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麻醉科从1997~1999年开展Swan-Granz漂浮导管检查术应用于脑动脉瘤围手术期行控制性降压21例.直接监测降压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根据血流动力学各种参数调整输液速度及输液量,以及监测围手术期控制性降压对心功能的影响,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2.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颅内动脉瘤67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35例,年龄36~72岁,平均年龄51岁。按动脉瘤部位分类:颈内-后交通动脉41例,颈内动脉虹吸部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合并对侧颈内-后交通动脉3例,眼动脉4例,前交通动脉10例,大脑前动脉2例,大脑中动脉1例,椎动脉分叉部1例。全脑血管造影除0级2例外,均见颅内动脉瘤载流动脉不同程度脑血管痉挛(CVS)。1.2方法67例共70枚动脉瘤,末次破裂出血2周内手术34枚,3周后手术36枚,其中68枚行显微镜下直视夹闭术,1枚因复发巨大眼动脉瘤(直径3.2…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内镜鼻窦手术中控制性降压的效果。方法4H4例择期行内镜鼻窦手术病人随机分成二组,剐芬太尼组和瑞芬太尼组。麻醉诱导均采用咪达唑仑、丙泊酚、瑞芬太尼(芬太尼)、万可松。气管插管循环稳定即行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异氟醚吸人维持,并分别采用微量泵输入瑞芬太尼和芬太尼,术中监测ECG、MAP、HR、SpO2、PETCO2。观察术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硝酸甘油用量、苏醒时间及术期血糖变化。结果瑞芬太尼组病人对围手术期刺激反应较轻,术中硝酸甘油用量较少、苏醒快。结论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均可用于内镜鼻窦手术及控制性降压。瑞芬太尼可减少硝酸甘油用量;停止降压后,MAP回升快,且血流动力学变化优于芬太尼组,更适合内镜鼻窦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瑞芬太尼加异丙酚复合喉罩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对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应激和术中控制性降压的效果.方法:40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分为瑞芬太尼加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复合喉罩组(Ⅰ组)和芬太尼加异丙酚复合气管内插管组(Ⅱ组).Ⅰ组采用瑞芬太尼剂量依赖控制性降压,Ⅱ组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基础值(T1),插管后即刻(T2),术中控制性降压(T3),拔管前即刻(T4),拔管后即刻(T5)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值.记录两组苏醒期呛咳、躁动情况.结果:Ⅰ组与Ⅱ组比较,血流动力学平稳(P<0.05),苏醒期呛咳、躁动少(P<0.05),达到有效控制性降压的目的.结论:选用瑞芬太尼加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复合喉罩的麻醉方法应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可以显著降低麻醉和手术应激,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并能有效地达到控制性降压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流动力学监测在颅内动脉瘤围术期血压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对30例高血压患者及30例健康受试者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确认与血压升高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指数。将5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围术期常规血压管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血流动力学监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血压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围术期血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流动力学监测可指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血压控制,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围术期护理干预在脊柱手术患者控制性降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择期行脊柱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由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控制性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诱导前血压低于对照组,降至目标血压时间、控制性降压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术野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由于控制性降压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围术期护理干预可使脊柱手术患者术前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更有利术中控制性降压的实施,提高手术操作者对术野质量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烧伤患者休克期切痂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临床休克期进行切痂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50例大面积烧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按照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进行复苏,血流动力学平稳后48小时内行首次切痂术;对照组用传统方法复苏,3~5日后行切痂术。结果:21例患者〔烧伤体表总面积(TBSA)62.8%±12.6%,Ⅲ度烧伤面积37.3%±18.7%〕进入研究组,伤后(26±15)小时行切痂术。第1和第2个24小时输液量高于标准计算公式约30%以上。血流动力学监测显示,术后48小时心脏指数(CI)明显高于术前〔(7.9±2.2)L·min-1·m-2比(4.4±1.2)L·min-1·m-2,P<0.01〕,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每搏指数的改善所致,二者相关密切(r=0.89,P<0.01)。与对照组比较,休克期切痂具有消灭创面早、后期并发症少和病程短等优点。结论: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在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导下进行复苏,选择性地实施休克期切痂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刘艳辉  毛伯镛 《华西医学》1998,13(2):204-205
目的:分析动脉瘤手术在发生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及防治措施。方法:利用经颅2多普勒监测术前术后的血流动力学,结合临床表现评价脑血管痉挛发生情况。结果:13例术前无明显血管痉挛的动脉瘤患者中4例术后发生CVS,尼莫通治疗后好转。  相似文献   

9.
控制性降压对脑血流及脑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华远 《华西医学》1995,10(4):459-459
控制性降压对脑血流及脑代谢的影响常华远华西医大附一院麻醉科控制性降压在脑膜瘤摘除术以及颅内动脉瘤摘除术中,由于其能减少出血,故分离和钳夹动脉瘤,特别是接近母动脉前即开始行控制性降压,有利于手术的进行及提高术中的安全性,已为大家熟知。不过各种控制性降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脑内动静脉瘘作为脑动静脉畸形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其动静脉直接的异常解剖交通,出现的高血流量“偷流”及引流静脉曲张或静脉动脉瘤样扩张,使其治疗具特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进10年来收治此类病例17例的诊断,影像学特点及治疗。全部病例经全脑管造影确诊,13例成功行血管内治疗,手术4例,术中,术后均行控制性降压1~5d,血管内治疗中3例术后行抗凝治疗。【结果】治愈11例,好转4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结论】脑内动静脉瘘治疗主要是通过闭塞瘘口来减少或完全纠正畸形血管血流达到治疗目的;对于部位深在涉及Galen静脉的动脉静脉瘘多选用血管内治疗,血管内治疗采用分阶段分次治疗来减少高血流瘘是较为合理治疗方式。术后CT扫描来监测曲张静脉内血栓形成和回缩情况,防止出现不良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瘘口位置表浅,数目较少者手术夹闭瘘口亦能达到很好效果。在治疗中和治疗后行控制性降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自体血回输联合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对脑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评价2者节约用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60例在本院行脑动脉瘤夹闭术患者,根据是否应用自体血回输及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分为2组,每组30例,观察组(N组)应用术中自体血回输和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对照组(C组)不用术中自体血回输和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分别于术前(T0),降压前(T1),降压30 min时(T2),动脉瘤夹闭时(T3)及手术结束时(T4)记录HR、MAP、CVP和Hb含量,手术结束后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输入库血量及术中回收血量。结果 1)C组T2、T3、T4与T1比较MAP分别为(65.1±3.4,66.0±2.9)mm Hg、HR分别为(61.0±3.5,63.1±4.3)次/min、CVP无明显变化(P0.05);N组T2、T3与T1比较MAP、HR明显降低(P0.05)。2)2组间比较,T0及T1时刻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与C组比较,N组T2、T3时MAP分别为(65.1±3.4,66.0±2.9)mm Hg、HR分别为(61.0±3.5,63.1±4.3)次/min降低(P0.05)。3)2组各时刻Hb无明显变化(P0.05);与C组比较N组失血量[(823.6±305.4)m L]及输库血量[(163.0±104.0)m L]明显降低(P0.05)。结论术中自体血回输联合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有利于脑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并能减少出血量及库血输入量,节约库血资源。  相似文献   

12.
术中出血所致的低血容量和休克是肿瘤患者围术期经常遇到的问题。肿瘤患者围术期异体输血抑制免疫、增加术后肿瘤复发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等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1]。术前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 (acutehypervolemichemodi lation,AHH)是近年来为减少围术期异体输血所采用的方法 ,作者观察肿瘤患者围术期应用AHH时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等的变化 ,评价其可行性和实用价值。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40例ASAⅠ~Ⅱ级、心功能1~2级、45~65岁、体重56~72kg的进胸肿瘤手术患者 ,其…  相似文献   

13.
回顾全麻下鼻内窥镜手术中为病人施行控制性降压的护理经验。配合麻醉科对326例全麻下鼻内窥镜手术病人实施控制性降压,降压前注意心理护理,做好各种监测的准备,尤其是有创动脉血压的监测。术中通过加强输液的管理,良好的体位安放,连续进行有创血压监测、加强循环系统管理等。术后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及其护理。病人均安全度过手术期,术后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嗜铬细胞瘤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嗜铬细胞瘤患儿临床资料,总结术前准备、手术麻醉及管理方法。结果 3例术前确诊嗜铬细胞瘤者术前降压有效,术中静脉泵注硝普钠控制性降压,另1例术中诊断嗜铬细胞瘤者,及时给予控制性降压和输血、输液扩容治疗;4例术中肿瘤切除前收缩压均控制在100~160mm Hg,肿瘤切除后维持收缩压60~80mm Hg;麻醉期间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尿量及体温正常;4例均成功切除肿瘤,术后病理诊断3例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例为肾上腺外纵隔嗜铬细胞瘤。结论术前、术中控制性降压及扩充血容量是小儿嗜铬细胞瘤手术麻醉管理的重点,有助于维持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稳定;对术前误诊的嗜铬细胞瘤,术中及时判断和麻醉正确处理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控制性降压方法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接受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118例,随机分为A组(硝普钠+艾司洛尔组),B组(硝酸甘油+地尔硫筘组),均在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结果:两组在手术开始10min、40min及术后拔气管插管前,与手术前基础心肌耗氧量、心率、MAP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两组组间比较,控制性降压方法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硝酸甘油+地尔硫茁复合行控制性降压,其作用与硝普钠+艾司洛尔行控制性降压的方法有相近的临床效果,可以成为新的控制性降压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破裂后的早期手术治疗以及脑血管痉挛的综合防治措施。方法:总结55例动脉瘤患者在早期行手术夹闭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52例患者术后1个月GOS评分Ⅰ级32例,Ⅱ级11例,Ⅲ级8例。术后死亡3例。结论:破裂脑动脉瘤早期手术以及围手术期综合治疗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在鼻内镜手术控制性降压中的效应。方法:60例鼻内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瑞芬太尼组)和B组(芬太尼组),术中A组以瑞芬太尼维持;B组芬太尼维持,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患者插管后各时间点A组MAP较平稳,硝酸甘油用量B组高于A组。结论:瑞芬太尼在鼻内镜手术控制性降压中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优于芬太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经验,以期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临床手术及并发症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组16例患者中15例行单侧翼点人路,1例纵裂入路(胼周动脉的动脉瘤),手术夹闭动脉瘤16枚。结果术后因脑积水行V—P分流2例。3例出现精神症状,1周后消失。1例偏瘫,经康复治疗后3个月后遗留轻度偏瘫,生活可自理。本组无手术死亡。结论翼点入路是处理前循环颅内动脉瘤的很好入路,充分的术前准备,耐心细致地解剖脑池显露载瘤动脉和动脉瘤,控制性降压,适当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及术后有效防治脑血管痉挛可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1):1994-1995
分析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全麻行七氟醚控制性降压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选取收治的13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按常规实行全麻,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行经皮穴位电刺激,两组术中同时采用七氟醚实行控制性降压。对比两组降压前、降压中、降压后血流动力学指标。两组降压前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降压中及降压后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 O2)、收缩峰值血流速度(Vp)、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降压中及降压后阻力指数(R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降压中及降压后搏动指数(PI)无明显差别(P0.05);与降压前相比较,观察组降压中及降压后HR、Sp O2、Vp、Vd、Vm、RI均无明显差别(P0.05),而对照组则存在明显差异(P0.05)。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全麻行七氟醚控制性降压能有效维持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为手术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比研究压宁定和硝普钠在嗜铬细胞瘤围术期中行控制性降压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选择20例ASAⅡ~Ⅲ级,不合并心肝脑肺疾病的嗜铬细胞瘤患者随机分成压宁定组和硝普钠组,每组各10例,分别静注、静滴压宁定和硝普钠,于用药前,用药后1、5、10分钟以及肿瘤切除时、肿瘤切除完毕时测定每组病人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表明:压宁定与硝普钠均能有效地降低血压,前者作用较迅速、平稳、安全且不加快心率,能够降低心肌耗氧,有效地预防术中心肌供血不足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