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无痛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筱文 《广西医学》2005,27(5):673-674
目的探讨无痛性心肌梗死(NCPM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将146例AMI患者根据发病时有无胸痛主诉分成无痛组(NCPMI组)和疼痛组(CPMI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的临床特征,并行对比分析。结果NCPMI组患者发病年龄高于CPMI组(69±9.7岁比63±7.4岁,P<0.01),NPCMI组中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32∶20)。NCPMI组多伴糖尿病(28.1%,CPMI组为19.9%)。NCPMI组发病到就诊时间明显长于CPMI组〔(9.4±3.2)h比(4.2±1.1)h,P<0.01〕,住院病死率NCPMI组(12.3%)高于CPMI组(6.2%)(P<0.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前可无胸痛症状,并以年龄偏高者多见,多伴有糖尿病、预后较有胸痛症状者差。  相似文献   

2.
王春梅  郝淑梦  王欢 《中外医疗》2008,27(11):11-12
目的 探讨无痛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 将我科收治的19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根据有无胸痛而分为无胸痛组73例和胸痛组123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结果 无胸痛组发病年龄大(P<0.05),伴有糖尿病者多(P<0.05);平均就诊时间晚(P<0.05);溶栓率低(P<0.05),误诊率高(P<0.05);病死率高,预后差(P<.0.05).结论 无胸痛组患者较胸痛组患者预后差,因此应及早诊断,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经过对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以了解该病的临床特点,进而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断,从而达到早期诊断和尽早治疗的目的.方法 对我院所收治的78例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情得到缓解的有62例,死亡的有16例(20.5%).出现心力衰竭的有9例,发生心源性休克的有13例,出现心律失常的为32例.结论 在临床上,只有对无痛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熟练掌握,才能尽早明确诊断,从而降低误诊率和病死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4.
无痛性心肌梗死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痛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提高临床诊断和认识。方法:回顾我科诊治的无痛性心肌梗死72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病情缓解52例,死亡20例(27.7%)、心原性休克11例,心律失常6例,心力衰竭3例。结论:应掌握无痛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无痛性心肌梗死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痛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将1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有无胸痛分为胸痛组(CPMI)64例和无胸痛组(PMI)52例,比较2组的临床特征。结果PMI组与CPMI组比较,PMI组患者发病年龄较大(63.4岁±7.2岁对54.6岁±3.5岁),P<0.05;女性患者比例较大(51.9%对23.4%),P<0.001;伴有糖尿病者多(48.1%对32.8%),P<0.01;平均就诊时间晚(15.6h±2.4h对6.7h±3.1h),P<0.001;接受静脉溶栓者少(9.62%对53.13%),P<0.001;IRA再通率低(7.69%对67.19%),P<0.001;发生心功能不全、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多(44.23%对29.69%),P<0.01;住院5周病死率高(11.54%对4.69%),P<0.01。结论PMI组患者较CPMI组预后差,因此应及早诊断,有效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痛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将2005.1-2012.1我院收治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有无胸痛分为胸痛组(CPMI)58例和无胸痛组(PMI)40例,比较2组的临床特征.结果:与CPMI组比较,PMI组患者的发病年龄较大(65.4±7.2对52.6±3.5),P<0.05;女性占的比例较大(40.08%对28.67%),P<0.001;伴有糖尿病者多(46.1%对30.8%),P<0.01;平均就诊时间晚(18.6±3.4对7.62±3.1),P<0.001;接受静脉溶栓者少(7.31%对58.12%),P<0.001;IRA再通率低(7.29%对69.19%),P<0.001;发生心功能不全、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多(48.23%对26.79%),P<0.01;住院5周病死率高(13.5%对4.39%),P<0.01.结论:PMI组患者较CPMI组预后差,因此,及早诊断,早期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康秀华 《中国医刊》2003,38(3):29-30
目的 探讨无痛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 将 10 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发病前有无典型缺血性胸痛主诉分成无胸痛组 (NCPMI组 ) 4 6例和有胸痛组 (CPMI组 ) 5 4例。结果 ①NCPMI组发病年龄大 ,平均年龄 6 7 11± 12 0 5岁 ,CPMI组平均年龄 5 7 85± 11 98岁 ,(P <0 0 1) ,女性占的比例较大 (36 96 %比 2 0 37% ,P <0 0 5 ) ,伴有糖尿病者较多 (5 6 5 3 %比 42 5 9% ,P <0 0 1) ,心功能不全发病率较多 (2 6 0 9%比 11 11%P <0 0 0 1)。②NCPMI组发病后来院治疗时间明显晚于CPMI组。 14 85h± 3 43h比 6 37h± 4 2 4h(P <0 0 0 1)。接受静脉溶栓者少 (10 87%比 6 4 81% ,P <0 0 0 1)。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低(13 0 4%比 6 8 5 1% ,P <0 0 0 1)。住院病死率较高 (10 87%比 3 70 % ,P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前不伴典型性胸痛症状者预后较有胸痛症状者差。  相似文献   

8.
9.
目的:通过对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对比探讨老年无痛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的特点,对55例老年无痛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其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心力衰竭。并发症多见心律失常等。结论:无痛性心肌梗病症状复杂隐匿,极易导致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10.
老年无痛性心肌梗死病情隐匿 ,并发症多 ,病死率高。为了掌握老年无痛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对 40例病例进行了心电图观察分析 ,结果显示老年无痛性心肌梗死病情隐匿 ,并发症多 ,病死率高。因此 ,应引起临床上广泛重视 ,掌握临床特点 ,提高诊断的认识 ,降低病死率。1 资料和方法收集急性心肌梗死病例 80份 ,其中 6 0岁以上无痛性心肌梗死病例 40例 ,诊断标准依据 1979年WHO的诊断标准。以 5 5岁以下 40例作为对照。主要依据住院病案及心电图记录进行分析 ,包括性别、年龄 ,无痛性心肌梗死初发症状、部位、并发症、住院期内病死率及死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胸痛救治快速反应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近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参照中国胸痛中心的要求建立胸痛中心并建立胸痛救治快速反应体系和救治流程.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4年6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STEMI患者为观察组,选取未建立胸痛救治快速反应体系之前2012年1-12月收治的STEMI患者为对照组,共入选患者624例,观察组374例,对照组250例.采用回顾性非同期队列研究方法,观察组入院后采取胸痛救治快速反应体系进行救治,对照组在胸痛中心成立前入院进行常规救治.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入院后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入门球囊扩张时间(D2B)、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院内病死、心力衰竭)发生率;所有出院患者随访1年,分别比较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室壁瘤形成、B型钠尿肽前体(pro-BNP)、血肌酐(Scr)、C反应蛋白(CRP)及不良心脏事件(心力衰竭、死亡、再次入院)发生率等.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入院后首份心电图平均完成时间缩短(P=0.001),入门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院内病死、心力衰竭)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LVEDD、pro-BNP、CRP、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室壁瘤形成率和Scr水平在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观察组LVEF仍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VEDD、pro-BNP、CREA、CRP、室壁瘤形成率、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胸痛救治快速反应体系建立不仅有效缩短了STEMI患者的救治时间,提高了治疗效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还能改善生活质量和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胸痛中心模式认证前与认证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救治情况,为胸痛中心的建设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认证前与认证后的急性STEMI患者救治数据,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救治的119例患者纳入认证前组,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救治的160例患者纳入认证后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到首份心电图时间、首份心电图确认时间、肌钙蛋白报告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药品费、住院检查费、住院检验费、住院总费用、救治效果等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和糖尿病史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导管室激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证后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到首份心电图时间(Z=-7.247,P<0.001)、首份心电图确认时间(Z=-5.072,P<0.001)、肌钙蛋白报告时间(Z=-3.210,P=0.001)、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Z=-7.025,P<0.001)均短于认证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药品费、住院检查费、住院检验费、住院总费用和死亡率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通过胸痛中心模式认证和规范化运行可缩短急性STEMI患者救治时间。  相似文献   

13.
A study was set up to identify why patients delay seeking medical assistance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study was performed in 100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dmitted to either the University Hospital of Wales, Cardiff, UK, or the Royal Jubilee Hospital, Victoria,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50 patients from each centre). The main outcome measure was the delay from the onset of symptoms to admission to hospital. The mean total delay before admission was 385 minutes (SEM 45). The mean delay incurred by the patient in seeking assistance was 172 minutes (SEM 27), representing 45% of the total. Delay was longer in patients with crescendo angina and shorter in those later confirmed to hav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with prior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74% of patients) presented later than those with no such history. No other demographic or clinical factors predicted early or late presentation.
Delays in seeking medical assistance after the onset of severe chest pain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total delays in patients'' hospital admission and thrombolysis. The unexpected observation that patients with known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delay longer before seeking help in spite of their frequent contact with doctors, suggests that opportunities for educating patients are being wasted. Major efforts are needed to understand and modify behaviour of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 to further reduce delays in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对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救效率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德阳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建立后9个月(2017年10月~2018年7月)和启动前同期9个月(2016年10月~2017年7月)STEMI病例,比较和分析胸痛流程中的关键指标。 结果 胸痛中心成立后,STEMI患者首份心电图时间、肌钙蛋白时间、急诊停留时间、门球时间和导管室激活时间较前均明显缩短(P<0。05);心电图传输比率和转诊比率较前均明显升高(P<0.05);患者预后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和心力衰竭发生率较前均明显改善,平均住院日也明显缩短(P<0.05)。结论 医院胸痛中心建设优化了STEMI急救流程,缩短了STEMI患者院前和院内救治时间,提高了急救效率,改善了预后,可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3):50-53+57
目的 探讨胸痛中心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治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胸痛中心成立后收治的STEMI 200例为研究组,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胸痛中心成立前收治的STEMI153例为对照组,分别收集两组发病至首次医疗处理时间、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就诊至再灌注时间(球囊扩张或溶栓),住院期间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SD)、Killip分级及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房颤、室壁瘤及院内死亡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及费用,出院1年后死亡、再入院、心衰及再发心绞痛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中首次医疗处理时间、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就诊至再灌注时间、住院期间NT-proBNP及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房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研究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另外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住院天数也缩短(P0.05);在出院后1年随访中STEMI患者死亡、再入院、心衰及再发心绞痛发生率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痛中心运行模式进一步提高了STEMI再灌注治疗的水平,缩短心肌总缺血时间,改善了患者的心功能以及降低了STEMI终点时间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应用临床路径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确诊STEMI并于发病后12 h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61例,根据患者不同主观因素按不同的临床路径分为快路径组(由急诊室直接入导管室)和慢路径组(由急诊室入心内科病房或冠心病监护单元,再入导管室).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测试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的心理变化,观察2组患者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满意度及心理变化.出院时采用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快路径组住院总费用、西药费、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慢路径组(P<0.01),但其日均费用高于慢路径组(P<0.01);快路径组出院前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积分均较入院时和慢路径组降低(P<0.01和P<0.05),患者满意率高于慢路径组(P<0.01).结论:临床路径应用于STEMI可明显降低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心理问题,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一种行之有效、值得推广的服务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老年性急性心肌梗塞临床分析(附9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戈  李醒三 《广西医学》2001,23(4):740-742
目的:研究老年性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经过及预后。方法。将我院1990-1999年中的133例AMI病人分为老年组(97例)和非老年组(36例),分析两组的临床症状,主要并发症,住院病死率及死亡原因,结果:老年组中不典型或无明显我痛者多,泵衰竭或心律失常的发展率及住院病死率高,死亡原因依次为泵衰竭,休克及恶性心律失常,结论:老年性AMI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泵衰竭是老年AMI的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和非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差异。方法 312例初发AMI患者分为非老年组(年龄<60岁,n=124)和老年组(年龄≥60岁,n=188),比较分析两组间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并发症及冠脉病变的特点。结果非老年组绝大多数为男性(84.7%),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阳性及心理压力较大者比例、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老年组,而高血压、糖尿病史在老年患者更为多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老年组冠脉病变以单支为主(56.1%vs 13.7%,P<0.05)、症状典型、并发症少、预后好,老年组冠脉病变以三支多见(53.4%vs 15.9%,P<0.05)、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病死率高(13.3%vs 4.0%,P<0.05)。结论老年与非老年AMI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不同,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危险因素干预及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人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方法:对1999-2004年入院诊疗的60例老年人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临床确诊后立即积极治疗,及时处理合并症,临床治愈41例,好转10例,因合并症死亡9例。结论:对老年人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初诊时快速作出诊断,积极治疗及时处理合并症,对提高存活率,改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心肌梗死455例PCI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评价不同时期心肌梗死(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即刻疗效及远期疗效. 方法:对1988-04/2001-12住西京医院的455例经PTCA(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或(和)支架术并在术前已明确诊断的MI患者进行1 mo~8 a的随访. 其中69例为急性MI(AMI)后直接PCI或溶栓后补救性PCI;263例为AMI后2 mo内择期PCI和123例陈旧性MI(OMI,MI时间大于2 mo)后的PCI. 结果:在66例单纯球囊扩张术及389例结合支架术或直接支架术中,手术成功率98.5%,2例术中死亡,3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382例随访1 mo,无症状存活率87.7%,死亡12例. 129例随访2~8 a,无症状存活52.7%,死亡10例. 71例有症状复查冠脉造影中,30例发生再狭窄. 结论:MI患者PCI即刻疗效好,远期无事件存活率52.7%,AMI伴多支病变或心源性休克是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大于2 mo以上的MI患者也能在PCI中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