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2.
中国霍乱流行菌株的耐药性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梁贤芳  梁大斌 《中国热带医学》2001,1(2):132-134,135
中国自1961年传入埃尔托型霍乱流行至今,已有30余年之久。期间不论是流行菌型和流行菌株的耐药率,据有关文献报道,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二十世纪印年代~70年代的流行菌株,极少见有耐药菌株的报道,自80年代至今有关霍乱流行菌株的耐药报道逐渐增多,流行菌株的耐药率也随着流行期的延续和流行菌型的变化而随之变化。各地霍乱流行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耐药菌株。本文参考有关报道95篇,分别以稻叶型和小川型对32种药物的最高耐药率依次选用6个地区进行统计、对比、分析,作综合报道。耐药率在两型菌株中均出现100%耐药率的药物是青霉素。耐药率在稻叶型菌株高达50%以上,小川型达100%的有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稻叶型耐药率在42.5%~4.5%之间、小川型有100%耐药的药物依次是痢特灵、羧苄青霉素、链霉素、磺胺、强力霉素和复方新诺明。壮观霉素对稻叶型茵为100%敏感,而对小川型的耐药率可达70%~100%;稻叶型与小川型菌株均未出现耐药的药物有环丙氟哌酸、头孢呋新、头孢三嗪、头孢孟多、甲氟哌酸等5种新、特药品,其余药物的耐药率均在以上药物的耐药率之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霍乱流行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以供霍乱防治工作参考。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用埃尔托型霍乱弧菌(EVC)和O139群霍乱弧菌与标准的参比菌株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作平行测定进行质量控制。结果1997年及1998年的53株EVC和2株O139菌株药敏试验结果,发现它们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及强力霉素呈高度敏感,其敏感率为100%;绝大部分菌株对四环素、磺胺甲基异·f唑、链霉素、多粘菌素B、乙酰螺旋霉素、复方新诺明及痢特灵耐药,且出现多重耐药现象。结论 霍乱弧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逐渐下降,而且多重耐药现象日益严重。  相似文献   

4.
产肠毒素霍乱弧菌的快速鉴定及基因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适应临床诊断和食品检测的需要,探讨快速检测霍乱弧菌及其分型的方法。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霍乱弧菌肠毒素(CTX)A2-B亚单位靶序列基因,结合随机扩增多态性DNA(PAPD),对霍乱弧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检测的3株O139群霍乱弧菌、3株E1 Tor生物型和4株古典生物型均含有(CTX)A2-B亚单位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证实其同源(97.1%~98.9%)。RAPD中用普通引物将不同弧菌分成2种基因谱;即①O139群和El Tor型;②古典型。用重复序列引物进一步将霍乱弧菌分成3型,即①O139群;②El Tor型;③古典型。重复实验结果稳定。结论:用PCR结合PAPD检测霍乱弧菌并对其进行分型,操作简便、快速、敏感而且准确,对临床诊断、食品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用交叉免疫电泳法证实了霍乱弧菌(Inaba 569B,NO.16190)与从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的福氏痢疾杆菌(F_2a.NO.170 1-1)之间有5种共同抗原,共同抗原的每一组份可由免疫亲和层析获得。进行成年家兔结扎肠襻试验时,福氏痢疾杆菌的第3、4、5组份共同抗原具有肠毒素活性,霍乱弧菌的第1组份也具有肠毒素活性,故肠毒素为福氏痢疾杆菌(F_2a.NO.170 1-1)与霍乱弧菌(Inaba.569B.NO.16190)的共同抗原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玉林市2003-2010霍乱监测的情况,为今后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全国霍乱监测方案》及《霍乱防治手册》(第5版)的规定,对外环境水体、海(水)产品、食品及腹泻病人和重点人群进行采样监测、分离、鉴定,阳性株进行耐药性分析,PCR核酸检测霍乱肠毒素(Ctx)、小带联结毒素(Zot)毒力基因。结果 2003-2010年玉林市共监测标本23 391份,阳性27份,总阳性率0.12%。其中,水体阳性率0.23%,占阳性标本的25.93%;海(水)产品阳性率0.40%,占阳性标本的74.07%,以青蛙阳性率最高4.18%;食品和腹泻病人及重点人群未检出霍乱弧菌;血清学分型:稻叶型16株,占59.26%;小川型3株,占11.11%;彦岛型4株,占14.81%;O139群4株,占14.81%;毒力基因检测:O139群携带Ctx、Zot占75.00%(3/4),O1群携带Ctx 0株,但携带Zot占30.43%(7/23);27份菌株对氟哌酸、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噻吩、头孢他啶100%敏感,对链霉素、四环素、磺胺耐药性较高。结论玉林外环境有霍乱弧菌的生存,需要加强监测,了解菌株毒力基因特征和耐药性变化,以便增强预警预测科学性和防控工作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1989年我们在作埃尔托霍乱弧菌噬菌体分型的同时,也把非O1群霍乱弧菌的菌株同时进行分型,结果发现非O1群霍乱弧菌也可被某些型别的噬菌体裂解,为此我们将1986~2001年从各类标本中分离所得的284株非O1群霍乱弧菌和9株拟态弧菌用埃尔托型霍乱弧菌噬菌体进行分型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Objective To develop an in situ PCR in combination with flow cytometry (ISPCR-FCM) for monitoring cholera toxin positive Vibrio cholerae. Methods In running this method, 4% paraformaldehyde was used to fix the Vibrio cholerae cells and 1 mg/mL lysozyme for 20 min to permeabilize the cells. Before the PCR thermal cycling, 2.5% glycerol was added into the PCR reaction mixture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integrality of the cells. Results A length of 1037bp DNA sequence was amplified, which is specific for the cholera toxin gene (ctxAB gene). Cells subjected to ISPCR showed the presences of ctxAB gene both in 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y and in flow cytometric analysis. The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of the method were investigated. The sensitivity was relatively low (105 cells/mL), while the specificity was high. Conclusion We have successfully developed a new technique for detection of toxigenic Vibrio cholerae strains. Further study is needed to enhance its sensitivities. ISPCR-FCM shows a great promise in monitoring specific bacteria and their physiological states in environmental samples.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广州40株稻叶型霍乱弧菌的毒力基因和PFGE特征,探讨菌株的同源性和广州稻叶型霍乱弧菌流行的特点.方法 应用PCR方法 检测稻叶型菌株的4种毒力基因,采用限制性内切酶Not I对菌株进行PFGE分型,使用BioNumerics Version 4.0软件(复选Dice相关系数和UPGMA方法 )对菌株进行聚类...  相似文献   

10.
人胆管癌鸡胚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建立人胆管癌鸡胚移植瘤模型,研究其形态学及生物学特性。方法 将人胆管癌细胞接种于鸡胚尿囊膜,观察影响胆管癌移植瘤成活的因素、移植瘤生长特性、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性状。结果 建立了人胆管癌鸡胚移植瘤模型。移植瘤易于生长,具有较强的血管诱导作用。光镜、电镜下移植瘤具有与人胆管癌类似的组织结构。结论 该模型可应用于胆管癌的生物学行为研究、药物筛选等领域,具有模型易于复制、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等特点,是研究胆管癌的较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南昌市水体、水(海)产品中霍乱弧菌的系统监测,了解南昌市水体水(海)产品霍乱弧菌的污染状况,为制订霍乱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在霍乱可能发生流行的季节按月定期在南昌市范围内开展水体、水产品霍乱弧菌的监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检出的霍乱弧菌的毒力特征进行分析,了解菌株的生物学性状,是否为产毒株,是否有致病力,采用核酸脉冲电泳场技术(PFGE)对水体、水产品中O139型分离株和同一年的霍乱病人及带菌者中的O139型分离株进行同源性分析比较,了解其分子生物学及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散发病例中的分离株均为非产毒株,同样有致病力,与外环境的水体、水(海)产品中的分离株无关联,暴发疫情的病例中的分离株均为产毒株,与常规监测的水(海)产品中的分离株有一定相关性,常规监测水体中的分离株均为非产毒株,在表型及基因水平上与病例中的分离株差异较大,不是病例发生的致病菌。结论霍乱疫情输入区散发病例具有偶然发生的特点,常常表现为"来无影、去无踪"的特点,被产毒株污染的水(海)产品是导致暴发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