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士的宁背景下电针对大鼠不同脊髓节段甘氨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循经感传形成过程中脊髓甘氨酸的作用。方法:将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假电针组、士的宁组、电针组、士的宁解溪组。采用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法,观察皮下注射甘氨酸受体拮抗剂士的宁后电针解溪穴,对大鼠不同脊髓节段甘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电针组电针后可显著减少颈[(2.86&;#177;0.68)nmol/g]、腰段[(3.88&;#177;0.67)nmol/g]脊髓的甘氨酸含量.与空白组甘氨酸(4.98&;#177;1.18),(5.12&;#177;0.70)nmol/g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胸段甘氨酸含量则有增加的趋势,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gt;0.05)。电针的影响存在与士的宁某些相一致的效应;在士的宁提高脊髓兴奋性的背景下电针解溪穴,可显著减少颈、腰段脊髓甘氨酸的含量(P&;lt;0.05~0.01),值得注意的是,在胸段其影响与单纯注射士的宁或电针的效应相反。结论:士的宁背景下电针,可能通过阻断和/或干扰甘氨酸对脊髓的抑制作用而提高脊髓的兴奋性,并且不同的脊髓节段其机制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2.
背景:大鼠皮下注射士的宁后电针解溪或昆仑穴,是否可诱发出脊髓跨节段的c-fos表达。目的:通过电针对士的宁诱发大鼠脊髓背角c-fos基因表达情况,探讨针刺信息传递中脊髓兴奋性的作用设计:完全随机对照研究。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针灸学重点实验室。对象:采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体质量200~230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电针组,士的宁组,电针解溪组.士的宁解溪组,电针昆仑组和士的宁昆仑组等7组,每组8只。干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电针组:臀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与士的宁等容量,下同)30min后解溪穴插针不给电刺激;士的宁组:臀部皮下注射士的宁(1.0mg/kg,下同)30min后解溪穴插针不给电刺激;电针解溪组:注射生理盐水30min后电针解溪穴:士的宁解溪组:注射士的宁30min后电针解溪穴;电针昆仑组:注射生理盐水30min后电针昆仑穴;士的宁昆仑组:注射士的宁30min后电针昆仑穴。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不同脊髓节段背角的c-fos表达。结果:皮下注射士的宁可在大鼠脊髓k诱发中等量的c-fos表达,而皮下注射士的宁后电针解溪或昆仑穴,不仅可使脊髓L5的c-fos表达增强,同时在T12和C8节段也可诱发c-fos表达;其标记最密集的区域主要在背角的Ⅱ,Ⅲ,Ⅳ层亦有少量分布。结论:在脊髓兴奋性提高的条件下,针刺信息可能沿脊髓进行跨节段传递。提示脊髓兴奋性的改变可能是影响针刺信息传递的重要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3.
背景大鼠皮下注射士的宁后电针解溪或昆仑穴,是否可诱发出脊髓跨节段的c-fos表达.目的通过电针对士的宁诱发大鼠脊髓背角c-fos基因表达情况,探讨针刺信息传递中脊髓兴奋性的作用.设计完全随机对照研究.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针灸学重点实验室.对象采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体质量200~230 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电针组,士的宁组,电针解溪组,士的宁解溪组,电针昆仑组和士的宁昆仑组等7组,每组8只.干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电针组臀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与士的宁等容量,下同)30 min后解溪穴插针不给电刺激;士的宁组臀部皮下注射士的宁(1.0 mg/kg,下同)30 min后解溪穴插针不给电刺激;电针解溪组注射生理盐水30 min后电针解溪穴;士的宁解溪组注射士的宁30 min后电针解溪穴;电针昆仑组注射生理盐水30 min后电针昆仑穴;士的宁昆仑组注射士的宁30 min后电针昆仑穴.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不同脊髓节段背角的c-fos表达.结果皮下注射士的宁可在大鼠脊髓L5诱发中等量的c-fos表达,而皮下注射士的宁后电针解溪或昆仑穴,不仅可使脊髓L5的c-fos表达增强,同时在T12和C8节段也可诱发c-fos表达;其标记最密集的区域主要在背角的Ⅱ,Ⅲ,Ⅳ层亦有少量分布.结论在脊髓兴奋性提高的条件下,针刺信息可能沿脊髓进行跨节段传递.提示脊髓兴奋性的改变可能是影响针刺信息传递的重要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脊髓损伤后早期电针治疗对脊髓组织中氧自由基含量有无影响,探讨电针治疗对脊髓继发性损伤有无抑制作用.方法选用新西兰白兔42只,分为对照组、损伤组、电针治疗组等3组,按Allen法致伤造成脊髓损伤模型,电针治疗组术后采用电针治疗.0.5 h及6 h后取损伤段脊髓组织,测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并观察脊髓病理变化.结果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中MDA含量升高,SOD含量下降,使用电针治疗后可使MDA降低,SOD升高.结论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中自由基含量升高,电针治疗能有效清除自由基,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5.
电针对脊髓创伤后脊髓组织中氧自由基含量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了解脊髓损伤后早期电针治疗对脊髓组织中氧自由基含量有无影响,探讨电针治疗对脊髓继发性损伤有无抑制作用。方法:选用新西兰白兔42只,分为对照组、损伤组、电针治疗组等3组,按Allen法致伤造成脊髓损伤模型,电针治疗组术后采用电针治疗。0.5h及6h后取损伤段脊髓组织,测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并观察脊髓病理变化。结果: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中MDA含量升高,SOD含量下降,使用电针治疗后可使MDA降低,SOD升高。结论: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中自由基含量升高,电针治疗能有效清除自由基,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波形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初步探讨相应机制。方法:将48只健康成年大鼠均制成T9水平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疏密波电针组(A组)、连续波电针组(B组)、断续波电针组(C组)、造模组(D组)4组,每组12只。于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对各组大鼠进行后肢功能的BBB评分、斜板试验、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结果:大鼠脊髓损伤后第1天,A、C组BBB评分优于造模组(P<0.05),斜板试验角度A组优于造模组(P<0.05)和C组(P<0.01);第3天,BBB评分A、B、C组优于造模组(P<0.05),斜板试验角度A组显著优于造模组(P<0.05);第7天,BBB评分A、B、C组优于造模组(P<0.05),斜板试验角度A、B、C组均优于造模组(P<0.05),其余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大鼠脊髓损伤后第1天,SOD活性A、B、C组较造模组明显增高(P<0.05),MDA含量较造模组显著降低(P<0.01);第3天,A、B、C组较造模组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A组明显高于C组(P<0.05),A、B、C组MDA含量低于造模组(P<0.05);第7天,A、B、C组SOD活性优于造模组(P<0.05),MDA含量低于造模组(P<0.05),其余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三种波形电针对于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均具有促进作用,其中疏密波能明显通过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的再生和修复,加快自由基的清除,加强血液循环,减少脊髓损伤的继发损伤等方面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督脉电针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利用多中心急性脊髓损伤打击器建立大鼠T11脊髓损伤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督脉电针组(B组)。脊髓损伤后1周,B组接受督脉电针治疗。两组大鼠于脊髓损伤后1、2、4、8周行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脊髓损伤后2、4、8周行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脊髓组织行HE染色与神经丝蛋白(NF20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SCI后1周,两组大鼠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SCI后2、4、8周,B组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较A组明显升高(P<0.01),SEP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增高(P<0.01)。HE染色显示损伤区瘢痕组织及空洞形成,B组脊髓空洞比A组小;脊髓组织NF200阳性表达B组各时间点较A组明显增强(P<0.01)。结论督脉电针治疗可有效促进SC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探讨其对组织中N0与ET含量的影响,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取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损伤组、电针组三组,造模采用改良的Allens重物打击法,动态观察大鼠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及组织中NO与ET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电针可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在急性脊髓损伤早期(24小时内)可明显降低组织中NO的含量;电针能明显抑制脊髓损伤后组织中ET含量的升高,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其作用逐渐加强。认为电针可以通过调节脊髓损伤后组织中NO与ET的含量变化,减轻继发性损伤过程,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电针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许金森  胡翔龙  汪培清  吴宝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9):251-253,i0004,F0003
背景:在无任何外加刺激的自然条件下,人体体表可以观察到与古典十四经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影响。设计:自身对照的开放性实验。单位: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经络研究室。对象:实验于2000—01/2002—12在福建省经络研究重点实验室完成。选择福建中医学院针推系的学生53名,均自愿参加本观察。男38名,女15名,年龄19-23岁。方法:受试者完全裸露所要观察的部位,安静端坐20-30min,以适应环境温度。在自然状态下以日本三荣公司生产的6T67红外示踪仪先摄下所要观察部位的红外辐射轨迹一两幅作为针前对照(1s扫描1次),然后开始针刺,选择的穴位为:胆经-光明;心包经-内关;督脉-大椎。刺激电极为1对6.6cm的不锈钢毫针,刺激电流为波宽O.2ms的矩形脉冲,频率2次/s。刺激过程中每5~10min摄像记录1次。停止针刺后再摄下一两幅针后的红外辐射轨迹。主要观察指标:红外热像图上的等温显示和全温显示的红外辐射轨迹。结果:53名受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变化一般出现在针刺后10min左右。②在基础温度较高的情况下,针刺可使得部分受试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上的皮温降低,部分受试者的皮温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固在基础温度较低的情况下,针刺可使得部分受试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上的皮温升高。㈤针刺对一部分受试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皮温影响不大,但可使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加连续、规整。⑤在一部分没有显示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受试者,针刺也可激发出沿该经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结论: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是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正常生命现象。针刺既能诱发出所属经脉红外辐射轨迹,也可改变既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皮温,使之变得更加连续、规整,而组织温度的变化又必然与能量代谢的变化相关,提示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与人体的功能调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电针对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目的探讨电针对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230~280g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治疗组、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各12只及假手术组6只。采用改良的Allen's垂击法致大鼠脊髓(T10)中度损伤,损伤后即刻分别进行督脉电针或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模型组不做处理,于术后6、24h处死动物,假手术组仅切除椎板,不损伤脊髓。采用TUNEL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并进行图像定量统计学分析。结果电针和甲基强的松龙均可显著减少TUNEL阳性细胞数。结论电针可抑制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电针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免疫功能及HPA轴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电针刺激对大鼠免疫功能、HPA轴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电针刺激组(15只)、阴性对照组(15只)、空白对照组(10只)。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溶血免洗法)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3、CD4/CD8(%)。采用同位素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血清皮质醇(CORT)。结果: 正常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电针刺激组组间比较,CD3、CD4、CD8、CD4/CD8(%)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阴性对照组与电针刺激组、空白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各组间相比较,CD3、CD4、CD4/CD8(%)显著低于后三组(P<0.05),CD8显著高于后三组(P<0.05)。阴性对照组与电针刺激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较,血浆ACTH、血清CORT显著高于后两组(P<0.05)。结论:电针刺激脊髓损伤大鼠能改善其免疫功能使CD3、CD4、CD4/CD8(%)升高,CD8降低。脊髓损伤后大鼠血浆ACTH和血清COR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说明脊髓损伤后大鼠HPA轴功能紊乱。电针刺激使脊髓损伤大鼠血浆ACTH和血清CORT较阴性对照组明显降低,恢复HPA轴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局部穴位电针对大鼠受损伤脊髓组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和分布的影响。方法:将25只SD大鼠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脊髓损伤组、非穴位电针组、夹脊穴电针组和督脉穴电针组。在显微镜下予脊髓全横断术(正常对照组除外),自术后第7天分别采用局部选取电针非穴位、电针夹脊穴和电针督脉穴的方法治疗3d(脊髓损伤组不予任何治疗),取材并以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脊髓背角CGRP阳性染色区面积变化,用蛋白免疫印迹杂交法检测脊髓CGRP含量变化。结果:非穴位电针组和夹脊穴电针组的脊髓背角CGRP含量与脊髓损伤组比较,均有所升高(P0.05),但其CGRP阳性染色区面积没有明显差异(P0.05)。督脉穴电针组的脊髓背角CGRP含量和CGRP阳性染色区面积与非穴位电针组、夹脊穴电针组和脊髓损伤组比较,有明显增高、增大(P0.05)。结论:不同局部穴位电针对大鼠受损伤脊髓组织表达CGRP有不同的影响,其中督脉穴电针能够明显促进大鼠受损伤脊髓组织表达CGRP。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针不同部位联合鞘内注射芬太尼对大鼠急性应激反应调控作用的影响及与脊髓表达c-fos蛋白相关的机制。方法:将鞘内置管成功的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10):对照组(Ⅰ组,仅鞘内置管注射生理盐水50μL)、模型组(Ⅱ组,低位尾干切断+鞘内置管注射生理盐水50μL)、鞘内麻醉组(Ⅲ组,模型成功后,鞘内注射芬太尼50μL,2.5μg)、鞘内麻醉+体针组(Ⅳ组,模型成功后,鞘内注射50μL芬太尼,采用电针仪刺激大鼠双侧“足三里”穴,强度<2 mA,频率2/100 Hz,时间30 min)、鞘内麻醉+耳针组(Ⅴ组,模型成功后,鞘内注射芬太尼50μL,取双侧耳尖穴进行穴位电刺激,刺激参数及时间同Ⅳ组),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测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激素(CORT)水平,取脊髓L4-6段,采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记法测脊髓c-fos蛋白表达,用IPP6.0凝胶成像系统进行分析。结果:Ⅱ组血清ACTH、CORT水平和脊髓c-fos表达均较Ⅰ组明显升高(P<0.01),与Ⅱ组相比,Ⅲ组、Ⅳ组、Ⅴ组血清ACTH、CORT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脊髓c-fos表达在Ⅱ组与Ⅲ组间无差异(P>0.05)。Ⅲ、Ⅳ组间,血清激素水平无差异(P>0.05),Ⅴ组c-fos表达较Ⅳ组低(P<0.01)。结论:体针和耳针电刺激复合鞘内麻醉均对降低急性疼痛大鼠的应激反应有效;鞘内麻醉下,非神经阻滞区域的耳针作用明显,其机制可能与神经传导诱发脊髓释放c-fos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14.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电针对大鼠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可塑性影响的物质基础及其发生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闭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电针“前三里”、“后三里”穴对大鼠梗死区域缺血损伤组织、坏死神经元和血管、突触数目等变化的影响。结果电针可以改善组织病理学指标,促进突触数目和结构的恢复,增加MAP-2和SYN的表达。结论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Wistar大鼠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促进脑缺血后突触功能的重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针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的影响.方法取 Wistar 大鼠 56只 ,行左侧坐骨神经切断外膜缝合.电针组每天穴位电针 20 min,模型组不作任何处理.分别于术后 7,14,21和 28 d测定脊髓前角 CNTF阳性神经元计数、神经元平均积分光密度及 4周时损伤神经电生理.结果坐骨神经损伤后损伤脊髓前角 CNTF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电针组损伤侧脊髓前角内 CNTF阳性神经元数量在各时间点明显高于模型组(P< 0.05),14 d时电针组伤侧脊髓前角内 CNTF阳性神经元数量为 (53± 11)个,模型组为 (29± 9)个.同时模型组神经元内 CNTF阳性神经元平均积分光密度在各时间点与正常组比较明显降低,在 14 d最低为 273.2± 33.7.而电针组 CNTF在各个时间点明显高于模型组(P< 0.05); 28 d康复组神经肌肉动作电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模型组 (P< 0.01).结论电针可提高损伤神经神经元内源性 CNTF水平,减少神经元变性、死亡,促进神经电生理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电针心经不同节段对家兔心上交感神经丛放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经脉脏腑相关是针灸经络理论的核心,也是针灸作用机制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本文从心经与支配心脏交感神经电活动关系的角度探讨针灸经络理论的核心内容。目的:观察电针心经不同节段对家兔心上交感神经丛放电活动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安徽中医学院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中心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4-03在安徽中医学院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中心实验室开展,共选健康青紫兰家兔36只,体质量(2.8&;#177;0.3)kg。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即电排针刺激心经腕部(“神门”区)、肘部(“少海”区)和腋部(“极泉”区)经脉主干3组。方法:每次每组各选1只同性别、体质量差小于10%的家兔,同步进行实验。在Olympus解剖显微镜(日本)下分离心上交感神经丛,埋植多股不锈钢丝双极电极,进口专用凝胶(美国产)固定后,关闭胸腔,控制肛温(39&;#177;0.5)℃,50mL/L葡萄糖等渗液静脉滴注维护2h后电针。记录分析心率变异性和心上交感神经丛放电活动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电针后各组动物的心率变异性、功率谱高频/低频值分析。结果:纳入家兔共3组,每组1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电针后,各组心率变异性的总心率变异性值和心上交感神经丛放电活动频率增高,功率谱高频/低频比值下降,以电针腕部组为著,肘部组次之,腋部组最弱。结论:电针心经不同节段,均可促进心上交感神经丛放电活动,增强左心功能,且以心经腕部经脉主干与左心功能间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7.
背景:经脉脏腑相关是针灸经络理论的核心,也是针灸作用机制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本文从心经与支配心脏交感神经电活动关系的角度探讨针灸经络理论的核心内容。目的:观察电针心经不同节段对家兔心上交感神经丛放电活动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安徽中医学院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中心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4-03在安徽中医学院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中心实验室开展,共选健康青紫兰家兔36只,体质量(2.8±0.3)kg。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即电排针刺激心经腕部(“神门”区)、肘部(“少海”区)和腋部(“极泉”区)经脉主干3组。方法:每次每组各选1只同性别、体质量差小于10%的家兔,同步进行实验。在0lympus解剖显微镜(日本)下分离心上交感神经丛,埋植多股不锈钢丝双极电极,进口专用凝胶(美国产)固定后,关闭胸腔,控制肛温(39±0.5)℃,50mL/L葡萄糖等渗液静脉滴注维护2h后电针。记录分析心率变异性和心上交感神经丛放电活动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电针后各组动物的心率变异性、功率谱高频/低频值分析。结果:纳入家兔共3组,每组1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电针后,各组心率变异性的总心率变异性值和心上交感神经丛放电活动频率增高,功率谱高频/低频比值下降,以电针腕部组为著,肘部组次之,腋部组最弱。结论:电针心经不同节段,均可促进心上交感神经丛放电活动,增强左心功能,且以心经腕部经脉主干与左心功能间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8.
复方丹参注射液对脊髓损伤大鼠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及脊髓细胞凋亡率等的影响,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大鼠脊髓损伤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Allen法将64只SD大鼠制成脊髓中度损伤模型,分别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甲基强的松龙、亚胺环己酮及生理盐水治疗,观察比较治疗前后动物不同时间的神经功能评分、斜板试验及脊髓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从伤后2周和3周起,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和斜板最大角度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治疗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从伤后1周起,治疗组的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大鼠脊髓损伤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