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南宁市2008年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对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收集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资料建立数据库,并按季节、月份、致病因素、就餐场所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食源性疾病事件33起,病例413例,死亡3例。微生物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病例数最多,发生9起,病例149例,分别占总数的27.27%、36.08%;有毒植物性9起,病例111例,死亡2例,分别占总数的27.27%、26.88%及66.67%;化学性5起,病例86例,死亡1例,分别占总数的15.15%、20.82%及33.33%;原因不明引起食源性疾病事件数虽最多,但其病例数最少,共10起,病例67例,分别占总数的30.30%、16.22%。结论南宁市食源性疾病发病呈上升趋势,今后应加强食品卫生监管并加大卫生宣教。  相似文献   

2.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食源性疾病是国际上最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估计其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疾患。预防和控制食泊性疾病的一个基本措施是开展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监测。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食源性疾病监测及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法学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2001—2005年食源性疾病监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食源性疾病暴发是重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有时候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分析北京地区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控制有重要意义。资料来源于2001-2005年北京市卫生监督所接收全市疑似食源性疾病的报告,资料经各区(县)卫生监督所调查核实。采用Epi 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软件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夏季腹泻病患者致病因素分布。方法定点监测医院对2013年7~10月期间就诊腹泻病患者采取用药前大便标本和肛拭子采样标本,进行致病菌分析。结果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10.7%,沙门菌阳性率2.3%。男性阳性检出率11.7%,女性阳性检出率15.8%。结论夏季是腹泻病高发季节,尤其是与食源性有关的致病因素的危害非常严重,因此,严格食品卫生,杜绝病从口入,是控制食源性疾病发生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浙江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现状,为浙江省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和分析浙江省2013年食源性疾病监测资料。结果全省有45家哨点医院开展监测,共收到16 710份病例报告信息,其中以0~5岁和26~35岁最多,分别占总报告数的24.42%和16.34%。报告病例中儿童和农民分别占26.16%和22.79%,是监测报告最多的职业。全年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127起,1 222人次受累,其中家庭暴发72起,占56.69%,但受累人数以餐饮场所为主,共有1 029人次,占84.21%。可疑暴露食物主要有蔬菜水果、肉及肉制品、水产品。实际检出的病原体主要有副溶血性弧菌、诺如病毒和沙门菌。结论副溶血性弧菌和诺如病毒是浙江省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病原体,病例分布特征可能与这2种病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内蒙古自治区食源性疾病的基本情况,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全区2016年各哨点医院全年监测符合病例定义的门诊和住院病人的基本信息以及病原学检测结果。 结果 2016年全区共采集2 769份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对其中1 029例进行病原学检验,总检出率为7.58%,以致泻大肠埃希菌属和诺如病毒最为严重。8月为发病高峰;1岁以下年龄组、25~34岁年龄组及45~54岁年龄组为高发人群;可疑食品中蔬菜类及其制品所占比例最大;可疑进食场所以家庭为主;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占首位。 结论 内蒙古自治区仍需进一步提高食源性疾病的监测能力,同时针对内蒙古自治区食源性疾病流行特点,需要重点关注高危人群和高发季节,尽快提出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提高重大食源性疾病的应急处理能力、了解食源性疾病的构成和发病动态、了解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因子和注意高危食物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横断面现况调查方法进行. [结果]本次电话调查共拨通了404个家庭电话,394个被调查者予以回答,回答率97.5%.394名被调查者中男性164人,女性230人;被调查对象较多的集中在20~59岁年龄组;农村人口占被调查人数的40.1%;共发现10例疑似食物中毒现象,疑似食物中毒发生率2.5%.其中,发热发生率0.0%(0/10),恶心发生率20.0%(2/10),呕吐发生率20.0%(2/10),腹痛发生率70.0%(7/10),腹泻发生率80.0%(8/10).[结论]应从多方面入手,加大食源性疾病的监管力度,同时对家庭、食品摊贩、集体食堂、食品加工厂以及食品批发零售单位等与饮食相关的服务单位进行宣传教育,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预防重、特大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9.
目的了解吉林省2013年食源性病原体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监测地区哨点医院符合监测病例定义的门诊和住院病人的基本信息,并采集粪便或肛拭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对收集数据和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食源性病原体的总检出率为3.81%,诺如病毒检出率最高,为11.60%,其次依次为沙门氏菌1.91%,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属0.21%,志贺氏菌0.06%,副溶血性弧菌0.00%。不同年龄、季度、地区的食源性病原体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吉林省食源性病原体总体检出率不高,各地区检测水平差距较大,应重视疾病的高发季节和高危人群,积极完善疾病的监测体系并开展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19年威海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了解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提高食源性疾病早期识别、溯源能力。方法 收集2019年全市哨点医院就诊的食源性疾病患者的粪便标本,按照《2019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进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志贺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属及诺如病毒等项目的检测。结果 累计釆集233份粪便样本,病例以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为主,20~40岁、家务及待业病例占比最高,分别为46.78%、39.48%。病例的主要暴露食品是水产动物及其制品(34.76%)。233份标本中检出74份阳性,检出率31.76%,其中,食源性致病菌共检出37株,沙门氏菌11株(4.72%),优势血清型为肠沙门氏菌7株(3.00%),副溶血性弧菌26株(11.16%),优势血清型是O3∶K6(5.15%)。诺如病毒阳性37份(15.88%),优势基因型是GI(9.01%)。结论 威海市食源性疾病主要以诺如病毒和副溶血性弧菌感染为主,应继续加强主动监测,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以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在综合医院就诊的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学分布情况,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从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站中导出2013—2019年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使用Excel进行整理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数据的收集和标本检测按照《甘肃省食源性疾病监测手册》进行。结果 2013—2019年沙门氏菌阳性检出率为3.32%,各年间呈散发趋势,2019年的检出率最高,为11.22%,各年龄、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志贺氏菌阳性检出率为0.76%,以宋内氏志贺氏菌(D群)检出最多,为6例,在婴幼儿中发病较多。诺如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为3.32%,在各性别、各年龄段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婴幼儿发病最多。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属和副溶血性弧菌未检出阳性病例。结论 2013—2019年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患者中,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为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诺如病毒。可通过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和控制食品污染,预防食源性疾患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2016-2017年湘潭市度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的整理分析,掌握本地区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提高食源性疾病的预警与控制能力。方法利用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2016-2017年湘潭市的监测数据,按发病时间、年龄、初步诊断、暴露食品、包装状态、就餐场所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9月份病例占全年的50.17%;1~4岁年龄组、10~19岁年龄组和20~29岁年龄组发病人数占所有发病人数的40.97%,暴露食品中以粮食及其制品、肉及肉制品和水产及其制品所占比重最大;就餐地点以家庭和餐饮业发生食源性疾病最多。结论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应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与报告系统的效率和质量,开展针对性防控,密切关注疾病高发季节、高危人群和暴露食品,有效控制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2016-2018年句容市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掌握常见食源性病原体的分布特征和发病规律,为食源性疾病的早期识别、预警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6-2018年句容市各哨点医院在国家食源性监测网络上报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并对采集的粪便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结果共监测1 543例食源性疾病信息,病患男性(55.22%)稍高于女性(44.78%);年龄主要集中在>60岁(21.78%)和21~30岁(18.86%);职业主要是农民(53.53%);发病相对集中在第二、三季度;可疑进食场所大多为家庭(73.4%);食品暴露最多的是肉及肉制品(31.6%)。共检测464份粪便标本,检出诺如病毒36株;沙门氏菌21株;副溶血性弧菌15株;志贺氏菌1株。结论句容市食源性病原体主要是诺如病毒GⅡ型,其次是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应加强人员培训,完善监测网络建设,提高食源性疾病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贯彻落实《食品安全行动计划》,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爆发,提高我区食源性疾病的报告率、查明病因率、预警和控制能力。方法在辖区内指定监测点随机取样的方式采集190份样品,按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和《农药安全使用规定》进行评价。结果食源性疾病监测共采集62份样品,检出细菌总数18份,检出率29%(18/62);检出大肠杆菌12份,检出率为20%(12/62);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0份,检出率100%;检出霉菌(酵母)6份,检出率为9.7%;其余致病菌种均未检出。食品污染物监测除铝含量超标2份,超标率为18%(2/11),农药残留物检出2份,检出率为5%(2/40)外,其余监测结果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结论所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检测结果提示居民消费的主要食品中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食品污染物主要为农药残留和铝含量超标,所以动物性水产品金属污染以及农药残留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今后检测和市场监管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掌握宝山区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体感染状况,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7年宝山区11 家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7年宝山区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4 246例,采集样本2 557例,阳性检出343例,检出率13.41%,食源性致病菌中肠致泻性大肠杆菌检出率最高(4.50%),其次为副溶血性弧菌(3.95%),诺如病毒检出率为16.91%。7-9月份报告病例数最多(32.29%),60岁及以上病例占比最高(33.70 %),其次为20-29岁和30-39岁年龄组(17.95 %、17.66 %),离退休人员(41.36 %)和干部职员(21.27 %)病例构成比较高,可疑暴露食品主要为肉与肉制品(25.21%)和水产动物及其制品(19.33%),可疑食物进食场所主要为家庭(72.25%)和饭店/酒店(13.98%)。结论 食源性致病菌以肠致泻性大肠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感染为主,夏季为食源性疾病高发期,感染患者集中在60岁及以上和20~39岁年龄组人群,可疑暴露食品主要为肉与肉制品和水产动物及其制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特征和病原学结果,为提高食源性疾病的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浙江省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2019年三门县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资料,包括病例基本信息、可疑食品暴露史和进食场所等,采集病例粪便或肛拭子样本检测病原体.描述性分析食源性疾病病例的人群分布、时间分...  相似文献   

17.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对食源性疾病进行监测是食物危险性评价的基础,是制定预防控制的干预措施的重要参考依据.现将我市2003年度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人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按其性质可概括为生物性、化学性、放射性3大类,其中以生物性病原物的种类最多,病毒、细菌、细菌毒素、有毒动植物等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也最为常见。全球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人患食源性疾病,对人体建康以及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危害,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都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由于国际旅游和贸易增加、食品供应全球化、人口增长和环境变化、人类生活方式及行为改变等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郑州市2017年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及病原学特性,为食源性疾病诊断提供病原学证据,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早期识别、预警和防控能力。方法 对2017年郑州市哨点医院上送的食源性疾病病例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及分析。结果 2017年郑州市2家哨点医院共采集504份病例标本,检出165株食源性致病菌,总检出率为32.74%(165/504)。其中沙门菌检出率为19.84%(100/165),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11.11%(56/165),志贺菌检出率为1.39%(7/165),诺如病毒检出率为0.40%(2/165)。5岁以下年龄组病原检出率最高,检出率为41.35%(98/237)。结论 郑州市食源性疾病主要以沙门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感染为主。今后应进一步扩大监测覆盖面和病原菌种类,并加强食品安全教育与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山东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上报的98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 2014年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98起,发病人数1 238人,死亡4人。5-9月是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期,事件数和患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73.47%和83.28%;不明食品引起的暴发事件数最多,占总数的36.73%,在已经查明原因的暴发事件中,微生物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的主要因素;发生在餐饮服务场所的事件数最多,其次为家庭;在已经查明引发环节的暴发事件中,生产加工及误食误用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因素。63起事件由食源性疾病的哨点医院发现并报告,占全年事件报告总数的64.29%。 结论 加强对高发季节、高发因素、高发污染环节的监控;加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调查处置;加大防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宣传力度等,是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