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锡纯为近代名医 (以下简称张氏 ) ,其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在中医界广受好评 ,他虽无关于《伤寒论》的专著 ,但在前书中关于《伤寒论》的论述 ,可以看出其治学思想 ,较之前人论述 ,实为巨匠之作 ,独具风格 ,特探讨如下。1 穷究医理独具创见首先 ,张氏对《伤寒论》的原文理解 ,注重引经据典 ,从不盲从。如《六经总论》篇“伤寒治法以六经分篇 ,然手足各有六经 ,实则十二经有也。手足之经既有十二 ,而《伤寒论》但分有六经者何也 ?按《内经》之论十二经也 ,凡言手经则必明言其为手经、足经者皆系足经 ,至言手经则必明言其为手某经。《…  相似文献   

2.
清代名医柯韵伯,所著《伤寒来苏集》一书,为研究《伤寒论》的优秀作品,历来认为可与成无已《注解伤寒论》及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并称。其中的“地面”说更是独具一格,对进一步理解伤寒六经的实质,有许多可借鉴之处,现分述如下: 一、柯氏的“地面”说柯氏认为仲景六经是经界之经,非经络之经。这一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伤寒论翼·六经正义篇》中,但其他各篇也有所反映。他还认为仲景学说的学术渊源主要在《素问·皮部论》,而非素问之热论;内经热病是温病的病名,是六经专主经脉为病;而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赅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凡风寒、温热、内伤、外感,  相似文献   

3.
一、桂枝汤证分类《伤寒论》第13条云:“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后世称“桂枝四症”,凡病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无问中风伤寒或杂病,均当选用桂枝汤。在《伤寒论》中对于桂枝汤的使用大抵有如下分类: 1、六经表桂枝汤证《伤寒论》六经病证,虽各有其特点,但每一经都囊括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的内容。桂枝汤能调和营卫、解肌散风故凡六经经表之证,多用此方治疗,诸如第12条为太阳中风经表证,第234条为阳明经表证等。 2、表里同病桂枝汤证《伤寒论》表里同病而使用桂枝汤者,有两种情况,其一是表证挟有里实者,治当先解表后攻里,如44条云:“太  相似文献   

4.
晚清四川著名中医学家胥紫来先生深究《伤寒论》,融合伤寒诸家学说,著《医门真钵》一书以阐发仲景心旨。笔者今就胥氏《医门真钵·六经篇》的学术思想试作简要评述。一、遵圣法,阐明六经全旨纲要胥氏认为:仲景在《伤寒论》中创立的六经辨证,三百九十七法,乃万法之鼻祖,凡外感热病,总不逃乎六经之法。他反对六经治法惟治冬月正伤寒之说,认为:“外邪袭人……,从太阳而传六经乃自然之行度,各有成法用药施治。”有一经见证,即用一经之法,经腑二证兼见,则当用表里两经之药合解。而六经中又以太阳一经为大纲,六邪中又以风寒两邪为  相似文献   

5.
古之研习仲景学说医家众多,明清大家沈金鳌独具慧眼,著《伤寒论纲目》十六卷,析六经所发之款症,各经各款,循六经之次,析各款之繁,揭伤寒之症,以仲景论为纲,集诸家方论,庶揽群书,可循流溯源,晓仲景之旨,阐幽发微,堪称历代注疏、研究《伤寒论》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一书始终贯穿着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程郊倩在《伤寒论后条辨》中指出:“六经虽分阴阳,而宰之者胃。”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亦认为脾胃为“六经之内主”。仲景这一学术思想,为后世的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开补土派之先河。这里,即从伤寒的发病、传变、治疗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仲景的脾胃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7.
<正> 一、《伤寒来苏集》对《伤寒论》六经的实质有何认识?对六经的作用有何评价?您对它的观点有什么看法? 答《伤寒来苏集》为我国清代医家柯琴注释阐发《伤寒论》的名著,向有“能卓然自立”及“创通大义”之誉。该书中“六经正义”一节专门研究《伤寒论》六经的实质含义。认为六经是将人体从病位上划分为六个区域,并以八纲来分析归纳有关证候,以八法来进行立法施治的辨证论治纲领体系,各经证治不同,又互有联系。如说:“夫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故于诸病之表里阴阳,分为六经,令各得所司、清理脉证之异同、寒热之虚  相似文献   

8.
俞根初 ,清初著名伤寒医家 ,绍派医学的杰出代表 ,著有《通俗伤寒论》。全书共十二卷 ,论伤寒也治杂病 ,所论精当 ,切合临床。何廉臣在后序中指出 :“其辨析诸症 ,颇为明晰 ,其条列治法 ,温寒互用 ,补泻兼施 ,亦无偏主一格之弊 ,方方切用 ,法法通灵”。是书后经徐荣斋氏重订 ,名曰《重订通俗伤寒论》。俞氏认为凡伤寒转属阳明之后 ,“无论风寒暑湿 ,所感不同 ,同归火化”(《六经总诀》)。“伤寒一证 ,传变颇多 ,不越火化水化水火合化三端 ,从火化者 ,多少阳相火证 ,阳明燥热证 ,厥阴风热证。”(《伤寒本证》)。并认为浙江一带患伤寒者 ,火化…  相似文献   

9.
六经又称三阴三阳,最早见于《素问·热论》,其内容简陋。张仲景著《伤寒论》,虽在原文中没有明确指出,但从内容分析,已用六经分篇章,形成六经学说的雏型。因为六经学说不仅能有效地指导临床,而且又是伤寒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所以引起伤寒学家的关切。本文从伤寒史角度,选择有代表性六家,以示六经学说发展之概况,望对当前仲景学说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近代名医张锡纯,勤于实践,博学多闻,虽非治伤寒之大家,然对于仲景学说精心研读,推崇备至,理论遵仲景之旨,治法多所创见,临证灵活变通,颇启后学。兹就其治伤寒之学之特色,浅析于后。1推崇仲景,首发伤寒要义张氏治伤寒之学,既非名家,亦无专著。其对《伤寒论》的研究和临证心得,主  相似文献   

11.
《医学心悟》融汇了《内经》、《难经》及历代名医对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之精华。提出“凡看伤寒以传经直中四字为纲领”。关于传经的形式是灵活多变的,并指出直中的治法,“当急温也。”遵循历代医家之旨,将六经分表里,将伤寒的辨证按表里寒热之不同四分为八。提出“邪之在经……均可汗之而已,邪之入腑……皆以下为功。”第二卷条分缕析伤寒论各经主要见证。如对四肢拘急一证从寒热表里不同角度去分析,辨证思路十分清晰。  相似文献   

12.
张斌教授是我区已故名老中医 ,国内研究仲景学说的知名专家。先生教学临证 50余载 ,对《内经》、《伤寒论》等医学典籍的研究有所造诣 ,勤奋治学 ,内、外、妇、儿各科皆精 ,有独到见解和临床经验。1 987年出版的《伤寒理法析》,是其学术思想之代表作。笔者有幸从学于先生 ,深得教诲 ,受益匪浅。现将张斌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作一介绍 ,以飨同道。1 气化学说 独树一帜张师自幼学医 ,攻读《伤寒论》、《黄帝内经》,参阅各家注释 ,潜心钻研张志聪《伤寒论集注》,用气化学说解释伤寒六经 ,并有所创新。《伤寒论》之精义为六经 ,六经之精髓…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创立辨证论治,为历代医家及国外学者所推崇,追本溯源,其学术思想则渊源于《黄帝内经》。显而易见,《伤寒论》提出的六经辨证纲领,就是从《素问·热论》六经脱胎而来。但二者的精神是否完全一致?关系如何?对六经的认识,历代医家,有的遵循古训,以经解经。有的另有卓识,阐发微旨,注解甚多,各持一说。有的注家把《素问·热论》六经与《伤寒论》六经混为一谈,这样反而阻碍了《伤寒论》的学习和  相似文献   

14.
许叔微为《伤寒论》研究的大家,其著《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三书均是后世学习、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参考.其中《伤寒九十论》为三书之最,是许叔微结合自身医案对《伤寒论》中理论进行阐释的重要书籍.通过研究《伤寒九十论》探索许叔微六经辨证思路及处方策略,发现书中多个病案采用脉证合参、经络循行、六经提纲证、运气学说作为六经辨证的重要参考及依据,并根据方证相应、运气开阖枢等理论构建临床思维范式与处方策略,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中虽无"胃脘痛"一词,但原文中多处论及"心下痛"、"心下急"、"胸下结硬"、"心中疼热"等,均可指代胃痛,并随证治之。考古今医家胃痛多从脏腑八纲辨治,鲜有从六经辨治者。1笔者则根据《伤寒论》原著之性质、六经辨证之内涵、杂病之概念,分析胃痛六经辨治之可行性;2立足《内经》"五脏六腑咳"理论,提出"六经胃痛"之名;3基于《伤寒论》之典型条文,总结胃痛六经辨治之方法;4针对临床医学之复杂性,提出将六经辨证与脏腑八纲辨证互参,强调中医疾病辨治之极大灵活性。  相似文献   

16.
后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有不少条文涉及针灸疗法,其针灸经络学术思想,是构成仲景辨证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与《伤寒论》的其它部分一样,其理论体系导源于《内经》,并有极大的发展和提高。笔者拟就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斧正。1六经分证与经络《伤寒论》之六经仅取《内经》之名称,用以分证的六经辨证体系已成为辨证之纲领,论治的准则,其意义远远超出《内经》“六经”之名称。《热论》云:“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伤寒一日,太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伤寒论》…  相似文献   

17.
自《伤寒论》问世以来,不习惯多称伤寒以六经辨证,对其病证亦多称为六经病证,固不无根据,然考诸篇内容,似称三阴三阳,六病及六病辨证为妥。兹说明如下。《伤寒论》原著无“六经”之说通看全论篇名及条文上所冠病名,皆无“经”字。全论篇名曰“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等。条文曰:“太阳病”、“阳明病”等,并非以太阳经病、阳明经病为名,可见仲景只以三阴三阳病而统脏腑经脉之病。《伤寒论》“传”字并非“传经”之专词大论第4条曰:“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第5条曰:“伤  相似文献   

18.
郑波 《内蒙古中医药》2014,(19):134-135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六经与《内经》六经的对比,及《伤寒论》中描述的关于六经传变内容的分析,认为伤寒六经和内经六经有一定的区别,可以说张仲景继承了内经的六经理论,并将其结合临床,进一步扩展完善,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伤寒六经辩证体系.  相似文献   

19.
自成无己注《伤寒论》以降,注家辈出,互有阐发,但见解不一者亦复不少,如辨六病与六经关系之争议即是其例.盖因《伤寒论》曰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不言辨某某经,所以有人认为,伤寒是辨六病,与六经无涉.但也有人认为,《伤寒论》中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阳六大提纲,源于《素问·热论篇》,  相似文献   

20.
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二者一纳一运,共司饮食物之消化、吸收以及水谷精气的输布,内而脏腑经络,外而肌肤皮毛,皆赖其养。伤寒病证的发生演变,治疗预后,往往与脾胃密切相关,因而《伤寒论后条辨》指出;“六经虽分阴阳,而宰之者胃。”《杂病源流犀烛》亦认为脾为“六经内主”。为了深入发掘《伤寒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故本文就脾胃在伤寒证治中的意义,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