卡氏肺囊虫肺炎12例,巨细胞病毒肺炎4例,肺结核4例。19例经痰培养证实,20例经纤维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及支气管肺活检证实,8例经血清学检查证实,2例经尸检证实。影像结果由3位放射科医师进行分析。结果49例患者的CT检查均可见肺内病灶特征性改变。29例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出现最多的肺内异常表现为:肺内磨玻璃影(23/29);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灶(22/29),支气管血管束周围结节灶(15/29);肺内实变影(18/29),肺内楔形实变影(11/29);晕征(17/29)。12例卡氏肺囊虫肺炎CT影像中均出现肺内弥漫磨玻璃样改变。4例巨细胞病毒肺炎CT影像中都有肺内散在磨玻璃影表现,并伴有小叶间隔增厚;其中3例伴有双肺多发粟粒结节灶;2例伴有胸腔积液。4例肾移植术后肺结核患者的CT影像中均表现为双肺多发粟粒结节灶,其中1例呈"树芽征"表现。结论肾移植术后肺部特异性感染患者中,卡氏肺囊虫肺炎、侵袭性肺曲霉菌病、巨细胞病毒肺炎、肺结核等在CT影像表现上各有特点,CT检查能较早发现肺部异常,并可以在发病早期或病情危重难以获得病原学证据时,通过影像学检查初步判断感染的病原体而得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20.
肾移植术后淋巴漏及淋巴囊肿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淋巴漏或淋巴囊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肾移植术后淋巴漏(或囊肿)患者1,对淋巴漏或囊肿的可能原因进行探讨并通过引流液生化检查、乳靡试验和B超检查,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对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结果]21例中,17例为淋巴漏,4例为淋巴囊肿。6例单纯引流后治愈;15例经引流管注入无水酒精;其中9例治愈.6例治疗无效,最后经开放手术治愈。本组病例中,3例淋巴漏伴有感染,1例淋巴漏伴有移植肾急性排斥.经抗排斥治疗好转,淋巴漏治愈。[结论]肾移植术后淋巴漏或淋巴囊肿多与手术操作欠仔细或术中漏扎小淋巴管有关;多数病人可经非手术治疗痊愈,少数病人尤其淋巴囊肿形成者需开放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