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牙双斜面导板矫治器(TIPA)对生长期大鼠下颌骨不同部位形态的影响。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TIPA引导6周龄大鼠下颌后退。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在3,14,30和60 d时髁突和下颌骨不同部位的形态。结果:TIPA实验组在30 d:下颌的长度(A-F)、髁突的长度(B-F)和髁骨长度(C-D)明显变短,有统计学差异(P<0. 05),并持续到第60天。髁突长轴与下颌平面的交角(BF/GH)明显变大,有统计学差异(P<0. 01)。TIPA实验组在60 d,髁突宽度(Q-R)变短,有统计学差异(P<0. 05)。在30 d和60 d,TIPA实验组髁突的后表面变平。在整个观察期间(60 d),下颌基骨的长度(A-B)和从点C,F到GH的距离,TIPA实验组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 05)。结论:TIPA能有效抑制生长期大鼠髁突长度和下颌长度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实验性单侧前牙反修复体致大鼠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样变过程中髁突软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变化。方法:60只6周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和3个对照组,每组10只。在实验组大鼠左侧上、下切牙粘接金属不良修复体,使其呈反关系。分别于2、4、8周后取颞下颌关节,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实时定量PCR检测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8周实验组髁突软骨时出现典型退行性变。TNF-α主要表达于髁突软骨肥大层,4周实验组TNF-α的蛋白(P<0.01)及基因(P<0.05)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多,8周实验组TNF-α的蛋白(P<0.01)及基因(P<0.05)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减少,而2周实验组与同龄对照组之间无差异(均P>0.05)。结论:TNF-α参与了髁突软骨骨关节病样变的病理性改建活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功能矫形后退大鼠下颌后髁突软骨改建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SD大鼠40只,实验组配戴模拟临床功能矫治器,强制大鼠下颌后退,对照组不戴模拟矫治器,实验后3天、1、2、3周处死大鼠取髁突,HE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检测TGF-β1、TGF-β R1、IGF-1在髁突中的表达及分布.结果:实验组大鼠下颌后退1~2 mm,镜下见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厚度增加,以生发层和过渡层增加明显,细胞数增多,细胞体积增大,核肥大深染.髁突各层软骨细胞均有TGF-β1、TGF-β R1和IGF-1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阳性染色相对面积和积分灰度的比较显示:在功能矫形后退下颌后,实验组TGF-β1、TGF-β R1和IGF-1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矫形后髁突软骨表现为增生改建、分化功能增强,其发生与TGF-β1、TGF-β R1和IGF-1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张红梅  丁寅  王欢  刘燕 《医学争鸣》2007,28(6):524-526
目的:探讨升高咬合对青春期大鼠髁突软骨改建的影响.方法:5周龄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双侧后牙((牙合))板升高咬合). 实验组与对照组动物分别在 7,14,21及28 d时各取5只大鼠处死. 取其右侧髁突作组织学HE染色观察,并采用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系统对其软骨厚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实验7, 14 d时,实验组髁突软骨厚度相比对照组变薄,28 d时髁突软骨后部明显增厚(P<0.05).结论:咬合升高可以引起大鼠髁突软骨的适应性改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erbst功能矫治器引导成年大鼠下颌前伸,对其髁状突组织中Ⅲ型胶原表达水平的影响,进一步明确Herbst矫治器对成年大鼠髁状突组织改建的作用.方法 60只14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全天佩戴自制Herbst矫治器引导下颌前伸,对照组不佩戴矫治器.于时间点3、7、14、21和30 d分别处死各组大鼠,取右侧髁状突组织,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髁状突中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髁突软骨Ⅲ型胶原表达较低;3 d实验组髁突后部Ⅲ型胶原表达较相应对照组强(P〈0.05),其余各实验组均明显强于相应对照组(P〈0.01).实验组Ⅲ型胶原在30 d时表达最强.结论 Herbst矫治器能够诱导成年大鼠髁状突发生适应性改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咬合垂直距离升高后成年大鼠颞下颌关节的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将12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咬合升高组(光固化复合树脂合垫升高后牙咬合),7 d后处死大鼠,取所有动物的颞下颌关节行HE染色光镜观察,并采用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关节盘和髁突软骨前、中、后部的厚度。结果实验7 d后,两组动物的体重无明显差异,关节盘各部的厚度亦无明显改变(P〉0.05);而咬合升高组大鼠髁突前、中、后部软骨全层的厚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中带髁突软骨排列紊乱。结论 7 d的咬合升高可以影响成年大鼠髁突软骨的组织形态,局部出现关节炎样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异常咬合关系对成年大鼠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选用19周龄雄性Wistar大鼠50只作为研究对象,按实验目的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操作对照组(10只)和空白对照组(10只)。应用螺旋拉簧以60g力作用于实验组大鼠的上颌第一磨牙,使其近中移动,形成异常咬合关系。加力后2周、3周、4周、5周、6周分别处死6只实验组大鼠,2只操作对照组大鼠和2只空白对照组大鼠。取其颞下颌关节做HE染色、Masson染色,观测髁状突的变化。结果:1.实验组髁状突纤维层表层的胶原纤维间水肿,组织松解,形成细小的裂隙;胶原纤维从表面剥离;肥大层变薄;初期骨小梁出现轻度的排列紊乱,其后骨小梁排列趋于恢复;2.髁状突软骨厚度变化:实验组可见髁状突软骨厚度下降,由后向前依次变薄。前带厚度随时间变化不明显,后带的变化程度最大;3.Masson染色结果:在实验组中髁状突软骨和软骨下骨出现红染增加。结论:异常咬合将导致大鼠颞下颌关节出现退行性变,主要表现为髁状突软骨变薄和纤维层的轻度破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下颌侧方偏位对成长期大鼠髁突及下颌骨形态的影响,阐明下颌侧方偏位与下颌骨不对称畸形的关系。方法:选用健康雄性4周龄Wistar大鼠48 只,随机分为实验组24只和对照组24只。于实验组大鼠上颌切牙上黏固有侧方诱导斜面的超硬树脂冠,并于下颌切牙上黏固自制的金属冠,大鼠咬合时下颌被诱导向左侧约2 mm(偏位侧)。于实验开始2、4、8和12周后处死实验组及对照组大鼠,游离大鼠双侧下颌骨。用游标卡尺测量髁突的长度和宽度,通过软X线片定点进行下颌骨形态的测量。结果:实验组大鼠偏位侧髁突软骨长度明显大于对侧(P<0.05),而髁突软骨宽度两侧无明显差别。实验组大鼠下颌骨不对称,偏位侧下颌骨长度明显小于非偏位侧,高度大于非偏位侧(P<0.05)。实验组大鼠下颌骨的生长方向也受到影响,偏位侧更向前上方生长。结论:下颌侧方偏位导致双侧髁突形状及生长方向的不同,进而导致下颌骨不对称畸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春期大鼠咬合升高后髁突软骨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变化。方法选取40只5周龄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双侧上颌磨牙用树脂板升高咬合。分别于术后7、14、21及28d,取其左侧髁突,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大鼠髁突软骨中TGF-β1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TGF-β1在7d时表达最少,14d和21d逐渐增加,到28d时增加到最高(P<0.05)。结论咬合升高后导致髁突软骨中TGF-β1表达增强,TGF-β1可能参与了大鼠髁突软骨的适应性改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施加不同作用方式的下颌前伸力后大鼠髁突软骨细胞中Sox9及Ⅱ型胶原表达水平,阐明不同作用方式的下颌前伸力对其表达及软骨形成的影响。方法:将28只5周龄雄性Wistar大鼠按下颌前伸力的不同作用方式随机分为动态组、静态组、功能组和对照组(n=7)。各组大鼠按照设定的相关参数接受不同的下颌前伸力刺激。2周后实验结束时取颞下颌关节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髁突软骨细胞中Sox9和Ⅱ型胶原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对照组、动态组和功能组大鼠髁突软骨细胞中Sox9阳性表达细胞数显著高于静态组(P<0.01),动态组和对照组大鼠髁突Sox9阳性表达面积显著高于静态组和功能组(P<0.01),功能组Ⅱ型胶原阳性表达面积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静态组Ⅱ型胶原阳性表达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颌前伸力的作用方式及作用时间是调控髁突软骨细胞中Sox9及Ⅱ型胶原表达水平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髁突骨折、下颌角骨折是下颌骨骨折最常见的类型,影响髁突骨折及下颌角骨折的因素有生物力学特点、外力强度及方向、软组织等。此外,髁突骨折、下颌角骨折还与下颌第三磨牙的存在与否有关,认为下颌第三磨牙的存在减少了颌骨的骨量、削弱了下颌角的自身结构,增加了下颌角骨折的发生风险;但拔除会影响颌骨的最大应力集中区,增加髁突骨折的发生风险。因此,当临床医师决定是否预防性拔除无症状的下颌第三磨牙时还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单侧下颌骨缺损重建术后下颌骨形态及髁突位置变化,为下一步建立下颌骨定量分析方法提供参考。方法:下颌骨缺损腓骨重建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锥形束CT检查,上颌骨定点匹配重叠后定量分析术前与术后下颌骨形态、髁突位置的变化。结果:单侧下颌骨缺损重建术后健侧下颌骨形态及髁突位置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于骨缺损不累及髁突的患者,重建术后患侧下颌骨形态及髁突位置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于骨缺损累及髁突的患者,重建术后患侧下颌骨的形态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髁突位置表现为向外向下移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单侧下颌骨缺损腓骨重建术可以健侧下颌骨作为匹配区域分析患侧下颌骨形态及位置变化。本研究结果可为建立下颌骨定量分析方法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后下前牙自行漂移的情况。方法收集我院口腔正畸科最近三年拔牙矫治病历,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后,先做上颌的固定矫治,暂不做下颌矫治,待下颌自行调整的正畸病人30例,观察下尖牙自行漂移的情况。结果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后,下尖牙每侧向后漂移2.1mm,下前牙的拥挤度减少4.2mm,spee s曲线曲度也减少了0.8mm。结论直丝弓矫治拔牙病例中,下颌暂不做矫治,先做上颌,随着上颌牙列的整平,下颌牙列可自行调整,下尖牙可向后漂移,下前牙的拥挤度和spee s曲线曲度均可改善。  相似文献   

17.
无牙颌牙槽嵴萎缩是一个进展性过程。Tallgren对无牙颌患者进行25年长期追踪观察发现:牙槽嵴在牙齿丧失的第一年萎缩的量较大,以后以较慢的速度持续性萎缩;下颌牙槽嵴萎缩速度快,是上颌的四倍,呈安氏Ⅲ类颌关系。Howell根据病理生理性吸收把牙槽嵴萎缩分为6个期:Ⅰ期有牙齿的牙槽嵴;Ⅱ期拔牙后即刻牙槽嵴;Ⅲ期拔牙窝关闭,高而宽牙槽嵴;Ⅳ期刃状牙槽嵴,有足够的高度而宽度不足;  相似文献   

18.
福建人下颌切牙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下颌切牙牙冠、牙根及根管形态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拍摄离体下切牙近远中向X线片,测量髓角及釉牙骨质界处唇侧牙体组织厚度;记录根面凹陷情况,测量根长及距根尖处牙根近远中向厚度;将样本制成透明标本,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下切牙根管系统情况.结果 (1)下颌中切牙和侧切牙髓角处唇侧牙体厚度为(1.84±0.23)和(1.93±0.23)mm,釉牙骨质界处厚度为(1.97±0.20)和(2.07 0.23)mm;(2)下颌中切牙和侧切牙根面凹陷的发生率为40.35%和76.79%,距根尖4 mm处牙根近远中向中1/3平均厚度为2.29,2.28 mm,下颌中切牙与侧切牙距根尖3~6 mm处牙根厚度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根管类型中,下颌中切牙和侧切牙双根管发生率为9.6%和19.2%,侧副根管的发生率分别为29.8%和38.5%.结论 由于下颌切牙唇侧牙体组织较薄,牙体预备时注意牙体的预备量;根管治疗时应注意根管类型,避免遗漏并防止侧穿;下颌切牙牙根的近远中径较小,所选根管桩直径不宜过粗.  相似文献   

19.
下颌偏斜畸形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对患者颜面部美观、生理功能,甚至心理都有极大的影响。不同类型下颌偏斜畸形的治疗方法不同,牙性、功能性不对称以及轻微的骨性不对称可通过正畸治疗进行纠正,而儿童期发育不良导致的严重骨性偏斜畸形,简单的正畸治疗是无法改善的,只能进行早期的阻断矫正或成年后进行正颌治疗。治疗方法的选择依赖于精确的诊断。在对患者进行分析诊断时,除进行常规临床检查及模型分析外,还需在众多影像学检查中选择最恰当的方法,以期做出最精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2例下颌骨骨折行坚固内固定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骨折复位固定的可靠性、咬合关系的恢复、术前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等进行分析,了解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复位及固定良好,咬合关系恢复正常,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具有疗程短、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下颌骨骨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