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老鹳草滴眼液治疗实验性家兔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老鹳草滴眼液治疗兔实验性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疗效。兔双眼角膜接种单纯疱疹I型病毒后,给予老鹳草滴眼液滴眼治疗,观察角膜病变,并作光镜检查角膜组织病理改变。老鹳草治疗组角膜溃疡范围较溶剂对照组明显缩小(P<0.01)。病理形态学表明老鹳草滴眼液具有减轻角膜病理损害,保护易感细胞的作用。老鹳草滴眼液治疗兔实验性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人参皂甙单体 G- Rg3 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的效果。方法 :建立家兔单纯疱疹性角膜炎 ( HSK)模型 ,裂隙灯下观察病变恢复状况。结果 :实验表明 G- Rg3 可以治疗 HSK。结论 :G- Rg3 有希望成为一种抗 HSK感染的新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人参皂甙单体G-Rg3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用家兔模型实验。模型制作,选用25只家兔的双眼,环转法划破角膜上皮后滴入HSV-1,每只眼睛每次滴入100μl,每天滴两次,中间间隔2小时。4天产生实验用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模型,均为上皮病变。用荧光素滴眼裂隙灯下观察确定模型可靠。记录后随机分组。实验组用G-Rg3药膏点眼治疗,每次100μl,每日三次。对照组用阿昔洛韦点眼治疗,每次滴入阿昔洛韦两滴,每日三次。结果:结果表明G-Rg3可以治疗实验室家兔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结论:G-Rg3有希望成为一种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感染的新药。  相似文献   

4.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是危害严重的感染性眼病之一,发病率占角膜病的首位。对视力的损害甚大,成为主要的眼病致盲原因之一。我院1996年1月~1997年12月应用干扰素联合病毒唑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患...  相似文献   

5.
实质层单疱角膜炎由单疱病毒感染所致,本病病程漫长,病情缠绵,反复发作。临床上多表现为慢性炎症过程,病变多在角膜中央部基质层,易并发虹睫炎和角膜穿孔,严重影响视力,是重要致盲眼病之一。其发病与机体免疫力低下有密切关系。目前虽有中西医多种治疗方法,但都未能较有效地防止其复发。笔者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为肝经郁热挟湿邪上犯清窍,立清肝化湿,退翳明目为主要治则。特别强调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保护脾之阳气,用药宜淡渗利化,忌用苦寒攻下,否则非但湿邪不去,反致损伤脾之阳气,使病情更复杂难愈.晚期则强调健脾益气,固肾明目,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既可促进溃疡的愈合和组织水肿的吸收,又能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同时对连续追踪观察一年以上的13例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微量地塞米松与抗病毒药物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简称单疱病毒角膜炎(herpessimplexkeratitis,HSK)居角膜病致盲首位。由于病毒长期潜伏 ,当机体抵抗力下降 ,潜伏的病毒常引起HSK病情反复 ,使角膜混浊加重 ,视力进一步下降。我院眼科 1994年 2月 - 1998年 6月用0 .0 0 5 %地塞米松与抗病毒药物治疗HSK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门诊治疗的HSK患者共 82眼 ,年龄 17~ 72岁 ,平均年龄 36岁。其中上皮性角膜炎者 2 0眼 (角膜上皮浸润 ,无明显角膜溃疡形成 ) ,盘状角膜炎 6 2眼。部分患者起病前…  相似文献   

7.
纪敏  刘风莉 《中原医刊》1998,25(10):34-35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是常见的眼病,它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复发率和致盲率,我科于1996年4月至1997年7月,采用双黄连静脉点滴联合干扰素结膜下注射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31例31眼,临床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1例31眼,男20例20眼,女11...  相似文献   

8.
9.
膦乙酸(Phosphonoacetic acid,PAA)是一种在试管内具有显著抗单疱病毒作用的非抗代谢性化合物。它不仅能有效地抑制人疱疹病毒Ⅰ型和Ⅱ型Ⅲ,而且对整个疱疹病毒科的多种病毒,诸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Marek's病毒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他的DNA病毒,如牛痘苗病毒、非洲猪热病毒等亦可被它抑制。PAA在机体内的抗人疱疹病毒作用亦已有许多报道,兔眼疱疹病毒感染的实  相似文献   

10.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以下简称HSK)是角膜感染单疱病毒Ⅰ型所致的眼病,复发率高,难以防治,是角膜病致盲的主要原因[1]。近两年来我科运用清开灵和干扰素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经门诊36例观察,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从1997年1月~1998年12月共收治36例,48只眼,右27眼,左21眼。男性16例,女性20例;年龄16岁~58岁。其中实质深层角膜炎10眼,树枝状角膜炎12眼,盘状角膜炎7眼,地图状角膜炎2眼,点状角膜炎11眼。发病时间最短2天,最长2…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应用角膜上皮腐蚀剥脱术治疗树枝状角膜炎52例计56只眼。本组病例均在1%地卡因表面麻醉后应用石炭酸或三氯醋酸擦于病变角膜上皮然后包扎,术后7~10天检查病人,结果满意。治愈率达90%;除2例外所有病人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愈时间平均11.5天,无并发症。作者认为本法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单纯疱疹性角膜炎中药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用OKT单克隆抗体检测了112例单纯疱疹性角膜炎,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60例,西药对照组52例。结果表明:中药治疗组治愈率866%,总有效率9833%;西药对照组治愈率7115%,总有效率903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外周血T细胞亚群:治疗前两组患者辅助性T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抑制性T细胞(P<001);中药治疗组辅助性T细胞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而西药对照组治疗后辅助性T细胞较治疗前虽有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1)。认为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患者服中药后,机体内辅助性T细胞比值增加,细胞免疫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13.
应用酶组织化学方法,对实验性兔单纯疱疹性角膜炎角膜上皮中4种脱氢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接种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后第3天及第6天,角膜上皮中4种酶活性未见改变;第10天,琥珀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下降(P<0.05);第28天苹果酸脱氢酶活性下降(P<0.05),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仍未恢复。提示在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不同病期,角膜上皮存在着这4种脱氢酶活性的不同改变。对这些酶活性改变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应用特异性标记配体〔~3H〕QNB 测定家兔心肌蕈碱型(Muscarine M)乙酰胆碱能受体。固定〔~3H〕QNB 浓度,特异性结合值随心肌膜制剂浓度(0.25~3.7mg/ml)而呈线性增加。由Scatchard 作图可得平衡解离常数Kd 为0.57±0.07nM(n=14),正常家兔心肌M 受体的最大结合值Bmax 为305±20fmol/mg 蛋白。在37℃时作动力学测定,得结合常数k_1 为0.03M~(-1)min~(-1)解离常数k_2为0.0158min~(-1)。由动力学计算所得Kd(0.53nM)与饱和曲线所得值一致。胆碱类药物东茛菪碱、阿托品、乙酰胆碱、氨甲酰胆碱、匹鲁卡品等抑制特异结合的IC_(50)分别为0.01、0.019、2.5、10、40μM。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复发性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患者外周血T -淋巴细胞群变化与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水平的关系。测定了 3 0例复发性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患者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 ,同时检测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水平并与 2 5例健康人做对照。结果发现复发性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患者CD3、CD4 /CD8均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 ;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认为复发性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患者体内免疫功能低下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水平升高可能是其原因之一 ,这也为免疫治疗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6.
使用纤维蛋白粘合剂对20条横断的家兔输尿管进行了粘合加缝合的研究,并和常规的单纯缝合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纤维蛋白粘合剂组织相容性好,可被机体完全分解吸收,粘合加缝合法可有效地阻止尿液自吻合口漏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鲤鱼鳔作为硬脑膜修补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新鲜鲤鱼鳔经0.3%戊二醛、1N氢氧化钠、10%过氧化氢处理制备出非冻干鲤鱼鳔,再经冻干制备出冻干鲤鱼鳔;测定处理后鲤鱼鳔的机构物理特性。将健康中国白兔30只随机分为非冻干鱼鳔组、冻干鱿鳔组和对照组,分别珩术后3d、1、4、12、24周行组织学检查。于术前、术后3d、1、4周分别测定血液、及了脊液IgG、IgM、IgA、C3和C4,并与行假手术的对  相似文献   

18.
真菌性角膜炎病原菌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真菌性角膜炎病原菌的种类和构成情况,获取流行病学资料,并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就诊明确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有239例真菌性角膜炎,共培养出真菌菌株156株,其中以镰刀菌感染(77例,49.36%)和曲霉菌感染(52例,33.33%)为主,除此之外还有白色念珠菌感染(18例,11.54%),青霉菌感染(7例,4.49%),头孢霉菌感染(2例,1.28%)。结论 镰刀菌仍为目前青岛地区真菌性角膜炎的主要致病菌,但其所占比例逐年下降,曲霉菌在致病菌中的比例逐年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胶东半岛地区真菌性角膜炎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方法对2009年1月—2013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真菌性角膜炎病人28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2例病人中男176例(62.4%),农民234例(83.0%),发病的集中年龄为20~60岁。175例有角膜外伤史,其中植物外伤史占60.6%。真菌培养镰刀菌阳性率59.0%(92/156),占首位。角膜清创、碘酊烧灼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有效率42.6%,药物及手术治疗后最终眼球保存率95.7%。结论真菌性角膜炎多发于有角膜外伤的中老年男性农民,致病菌以镰刀菌为主,角膜清创联合抗菌药物治疗可控制早期病情,手术仍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经家兔鼻腔使用高频喷射呼吸机,分别于用机的0、4、8、12、16、20、24h处死动物,以“0”组为对照组。对动物咽及气管作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用机4h后咽及气管上段粘膜可发生充血,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及脱落,间质发生急性炎症,甚至出血,粘膜表面有粘液及坏死物覆盖,病变程度随用机时间延长而加重;中下段气管粘膜无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