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急诊介入治疗成功后早期抬高ST段的下降幅度,评价ST段的早期恢复程度与介入术后血流恢复程度对患者心功能预测价值以及与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连续120例首次急性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发病12H以内接受介入治疗,测量并比较介入治疗前以及治疗后2HST段抬高振幅总和(∑STE)的下降幅度,介入后血流的恢复情况。发病后2~4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心脏收缩功能。比较∑STE明显下降(下降≥50%,A组)与无明显下降(B组)对心功能的影响,并比较冠状动脉TIMI血流与心功能恢复的关系,以及∑STE恢复与冠状动脉血流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情况:A组81例(67.5%),B组39例(32.5%)。A组患者的LVEF明显高于B组[(58.6±7.1)%比(50.5±7.1)%,P<0.05]。KILLIP分级Ⅲ、Ⅳ级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1.2%比12.8%,P<0.05)。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心原性休克、急性肺水肿、发病30D内死亡)的患者发生率A组显著低于B组(0%比7.7%,P<0.01)。成功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造影血流达到TIMI3级者108例,占90%,其中仍有31例(28.7%)患者ST段未能很快下降50%;12例血流TIMI2级者,仅4例ST段很快下降50%,8例(66.7%)的患者ST段未能很快下降50%。发生心脏事件的3例患者均落在血流未达到TIMI3级且∑STE无明显下降的8例中。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早期抬高ST段下降幅度能作为心脏收缩功能和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间接预测指标。∑ST段的下降比TIMI血流能更准确地反映心肌再灌注情况,是血管再通后心肌再灌注的更好指标。TIMI血流结合体表心电图的∑STE改变能更好地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ST段呈墓碑形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墓碑形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 4 4例前壁AMI分为两组 :①ST段呈墓碑形抬高组 (A组 ,11例 )。②ST段呈常态形抬高组 (B组 ,33例 )。对两组的心电图 (ECG)及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 :两组的ECG :nST、ΣST、nQ、ΣQ、ndT、Tmax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A组的ST Tom STmax与ST Tom Tmax存在强相关性 ,ST Tom dt与ST ct分别为 (6 .4 8± 2 .4 5 )h、(10 .5 0± 7.2 0 )d。两组的临床资料除肌酸激酶外 ,心功能分级、并发症、危险因素等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近期无一例死亡。结论 :并非所有ST呈墓碑形改变的AMI患者近期预后均较凶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达TIMI血流3级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ST段下降幅度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首次发生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经急诊PCI治疗,且TIMI血流达3级的120例患者,男性76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55.6±11.4)岁,测量并比较PCI术前、术后2 h梗死相关导联ST段下降幅度,以∑ST段下降≥50%为A组,<50%为B组,应用超声心动图分别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可能影响ST段下降的常见因素及PCI术后2个月的心血管事件。结果急诊PCI的AMI患者早期ST段下降幅度≥50%者心脏功能改善明显,且心血管事件较低,未发现常见的临床因素对ST段下降有影响。结论AMI患者急诊PCI术后早期ST段下降的幅度是预测其预后的一项直观、简易、可靠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首次发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选择首次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50例(ST段抬高组)和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50例(非ST段抬高组),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并发症、心功能以及冠状动脉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T段抬高组起病急,主要以剧烈胸痛为主,就诊时间较早,非ST段抬高组首发症状多样。ST段抬高组总并发症、室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组(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非ST段抬高组(P<0.05)。与ST段抬高组比较,非ST段抬高组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较多,3支病变、侧支循环比例较高(P<0.05,P<0.01)。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起病急,并发症多,影响心功能,应积极尽快实施血运重建,以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但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往往较重。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预后与起病急缓、透壁性心肌坏死范围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与非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干预(PCI)后临床远期预后。方法 连续行直接PCI的287例AMI患者根据心肌梗死的不同部位分成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组(AW-AMI组,142例)和急性非前壁心肌梗死组(NAW-AMI组,145例),分析其临床基本特征、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主要观察终点为住院期病死率与随访期(平均17.3±9.8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非致命心肌梗死,非致命心力衰竭,靶血管血运重建及总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结果 与NAW-AMI组比较,AW-AMI组的CK与CK-MB峰值显著升高[(3 533±2 888)U/L比(2322±1638)U/L,(158±197)U/L比(95±64)U/L,P均<0.01],左室射血分数降低(0.55±0.13比0.61±0.12,P<0.05)以及住院期病死率增高(4.1%比0,P<0.05)。平均随访17.3±9.8)个月,AW-AMI组的非致命性心力衰竭、总心脏死亡率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高于NAW-AMI组(P均<0.05)。多变量分析显示,前壁心肌梗死和前降支近段病变与AMI患者直接PCI治疗后心脏性死亡发生相关(P均<0.05)。结论 前壁心肌梗死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有关,AW-AMI行直接PCI患者的长期临床预后较NAW-AMI行直接PCI者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方法:96名拟行溶栓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溶栓之前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和对照组,入院后立即给予30 mg依达拉奉静推(n=48)或生理盐水20ml静推(n=48)。监测TNI,CK-MB,MCP-1,并于入院后及2周时查心脏超声心动图,测左心功能。结果:与对照组比绞,依达拉奉组CK-MB峰值明显下降(193±49U/Lvs 221±58U/L,p= 0.01), TNI峰值明显下降(16.3±4.7ng/ml,vs 18.6±5.2ng/ml P=0.03),三天时测依达拉奉组MCP-1较对照组明显减少(784±105 pg/ml vs 857±122 pg/ml, p= 0.002),入院24小时心功能明显改善(54.6±4.9vs 51.8±5.6, P=0.01)。依达拉奉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11例,较对照组18例,无明显差异.(p=0.1)。 结论:依达拉奉可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灌注损伤,改善患者心功能及降低 MCP-1。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166例ACS患者,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68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56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42例,在入院后30min内采静脉血检测其IMA水平,并与4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CS组血清IM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69.71±11.56)U/ml vs(42.91±7.54)U/ml,P<0.01],STEMI组均显著高于UA组[(76.27±11.91)U/ml vs(65.05±9.25)U/ml,P<0.01]和NSTEMI组[(76.27±11.91)U/ml vs(68.53±10.56)U/ml,P<0.01],血清IMA水平与年龄无相关性(ACS组r=-0.07,对照组r=-0.11,两组联合r=-0.05;均P>0.05),对照组IMA的阴性率为100%,ACS患者中阳性预测值为100%,阳性率为89.2%,其在UA、STEMI和NSTEMI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7.10%、85.70%和81.00%,本组中阴性预测值为69%。结论血清IMA显著升高对诊断ACS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MI)时前壁 V1~ 3 和 V4~ 6 导联 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9例首发急性下壁 MI患者的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分为 3组 :组 1:急性下壁 MI不伴前壁导联 ST段压低 (30例 ) ;组 2 :急性下壁 MI伴前壁 V1~ 3导联 ST段压低 (15例 ) ;组 3:急性下壁 MI伴前壁 V4~ 6 导联 ST段压低 (14例 )。结果 :组 2的左旋支狭窄 (≥ 70 % )例数明显多于另外两组 (6 0 % vs 2 7%、2 8% ,P <0 .0 5 ) ,其多支血管病变较多 (10 .0 %、2 8.6 % vs6 6 .7% ,P<0 .0 5 ) ,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较高 [(173.78± 5 8.83) U/ L 、(16 4.2 2± 38.12 ) U/ L vs(2 39.6 5± 45 .34) U/ L,P <0 .0 5 ],左室射血分数较低 [(6 1± 7) %、(5 6± 5 ) % vs(4 5±10 ) % ,P <0 .0 5 ]。组 1与组 3相比 ,两者的各种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急性下壁 MI伴 V1~ 3导联 ST段压低提示和左旋支的病变有关 ,其 MI面积较大、射血分数较低。  相似文献   

9.
血糖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心肌灌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观察血糖升高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预后和心肌灌注影响。方法选取接受直接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308例,根据入院第一次随机血糖分为3组,1组<7.8MMOL/L,2组7.8~11.0MMOL/L,3组≥11.0MMOL/L。1组为血糖正常组,2、3组为血糖升高组。结果入院随机血糖高的患者,女性所占比例较高(19.2%比31.4%、37.9%,P<0.05),平均年龄较大[(58.5±11.3)岁比(61.6±11.2)岁、(63.6±11.2)岁,P<0.05)]。3组与1组相比血甘油三酯[(1.53±0.77)MMOL/L比(1.30±0.67)MMOL/L,P<0.05]浓度较高。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中,2、3组多支血管病变较多(53.8%比72.1%、69.7%,P<005)。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分级(TFG)3级,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7%、86.0%和86.3%,P>0.05)。血糖升高的两组,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校正TIMI帧计数(CTFC)数值高于第1组[(28.4±18.3)和(27.1±17.2)比(22.3±12.8),P<0.05],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0~1级(30.3%和29.0%比17.3%,P<0.05)多见。PCI术后心电图分析:3组1HST段回落≥50%及3HT波倒置较1组少(56.7%比72.0%,58.3%比73.4%,P<0.05)。左室射血分数在2、3组患者明显降低[(54.9±10.0)和(54.8±10.0)比(57.9±9.0),P<0.05]。血糖≥11.0MMOL/L组30D内病死率高于血糖正常组(10.4%比2.6%,P<0.05)。结论入院随机血糖升高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直接介入治疗后的心肌灌注较差,进而影响心功能,增加患者30D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以急性左心衰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以及左心衰竭发生机制。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收治20例以急性左心衰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观察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功能(NYHA)变化,分析急性左心衰竭发生原因。结果 20例中16例(80%)为无痛性AMI,17例为非ST段抬高型,2例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示,LVEF<40%7例,LVEF≥40%13例。随诊8例患者,半年死亡2例,均合并糖尿病。结论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多为非ST段抬高型AMI,多为无痛性心肌梗死,多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冠心病致病因素,心力衰竭发生机制多为左室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该院2004—2014年10年共3例AMI合并DKA的临床资料。结果2004—2014年10年共检出AMI合并DKA 3例,其中2例发病时同时诊断AMI合并DKA,两者发病时多以消化道症状、糖尿病症状多见,1例以胸痛发病,2例发病时有心源性休克,3例患者先后出现肺部感染,其中2例有心功能不全,心电图上2例表现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1例表现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治疗上均按AMI和DKA处理,但限制补液量,3例患者经抢救成功,但1例患者1月后再次因AMI死亡。结论AMI合并DKA表现多不典型,两者可同时发病或先后发病,发病时心功能差,多合并有肺部感染,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2.
通常认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ST段持续抬高是提示室壁瘤形成的标志。本文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及心室造影探讨AMI后ST段持续抬高的临床意义。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1 999~ 2 0 0 2年 ,我科共收治ST段抬高的AMI的患者 2 0 0例。伴有室内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右室肥大、脑血管疾病等并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 (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 )者均除外。入选了 1 40例ST段抬高和非抬高的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为两组 :①ST段抬高组 (即相邻两个以上导联ST段弓背抬高至少≥…  相似文献   

13.
前列地尔脂肪乳剂对急性心肌梗死微循环再灌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脂肪乳剂(Lipo-PGE1)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微循环再灌注的影响.方法首次发病6 h之内的AMI溶栓治疗判为临床再通者56例分为对照组,24例;Lipo-PGE1组,32例.后者溶栓前予Lipo-PGE110 μg静脉注射,余治疗同对照组.统计2 h内心电图ST段抬高指数(∑STI)下降≥50%率与ST段完全回落率.测量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的QRS积分.测定溶栓前即刻及溶栓后2 h、10 h血小板聚集率.结果Lipo-PGE1组与对照组比较①心电图∑STI下降≥50%率、ST段完全回落率均显著提高(96.9%∶75.0%,P<0.05;84.4%∶58.3%,P<0.05);②溶栓后2 h两组血小板聚集率Lipo-PGE1组明显低于对照组[(31±18)%∶(45±22)%,P<0.01],10 h两组相同[(15±7)%∶(13±6)%,P>0.05];③溶栓治疗后24 h Lipo-PGE1组QRS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5.2±0.3∶5.9±0.4,P<0.05).结论Lipo-PGE1能通过迅速抑制血小板功能,减轻心肌微循环的无复流现象,减少心肌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大量血栓负荷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国产替罗非班,评价其对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98例大量血栓负荷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大行急诊PCI的患者纳入试验,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52例,对照组46例,比较两组间的冠状动脉血流、ST段回落、住院临床事件等。结果两组术后TIMIⅢ级获得率无统计学差异,替罗非班组的校正TIMI计帧数低于对照组[(31.2±3.6)帧vs.(23.6±9.1)帧,P<0.05],术后90min心电图相应导联ST段回落幅度大于对照组[(38.9±12.6)%vs.(61.2±13.1)%,P<0.05],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出血发生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急诊PCI术期间短程应用替罗非班能安全、有效地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PCI)术前应用大负荷量氯吡格雷对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64例成功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300 mg组和600 mg组.比较两组间的基础临床状况和造影情况、结果以及术后心肌呈色显像(Blush)3级获得率、ST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sumSTR%)、心功能以及胎盘生长因子(PIGF)、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变化.结果:术后氯吡格雷600 mg组的Blush 3级获得率明显高于300 mg组(50.0%∶21.88%,P<0.05),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显著下降[(70.90±9.51)∶(60.70±15.06)%,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增加[(70.96±9.51)∶(65.27±9.85)%,P<0.05],PIGF较300 mg组显著下降[(14.37±1.32)∶(15.85±1.71)ng/L,P<0.05],sCD40L较300 mg组显著下降[(4.93±0.71)∶(5.68±0.77)μg/L,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前给予超负荷量氯吡格雷可以改善PCI术后的心肌微循环灌注,改善心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浓度与心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 (AM)浓度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2 0例 AMI患者在发病后第 2 4小时及 15例正常人血浆 AM和心房利钠肽 (ANP)浓度 ,AMI患者还同时用超声心动图测左室射血分数 (L VEF)。结果 :AMI患者血浆 AM浓度无论在心力衰竭组 [(15 .6± 2 .1) pmol/L]或无心力衰竭组 [(7.4± 1.1) pm ol/ L]都显著高于对照组 [(2 .3± 0 .3) pmol/ L,P <0 .0 1,P <0 .0 5 ],而且心力衰竭组显著高于无心力衰竭组 (P <0 .0 5 )。 AMI患者血浆 AM浓度与 ANP浓度 (r =0 .47,P <0 .0 5 )及L VEF(r =- 0 .5 3,P <0 .0 5 )呈相关关系。结论 :血浆 AM参与了 AMI后心功能的调节 ,是对 AMI后心功能下降的一种代偿性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AMI直接PCI后梗死相关血管(IRA)血流达TIMI3级患者51例,按ST段回落幅度分为A组32例(ST段迅速回落组)和B组19例(ST段持续抬高组)。所有患者于发病(7±2)d和3个月测量肱动脉流量介导舒张(FMD)和硝酸甘油介导舒张(NMD)。正常对照组25例。结果:AMI发病1周时A组和B组FMD(5·42%±2·27%与1·99%±1·63%,P<0·05)和NMD(15·08%±8·79%与6·84%±3·92%,P<0·05)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FMD9·60%±3·41%,NMD22·17%±8·49%);AMI发病后3个月A、B2组的FMD(9·06%±1·98%与5·44%±1·91%,P<0·01)和NMD(20·90%±5·78%与12·93%±4·71%,P<0·01)均较基础状态增加,A组内皮功能基本恢复正常,B组虽然有恢复但未达到正常状况。结论:AMI血管内皮功能明显受损,成功再灌注后ST段持续抬高的患者受损更明显。随着时间的延长内皮功能有所恢复,ST段持续抬高的患者恢复差于ST段迅速回落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 (AMI)心电图ST段抬高恢复时间对预测溶栓治疗后心室壁运动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监护病房 (CCU)收治并接受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且符合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标准的 36 0例AMI患者 ,根据溶栓后心电图ST段抬高达到稳定性下移 5 0 %的时间 ,分成A组 (时间在 30min内 ,n =92 )、B组(6 0min内 ,n =12 6 )及C组 (90min ,n =14 2 ) ,分别测定 3组的梗死血管室壁运动的幅度。结果 ST段抬高达到稳定性下移 5 0 %所需要的时间不同 ,梗死相关心室壁运动幅度存在差异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AAMI)相关室间隔运动幅度A、B、C 3组分别为 (8 15± 1 6 2 )、(7 84± 1 4 3)及 (6 5 6± 2 15 )mm ,P <0 0 5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AI MI)相关左室后壁运动幅度 3组分别为 (8 78± 1 92 )、(7 32± 1 5 4 )及 (6 15± 2 0 5 )mm ,P <0 0 5 ,且随需要的时间延长 ,梗死相关的心室壁运动幅度有下降的趋势。结论 抬高的ST段恢复时间越短 ,梗死相关的心室壁运动改善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胸前导联U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胸前导联U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将急性初发前壁心肌梗死患者 5 4例 ,分为U波倒置组 (A组 ) 19例 ,无U波倒置组 (B组 ) 35例 ,分析了其对心肌梗死范围及心功能的影响。两组间血钾浓度无显著差异 (4.11± 0 .36vs 4.2 9± 0 .41mmol/L ,P >0 .0 5 )。A组心肌酶峰值均较B组显著降低 ,病理性Q波导联数、ST段抬高导联数较B组减少 (分别为 2 .1± 1.4vs 3 .5± 2 .2 ,P <0 .0 5 ;4.9± 1.1vs 6 .0± 1.4,P <0 .0 1) ,而左室射血分数高于B组 (0 .6 1± 0 .0 8vs 0 .5 2± 0 .11,P <0 .0 1)。两组前降支近端及多支病变发生率无差别 ,但A组梗死区周围有较好的侧支循环建立。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U波倒置的患者心肌梗死程度较轻 ,左室功能较好 ,其机制与冠状动脉病变分布无关 ,而梗死区侧支循环建立是其病情较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aVR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MI)患者心电图aVR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43例急性下壁MI患者根据有无aVR导联ST段压低分为2组,并分析其临床情况。结果:ST段压低组肌酸激酶及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浓度明显高于非ST段压低组[(47.25±25.42)∶(25.50±15.46)mmol/L,P<0.01;(2.82±1.99)∶(1.80±0.86)mmol/L,P<0.05,ST段压低组患者并发后壁MI比例亦明显高于非ST段压低组(56%∶9%,P<0.01)。结论:急性下壁MI心电图aVR导联ST段压低提示梗死面积较大,累及下侧壁或后壁;且有助于并发后壁MI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