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列举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对痰饮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的论述,联系金匮《胸痹篇》、《妇产杂病篇》有关条文,为痰饮病的治疗归纳宜散化饮、破积逐饮、行饮散结、温阳利水、降逆化饮、攻下逐饮、理气化痰、通阳化浊八法。旨在以法统方、述证,阐明病因病机,剖析药物配伍,对痰饮病的临床辩证施治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柴胡桂枝干姜汤源自《伤寒论》,其论治病症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兼太阴脾脏虚寒,以半表半里、寒热错杂为辨证要点.治疗以和解少阳、温阳化饮、行气生津为主,并临证根据寒热的轻重,调整温补、清利药物的剂量,临床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云:“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又在《金匮要略》中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中四药合用,温阳健脾以治其本,祛痰化饮以治其标,标本兼顾,疗效颇佳。笔在临床中运用该方多获良效。兹介绍四例病案如下。  相似文献   

4.
冲脉的生理功能包含调节人体气机升降与渗灌储藏气血,其病理特点主要为冲气上逆,临床表现为气机上冲类症状及腹痛,在寸口脉表现为牢脉和长脉,在冲阳脉与太冲脉表现为大脉和动数脉。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之循行与冲脉循行相近,可知冲脉与肝、胃、肾关系密切。基于《金匮要略》经文探索冲脉气逆的证治,痰饮病主要症状为气从小腹上冲胸咽,病机为水饮挟肾气不敛而冲气上逆,治以温阳化饮敛冲气;肾气奔豚主要症状包括脐下悸、气从少腹上冲心及气上冲咽,治以温补阳气、化饮降逆;肝气奔豚表现为气上冲胸和腹痛,其病机为肝郁化热致冲气逆,治以疏肝清热降逆;呕吐病、胃反病、妊娠恶阻病均以呕吐为主要表现,其病机包含肝寒、中虚、胃气逆、痰饮,均挟有冲脉气逆,当分别治以散肝寒、补中气、化痰饮、降冲气。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过敏性咳嗽发病主要病因病机,应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湿化痰的小青龙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疗过敏性咳嗽.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治疗组)、对照组(西药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效率,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过敏性咳嗽发病主要病因在于内有寒饮伏痰,在外感六淫或脏腑功能失调时引动寒饮伏痰致肺失肃降致此病反复发作,以此验证苓桂术甘汤合小青龙汤加减治疗过敏性咳嗽疗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对心悸的治疗特色。[方法]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心悸条文的系统研读,结合对其他古籍论述的学习,归纳总结《伤寒杂病论》中心悸证型分类,并剖析仲景治疗心悸的遣方用药特点。[结果]在八纲辨证理论基础上,可将心悸条文总结归纳为心阳亏虚、水饮内停、气血虚弱、气机不利、阴虚火旺五类证型,仲景治疗时常以温阳为重、化饮为先,温阳以桂枝配伍甘草为核心药对,化饮则茯苓为最佳选择;体现了合法而施、多法并用、三因制宜的杂合以治的学术特点;遵循形神同调,双心并治的治疗思想;根据患者证型特点,选取不同的特殊煎服法,重视煎服法的运用。[结论]临证治疗心悸时要明辨证型分类,借鉴学习仲景温阳化饮、杂合以治、形神同调、选取不同煎服法的证治特色,有助于进一步拓宽临床诊疗思路,对于临证治疗心悸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7.
苓桂术甘汤在《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均有所见,两处所论述的主治内容虽然不完全相同,但针对的病机是一致的。该方由茯苓12克,桂枝、白术各9克,甘草6克组成,功能温阳化饮,健脾利湿,后世称它是治疗痰饮病的代表方。痰饮是水液代谢障碍而产生的一种病理产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是对诸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则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所谓诸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停积在胃肠的名痰饮,流于胁下的名悬饮,溢于肢体的名溢饮,支撑在胸膈的名支饮。又以长期留而不去的为留饮,潜伏待发的为伏饮,实际仍属于四饮的范围。上述四饮中…  相似文献   

8.
<正> 温阳蠲饮法是指素有内饮又兼外感伤寒者,以化饮解表小青龙汤主之;脾不制水而上逆者,以苓桂术甘汤温脾化饮;肾阳虚而水泛者,温肾化饮以真武汤主之。合称温阳蠲饮法。因水饮停积与肺脾肾有关,又水饮  相似文献   

9.
肺咳是《素问·咳论》提出的病名。内因是先天禀赋薄弱, 后天肾脾肺虚, 三焦气化不及而饮伏于肺, 形成“伏饮”;外因是气寒、形寒、寒饮伤肺而致“肺寒”。病机是外内合邪, 肺寒与伏饮两寒相感而气逆。治法是益肺化饮, 散寒止咳。方药以“益肺化饮方”为核心, 随证治疗。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其中痹以湿为主因,治痹以除湿为要,其从湿治痹法为微汗祛湿法、固表化湿法、温阳化湿法、健脾除湿法、除湿解痹扶正法等。  相似文献   

11.
《丁甘仁医案》痰饮病篇记载了丁氏辨治痰饮病的诊断思路和遣方特色。本文通过对丁氏四则代表性痰饮病医案——俞氏暴寒内饮案、朱氏久患痰饮案、童氏中下俱虚案和章氏肾虚水泛案的具体探索,分析丁氏辨治痰饮病特色为遵仲景治痰饮之根本大法"温药和之",又根据具体情况三因制宜,结合运用宣肺化痰、肃气平喘、健脾利湿、温肾助阳、攻逐化饮等各种治疗方法,灵活变通。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论述湿邪致病证治颇为详尽,特对《金匮要略》内科杂病篇总结的微汗、利尿、涌吐、攻下、治肺、清热、治气、通阳、温阳、通窍等治湿十法进行论述,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3.
风湿病是临床难治病,正气不足,五脏虚衰,风、寒、湿三邪侵犯人体,都会导致"饮"的产生和积聚,阻滞气机,"饮"留于肌肤关节,就表现出肌肤皮疹、关节肿痛等症状;"饮"留于血脉,则会出现血管炎、脉管炎等疾病;"饮"留于内脏,则出现肺间质性病变、肾功能不全等病变。因此,温成平教授认为"饮"的产生与风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温教授治疗风湿病,重在化"饮",通调水道,调畅气机,使脾阳运化得利,肝之疏泄有度。"饮"病又多以"温阳化饮"为主,使人体气机通畅,温煦脾阳肾阳。此外,还可用汗法、利小便法、下法来化"饮",如清热化饮、滋阴化饮、泻热化饮、轻缓化饮、通络化饮、泻下逐饮等,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4.
过敏性咳嗽为呼吸科常见病,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咳嗽,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种重要疾病。近年来,过敏性咳嗽的发病率呈现出明显增高的趋势。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对中医理论深入的研究,探讨过敏性咳嗽在中医方面的病因、病机及中药在治疗过敏性咳嗽方面的应用,发现其主要病因在于内有寒饮伏痰,病机为在外感六淫或脏腑功能失调时引动寒饮伏痰,导致肺失宣发肃降而致此病反复发作,采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湿化痰的治法,方选小青龙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此病,取到很好疗效。切中病机,灵活配伍中药,有利于根治本病,使患者痊愈。  相似文献   

15.
介绍韩明向教授从温论治肺胀病的临床经验。西医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归属于中医学"肺胀"的类别,韩教授认为本病的重要病理因素是寒痰水饮的形成,另外本病常因外感寒邪而加重,故在冬春寒冷季节最易复发。韩老勤究医理、深入临床,遵仲景之古训,认为饮为阴邪,若阳气健运,则如烈日悬空,饮自烟消云散,在肺胀病的诊疗中善用温法,或温肺散寒、化饮降逆,或温阳散瘀,化痰逐饮,或温肾健脾、蠲饮利水,临床每多效验。  相似文献   

16.
苓桂术甘汤出自《金匮要略》,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药组成。功能主以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主治痰饮,症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苔白滑脉弦滑。笔者遵其法,将此方运用于临床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7.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为《伤寒论》中较有争议的一条方证。通过研究历代医家相关论述,参考临床典型治疗医案,探讨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的病机及功效。认为本方证的病机为:少阳病,阳气郁滞,枢机不利;太阴病,阳气内虚,运化失司;兼痰饮内停。功效为:和解少阳,行气生津;温阳化饮,温脾散寒;祛邪扶正,斡旋阴阳。进一步指出此方对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黏液性水肿值得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8.
心悸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故对本病展开相关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心悸其病位在心,而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然五脏之中,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乃母子关系,关系最为密切。心主血,脾既统血又为气血化生之源。脾虚则气血乏源,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致心脾两虚型心悸。此外,脾还具有主运化的生理功能,升清降浊,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上凌于心则心悸,属水饮凌心型。治疗方面心脾两虚证应治以益气养血、健脾宁心,方用归脾汤加减;水饮凌心证当用温阳化饮、健脾化痰之法,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  相似文献   

19.
心悸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故对本病展开相关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心悸其病位在心,而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然五脏之中,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乃母子关系,关系最为密切。心主血,脾既统血又为气血化生之源。脾虚则气血乏源,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致心脾两虚型心悸。此外,脾还具有主运化的生理功能,升清降浊,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上凌于心则心悸,属水饮凌心型。治疗方面心脾两虚证应治以益气养血、健脾宁心,方用归脾汤加减;水饮凌心证当用温阳化饮、健脾化痰之法,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并总结经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思路和规律。[方法]基于女性更年期的生理特点,从六经体系及其疾病传变规律的角度,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方典籍的理法方药,总结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经方治疗规律。[结果]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基础病机为血虚中风、虚寒水饮、火热内扰,在此基础上可分为太阴中风和厥阴中风两大类。太阴中风偏营伤失养者,以养营解表为治则,治疗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及黄芪竹叶汤为主;太阴中风偏虚热夹饮者,以清热除饮为治则,治疗以芪芍桂酒汤及黄芪汤为主。厥阴中风偏寒热夹杂者,以分调水火为治则,治疗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及柴胡桂枝汤为主;厥阴中风偏于水热蕴结者,以荡涤水热为治则,治疗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及大柴胡汤为主。[结论]从三阴中风来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经方证治规律,可以为本病的临床诊疗思路提供较为可靠的辨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